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書
關燈
小
中
大
船山學自記
餘少失怙,貧不能問學。
年十三歲,登高而傷秋毫,時喟然歎曰:此秋毫始為茂草,春夏時,吸收水土空氣諸成分,而油然滋榮者也。
未幾,零落為秋毫,刹那刹那,将秋毫且不可得,求其原質,亦複無有。
三界諸有為相,皆可作如是觀。
頓悟萬有皆幻。
由是放蕩形骸,妄騁淫佚,久之覺其煩惱,更進求安心立命之道。
因悟幻不自有,必依于真。
如無真者,覺幻是誰?泯此覺相,幻複何有?以有能覺,幻相斯起。
此能覺者,是名真我。
時則以情器為泡影,索真宰于寂滅,一念不生,虛空粉碎,以此為至道之歸矣。
既而猛然有省曰,果幻相為多事者,雲何依真起幻?既依真起幻,雲何斷幻求真?幻如可斷者,即不應起,起已可斷者,斷必複起。
又舍幻有真者,是真幻不相幹,雲何求真?種種疑慮,莫獲正解,以是身心無主,不得安穩。
乃忽讀《王船山遺書》,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
全道全器,原一誠而無幻;即幽即明,本一貫而何斷?天在人,不遺人以同天;道在我,賴有我以凝道。
斯乃衡陽之寶筏、洙泗之薪傳也。
《船山書》凡三百二十卷,學者或苦其浩瀚,未達旨歸。
餘以暗昧,幸值斯文,嘉其啟予,爰為纂輯,歲星一周,始告錄成,遂名《船山學》。
故記其因緣如此。
餘曩治船山學,頗好之,近讀餘杭章先生《建立宗教論》,聞三性三無性義,益進讨竺墳,始知船山甚淺。
然考《船山遺書》目錄,有《相宗絡索》、《八識規矩頌贊》二書。
自鄧顯鶴、曾國藩之倫,皆莫為刊行。
諸為船山作傳者,亦置弗道。
吾臆船山晚年或于佛學有所窺,陋儒或諱其書不傳,未可知也。
丙辰夏子真識 示韓浚 天字之義有四:以形氣言,一也;如《詩》言‘旻天’、‘昊天’是。
以主宰言,二也。
如《書》稱福善禍淫之天,及《詩》所稱‘上帝’,皆是。
以虛無言,三也;如《中庸》末章所稱‘無聲無臭’之天,是與第二義不同:蓋一有人格,一無人格;一屬宗教,一屬哲學。
以自然言,四也。
如《易》言‘天行健’,是今所謂天演也。
四義中,後三皆本前一引伸之,而學術思想之變遷,亦于此可略識矣。
《說文》:‘天,巅也。
至高在上,從一大也。
’此言乎形氣已。
初民以蒼蒼戴吾之上者為大莫與京,能生能覆,故皈敬焉。
古者,天子祭天。
人智稍進,則于形氣而求真宰,以均陶萬有為真宰之權能,故贊美曰天,而涵義較前迥異。
又進,則知真理者‘體物不遺’,《中庸》此語,獨雲真如遍為萬法實體而了無名相,故《中庸》以‘無聲無臭’形容之。
雖亦名天,其義特妙,無神說也。
《中庸》言鬼神曰‘如在其上’雲雲,如在者,無在無不在,蓋即斯比諾沙之泛神說。
泛神猶無神耳。
無神,則無作者,故究形氣者,進言自然,遂贊天行之健。
‘君子自強不息’,以人持天也。
晚近天演說張,形氣之秘機愈洩,斯以自然言天者貴矣。
夫始制天字,用表至高在上之蒼穹耳,浸假則引伸為真宰之名,又引伸為虛無真理之目,又引伸為自然之謂。
至于後二義,于形上形下之故,漸有發明。
然佛明因緣,則自然又成戲論;佛說唯心,與此雲無神,精粗迥别也。
張純一存稿序 張君仲如,少治儒術,尚任俠。
