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精神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而,這些觀點在曆史上沒有證據加以證明,在他個人身上也沒有經驗進行印證。
事實是,尼采對女人的經驗差不多隻限于他妹妹一個人。
因為父親離世後,尼采一直和家中的女人們——母親、祖母、妹妹、姑姑——一起生活,尼采被嬌慣得脆弱而敏感,也因此造成了他對女性特别仇視。
他曾說過這樣的話:“男子應受戰争的訓練,女子則應受再創造戰士的訓練。
”又說:“你到女人那裡去嗎?可别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對于這樣的言論,英國哲學家羅素極為不滿,他挖苦尼采說:“十個女人,有九個女人會使他把鞭子丢掉的,因為他明白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要避開女人啊!” 很顯然,尼采對女人的情感是恐懼的。
以他對女人的評價為例,這些評價其實跟其他男人的評價一樣,隻不過是他對女人情感客觀化的結果。
◎尼采的白日夢 “我害怕别人傷害我,所以我讓他相信我愛他。
如果我能更堅強和大膽,我就會公然表示對他理所當然的蔑視。
”在尼采看來,人是不可能有真誠而普遍的愛的,他認為基督徒的愛是恐懼的結果,因此他譴責基督徒的愛。
你聽到狂人的故事嗎?他大白天打着燈籠,滿世界地尋找上帝,上帝怕是像小孩一樣迷路了吧?上帝怕是躲藏起來了吧?上帝怕是害怕我們吧?上帝怕是遠航了吧?上帝怕是搬家到别處去了吧? 而狂人卻滿臉嚴肅正經:你們知道上帝在哪裡嗎?我告訴你們吧,上帝死了!是我們殺了他。
尼采認為,因為佛教和基督教都否定人與人之間的價值差别,所以,佛教和基督教都是虛無主義的宗教。
不過,比起基督教來,佛教的情況要好一些,至少可被非議的地方少得多。
而基督教之所以還有前進的推動力,都是由于那大部分的普通人的抗拒。
提到這種反抗,尼采認為,馴化人心是基督教的目的,不過這個目的是錯誤的。
因為即使是野蠻人,也有閃光之處,一旦被馴服,這些閃光之處也就消失了。
尼采不是天生的聖賢,因為在他心中充滿了恐懼和憎恨,因此他認為不可能有對人類自發的愛。
在他的意識裡,他不認為有這樣一種人,這種人雖然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和強烈的自尊心,但因為沒有給别人施加痛苦的願望,所以他不這樣做。
尼采最希望看到的是,被他視為“高貴者”的人能取代基督教聖徒的地位。
他所塑造的“高貴者”是這樣一副形象:缺乏同情心,冷酷、狡猾、殘忍,隻關心自己的權力。
然而,這些“高貴者”不是普通人,他們是有統治權的貴族,會做很多殘忍的事情,也會做被大多數的普通人視為是犯罪的事,而且,他們的義務隻能讓與他們平等的人享受。
此外,“高貴者”還會保護藝術家、詩人和所有精通某種技藝的人。
盡管尼采在本體論和認識論領域沒有創造任何全新的理論,一向不在職業哲學家之列,但很多有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了尼采的影響。
在尼采的白日夢裡,他的身份不是哲學教授,而是一個戰士。
與自由主義者相比,尼采對未來的種種預言要更接近于正确…… ◎我們缺什麼(節選) 論我們估價的起源,我們可以用空間的方法來對我們的肉體進行分析,于是我們從中得到的觀念與從星系得到的并無二緻,有機和無機的區别是再也看不到了。
在以前,對于行星的運動,人們将其解釋為意識到目的的生物在起作用。
因為,這種解釋現在人們不再需要了,聯系到肉體運動和自身的變化,人們早已不再認為能夠與設定目的的意識相安無事地共處了。
各種運動與意識一點關系也沒有,與感覺也沒有關系。
感覺和思想比之無時無刻發生的無數現象,是微不足道的。
與此相反,我們察覺到,即便是在最小的現象中都有一種實用性處于統治地位,而我們的知識還不能足以擔當後者,謹慎、選擇、彙集、補償,等等。
簡單地說來,我們發現了一種運動,應把它納入一種不知高出我們意識到的多少倍的、俯瞰一切的智慧。
我們從所有意識的東西身上未能得到思維。
因為,對自身負責的習慣我們沒有能夠學到,因為作為有意識、有目的生物,我們隻是一切有意識之物的最小部分。
如同空氣和電,這些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現象,我們幾乎未能感覺到什麼。
因為,或許真的是有足夠的力,盡管我們覺察不到,卻是對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發揮影響。
比之一個細胞和器官,對另一個細胞和器官所發揮的無數刺激,快樂和痛苦乃是稀少異常和極度缺乏的現象。
這是意識謙虛的階段。
