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
關燈
小
中
大
朱自清
我現在已是五個兒女的父親了。
想起聖陶喜歡用的“蝸牛背了殼”的比喻,便覺得不自在。
新近一位親戚嘲笑我說,“要剝層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十年前剛結婚的時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劄記》裡,見過一條,說世界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是不結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話,“有妻子者,其命定矣。
”當時确吃了一驚,仿佛夢醒一般;但是家裡已是不由分說給娶了媳婦,又有什麼可說?現在是一個媳婦,跟着來了五個孩子;兩個肩頭上,加上這麼重一副擔子,真不知怎樣走才好。
“命定”是不用說了;從孩子們那一面說,他們該怎樣長大,也正是可以憂慮的事。
我是個徹頭徹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強,做父親更是不成。
自然,“子孫崇拜”“兒童本位”的哲理或倫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親,閉了眼抹殺孩子們的權利,知道是不行的。
可惜這隻是理論,實際上我是仍舊按照古老的傳統,在野蠻地對付着,和普通的父親一樣。
近來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漸漸覺得自己的殘酷;想着孩子們受過的體罰和叱責,始終不能辯解——像撫摩着舊創痕那樣,我的心酸溜溜的。
有一回,讀了有島武郎《與幼小者》的譯文,對了那種偉大的,沉摯的态度,我竟流下淚來了。
去年父親來信,問起阿九,那時阿九還在白馬湖呢;信上說,“我沒有耽誤你,你也不要耽誤他才好。
”我為這句話哭了一場;我為什麼不像父親的仁慈?我不該忘記,父親怎樣待我們來着!人性許真是二元的,我是這樣的矛盾;我的心像鐘擺似的來去。
你讀過魯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麼?我的便是那一類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飯和晚飯,就如兩次潮水一般。
先是孩子們你來他去地在廚房與飯間裡查看,一面催我或妻發“開飯”的命令。
急促繁碎的腳步,夾着笑和嚷,一陣陣襲來,直到命令發出為止。
他們一遞一個地跑着喊着,将命令傳給廚房裡傭人;便立刻搶着回來搬凳子。
于是這個說,“我坐這兒!”那個說,“大哥不讓我!”大哥卻說,“小妹打我!”我給他們調解,說好話。
但是他們有時候很固執,我有時候也不耐煩,這便用着叱責了;叱責還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們身上了。
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
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說紅筷子好,他說黑筷子好;這個要幹飯,那個要稀飯,要茶要湯,要魚要肉,要豆腐,要蘿蔔;你說他菜多,他說你菜好。
妻是照例安慰着他們,但這顯然是太迂緩了。
我是個暴躁的人,怎麼等得及?不用說,用老法子将他們立刻征服了;雖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淚捧起碗了。
吃完了,紛紛爬下凳子,桌上是飯粒呀,湯汁呀,骨頭呀,渣滓呀,加上縱橫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塊花花綠綠的地圖模型。
吃飯而外,他們的大事便是遊戲。
遊戲時,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堅持不下,于是争執起來;或者大的欺負了小的,或者小的竟欺負了大的,被欺負的哭着嚷着,到我或妻的面前訴苦;我大抵仍舊要用老法子來判斷的,但不理的時候也有。
最為難的,是争奪玩具的時候:這一個的與那一個的是同樣的東西,卻偏要那一個的;而那一個便偏不答應。
在這種情形之下,不論如何,終于是非哭了不可的。
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緻總有好些起。
我若坐在家裡看書或寫什麼東西,管保一點鐘裡要分幾回心,或站起來一兩次的。
若是雨天或禮拜日,孩子們在家的多,那麼,攤開書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筆也寫不出一個字的事,也有過的。
我常和妻說,“我們家真是成日的千軍萬馬呀!”有時是不但“成日”,連夜裡也有兵馬在進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時候! 我結婚那一年,才十九歲。
二十一歲,有了阿九;二十三歲,又有了阿菜。