清末失政,與潛江劉敬庵,假武昌聖公會為日知會,謀革命。
因是交基督徒,探其教義。
痛士習民風之敝,以為革政不如革心。
中國,數千年儒教之國也。
儒術為世主所熹,遂屈老墨而成一尊,以其言政教合一,幹祿之學、功利之說争相緣附,役斯民于權利之壑。
儒者雖諱言利,而為利者易托焉。
《易》曰:‘崇高莫大乎富貴。
’孟轲言有為貧之仕,又雲,仲尼三月無君,皇皇如也。
雖言匪一端,義各有當,然此等處最易為人假借,故人亦樂奉儒教。
老曰:‘人不婚宦,情欲減半。
’墨翟自苦救人,皆不若儒術便人之私,故為儒所抑,而吾國人乃終溺利祿中也。
故言教者宜無與政,儒者若管甯、王船山其行至清,乃别派也。
至今洪流橫決,其禍滔天。
故仲如以革心在革教,遂逃儒歸耶,匿迹滬渎,不複與黨人政客往還矣。
是時風氣未開,士大夫最鄙教侶。
仲如幼補文學,老生夙器重之,至是乃為人所唾,而仲如不顧也。
餘曩與仲如論禮,仲如曰:‘儒者言禮,綱維人己,經緯萬端,善已。
然嚴天澤之分,其弊也,上專下窳,景教無差等,章太炎謂神教不平等,然獨尊一神者,于神之下實皆平等也。
屈己為群,寅亮天工,故莫不得所。
耶稣自謂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專以服役利他為訓,此耶教精神也。
華盛頓服膺耶教者,微時嘗見一乳鳥失所哀鳴,即擇木栖鳥,凡三徙之,待其不鳴乃止。
旁有嘲之者曰:‘若為鳥之仆乎?’華盛頓曰:‘我則安能?唯上帝能為萬物之仆耳,吾其勉為人類之仆耶。
’觀此則美之共和奠于華氏,非偶然已。
故耶教屈己利物之精神,非儒家所及也。
夫親本始,薄形骸,肖所生,厚同類,淨嚴心土,光曜世界者,禮之意也,則吾景尊所尚矣。
’又曰:‘不以禮應物者,是先不以禮自處;不以禮自處者,是亡其所自也。
’餘既然其說,仲如複旁搜博探,默契元妙,頗融貫佛說,以發明《新約》義趣。
常曰:‘上帝即一真法界,祈禱具戒定等義。
自修自證,絕佞媚之劣情。
即心即神,泯自他之妄執。
’其會心于耶氏者深哉。
餘廿年嚴憚之友,以仲如與同縣劉通子通為最。
子通天資卓絕,仲如踐履笃實,皆餘所不逮。
然仲如之學,于子通為近,獨餘向異其趣。
近乃多同,常欲共席研摩,卒格于事勢。
茫茫大地,契心幾人?并此寥寥者亦複難聚,惟有撐拳赤腳,獨往獨來于天地間而已。
今夏,餘自粵返裡,道滬,過仲如。
益感當世之變,而歎仲如之歸依宗教為知本也。
比荷仲如以《存稿》見示,頗切實高明;而與子通往還諸牍尤為精要。
以其能明基督之道,以裨世教人心,故易其名曰《談道書》。
急縱叟付梓,并序仲如生平,以告讀是書者。
七年夏五熊繼智序。
複張君 承詢斷證,依實教說,單刀直入。
《大疏》雲:‘照惑無本,即是智體。
照體無自,即是證如。
’謂迷時說惑,悟時說智。
惑體智體,無二體故。
故知妄惑性空,全是智體,即此智體,從緣無性。
無性之性,全是真如。
又即寂之照,曰智;即照之寂,曰如。
寂照雙融,如智一體。
實教斷證,大意如是。
要惟上根,乃得契入。
外道與佛之關系散見諸經論中。
繼智牽于人事,未遑博考,良亦自愧。
然餘杭《大乘佛教緣起考》所征論,可謂扼要。
抄疏如别,試覽之。
大乘勝義,在先立如來藏識,非在先立法身。