最終,我們會認為有意識的自我本身,僅僅隻是服務于那種更高級、俯視一切的智慧的工具而已,那時我們可以發問,一切有意識的意願,一切有意識的目的、一切估價是否隻是用來獲取和意識内部的在本質上有所不同的某種東西的手段。
我們認為:這牽扯到的是快樂和痛苦的問題——但是快樂和痛苦或許隻是我們用來完成在我們意識之外的某些成就的手段——應當指出,一切有意識的東西僅僅隻在表面停留。
因為行為和行為表現得是如此不同啊,我們對行為以前東西的了解又是如此的不夠。
我們關于“意志的自由”“前因和後果”的感覺是如此的想入非非。
…… 總的說來,就精神的整個發展進程而言,在這裡隻是對肉體的問題有所涉及。
漸漸會讓人覺得,這是一種級别更高的肉體的形成史。
有機物攀登上了更高的階梯。
我們試圖來認識自然的渴望乃是一種肉體想借以完善自我的手段。
或者不如說:要想對肉體的營養、居住方式、生活方式進行改變必須要做無數的試驗。
因為,肉體中的估價和意識、所有種類的苦樂觀都是這些變化和試驗的象征。
說到底,這裡提到的不是人心的問題:因為人應當被克服。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 1818年,卡爾·馬克思出生在德國一個純正的猶太世家。
他的父母在他幼年時,宣布放棄信仰猶太教,改信了基督教,并讓六個孩子與他們一起,都接受了基督新教洗禮。
此時的馬克思隻有6歲。
從中學時代的作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馬克思有着較濃厚的基督教情懷:“和基督一緻是絕對必要的,沒有這種一緻我們就不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這種一緻我們就會被上帝抛棄,而隻有上帝才能夠拯救我們。
”“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出于對基督的愛,出于對神的愛。
” 在大學時,馬克思接受了黑格爾哲學,之後又受到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影響。
随着思想的逐步成熟,馬克思成為一個宗教批判的領袖人物。
他曾辦過報紙——《萊茵報》,但因為他過激的言辭,該報最終被查禁。
1843年,馬克思前往法國研究社會主義學說,并結識了工廠經理出身的恩格斯。
在恩格斯的幫助下,他了解了勞工狀況和英國經濟,先後參加了法國和德國的革命。
最後在反動勢力的迫害下,他被迫逃往英國,在倫敦他度過了生命裡的主要歲月。
對馬克思來說,他自始至終的目的都是合乎科學。
與英國古典經濟學相比,他主張的經濟學隻改變了原動力;在他的經濟學裡,他代表雇傭勞動者說話。
馬克思自稱為唯物主義者,但他這個唯物主義者與18世紀的唯物主義者相比又有不同。
由于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他把自己的唯物主義稱為“辯證唯物主義”。
黑格爾哲學和英國經濟學在馬克思的綜合下,形成了一種新的學說——馬克思曆史哲學。
“世界是按照一個辯證法公式發展的”是馬克思和黑格爾的共同點,他們的不同點在于,如何确定和看待“按照辯證法公式發展”的原動力。
黑格爾認為,這種發展的原動力是一個叫“精神”的神秘實體。
可是,包括黑格爾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精神”為什麼要曆經這些發展階段。
與黑格爾相比,除了帶有某種必然性之外,馬克思的辯證法沒有這種性質。
馬克思認為,推動“世界按照辯證法公式發展”的力量并不是原子論者所說的那種完全非人化的物質,而是一種具有特别意義的物質。
這樣一來,馬克思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原動力其實是人與物質的關系,在這種關系裡最重要的是人的生産方式。
由此,馬克思把他的唯物論又發展成了經濟學。
在馬克思看來,任何時代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藝術都是生産方式的結果,至少也是分配方式的結果。
馬克思的這個學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與哲學史家有一定的關系,被稱做“唯物史觀”。
在黑格爾依據辯證法提出的模子裡,馬克思又新放入了他的曆史哲學。
盡管他的曆史哲學包括的東西很多,但他在事實上隻關心一個三元組,即以地主為代表的封建主義、以工廠主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和以雇傭勞動者為代表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選擇研究社會主義,這個立場與辯證法有關。
他相信,從某種非個人的意義上看,一切辯證的運動都是進步的。
