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正文(二)
關燈
小
中
大
問題的性質以前,我們必須要考察一下自己的能力怎樣,看看什麼事物是我們知量所配問,什麼是不配問的。
我于是向同人作此建議,他們也公認這是應當首先研究的”注74。
洛克于是從這個問題上着想,起初以為一個簡短的報告可完;哪知道一鄭重的研究,竟費了20年,成一部空前的著作。
注75于是這一個著名的集會,竟為近代的哲學開一個新紀元。
洛克的哲學努力,就是要問明我們知識的限度究竟怎樣。
他否認“經院學派”和笛卡爾所說的“先天的觀念”;而認定知識的起源是由于“感覺”(Sensation)和“反想”(Reflection)而來的。
“感覺”是送入觀念到我們心裡的淵源,“反想”是我們對于這些由感覺而得的觀念之運用(Operation)。
心中本無所謂“先天的觀念”,所以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識,即“反省”亦無所施。
他以最耐煩的考察,指出普通所謂“上帝”等等觀念都不是先天的;“上帝”的觀念都不是“先天的”,其餘的更不必說了!洛克論到知識,總處處要求“明白”和“分明”的觀念,并其起源。
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根本,我們不能超過經驗以後去求真理。
我們隻是從個體去比較或推論,并沒有不着根據而常住的“法象”可言。
近代的經驗主義,乃由洛克而立在堅固的基礎上。
注76 但是洛克系統中的宇宙,隻是當年所謂“牛頓的宇宙”。
所以他的哲學還是二元論;他并不否認心以外的實體。
所以他做“第一種質”(Primaryqualities)與“第二種質”(Secondaryqualities)之區别。
如空間的積(Extension),他以為是實有的,是屬于被知者的本體,乃所謂“第一種質”;如顔色等,則因知者的不同而差異,是屬于知者的心裡的,乃所謂“第二種質”。
貝克萊以少年的天才,揮着哲學的長劍,要斬當年思想界勢焰最盛的兩條火龍——牛頓與洛克。
他批評洛克,以為既然主張我們所有的知識僅屬“觀念”(Ideas),則當謹守着“觀念”說話,不當再有什麼“第一種質”與“第二種質”的分别,于觀念以外,還認定有什麼屬于物質本身的東西。
他建設他的“NewTheoryofVision”,根本的問道:我們難道真能看見空間嗎?還隻是僅有兩種東西的觀念,而生出其間距離的觀念?貝克萊以他極敏銳的析辯,認為空間是沒有實體的。
牛頓宇宙中洛克所認為最有實質的空間都消滅了,何況其餘東西的實質呢?貝克萊利用洛克的知識論,以建設他絕對主觀的“唯心主義”。
他再追問道:我們常說一切實質的常住,究竟這話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說,我們究竟說的什麼?譬如說這張桌子存在(Exists),當然因為我現在看見他,感覺他;若是我走出這房間了,我還是說這桌子在房間裡。
我這話有什麼意義?隻是說,若是我回到這房間裡來,我還可以看見或是覺得這張桌子,或是其他的人也同我一樣能知覺到這張桌子。
我們說這桌子有氣味,因為氣味被嗅着;有聲音,因為被聽着;有顔色和形體,因為被看着與觸着。
我們所見到的,盡在于此,所以說是這桌子存在。
若是說有一種不被知而絕對存在的東西,則說這話的人自己不知道他說什麼。
東西的存在,隻是靠着知的觀念,就是在知者的心裡,其餘并沒有什麼客觀的存在。
但是知者的心各有不同,何以所知的會相同呢?難道被知的能存在各個知者的心裡而不差别嗎?因為解決這個困難,于是貝克萊說是有一個“共同的心”——無以名之,可以名之為上帝的心,——這就是所謂貝克萊的唯心論了。
貝克萊的錯誤,經以後多少哲學家辯正的,就是把被知者的本體,與受知的這件事相混淆,以為“本體的存在就是知”(Esseispercipi)。
但是要校正這點,應付貝克萊之聰穎過人的辯難,已經費多少思想家的勞心苦思了。