藏識是佛之因,法身是佛之果。
因既成立,果乃可知。
而此藏識之名,本由小乘無我,數論神我,相較而成究竟一乘。
《寶性論》第三雲:‘一切外道,執着色等非真實事,以為有我。
而彼外道取着我相,無如是我相虛妄颠倒。
一切時無我,以是義故,說言如來如實知一切法無我,到第一彼岸,而如來無彼我,無我相,何以故?以一切時,如實見知,不虛妄故,非颠倒故。
此以何義?以即無我,名為有我,即無我者,無彼外道虛妄神我;名有我者,如來有彼得自在我。
’今尋佛在世時,與數論師出入最數。
若專立無我者,現見世人皆證有我。
而說為無,即有世間相違之過,非建立藏識,其能服數論之心耶?故知如來藏,阿賴耶識諸宗,原惟佛說也。
又如勝論建立極微,有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九種。
而佛家小乘,如有部經亦皆建立極微,以說四大,但不說空、時、方、我、意五者亦有極微耳。
若佛說止此,則勝論猶今梨布涅知輩,說心物皆有原子。
佛說如理化諸師,說實質方有原子,二者固無以相過也,非建立法空真如,亦何以鉗勝論之口耶?故知雙破二執,原惟佛說也。
又如《吠陀》之說,以人為梵天所生。
《路歌夜多論》,即順世外道。
說鵝之白色,鹦鹉綠色,孔雀雜色,皆自然生,我亦如是。
見《金七十論》。
佛說既破自然,又破作者,而立因果鈎鎖之說。
然作者易破,自然難破,因果相追,必有無窮之過。
若建立一因為始,更無他因者,即與自然說同。
非說萬法因迷而起,複何以難彼也?故知‘三界唯心’,原惟佛說也。
真按:佛說何以勝外道而為了義談,此處急須參透。
日知會王劉餘何朱諸傳 謹案:民國元年,今大總統黎公,時以副總統領鄂都督事。
于是年冬,特設武昌日知會調查紀錄所,創修《日知會志》。
以孫武、蔡濟民、季雨霖主所務,餘亦兼編輯。
搜集未竟。
迄于癸醜,而南北戰事起,餘退耕田裡,日知會調查紀錄所亦無形消滅,集稿散佚矣。
案:日知會始名科學補習所,則發起于清光緒甲辰夏,至乙巳四月改組為日知會,勢遂大,自是會員多有東渡或散布各省者。
海外同盟會成于乙巳之秋,其中要人,多出日知會。
如宋漁父,其最著也。
當是時,日知會與同盟會内外策應。
迄于丙午,日知會破壞,而會員繼起,分設共進會、文學社,再接再勵,故辛亥武昌一呼,光複舊物,非偶然已。
日知會諸子,多不羁之才。
而王漢、劉敬庵、餘仲勉、何見田、朱元成皆天資過人,立身有本末。
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隽也。
而敬庵尤卓荦,乃皆以少年遭慘變,不得競其學,展其才,惜哉!餘自弱冠與諸子相從憂患,昔嘗論次其行事,以為之傳,癸醜散佚,今不可憶。
又年來心事惡劣,學殖荒落。
茲為諸子傳,蓋十不得彷佛其一二,聊以備國史之采雲爾。
王漢,字竹庵,湖北圻水人。
父兄皆名諸生。
漢生而岐嶷秀茁,習儒術,年十六,通五經義,詩文多傷時語,喜讀兵書及豪俠傳,購劍自舞,人或以癡诋之。
曾受學同縣何焜閣司馬。
焜閣故受學于同縣熊光大孝廉,治姚江學,辄縱談時事,導諸生厲實行,救國危。
漢聞之,瞿然有清世志。
居無何莅鄂,改名潮,字怒濤。
時潛江劉敬庵、黃岡何見田、江陵朱元成聚鄂謀革命,均交漢,就漢決事。