他還堅持認為,比之于已往的封建主義或資本主義,一旦實現社會主義,人類一定會享受到更多的幸福。
事實是,尼采對女人的經驗差不多隻限于他妹妹一個人。
因為父親離世後,尼采一直和家中的女人們——母親、祖母、妹妹、姑姑——一起生活,尼采被嬌慣得脆弱而敏感,也因此造成了他對女性特别仇視。
他曾說過這樣的話:“男子應受戰争的訓練,女子則應受再創造戰士的訓練。
”又說:“你到女人那裡去嗎?可别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對于這樣的言論,英國哲學家羅素極為不滿,他挖苦尼采說:“十個女人,有九個女人會使他把鞭子丢掉的,因為他明白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要避開女人啊!” 很顯然,尼采對女人的情感是恐懼的。
以他對女人的評價為例,這些評價其實跟其他男人的評價一樣,隻不過是他對女人情感客觀化的結果。
◎尼采的白日夢 “我害怕别人傷害我,所以我讓他相信我愛他。
如果我能更堅強和大膽,我就會公然表示對他理所當然的蔑視。
”在尼采看來,人是不可能有真誠而普遍的愛的,他認為基督徒的愛是恐懼的結果,因此他譴責基督徒的愛。
你聽到狂人的故事嗎?他大白天打着燈籠,滿世界地尋找上帝,上帝怕是像小孩一樣迷路了吧?上帝怕是躲藏起來了吧?上帝怕是害怕我們吧?上帝怕是遠航了吧?上帝怕是搬家到别處去了吧? 而狂人卻滿臉嚴肅正經:你們知道上帝在哪裡嗎?我告訴你們吧,上帝死了!是我們殺了他。
尼采認為,因為佛教和基督教都否定人與人之間的價值差别,所以,佛教和基督教都是虛無主義的宗教。
不過,比起基督教來,佛教的情況要好一些,至少可被非議的地方少得多。
而基督教之所以還有前進的推動力,都是由于那大部分的普通人的抗拒。
提到這種反抗,尼采認為,馴化人心是基督教的目的,不過這個目的是錯誤的。
因為即使是野蠻人,也有閃光之處,一旦被馴服,這些閃光之處也就消失了。
尼采不是天生的聖賢,因為在他心中充滿了恐懼和憎恨,因此他認為不可能有對人類自發的愛。
在他的意識裡,他不認為有這樣一種人,這種人雖然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和強烈的自尊心,但因為沒有給别人施加痛苦的願望,所以他不這樣做。
尼采最希望看到的是,被他視為“高貴者”的人能取代基督教聖徒的地位。
他所塑造的“高貴者”是這樣一副形象:缺乏同情心,冷酷、狡猾、殘忍,隻關心自己的權力。
然而,這些“高貴者”不是普通人,他們是有統治權的貴族,會做很多殘忍的事情,也會做被大多數的普通人視為是犯罪的事,而且,他們的義務隻能讓與他們平等的人享受。
此外,“高貴者”還會保護藝術家、詩人和所有精通某種技藝的人。
盡管尼采在本體論和認識論領域沒有創造任何全新的理論,一向不在職業哲學家之列,但很多有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了尼采的影響。
在尼采的白日夢裡,他的身份不是哲學教授,而是一個戰士。
與自由主義者相比,尼采對未來的種種預言要更接近于正确…… ◎我們缺什麼(節選) 論我們估價的起源,我們可以用空間的方法來對我們的肉體進行分析,于是我們從中得到的觀念與從星系得到的并無二緻,有機和無機的區别是再也看不到了。
在以前,對于行星的運動,人們将其解釋為意識到目的的生物在起作用。
因為,這種解釋現在人們不再需要了,聯系到肉體運動和自身的變化,人們早已不再認為能夠與設定目的的意識相安無事地共處了。
各種運動與意識一點關系也沒有,與感覺也沒有關系。
感覺和思想比之無時無刻發生的無數現象,是微不足道的。
與此相反,我們察覺到,即便是在最小的現象中都有一種實用性處于統治地位,而我們的知識還不能足以擔當後者,謹慎、選擇、彙集、補償,等等。
簡單地說來,我們發現了一種運動,應把它納入一種不知高出我們意識到的多少倍的、俯瞰一切的智慧。
我們從所有意識的東西身上未能得到思維。
因為,對自身負責的習慣我們沒有能夠學到,因為作為有意識、有目的生物,我們隻是一切有意識之物的最小部分。
如同空氣和電,這些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現象,我們幾乎未能感覺到什麼。
因為,或許真的是有足夠的力,盡管我們覺察不到,卻是對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發揮影響。
比之一個細胞和器官,對另一個細胞和器官所發揮的無數刺激,快樂和痛苦乃是稀少異常和極度缺乏的現象。
這是意識謙虛的階段。
最終,我們會認為有意識的自我本身,僅僅隻是服務于那種更高級、俯視一切的智慧的工具而已,那時我們可以發問,一切有意識的意願,一切有意識的目的、一切估價是否隻是用來獲取和意識内部的在本質上有所不同的某種東西的手段。