開近代哲學中玄想真正的門徑,而為純粹知識企圖的,貝克萊當為最有貢獻的一個哲學家。
注77 休谟一方面根本贊同貝克萊對于洛克的批評,以為我們既然說知識是限于“觀念”,便當謹守知識範圍在觀念以内;他方面卻又反對貝克萊的唯心論,而否認有一個“共同的心”之存在。
休谟以為一切知識起自感覺的“印象”(Impressions),而“觀念”是由“印象”而成。
我們所謂知識,隻是所得觀念之連合(Association),而問其彼此之間“相符合與不相符合”(Agreementanddisagreement)。
就平常所謂因果律而論,難道真是事物之間有這種本身的因果嗎?我們在觀念的符合與不符合而外,有什麼根據可以說他們本體上是有必然關系的?我以前說過,太陽明早從東方出來與否,休谟分析的結論,尚以為沒有絕對的因果關系在裡面的。
以人人信為一定太陽明早從東方出來的這件事,尚且如此,其餘更何消說?所以從前許多哲學家認物體除我們所知道的方面而外,還有什麼本身的原質(Substance),在休谟看去,是絕對沒有根據的話。
說的人把他自己所說的超過他所能知的範圍以外,所以簡直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
休谟與洛克同意,以為真正的知識,必須本身不喻自明(Self-evident),但是他搜求殆遍,找不到這種知識。
數學還可以當得,但數學也隻是分析并綜合他自己的概念,以問其一貫(Consistent)和矛盾與否,并無另有什麼客觀的本體為其參正。
所以休谟哲學的究竟,成為純粹的懷疑主義。
他的論斷,雖然經以後的思想家批評其不當,而其批評的精神,則彌漫于知識界的全體。
他把哲學内部所有“積重難返”的思想,一齊從根本上攪動了。
注78 康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是他的“批評哲學”,是根據休谟這派的知識論而來的。
他常說他從休谟學到知識的限度,從盧梭知道人的尊嚴。
他和休谟根本同意,以為我們的知識,是起于經驗。
感覺是一切觀念之所由生。
但是他又不滿意休谟的懷疑論,以為我們所有的知識,真确與否,是無從知道的。
我們究竟有可靠的知識嗎?康德的回答是有的,如數學及物理學皆是。
但這隻是我們的理性對于現象界的立法,因為我們有普遍的理性,能強迫經驗在現象界供給我們的材料,就他的範圍。
在這現象的部分,是我們知識所能統治的區域,不會錯的。
這就是他的理性主義。
但是不要忘了,我們理性的立法,僅及于所得的感覺張本;至于物質的本體如何,康德公認我們不能知道。
他的Ding-an-sich是非我們知識所能及的。
那究竟是什麼呢?講到此地,就康德所謂知識的全體而論,竟落入比休谟更大而更要精密的懷疑論了。
從康德的純粹的理性說起來,所謂“合理的神學”,“合理的宇宙論”等,是不可能的。
但是康德又舍不得這些東西。
于是用他非常知識論的(Extra-epistomological)手段,以為這是人類“實際的理性”的要求。
從這部分建設他的“超象主義”(Transcendentalism)。
以倫理的借口,建設一個高高在上,人人可說而無人能知的境界,安放“上帝”(God)、“不朽”(Immortality)與“自由意志”(Freewill)三位天尊。
但是這已經超出他的知識以外去了。
康德在哲學裡建設所謂哥白尼革命(CorpernicanRevolution)尚未成功,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問題,還不曾解決的。
他留下一個大大的二元論;一邊是知識所及現象界,一邊是知識所不及本體界,這兩方面如何可以接近呢?于是他的後起者分兩大派别。
悲觀的方面重要者為叔本華。
他以為宇宙的本身,并沒有兩界的分别。
世界隻是一個盲目沖動的“意志”(Wille);而所有的現象都是他的“表現”(Vorstellung)。
這種意志盲動而不肯息,所以人生隻是不得不如此。
其結論隻有悲觀。