那時我正像一匹野馬,哪能容忍這些累贅的鞍鞯,辔頭,和缰繩?擺脫
想起聖陶喜歡用的“蝸牛背了殼”的比喻,便覺得不自在。
新近一位親戚嘲笑我說,“要剝層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十年前剛結婚的時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劄記》裡,見過一條,說世界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是不結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話,“有妻子者,其命定矣。
”當時确吃了一驚,仿佛夢醒一般;但是家裡已是不由分說給娶了媳婦,又有什麼可說?現在是一個媳婦,跟着來了五個孩子;兩個肩頭上,加上這麼重一副擔子,真不知怎樣走才好。
“命定”是不用說了;從孩子們那一面說,他們該怎樣長大,也正是可以憂慮的事。
我是個徹頭徹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強,做父親更是不成。
自然,“子孫崇拜”“兒童本位”的哲理或倫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親,閉了眼抹殺孩子們的權利,知道是不行的。
可惜這隻是理論,實際上我是仍舊按照古老的傳統,在野蠻地對付着,和普通的父親一樣。
近來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漸漸覺得自己的殘酷;想着孩子們受過的體罰和叱責,始終不能辯解——像撫摩着舊創痕那樣,我的心酸溜溜的。
有一回,讀了有島武郎《與幼小者》的譯文,對了那種偉大的,沉摯的态度,我竟流下淚來了。
去年父親來信,問起阿九,那時阿九還在白馬湖呢;信上說,“我沒有耽誤你,你也不要耽誤他才好。
”我為這句話哭了一場;我為什麼不像父親的仁慈?我不該忘記,父親怎樣待我們來着!人性許真是二元的,我是這樣的矛盾;我的心像鐘擺似的來去。
你讀過魯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麼?我的便是那一類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飯和晚飯,就如兩次潮水一般。
先是孩子們你來他去地在廚房與飯間裡查看,一面催我或妻發“開飯”的命令。
急促繁碎的腳步,夾着笑和嚷,一陣陣襲來,直到命令發出為止。
他們一遞一個地跑着喊着,将命令傳給廚房裡傭人;便立刻搶着回來搬凳子。
于是這個說,“我坐這兒!”那個說,“大哥不讓我!”大哥卻說,“小妹打我!”我給他們調解,說好話。
但是他們有時候很固執,我有時候也不耐煩,這便用着叱責了;叱責還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們身上了。
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
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說紅筷子好,他說黑筷子好;這個要幹飯,那個要稀飯,要茶要湯,要魚要肉,要豆腐,要蘿蔔;你說他菜多,他說你菜好。
妻是照例安慰着他們,但這顯然是太迂緩了。
我是個暴躁的人,怎麼等得及?不用說,用老法子将他們立刻征服了;雖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淚捧起碗了。
吃完了,紛紛爬下凳子,桌上是飯粒呀,湯汁呀,骨頭呀,渣滓呀,加上縱橫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塊花花綠綠的地圖模型。
吃飯而外,他們的大事便是遊戲。
遊戲時,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堅持不下,于是争執起來;或者大的欺負了小的,或者小的竟欺負了大的,被欺負的哭着嚷着,到我或妻的面前訴苦;我大抵仍舊要用老法子來判斷的,但不理的時候也有。
最為難的,是争奪玩具的時候:這一個的與那一個的是同樣的東西,卻偏要那一個的;而那一個便偏不答應。
在這種情形之下,不論如何,終于是非哭了不可的。
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緻總有好些起。
我若坐在家裡看書或寫什麼東西,管保一點鐘裡要分幾回心,或站起來一兩次的。
若是雨天或禮拜日,孩子們在家的多,那麼,攤開書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筆也寫不出一個字的事,也有過的。
我常和妻說,“我們家真是成日的千軍萬馬呀!”有時是不但“成日”,連夜裡也有兵馬在進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時候! 我結婚那一年,才十九歲。
二十一歲,有了阿九;二十三歲,又有了阿菜。
那時我正像一匹野馬,哪能容忍這些累贅的鞍鞯,辔頭,和缰繩?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