漢沉毅,少大言,諸人頗以此重
年十三歲,登高而傷秋毫,時喟然歎曰:此秋毫始為茂草,春夏時,吸收水土空氣諸成分,而油然滋榮者也。
未幾,零落為秋毫,刹那刹那,将秋毫且不可得,求其原質,亦複無有。
三界諸有為相,皆可作如是觀。
頓悟萬有皆幻。
由是放蕩形骸,妄騁淫佚,久之覺其煩惱,更進求安心立命之道。
因悟幻不自有,必依于真。
如無真者,覺幻是誰?泯此覺相,幻複何有?以有能覺,幻相斯起。
此能覺者,是名真我。
時則以情器為泡影,索真宰于寂滅,一念不生,虛空粉碎,以此為至道之歸矣。
既而猛然有省曰,果幻相為多事者,雲何依真起幻?既依真起幻,雲何斷幻求真?幻如可斷者,即不應起,起已可斷者,斷必複起。
又舍幻有真者,是真幻不相幹,雲何求真?種種疑慮,莫獲正解,以是身心無主,不得安穩。
乃忽讀《王船山遺書》,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
全道全器,原一誠而無幻;即幽即明,本一貫而何斷?天在人,不遺人以同天;道在我,賴有我以凝道。
斯乃衡陽之寶筏、洙泗之薪傳也。
《船山書》凡三百二十卷,學者或苦其浩瀚,未達旨歸。
餘以暗昧,幸值斯文,嘉其啟予,爰為纂輯,歲星一周,始告錄成,遂名《船山學》。
故記其因緣如此。
餘曩治船山學,頗好之,近讀餘杭章先生《建立宗教論》,聞三性三無性義,益進讨竺墳,始知船山甚淺。
然考《船山遺書》目錄,有《相宗絡索》、《八識規矩頌贊》二書。
自鄧顯鶴、曾國藩之倫,皆莫為刊行。
諸為船山作傳者,亦置弗道。
吾臆船山晚年或于佛學有所窺,陋儒或諱其書不傳,未可知也。
丙辰夏子真識 示韓浚 天字之義有四:以形氣言,一也;如《詩》言‘旻天’、‘昊天’是。
以主宰言,二也。
如《書》稱福善禍淫之天,及《詩》所稱‘上帝’,皆是。
以虛無言,三也;如《中庸》末章所稱‘無聲無臭’之天,是與第二義不同:蓋一有人格,一無人格;一屬宗教,一屬哲學。
以自然言,四也。
如《易》言‘天行健’,是今所謂天演也。
四義中,後三皆本前一引伸之,而學術思想之變遷,亦于此可略識矣。
《說文》:‘天,巅也。
至高在上,從一大也。
’此言乎形氣已。
初民以蒼蒼戴吾之上者為大莫與京,能生能覆,故皈敬焉。
古者,天子祭天。
人智稍進,則于形氣而求真宰,以均陶萬有為真宰之權能,故贊美曰天,而涵義較前迥異。
又進,則知真理者‘體物不遺’,《中庸》此語,獨雲真如遍為萬法實體而了無名相,故《中庸》以‘無聲無臭’形容之。
雖亦名天,其義特妙,無神說也。
《中庸》言鬼神曰‘如在其上’雲雲,如在者,無在無不在,蓋即斯比諾沙之泛神說。
泛神猶無神耳。
無神,則無作者,故究形氣者,進言自然,遂贊天行之健。
‘君子自強不息’,以人持天也。
晚近天演說張,形氣之秘機愈洩,斯以自然言天者貴矣。
夫始制天字,用表至高在上之蒼穹耳,浸假則引伸為真宰之名,又引伸為虛無真理之目,又引伸為自然之謂。
至于後二義,于形上形下之故,漸有發明。
然佛明因緣,則自然又成戲論;佛說唯心,與此雲無神,精粗迥别也。
張純一存稿序 張君仲如,少治儒術,尚任俠。
清末失政,與潛江劉敬庵,假武昌聖公會為日知會,謀革命。
因是交基督徒,探其教義。
痛士習民風之敝,以為革政不如革心。