但是他喚起“自動的”(Voluntaristic)觀念,反為近代詹姆士一派接近樂觀的哲學之一位先驅,思想界相互的影響,真是有趣極了。
至于當時樂觀的方面,重要者當然推黑格爾。
黑氏以為本體界不但非不可知,而且就是成于知裡。
他是創造一種特殊邏輯——相反相成的邏輯(Logicofcontradictions)——的人。
他以為每個“有”裡面就存下了一個“非有”,不然,我們所說的“有”就沒有意義。
譬如我們說“左”,裡面就存下了“右”,說“前”就存下了“後”,說“正”就存下了“負”,說“是”就存下了“非”,……若是沒有“非有”,“有”就沒有意義。
他以為邏輯雖然像是講“形”的,但是決不是講虛形。
因為照他的邏輯,則“形”自生“質”,“形、質”互相創造,而成無限的“未來”。
思想是本體的本體,邏輯是宇宙的中心。
所以在黑格爾系統之中,知識論不但在本體論之前,而且是最高的本體論了。
注79他的這種影響,在近代哲學界,還有相當勢力。
如羅伊斯、博贊克特、麥克塔格特、克羅齊等,都還襲他的遺産呢! 19世紀中葉具有雄厚科學根據之知識論者,當數馬赫、基爾霍夫,至皮爾遜而大為普及。
這派以馬赫為代表,是很适當的。
他們的努力,是推廣休谟的精神,從所謂心的科學到物的科學。
物理學在曆史上總算最客觀不過的了。
但是馬赫分析的結果,認為我們所指的物體,隻是一組感覺的聚合。
他是把因果律攻擊得“身無完膚”的人。
他的學說本身是與當年“聯想心理學”(PsychologyofAssociation)很接近的;但是他不取聯想之說,而代之以“思想的經濟”。
他反對康德的Ding-an-sich,以為我們所知,不出于感覺的組合,則所知當然不能出此範圍以外。
他不承認“時間”、“空間”,如康德所說,隻是我們的直覺;但是他又常以時間隻為“時覺”(Zeitempfindungen),而空間隻為“空覺”(Raumempfindungen)。
他們都不是客觀的物體,僅為感覺的系統。
馬赫卻又不願落于休谟的懷疑論,于是他以為我們之所以組合感覺,是有一個“覺念”(Verstandesbegriff),綜觀各種感覺,為思想經驗之用。
這是從經驗發展的程度裡生出來的,不是康德所謂“先天的”自我。
注80這點頗像詹姆士意志之說。
實際上馬赫和他的學派,是“實驗主義”的前驅。
有人以為“實驗主義”專從“生物科學”方面發生出來,是很錯的。
其實,在物理學,數學各方面,“實驗主義”正有同等之根據,亦如新唯實主義根據于康托爾、皮亞諾等在數學和邏輯上的貢獻一樣。
說到當代哲學中的兩大派——實驗主義與新唯實主義注81——所争之要點,還是知識論的重要問題。
“實驗主義”不過是詹姆士和杜威哲學系統中的一部分,是他們所主張的“科學态度”。
注82而且詹姆士曾說,這個名詞是不幸的用成,但是現在已經來不及改了。
注83他們的玄學本身,就是“徹底經驗主義”(RadicalEmpiricism),注84即“新唯實主義”的内容,也并不能加以絕對“新”的意義。
以一個名詞,去代表一派哲學,更加上一層“望文生義”的解說,是很危險的事。
其實兩方面名義和态度雖有不同,而其内容所論列,盡可有相同之處。
有如(1)新唯實主義講“關系”(Relations),徹底經驗主義也講關系,而且推廣關系的範圍,在僅僅邏輯的關系以外。
(2)新唯實主義講實體的存在,徹底經驗主義又何嘗否認實體的存在?注85而且主張人事的“事”與自然界的“事”同樣真實。
(3)新唯實主義談真理的存在,徹底經驗主義何曾否認真理的存在?其雙方不同之點,重要者隻是(1)徹底經驗主義以為無論如何談關系,“知者”的這重關系,不能抽出在一切關系之外;而新唯實主義欲将知者的關系退出,仿佛欲超越一切而數其他系統,此點在邏輯上尚有困難。
注86況且許多尚難以邏輯系統決定之關系,也是同樣真實而不能不問的。
(2)既然知者的一重關系不能避去,所以徹底經驗主義以為知者不免影響及被知者,至少被知者非由知者不能被知。
注87而新唯實主義則怕死了“Egocentricpredicament”與“Value-centricpredicament”,注88恐其影響真理的獨立性。
