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

關燈
友》等;沒有事便捧着書坐着或躺着看。

    隻不歡喜《紅樓夢》,說是沒有味兒。

    是的,《紅樓夢》的味兒,一個十歲的孩子,哪裡能領略呢?去年我們事實上隻能帶兩個孩子來;因為他大些,而轉兒是一直跟着祖母的,便在上海将他倆丢下。

    我清清楚楚記得那分别的一個早上。

    我領着阿九從二洋泾橋的旅館出來,送他到母親和轉兒住着的親戚家去。

    妻囑咐說,“買點吃的給他們吧。

    ”我們走過四馬路,到一家茶食鋪裡。

    阿九說要熏魚,我給買了;又買了餅幹,是給轉兒的。

    便乘電車到海甯路。

    下車時,看着他的害怕與累贅,很覺恻然。

    到親戚家,因為就要回旅館收拾上船,隻說了一兩句話便出來;轉兒望望我,沒說什麼,阿九是和祖母說什麼去了。

    我回頭看了他們一眼,硬着頭皮走了。

    後來妻告訴我,阿九背地裡向她說:“我知道爸爸歡喜小妹,不帶我上北京去。

    ”其實這是冤枉的。

    他又曾和我們說,“暑假時一定來接我啊!”我們當時答應着;但現在已是第二個暑假了,他們還在迢迢的揚州待着。

    他們是恨着我們呢?還是惦着我們呢?妻是一年來老放不下這兩個,常常獨自暗中流淚;但我有什麼法子呢!想到“隻為家貧成聚散”一句無名的詩,不禁有些凄然。

    轉兒與我較生疏些。

    但去年離開白馬湖時,她也曾用了生硬的揚州話(那時她還沒有到過揚州呢)和那特别尖的小嗓子向着我:“我要到北京去。

    ”她曉得什麼北京,隻跟着大孩子們說罷了;但當時聽着,現在想着的我,卻真是抱歉呢。

    這兄妹倆離開我,原是常事,離開母親,雖也有過一回,這回可是太長了;小小的心兒,知道是怎樣忍耐那寂寞來着! 我的朋友大概都是愛孩子的。

    少谷有一回寫信責備我,說兒女的吵鬧,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厭到如我所說;他說他真不解。

    子恺為他家華瞻寫的文章,真是“藹然仁者之言”。

    聖陶也常常為孩子操心:小學畢業了,到什麼中學好呢?——這樣的話,他和我說過兩三回了。

    我對他們隻有慚愧!可是近來我也漸漸覺着自己的責任。

    我想,第一該将孩子們團聚起來,其次便該給他們些力量。

    我親眼見過一個愛兒女的人,因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們,便将他們荒廢了。

    他并不是溺愛,隻是沒有耐心去料理他們,他們便不能成材了。

    我想我若照現在這樣下去,孩子們也便危險了。

    我得計劃着,讓他們漸漸知道怎樣去做人才行。

    但是要不要他們像我自己呢?這一層,我在白馬湖教初中學生時,也曾從師生的立場上問過丏尊,他毫不躊躇地說,“自然啰。

    ”近來與平伯談起教子,他卻答得妙,“總不希望比自己壞啰。

    ”是的,隻要不比自己壞就行,像不像倒是不在乎的。

    職業,人生觀等,還是由他們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頂可貴,隻要指導,幫助他們去發展自己,便是極賢明的辦法。

     予同說,“我們得讓子女在大學畢了業,才算盡了責任。

    ”SK說,“不然,要看我們的經濟,他們的材質與志願;若是中學畢了業,不能或不願升學,便去做别的事,譬如做工人吧,那也并非不行的。

    ”自然,人的好壞與成敗,也不盡靠學校教育;說是非大學畢業不可,也許隻是我們的偏見。

    在這件事上,我現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别是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知道将來怎樣?好在孩子們還小,将來的事且等将來吧。

    目前所能做的,隻是培養他們基本的力量——胸襟與眼光;孩子們還是孩子們,自然說不上高的遠的,慢慢從近處小處下手便了。

    這自然也隻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樣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輝也罷,倒楣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各的力去。

    我隻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自稱心滿意。

    ——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聲,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1928年6月24日晚寫畢,北京清華園,原載于1928年10月10日《小說月報》第19卷第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