一 “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了”
關燈
小
中
大
正午十二時的下課鐘才打過,H市第一中學校門口湧出許多回家吃午飯去的通學生。
女生的華麗的紙傘,男生的雪白的制服,使初秋正午的陽光閃耀得愈見明亮。
本來行人不多的街道突然就熱鬧起來。
“從今天起,我們是初中一年生了。
上午三堂功課,英文仍是從頭學起,算學還是加減乘除四則,都沒有什麼。
隻有國文和我們在高小時大不同了,你覺得怎樣?”周樂華由大街轉入小巷,對同走的張大文說。
“我也覺得國文有些繁難。
這恐怕不但我們如此,方才王先生發文選的時候,全班的人看了似乎都皺着眉頭呢。
” “這難怪他們。
我和你在高小時對于國文一科總算是用功的,先生稱贊我們倆在全班中理解力最好,尚且覺得夠不上程度。
” “今天發出來的兩篇文選,說叫我們預先自習。
我方才約略看了幾處,不懂的地方正多哩。
你或者比我能多懂些吧。
” “哪裡哪裡。
反正今天是星期一,王先生方才叫我們在星期三以前把那篇白話體的《秋夜》先預備好,還有一天半工夫呢。
我回去慢慢地預備,真有不懂的地方,隻好去問父親了。
” “你有父親可問,真是幸福。
我……”失了父親的大文不禁把話咽住了。
“我的父親與你的父親有什麼兩樣?你不是可以常到我家裡去,請我父親指導嗎?今晚就去吧,我們一同先來預備第一篇,好不好?——呀,已到了你家門口了。
我吃了飯就來找你一同上課去。
下午第一課是圖畫嗎?”樂華安慰了大文,急步走向自己家裡去。
周樂華與張大文是姨表兄弟,兩人都是十四歲。
周樂華家居離H市五十裡的S鎮,父親周枚叔是個中學教師,曾在好幾個中學校裡擔任過國文課。
新近因為厭棄教師生涯,就在H市某銀行裡擔任文牍的職務。
暑假前樂華在S鎮高小畢業了,枚叔因為鄉間沒有中學,自己又在銀行裡服務,不能兼顧S鎮的家,就将全家移居H市,令樂華投考第一中學初中部。
張大文原是H市人,自幼喪父,他的母親因他身體瘦弱,初小畢業後,即依從醫生的勸告和親戚間的商議,令他轉入鄉間的S鎮小學校去住讀,隻在年假暑假回到H市來。
鄉居兩年,大文在高小畢業了,身體也大好了,便留在H市與樂華同入第一中學。
兩人既是親戚,兩年以來又同班同學,情誼真同兄弟一樣。
下午課畢後,樂華與大文去作課外運動。
廣闊的運動場,各種各樣的運動器具,比較鄉間高小的幾乎有天淵之差。
兩人汗淋淋地攜了書包走出校門,已是将晚的時候了。
樂華走到家裡,見父親早已從銀行裡回來了。
檐下擺好了吃飯桌凳。
母親正在廚下,将要搬出碗盞來。
“今天上了幾班課?程度夠得上嗎?好好地用功啊!”吃飯時,枚叔很關心地問樂華。
“别的還好,隻是國文有些難。
” “大概是文言文吧,你們在小學裡是隻讀白話文的。
” “不但文言文難懂,白話文也和從前的樣子不同。
今天先生發了兩篇文選,一篇白話的,一篇文言的。
白話的一篇是魯迅的《秋夜》,文言的那篇叫作《登泰山記》,是姚……做的。
” “姚鼐的吧。
這個‘鼐’字你不認識吧?姚鼐,安徽人,是前清有名的文章家。
” “先生交代在星期三以前要把這兩篇文章預備好呢。
” “吃了飯好好去預備吧。
不懂的地方可問爸爸,現在不比從前了。
從前爸爸不和你在一起,自修時沒有人可問。
”樂華的母親從旁加進來說。
“我也許無法指導呢。
”枚叔苦笑。
“為什麼?你不是做過多年的國文教師的嗎?”樂華的母親問。