徹底經驗主義則以為知者的關系既然不能避除,與其“掩耳盜鈴”,何如公開提出來講,在各種關系中定其相當的位置。
(3)新唯實主義以為真理是一種非心非物的“通則”(Universals),一發現以後,就可以離開個體(Particulars)而常住。
我們知識的責任,不過是去發現。
徹底經驗主義則以為真理隻是從個體間的關系而得,不能離開個體而常住的。
這種真理的發現,隻是我們知識的機能。
有人以為新唯實主義與徹底經驗主義對于真理之争,是在主張有“絕對的真理”與否,并非扼住大體之論,因為新經驗派僅可以承認絕對的真理之存在;隻要個體間的關系永久不變,又何嘗不可以說是從這裡求得的真理是絕對的真理呢?注89有些哲學的争端,一部分是由于名詞的不同;從内容考察起來,其相差并不如此之甚。
如近來新經驗派裡,唯實的空氣頗重。
注90而羅素的哲學裡,也很帶休谟現象論的精神。
注91如羅素近來接近詹姆士派及行為派的心理學,懷特黑德建設他的“Naturphilosophie”,以“思想”與通常所謂“物的現象”并論,注92都是兩方交切接近的征兆。
不過因為參考系的不同,還是各人發揮其系統罷了! 當17、18世紀以前,本體論籠罩一切的時候,哲學界大有鄙視知識論的空氣。
洛克為近代知識論立一個新基礎。
經過貝克萊、休谟、康德等位大貢獻以後,知識論與本體論已發生不可解的關系。
而其注重的趨勢,與以前大不相同。
30—50年前英國大學裡的哲學講座,大都叫“Mentalandmoralphilosophy”,與中世紀的所謂“Naturalphilosophy”适成對象。
NewEnglishDictionary是集合英國當代學者“體大思精”之作,其中有一條對于玄學之诠定,以為是治“本體與知識的科學”(ScienceofBeingandKnowing)。
雖不必謂玄學之内容盡在于是,但二者同為玄學中之重要部分,是無可疑義的。
為什麼知識論與本體論成這種不可分解的現象呢?主要的原因是: (1)不但要問我們知道的本體,并且要問我們是否能知道這本體。
(2)哲學既然要與一切事物以基本的解答。
思想是宇宙系統中一件很重要的事,自然不能除外。
譬如在中國畫一張詳圖,于中國所有的東西一點不漏,則圖中必有本圖的一個地位。
何況比這更重要的思想呢? Ⅱ 于玄學的基本問題和性質,我們既然有一個明了的觀念。
現在我們要問的,就是玄學如何能夠盡他所負的責任。
仔細審察起來,我們知道他的方法與機能有重要的兩方面: (一)批評的(Critical) 赫胥黎說科學是有組織的常識。
這話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不對的,一方面是對的。
不對的方面是科學不但不是有組織的常識,而且往往與常識相沖突。
常識以為地球不動,是太陽東上西下的。
科學以為是地球自轉,而且伽利略等幾乎以生命換這種真理。
常識說一塊木闆是靜止的,科學以為是多少電子的組合,無時不在動蕩運行。
常識以為水就是單位,科學以為是H2與O所合成。
許多科學家費了研究得來的結果,為常識所不信。
對的方面是:科學雖然比普通所謂常識更進一步,但是科學的基本假定,許多還是建設在常識之上的。
譬如細考全部歐幾裡德幾何學,其所首立之公理(Axioms)與公設(Postulates)等,不隻是根據一種本能的知識嗎?注93“直線為二點之間之最短部分”是我們常态的人都能一望而知的。
但是兩點間的最短部分,就是直線嗎?若是把時間的進向算進去,是絕對不然的。
但直線的性質究竟如何,在歐幾裡德幾何學的範圍内盡可不問,而能根據他的假定,建設全部合用的系統。
其餘各種科學所根據而認為當然的觀念,如時間、空間、延積、物體種種,在科學方面也盡可不問。
但是一問下去,就生出許多與科學認為當然者迥然不同之新說,為思想界另辟一天地。
注94可見我們所謂“常識”(Commonsense),隻是“常愚”(Commonignorance)。
