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與努力
關燈
小
中
大
他的希望,不想結果失望,自然一蹶不振,這種人的勇氣,不能永久保持,一遇阻礙,必生厭倦,所以不知命——不信分限,專恃莽氣的人是很難成功的。
儒家知命的話,在《論語》中有很重要的一句,便是批評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那一句。
可見知其可為而為之——不知或不信分限,不是勇氣;必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算勇氣。
明知山上有金礦動手去掘的人,那不算有勇;要明知不可為,而知道應該去做的人,才算偉大。
這句話很可以表現孔子的全部人格,也可以作為知命與努力的注腳,“知其不可為”便是知命,“而為之”便是努力,孔子的偉大和勇氣,在此可以完全看出了。
我們的科學家,或是夢想他的能力可以征服自然界,能夠制止地震,固不算真科學家;或是因為知遇地震無法防止,便不講預防之法,聽其自然,也非真科學家。
我們的真科學家,必具有下列的精神,便是明知地震是無法控制的,也不做謬妄的大言,但也不流于消極,仍然盡心竭力去研究預防的方法,能夠預防多少,便是多少,不因不能控制而自餒,也不因稍一預防而自誇,這種科學家才是真科學家,如我們所需要的。
他們的預料,本來隻在某一限度,限度之上就應當無效或失敗,但他們知道應該做這種工作,仍是勤勉地去做着,嘗試複嘗試,不妨其多,結果如是〔失敗〕,原不出其所料,萬無失望的打擊,幸而一二分的成功,于是他們便喜出望外了。
知命之道,如此而已。
這種一二分的成功,為何可喜呢?因為世界的成功,都是比較的,無止境的。
中國愛國的人,都想把國家弄得像歐美日本一樣富強,好似歐(洲)〔美〕日本便是國家的極軌一樣,誰知歐美日本,也不見得便算成功,國中正有無窮的紛擾哩!猶如(莊)〔列〕子所語的愚公移山,他雖不能一手把很高的山移完,可是他的子孫能夠繼續着去工作,他及身雖隻能見到移去一尺二尺,也是夠愉快,比起來未見分毫的移動,強得多了。
成功猶如萬萬裡的長道,一人的生命能力,萬不能走完,然而走到中途,也勝于終身不走的哩!所以知命者,明知成功之不可必,了解分限之不可逃,在分限圈制前提之下去努力,才是真能努力的人啊! 我們為何需要真正的努力,因為隻有真正的努力,才可不厭不倦。
人何以有厭倦,多因不知分限,希望過大,動遭失敗,所以如此。
知命的人,便無此弊。
孔門學問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居之無倦”“請益又〔曰〕無倦”,“自強不息”“不怨天不尤人”諸端。
所謂不厭、不倦、不息、不怨、不尤,都是不以前途阻礙而退餒,是消極的知命。
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是以稍有成功而自娛,是積極的努力。
所以我們不隻要排除尊己黜人的妄誕,也宜蠲去美人恨己的憂傷,因這兩者都于事實是無益的。
我人徒見美國工人生活舒适,比中國資産階級甚或過之,于是自怨自艾,于己之地位運動甯複有濟。
猶之豫湘人民,因罹兵災,遽羨妒他省人民,又豈于事實有補。
總之,生此環境,丁此時期,唯有勤勉乃身,委曲求全,其他誇誕怨艾之念,均不可存的。
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功夫,實在是知命和努力的一個大榜樣。
儒家弟子,受其感化的,代不乏人,如漢之諸葛亮,固知輔蜀讨曹之無功,然而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職志者,深明“漢賊不兩立,皇室不偏安”之義,曉得應該如此做去,故不得不做,此由知命而進于努力者也。
又如近代之胡林翼、曾國藩,固曾勳業彪炳,而讀其遺書,則立言無不以安命為本,因二公飽經事故,閱曆有得,故諄諄以安命為言,此由努力而進于知命者也。
凡人能具此二者,則做事時較有把握,較能持久。
其知命也,非為懶惰而知命,實因鎮定而知命;其努力也,非為僥幸而努力,實為犧牲而努力。
既為犧牲而努力,做事自然勇氣百倍,既無厭倦,又有快樂了。
所以我們要學孔子的發憤忘食,便是學他的努力;要學孔子的樂以忘憂,便是學他的知命。
知命和努力,原來是不可分離,互相為用的,再沒有不相容的疑惑了。
知命與努力,這便是儒家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民族一大特色,向來偉大人物,無不如此。
諸君持身涉世,如能領悟此一語的意義,做到此一層功夫,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原載于1927年5月29日《國聞周報》第4卷第20期)