我們認為:這牽扯到的是快樂和痛苦的問題——但是快樂和痛苦或許隻是我們用來完成在我們意識之外的某些成就的手段——應當指出,一切有意識的東西僅僅隻在表面停留。
因為行為和行為表現得是如此不同啊,我們對行為以前東西的了解又是如此的不夠。
我們關于“意志的自由”“前因和後果”的感覺是如此的想入非非。
…… 總的說來,就精神的整個發展進程而言,在這裡隻是對肉體的問題有所涉及。
漸漸會讓人覺得,這是一種級别更高的肉體的形成史。
有機物攀登上了更高的階梯。
我們試圖來認識自然的渴望乃是一種肉體想借以完善自我的手段。
或者不如說:要想對肉體的營養、居住方式、生活方式進行改變必須要做無數的試驗。
因為,肉體中的估價和意識、所有種類的苦樂觀都是這些變化和試驗的象征。
說到底,這裡提到的不是人心的問題:因為人應當被克服。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 1818年,卡爾·馬克思出生在德國一個純正的猶太世家。
他的父母在他幼年時,宣布放棄信仰猶太教,改信了基督教,并讓六個孩子與他們一起,都接受了基督新教洗禮。
此時的馬克思隻有6歲。
從中學時代的作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馬克思有着較濃厚的基督教情懷:“和基督一緻是絕對必要的,沒有這種一緻我們就不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這種一緻我們就會被上帝抛棄,而隻有上帝才能夠拯救我們。
”“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出于對基督的愛,出于對神的愛。
” 在大學時,馬克思接受了黑格爾哲學,之後又受到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影響。
随着思想的逐步成熟,馬克思成為一個宗教批判的領袖人物。
他曾辦過報紙——《萊茵報》,但因為他過激的言辭,該報最終被查禁。
1843年,馬克思前往法國研究社會主義學說,并結識了工廠經理出身的恩格斯。
在恩格斯的幫助下,他了解了勞工狀況和英國經濟,先後參加了法國和德國的革命。
最後在反動勢力的迫害下,他被迫逃往英國,在倫敦他度過了生命裡的主要歲月。
對馬克思來說,他自始至終的目的都是合乎科學。
與英國古典經濟學相比,他主張的經濟學隻改變了原動力;在他的經濟學裡,他代表雇傭勞動者說話。
馬克思自稱為唯物主義者,但他這個唯物主義者與18世紀的唯物主義者相比又有不同。
由于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他把自己的唯物主義稱為“辯證唯物主義”。
黑格爾哲學和英國經濟學在馬克思的綜合下,形成了一種新的學說——馬克思曆史哲學。
“世界是按照一個辯證法公式發展的”是馬克思和黑格爾的共同點,他們的不同點在于,如何确定和看待“按照辯證法公式發展”的原動力。
黑格爾認為,這種發展的原動力是一個叫“精神”的神秘實體。
可是,包括黑格爾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精神”為什麼要曆經這些發展階段。
與黑格爾相比,除了帶有某種必然性之外,馬克思的辯證法沒有這種性質。
馬克思認為,推動“世界按照辯證法公式發展”的力量并不是原子論者所說的那種完全非人化的物質,而是一種具有特别意義的物質。
這樣一來,馬克思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原動力其實是人與物質的關系,在這種關系裡最重要的是人的生産方式。
由此,馬克思把他的唯物論又發展成了經濟學。
在馬克思看來,任何時代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藝術都是生産方式的結果,至少也是分配方式的結果。
馬克思的這個學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與哲學史家有一定的關系,被稱做“唯物史觀”。
在黑格爾依據辯證法提出的模子裡,馬克思又新放入了他的曆史哲學。
盡管他的曆史哲學包括的東西很多,但他在事實上隻關心一個三元組,即以地主為代表的封建主義、以工廠主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和以雇傭勞動者為代表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選擇研究社會主義,這個立場與辯證法有關。
他相信,從某種非個人的意義上看,一切辯證的運動都是進步的。
他還堅持認為,比之于已往的封建主義或資本主義,一旦實現社會主義,人類一定會享受到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