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
關燈
小
中
大
員,都是托中國駐外使館或外國駐華使館介紹的,學問未必都好,而來校既久,看了中國教員的闌珊,也跟了闌珊起來。
我們斟酌了一番,辭退幾人,都按着合同上的條件辦的。
有一法國教員要控告我,有一英國教習竟要求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來同我談判,我不答應。
朱爾典出去後,說:“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長的了。
”我也一笑置之。
我從前在教育部時,為了各省高等學堂程度不齊,故改為各大學直接的預科。
不意北大的預科,因曆年校長的放任與預科學長的誤會,竟演成獨立的狀态。
那時候預科中受了教會學校的影響,完全偏重英語及體育兩方面;其他科學比較的落後,畢業後若直升本科,發生困難。
預科中竟自設了一個預科大學的名義,信箋上亦寫此等字樣。
于是不能不加以改革,使預科直接受本科學長的管理,不再設預科學長。
預科中主要的教課,均由本科教員兼任。
我沒有本校與他校的界線,常為之通盤打算,求其合理化。
是時北大設文、理、工、法、商五科,而北洋大學亦有工、法兩科。
北京又有一工業專門學校,都是國立的。
我以為無此重複的必要,主張以北大的工科并入北洋,而北洋之法科,克期停辦。
得北洋大學校長同意,及教育部核準,把土木工與礦冶工并到北洋去了。
把工科省下來的經費,用在理科上。
我本來想把法科與法專并成一科,專授法律,但是沒有成功。
我覺得那時候的商科,毫無設備,僅有一種普通商業學教課,于是并入法科,使已有的學生畢業後停止。
我那時候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兩科,是農、工、醫、藥、法、商等應用科學的基礎,而這些應用科學的研究時期,仍然要歸到文、理兩科來。
所以文、理兩科,必須設各種的研究所;而此兩科的教員與畢業生必有若幹人是終身在研究所工作,兼任教員,而不願往别種機關去的。
所以完全的大學,當然各科并設,有互相關聯的便利。
若無此能力,則不妨有一大學專辦文理兩科,名為本科,而其他應用各科,可辦專科的高等學校,如德、法等國的成例,以表示學與術的區别。
因為北大的校舍與經費,絕沒有兼辦各種應用科學的可能,所以想把法律分出去,而編為本科大學,然沒有達到目的。
那時候我又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
例如文科的哲學,必植基于自然科學;而理科學者最後的假定,亦往往牽涉哲學。
從前心理學附入哲學,而現在用實驗法,應列入理科;教育學與美學,也漸用實驗法,有同一趨勢。
地理學的人文方面,應屬文科,而地質地文等方面屬理科。
曆史學自有史以來,屬文科,而推原于地質學的冰期與宇宙生成論,則屬于理科。
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為十四系,廢學長,設系主任。
我素來不贊成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孔氏的主張。
清代教育宗旨有“尊孔”一款,已于民元在教育部宣布教育方針時說它不合用了。
到北大後,凡是主張文學革命的人,沒有不同時主張思想自由的,因而為外間守舊者所反對。
适有趙體孟君以編印明遺老劉應秋先生遺集,贻我一函,屬約梁任公、章太炎、林琴南諸君品題。
我為分别發函後,林君複函,列舉彼對于北大懷疑諸點;我複一函,與他辯。
這兩函頗可窺見那時候兩種不同的見解,所以抄在下面:(略) 這兩函雖僅為文化一方面之攻擊與辯護,然北大已成為衆矢之的,是無可疑了。
越四十餘日,而有五四運動。
我對于學生運動,素有一種成見,以為學生在學校裡面,應以求學為最大目的,不應有何等政治的組織。
其有年在二十歲以上,對于政治有特殊興趣者,可以個人資格參加政治團體,不必牽涉學校。
所以民國七年夏間,北京各校學生,曾為外交問題,結隊遊行,向總統府請願。
當北大學生出發時,我曾力阻他們。
他們一定要參與,我因此引咎辭職,經慰留而罷。
到八年五月四日,學生又有不簽字于巴黎和約與罷免親日派曹、陸、章的主張,仍以結隊遊行為表示,我也就不去阻止他們了。
他們因憤激的緣故,遂有焚曹汝霖住宅及攢毆章宗祥的事。
學生被警廳逮捕者數十人,各校皆有,而北大學生居多數。
我與各專門學校的校長向警廳力保,始釋放。
但被拘的雖已保釋,而學生尚抱再接再厲的決心,政府亦且持不做不休的态度。
都中宣傳政府将明令免我職而以馬其昶君任北大校長,我恐若因此增加學生對于政府的糾紛,我個人且将有運動學生保持地位的嫌疑,不可以不速去。
乃一面呈政府引咎辭職,一面秘密出京,時為五月九日。
那時候學生仍每日分隊出去演講,政府逐隊逮捕,因人數太多,就把學生都監禁在北大第三院。
北京學生受了這樣大的壓迫,于是引起全國學生的罷課,而且引起各大都會工商界的同情與公憤,将以罷工、罷市為同樣之要求。
政府知勢不可侮,乃釋放被逮諸生,決定不簽和約,罷免曹、陸、章,于是五四運動之目的完全達到了。
五四運動之目的既達,北京各校的秩序均恢複。