科學自身既以反對一部分之常識,身受攻擊,而卒闡明真理,又何至于自存成見,不令玄學審察其所根據他部分之常識,使知識的搜讨更另辟一重光明的前路呢? (一)多少基本的觀念,科學用他們做基礎,而認為不須再問的,玄學就以最批評的眼光和方法去問。
因為要真正把知識放在最經鍛煉而最清晰可靠的地步,是非此不可的。
最普遍的莫過于時間和空間的觀念。
科學家以Schematicframe計算時間,而量度空間,我以前說過,其所得隻是“時間中的斷落”和“測定的度量”。
究竟時間和空間是可以分的呢,還是不可以分的呢?究竟他們的關系是怎樣?亞裡士多德以為一方面有絕對的時間,一方面有絕對的空間。
注95歐幾裡德還是生在希臘人靜止的(Static)世界,注96所以睜開眼睛來,隻看見無數的點子(Points),而造成他的三進向的幾何學。
就是科學界不世出的天才如牛頓,也對于絕對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是兩方并立,絕無疑義的。
牛頓說: 絕對的,真的,數學的時間,自身存在而不須問到其他物質的關系,齊一的順着自己的本性,永遠流過去。
……絕對的空間,在另一方面,本身獨立,而亦不顧與其他物質之關系,永久是不變不動的,常在那裡。
注97 這種的觀念,在思想界全體主持了兩千年。
康德是在科學史上有位置的哲學家,于牛頓力學是極有研究的人,在哲學方面又不免受貝克萊的刺激,——于是從根本上發生疑問道:時間、空間是真有的嗎?常識以為他們是獨立存在的實體,物理的科學也是如此假定,認為當然。
但是仔細反省,我們不禁覺得我們住在一個怎樣可笑的宇宙裡。
一方面是三進向的空間世界,中間是空無一物,像一隻船一樣,任我們在裡面移動;一方面是一進向的時間,像一根船桅,或是一匹白紗一樣,不停的下垂。
這兩樣東西怎樣能到一起呢?如果沒有事物,這空無所有的空間也依然存在,則他的本身究竟是什麼?既然他是空無所有,而又說他是獨立存在,則請問是什麼東西,使他從“無有”(Nothing)而達到“有點”(Something)的境界?這個空間的船身,是有牆壁的嗎?是有限的嗎?認這種空間為有限,是在情理之外的;因為一說有限,則限以外必定還有東西。
并且我們既不知道他的區分,又不知道他之所以别于“無有”,反而說他是存在的實體,我們究竟說些什麼?空間既然如此,說到時間,更有趣了。
時間成于“過去”和“未來”的兩大段,而中間有一個不停前去的“現在”。
過去既然不存在了,将來又不曾存在,僅存不可停留的“現在”,捉摸不到的界于二個“不存在”的中間。
這是何等可怪的現狀?我們所謂有絕對存在的時間,從何處說起?所以康德分析的結果,認為“時間”與“空間”都不是真實的,隻是我們的直覺。
注98直覺用這種“鏡架”去安放事物。
康德所以叫這種存在,是“存在的無有”(EinseindesUnding)。
這種精銳的批評,在哲學界占勢力者百餘年,也可以見得他影響的雄厚了。
注99 近代自哲學界内部發動,喚起時間真實觀念的,當推柏格森。
注100柏格森指出普通科學所謂時間,隻是一種機械的時間計算,并非時間的本體。
他以為真正的時間,是物質的,是在事實裡面的。
時間有他自己的曆史,不是一成不變、茫茫無際的。
所以每件事實,因為帶了這種“真時”在裡面,都屬于各有個性的特殊創造。
柏氏之說,在玄學的析辯上自能站得住,于事實上也能得着正當的理由(Justification)。
柏氏在哲學的貢獻上,最能獨出心裁的(Original),我以為就在這點。
而附和柏氏的,往往偏重他的“直覺”,或是僅取其神秘的或浪漫的觀念,而“真時”的觀念,僅處于次要和解說他種觀念的地位,我以為注重所在,實在未得其當。
注101 從科學方面喚起時間真實觀念的,當推明科夫斯基,因為他的四進向的公式,實為愛因斯坦學說的一個重要的先驅。
我現在禁不住的把這公式稍加解釋。
若是我們要求P點與Q點間之距離,在舊式三進向的幾何學裡,我們隻須為P及Q各立一CoordinateAxis.交于P及Q以外之任何點,而成直角。
自P與Q點各畫一直垂線至其各自之Axis,根據這兩根直垂線的性質,而構成直角三角形PaQ,即以PQ間的距離為弦。