中國,數千年儒教之國也。
儒術為世主所熹,遂屈老墨而成一尊,以其言政教合一,幹祿之學、功利之說争相緣附,役斯民于權利之壑。
儒者雖諱言利,而為利者易托焉。
《易》曰:‘崇高莫大乎富貴。
’孟轲言有為貧之仕,又雲,仲尼三月無君,皇皇如也。
雖言匪一端,義各有當,然此等處最易為人假借,故人亦樂奉儒教。
老曰:‘人不婚宦,情欲減半。
’墨翟自苦救人,皆不若儒術便人之私,故為儒所抑,而吾國人乃終溺利祿中也。
故言教者宜無與政,儒者若管甯、王船山其行至清,乃别派也。
至今洪流橫決,其禍滔天。
故仲如以革心在革教,遂逃儒歸耶,匿迹滬渎,不複與黨人政客往還矣。
是時風氣未開,士大夫最鄙教侶。
仲如幼補文學,老生夙器重之,至是乃為人所唾,而仲如不顧也。
餘曩與仲如論禮,仲如曰:‘儒者言禮,綱維人己,經緯萬端,善已。
然嚴天澤之分,其弊也,上專下窳,景教無差等,章太炎謂神教不平等,然獨尊一神者,于神之下實皆平等也。
屈己為群,寅亮天工,故莫不得所。
耶稣自謂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專以服役利他為訓,此耶教精神也。
華盛頓服膺耶教者,微時嘗見一乳鳥失所哀鳴,即擇木栖鳥,凡三徙之,待其不鳴乃止。
旁有嘲之者曰:‘若為鳥之仆乎?’華盛頓曰:‘我則安能?唯上帝能為萬物之仆耳,吾其勉為人類之仆耶。
’觀此則美之共和奠于華氏,非偶然已。
故耶教屈己利物之精神,非儒家所及也。
夫親本始,薄形骸,肖所生,厚同類,淨嚴心土,光曜世界者,禮之意也,則吾景尊所尚矣。
’又曰:‘不以禮應物者,是先不以禮自處;不以禮自處者,是亡其所自也。
’餘既然其說,仲如複旁搜博探,默契元妙,頗融貫佛說,以發明《新約》義趣。
常曰:‘上帝即一真法界,祈禱具戒定等義。
自修自證,絕佞媚之劣情。
即心即神,泯自他之妄執。
’其會心于耶氏者深哉。
餘廿年嚴憚之友,以仲如與同縣劉通子通為最。
子通天資卓絕,仲如踐履笃實,皆餘所不逮。
然仲如之學,于子通為近,獨餘向異其趣。
近乃多同,常欲共席研摩,卒格于事勢。
茫茫大地,契心幾人?并此寥寥者亦複難聚,惟有撐拳赤腳,獨往獨來于天地間而已。
今夏,餘自粵返裡,道滬,過仲如。
益感當世之變,而歎仲如之歸依宗教為知本也。
比荷仲如以《存稿》見示,頗切實高明;而與子通往還諸牍尤為精要。
以其能明基督之道,以裨世教人心,故易其名曰《談道書》。
急縱叟付梓,并序仲如生平,以告讀是書者。
七年夏五熊繼智序。
複張君 承詢斷證,依實教說,單刀直入。
《大疏》雲:‘照惑無本,即是智體。
照體無自,即是證如。
’謂迷時說惑,悟時說智。
惑體智體,無二體故。
故知妄惑性空,全是智體,即此智體,從緣無性。
無性之性,全是真如。
又即寂之照,曰智;即照之寂,曰如。
寂照雙融,如智一體。
實教斷證,大意如是。
要惟上根,乃得契入。
外道與佛之關系散見諸經論中。
繼智牽于人事,未遑博考,良亦自愧。
然餘杭《大乘佛教緣起考》所征論,可謂扼要。
抄疏如别,試覽之。
大乘勝義,在先立如來藏識,非在先立法身。
藏識是佛之因,法身是佛之果。
因既成立,果乃可知。
而此藏識之名,本由小乘無我,數論神我,相較而成究竟一乘。
《寶性論》第三雲:‘一切外道,執着色等非真實事,以為有我。