獨北大因校長辭職問題,又起了多少糾紛。
政府曾一度任命胡
我們斟酌了一番,辭退幾人,都按着合同上的條件辦的。
有一法國教員要控告我,有一英國教習竟要求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來同我談判,我不答應。
朱爾典出去後,說:“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長的了。
”我也一笑置之。
我從前在教育部時,為了各省高等學堂程度不齊,故改為各大學直接的預科。
不意北大的預科,因曆年校長的放任與預科學長的誤會,竟演成獨立的狀态。
那時候預科中受了教會學校的影響,完全偏重英語及體育兩方面;其他科學比較的落後,畢業後若直升本科,發生困難。
預科中竟自設了一個預科大學的名義,信箋上亦寫此等字樣。
于是不能不加以改革,使預科直接受本科學長的管理,不再設預科學長。
預科中主要的教課,均由本科教員兼任。
我沒有本校與他校的界線,常為之通盤打算,求其合理化。
是時北大設文、理、工、法、商五科,而北洋大學亦有工、法兩科。
北京又有一工業專門學校,都是國立的。
我以為無此重複的必要,主張以北大的工科并入北洋,而北洋之法科,克期停辦。
得北洋大學校長同意,及教育部核準,把土木工與礦冶工并到北洋去了。
把工科省下來的經費,用在理科上。
我本來想把法科與法專并成一科,專授法律,但是沒有成功。
我覺得那時候的商科,毫無設備,僅有一種普通商業學教課,于是并入法科,使已有的學生畢業後停止。
我那時候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兩科,是農、工、醫、藥、法、商等應用科學的基礎,而這些應用科學的研究時期,仍然要歸到文、理兩科來。
所以文、理兩科,必須設各種的研究所;而此兩科的教員與畢業生必有若幹人是終身在研究所工作,兼任教員,而不願往别種機關去的。
所以完全的大學,當然各科并設,有互相關聯的便利。
若無此能力,則不妨有一大學專辦文理兩科,名為本科,而其他應用各科,可辦專科的高等學校,如德、法等國的成例,以表示學與術的區别。
因為北大的校舍與經費,絕沒有兼辦各種應用科學的可能,所以想把法律分出去,而編為本科大學,然沒有達到目的。
那時候我又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
例如文科的哲學,必植基于自然科學;而理科學者最後的假定,亦往往牽涉哲學。
從前心理學附入哲學,而現在用實驗法,應列入理科;教育學與美學,也漸用實驗法,有同一趨勢。
地理學的人文方面,應屬文科,而地質地文等方面屬理科。
曆史學自有史以來,屬文科,而推原于地質學的冰期與宇宙生成論,則屬于理科。
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為十四系,廢學長,設系主任。
我素來不贊成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孔氏的主張。
清代教育宗旨有“尊孔”一款,已于民元在教育部宣布教育方針時說它不合用了。
到北大後,凡是主張文學革命的人,沒有不同時主張思想自由的,因而為外間守舊者所反對。
适有趙體孟君以編印明遺老劉應秋先生遺集,贻我一函,屬約梁任公、章太炎、林琴南諸君品題。
我為分别發函後,林君複函,列舉彼對于北大懷疑諸點;我複一函,與他辯。
這兩函頗可窺見那時候兩種不同的見解,所以抄在下面:(略) 這兩函雖僅為文化一方面之攻擊與辯護,然北大已成為衆矢之的,是無可疑了。
越四十餘日,而有五四運動。
我對于學生運動,素有一種成見,以為學生在學校裡面,應以求學為最大目的,不應有何等政治的組織。
其有年在二十歲以上,對于政治有特殊興趣者,可以個人資格參加政治團體,不必牽涉學校。
所以民國七年夏間,北京各校學生,曾為外交問題,結隊遊行,向總統府請願。
當北大學生出發時,我曾力阻他們。
他們一定要參與,我因此引咎辭職,經慰留而罷。
到八年五月四日,學生又有不簽字于巴黎和約與罷免親日派曹、陸、章的主張,仍以結隊遊行為表示,我也就不去阻止他們了。
他們因憤激的緣故,遂有焚曹汝霖住宅及攢毆章宗祥的事。
學生被警廳逮捕者數十人,各校皆有,而北大學生居多數。
我與各專門學校的校長向警廳力保,始釋放。
但被拘的雖已保釋,而學生尚抱再接再厲的決心,政府亦且持不做不休的态度。
都中宣傳政府将明令免我職而以馬其昶君任北大校長,我恐若因此增加學生對于政府的糾紛,我個人且将有運動學生保持地位的嫌疑,不可以不速去。
乃一面呈政府引咎辭職,一面秘密出京,時為五月九日。
那時候學生仍每日分隊出去演講,政府逐隊逮捕,因人數太多,就把學生都監禁在北大第三院。
北京學生受了這樣大的壓迫,于是引起全國學生的罷課,而且引起各大都會工商界的同情與公憤,将以罷工、罷市為同樣之要求。
政府知勢不可侮,乃釋放被逮諸生,決定不簽和約,罷免曹、陸、章,于是五四運動之目的完全達到了。
五四運動之目的既達,北京各校的秩序均恢複。
獨北大因校長辭職問題,又起了多少糾紛。
政府曾一度任命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