樂華也張大了眼睛驚訝地對着父親。
女生的華麗的紙傘,男生的雪白的制服,使初秋正午的陽光閃耀得愈見明亮。
本來行人不多的街道突然就熱鬧起來。
“從今天起,我們是初中一年生了。
上午三堂功課,英文仍是從頭學起,算學還是加減乘除四則,都沒有什麼。
隻有國文和我們在高小時大不同了,你覺得怎樣?”周樂華由大街轉入小巷,對同走的張大文說。
“我也覺得國文有些繁難。
這恐怕不但我們如此,方才王先生發文選的時候,全班的人看了似乎都皺着眉頭呢。
” “這難怪他們。
我和你在高小時對于國文一科總算是用功的,先生稱贊我們倆在全班中理解力最好,尚且覺得夠不上程度。
” “今天發出來的兩篇文選,說叫我們預先自習。
我方才約略看了幾處,不懂的地方正多哩。
你或者比我能多懂些吧。
” “哪裡哪裡。
反正今天是星期一,王先生方才叫我們在星期三以前把那篇白話體的《秋夜》先預備好,還有一天半工夫呢。
我回去慢慢地預備,真有不懂的地方,隻好去問父親了。
” “你有父親可問,真是幸福。
我……”失了父親的大文不禁把話咽住了。
“我的父親與你的父親有什麼兩樣?你不是可以常到我家裡去,請我父親指導嗎?今晚就去吧,我們一同先來預備第一篇,好不好?——呀,已到了你家門口了。
我吃了飯就來找你一同上課去。
下午第一課是圖畫嗎?”樂華安慰了大文,急步走向自己家裡去。
周樂華與張大文是姨表兄弟,兩人都是十四歲。
周樂華家居離H市五十裡的S鎮,父親周枚叔是個中學教師,曾在好幾個中學校裡擔任過國文課。
新近因為厭棄教師生涯,就在H市某銀行裡擔任文牍的職務。
暑假前樂華在S鎮高小畢業了,枚叔因為鄉間沒有中學,自己又在銀行裡服務,不能兼顧S鎮的家,就将全家移居H市,令樂華投考第一中學初中部。
張大文原是H市人,自幼喪父,他的母親因他身體瘦弱,初小畢業後,即依從醫生的勸告和親戚間的商議,令他轉入鄉間的S鎮小學校去住讀,隻在年假暑假回到H市來。
鄉居兩年,大文在高小畢業了,身體也大好了,便留在H市與樂華同入第一中學。
兩人既是親戚,兩年以來又同班同學,情誼真同兄弟一樣。
下午課畢後,樂華與大文去作課外運動。
廣闊的運動場,各種各樣的運動器具,比較鄉間高小的幾乎有天淵之差。
兩人汗淋淋地攜了書包走出校門,已是将晚的時候了。
樂華走到家裡,見父親早已從銀行裡回來了。
檐下擺好了吃飯桌凳。
母親正在廚下,将要搬出碗盞來。
“今天上了幾班課?程度夠得上嗎?好好地用功啊!”吃飯時,枚叔很關心地問樂華。
“别的還好,隻是國文有些難。
” “大概是文言文吧,你們在小學裡是隻讀白話文的。
” “不但文言文難懂,白話文也和從前的樣子不同。
今天先生發了兩篇文選,一篇白話的,一篇文言的。
白話的一篇是魯迅的《秋夜》,文言的那篇叫作《登泰山記》,是姚……做的。
” “姚鼐的吧。
這個‘鼐’字你不認識吧?姚鼐,安徽人,是前清有名的文章家。
” “先生交代在星期三以前要把這兩篇文章預備好呢。
” “吃了飯好好去預備吧。
不懂的地方可問爸爸,現在不比從前了。
從前爸爸不和你在一起,自修時沒有人可問。
”樂華的母親從旁加進來說。
“我也許無法指導呢。
”枚叔苦笑。
“為什麼?你不是做過多年的國文教師的嗎?”樂華的母親問。
樂華也張大了眼睛驚訝地對着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