儒家知命的話,在《論語》中有很重要的一句,便是批評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那一句。
可見知其可為而為之——不知或不信分限,不是勇氣;必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算勇氣。
明知山上有金礦動手去掘的人,那不算有勇;要明知不可為,而知道應該去做的人,才算偉大。
這句話很可以表現孔子的全部人格,也可以作為知命與努力的注腳,“知其不可為”便是知命,“而為之”便是努力,孔子的偉大和勇氣,在此可以完全看出了。
我們的科學家,或是夢想他的能力可以征服自然界,能夠制止地震,固不算真科學家;或是因為知遇地震無法防止,便不講預防之法,聽其自然,也非真科學家。
我們的真科學家,必具有下列的精神,便是明知地震是無法控制的,也不做謬妄的大言,但也不流于消極,仍然盡心竭力去研究預防的方法,能夠預防多少,便是多少,不因不能控制而自餒,也不因稍一預防而自誇,這種科學家才是真科學家,如我們所需要的。
他們的預料,本來隻在某一限度,限度之上就應當無效或失敗,但他們知道應該做這種工作,仍是勤勉地去做着,嘗試複嘗試,不妨其多,結果如是〔失敗〕,原不出其所料,萬無失望的打擊,幸而一二分的成功,于是他們便喜出望外了。
知命之道,如此而已。
這種一二分的成功,為何可喜呢?因為世界的成功,都是比較的,無止境的。
中國愛國的人,都想把國家弄得像歐美日本一樣富強,好似歐(洲)〔美〕日本便是國家的極軌一樣,誰知歐美日本,也不見得便算成功,國中正有無窮的紛擾哩!猶如(莊)〔列〕子所語的愚公移山,他雖不能一手把很高的山移完,可是他的子孫能夠繼續着去工作,他及身雖隻能見到移去一尺二尺,也是夠愉快,比起來未見分毫的移動,強得多了。
成功猶如萬萬裡的長道,一人的生命能力,萬不能走完,然而走到中途,也勝于終身不走的哩!所以知命者,明知成功之不可必,了解分限之不可逃,在分限圈制前提之下去努力,才是真能努力的人啊! 我們為何需要真正的努力,因為隻有真正的努力,才可不厭不倦。
人何以有厭倦,多因不知分限,希望過大,動遭失敗,所以如此。
知命的人,便無此弊。
孔門學問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居之無倦”“請益又〔曰〕無倦”,“自強不息”“不怨天不尤人”諸端。
所謂不厭、不倦、不息、不怨、不尤,都是不以前途阻礙而退餒,是消極的知命。
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是以稍有成功而自娛,是積極的努力。
所以我們不隻要排除尊己黜人的妄誕,也宜蠲去美人恨己的憂傷,因這兩者都于事實是無益的。
我人徒見美國工人生活舒适,比中國資産階級甚或過之,于是自怨自艾,于己之地位運動甯複有濟。
猶之豫湘人民,因罹兵災,遽羨妒他省人民,又豈于事實有補。
總之,生此環境,丁此時期,唯有勤勉乃身,委曲求全,其他誇誕怨艾之念,均不可存的。
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功夫,實在是知命和努力的一個大榜樣。
儒家弟子,受其感化的,代不乏人,如漢之諸葛亮,固知輔蜀讨曹之無功,然而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職志者,深明“漢賊不兩立,皇室不偏安”之義,曉得應該如此做去,故不得不做,此由知命而進于努力者也。
又如近代之胡林翼、曾國藩,固曾勳業彪炳,而讀其遺書,則立言無不以安命為本,因二公飽經事故,閱曆有得,故諄諄以安命為言,此由努力而進于知命者也。
凡人能具此二者,則做事時較有把握,較能持久。
其知命也,非為懶惰而知命,實因鎮定而知命;其努力也,非為僥幸而努力,實為犧牲而努力。
既為犧牲而努力,做事自然勇氣百倍,既無厭倦,又有快樂了。
所以我們要學孔子的發憤忘食,便是學他的努力;要學孔子的樂以忘憂,便是學他的知命。
知命和努力,原來是不可分離,互相為用的,再沒有不相容的疑惑了。
知命與努力,這便是儒家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民族一大特色,向來偉大人物,無不如此。
諸君持身涉世,如能領悟此一語的意義,做到此一層功夫,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原載于1927年5月29日《國聞周報》第4卷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