而彼外道取着我相,無如是我相虛妄颠倒。
一切時無我,以是義故,說言如來如實知一切法無我,到第一彼岸,而如來無彼我,無我相,何以故?以一切時,如實見知,不虛妄故,非颠倒故。
此以何義?以即無我,名為有我,即無我者,無彼外道虛妄神我;名有我者,如來有彼得自在我。
’今尋佛在世時,與數論師出入最數。
若專立無我者,現見世人皆證有我。
而說為無,即有世間相違之過,非建立藏識,其能服數論之心耶?故知如來藏,阿賴耶識諸宗,原惟佛說也。
又如勝論建立極微,有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九種。
而佛家小乘,如有部經亦皆建立極微,以說四大,但不說空、時、方、我、意五者亦有極微耳。
若佛說止此,則勝論猶今梨布涅知輩,說心物皆有原子。
佛說如理化諸師,說實質方有原子,二者固無以相過也,非建立法空真如,亦何以鉗勝論之口耶?故知雙破二執,原惟佛說也。
又如《吠陀》之說,以人為梵天所生。
《路歌夜多論》,即順世外道。
說鵝之白色,鹦鹉綠色,孔雀雜色,皆自然生,我亦如是。
見《金七十論》。
佛說既破自然,又破作者,而立因果鈎鎖之說。
然作者易破,自然難破,因果相追,必有無窮之過。
若建立一因為始,更無他因者,即與自然說同。
非說萬法因迷而起,複何以難彼也?故知‘三界唯心’,原惟佛說也。
真按:佛說何以勝外道而為了義談,此處急須參透。
日知會王劉餘何朱諸傳 謹案:民國元年,今大總統黎公,時以副總統領鄂都督事。
于是年冬,特設武昌日知會調查紀錄所,創修《日知會志》。
以孫武、蔡濟民、季雨霖主所務,餘亦兼編輯。
搜集未竟。
迄于癸醜,而南北戰事起,餘退耕田裡,日知會調查紀錄所亦無形消滅,集稿散佚矣。
案:日知會始名科學補習所,則發起于清光緒甲辰夏,至乙巳四月改組為日知會,勢遂大,自是會員多有東渡或散布各省者。
海外同盟會成于乙巳之秋,其中要人,多出日知會。
如宋漁父,其最著也。
當是時,日知會與同盟會内外策應。
迄于丙午,日知會破壞,而會員繼起,分設共進會、文學社,再接再勵,故辛亥武昌一呼,光複舊物,非偶然已。
日知會諸子,多不羁之才。
而王漢、劉敬庵、餘仲勉、何見田、朱元成皆天資過人,立身有本末。
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隽也。
而敬庵尤卓荦,乃皆以少年遭慘變,不得競其學,展其才,惜哉!餘自弱冠與諸子相從憂患,昔嘗論次其行事,以為之傳,癸醜散佚,今不可憶。
又年來心事惡劣,學殖荒落。
茲為諸子傳,蓋十不得彷佛其一二,聊以備國史之采雲爾。
王漢,字竹庵,湖北圻水人。
父兄皆名諸生。
漢生而岐嶷秀茁,習儒術,年十六,通五經義,詩文多傷時語,喜讀兵書及豪俠傳,購劍自舞,人或以癡诋之。
曾受學同縣何焜閣司馬。
焜閣故受學于同縣熊光大孝廉,治姚江學,辄縱談時事,導諸生厲實行,救國危。
漢聞之,瞿然有清世志。
居無何莅鄂,改名潮,字怒濤。
時潛江劉敬庵、黃岡何見田、江陵朱元成聚鄂謀革命,均交漢,就漢決事。
漢沉毅,少大言,諸人頗以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