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名談往
關燈
小
中
大
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
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鐘設瓜于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
“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
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于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标準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
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複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
根據反映内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
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洨河上,一名“大石橋”,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
”“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
”“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于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255米,俗名“五裡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
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
如“萬裡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于此餞費聘吳,曰萬裡之行,始于此矣”。
唐陸肱有《萬裡橋賦》,宋呂大防有《萬裡橋》詩,杜甫詩:“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唐張籍詩:“萬裡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轼詩:“我欲歸尋萬裡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遊詩:“雕鞍送客雙流驿,銀燭看花萬裡橋”。
“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複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驷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镗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
”“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濑,水聲晝夜不絕”。
“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将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
“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壘址為橋”。
“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炀帝時于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
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别”。
因“取江淹别賦句,又呼為銷魂橋”。
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
”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
”“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
“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
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鐘設瓜于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
“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
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于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标準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
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複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
根據反映内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
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洨河上,一名“大石橋”,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
”“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
”“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于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255米,俗名“五裡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
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
如“萬裡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于此餞費聘吳,曰萬裡之行,始于此矣”。
唐陸肱有《萬裡橋賦》,宋呂大防有《萬裡橋》詩,杜甫詩:“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唐張籍詩:“萬裡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轼詩:“我欲歸尋萬裡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遊詩:“雕鞍送客雙流驿,銀燭看花萬裡橋”。
“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複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驷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镗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
”“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濑,水聲晝夜不絕”。
“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将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
“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壘址為橋”。
“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炀帝時于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
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别”。
因“取江淹别賦句,又呼為銷魂橋”。
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
”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
”“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
“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