于是(參看第一圖中XlY1系統的構造)。
若是我們另擇任何點為另外兩根CoordinateAxes之交點,按照上面同一原理的構造,則亦等于(X&prime-x&prime)2+(Y&prime-y&prime)2(參看圖中X2Y2系統的構造),不問其Axes如何,PQ的線總是等于以下的公式: 不會差異的。
若是以X,Y,Z各代表一個進向,則我們僅把Z的數量加進去好了。
這個三進向計算的結果,不問Axes如何不同,是不會差異的。
明科夫斯基指出來這種算法,如不把時間(T)算進去,就不會準确,因為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立。
要知PQ之确性,無論我們用若幹進向的參考系,其中總少不了T的一個進向。
如要去比較從不同的參考系中求得的結果,也當減去其時間進向中的差别。
宇宙不是點(Point)的,是合空間與時間在一起的事(Event)構成的。
如以X、Y、Z是代表第一次事三進向的空間,T代表其時間的進向;再用同樣的參考系,而以x、y、z、t代表第二次事的四進向;而C為常度;則我們要求這二“事”中的準确的共性,當用這個的公式,然後可以說是不問參考系的如何不同,其結果校核起來,可以不生差異。
我們平常聽說兩點中最短距離不見得是直線,未免吃驚。
進向的名詞,幾乎成為神秘。
但是從這種的方法講起來,便可恍然大悟了! 第一圖 愛因斯坦四進向的宇宙,就可以從這裡領會。
愛因斯坦學說之所以接近哲學,正是因為他不是僅取科學中現成“鏡架式”的空間和時間基本觀念,而且追問空間和時間的本身。
他的解答在科學方面,可以說是比較最能滿意的。
但是要根據他組織成一個大的哲學系統,解釋所有哲學裡的問題,則還要經過許多困難。
如懷特黑德等正在努力,但是尚為“開創之業”,還說不到“未竟之功”呢! (二)不但是科學的基本觀念應當在玄學的審查之列;而且根據科學結果而作的推論,也是要經過玄學批評的。
一種學說或一組命題,往往在他的本身範圍以内,是能自圓其說的,而一推到其他的“論界”,便發生種種困難。
而且錯誤之來,也常是在不同的“論界”轉換的時候。
治邏輯或數學的人,總當有這種經驗。
譬如愛因斯坦的相對原理,在物理方面,可謂最能滿意的。
我以為他喚起參考系的觀念,于知識論上也有重大的貢獻。
但是要把他來推到宇宙論及所有的事物上,其中尚有許多邏輯上和事實上的困難。
這種相對宇宙論之說,在愛因斯坦以前,說明最詳而最受征引的,莫過彭加勒。
彭加勒在他的《科學與方法》裡說: 我現在巴黎城裡的一個指定的地方,有如Panthéon,注102于是我說:明天我将回到此地。
若是有人問我:你說回到此地,是否意謂回到這空間中的同一地點?我不禁想說:是的。
然而我偏錯了,因為到明天地球還是不停的帶了Panthéon這塊地方轉,經過二百萬啟羅密達的路程。
若是我要想說得準确一點,我也還是得不到什麼确定的意義:因為地球行二百萬啟羅密達,不過以太陽為标準而說;太陽的運行,又須以銀河(MilkyWay)為标準而說;而銀河又在運行之中,其速率我們無從覺察。
所以我們對于這個Panthéon的空間一天更換了多少,是完全不知道,而且永久也不會知道的。
注103 有夜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哲學研究的集會裡,讀一篇講時間的論文,引到這段。
讀到此地,杜威教授立刻就止住我道:彭加勒的推論,如果是能有意義,豈不是先在邏輯上假定(Assume)了一個絕對的空間?不然他的推論本身以何為據?我當時雖然感受這個困難,但是還不覺察他根本上的重要。
隔了兩天,伍德布裡奇(Woodbridge)教授看見我這篇論文,對于這段征引也發生同樣的問難。
我于是再和他舉彭加勒的話道: 我自己隻是永難除去的幻覺之犧牲,使我們相信一個絕對的空間;我思想着地球以橢圓的軌道,繞着太陽走;我們再把他定為30啟羅密達一秒的速率(Velocity)。
但是他真正的速率(我以上所說當然不是他本身絕對的速率,因為所謂絕對的速率,毫無意義;所謂速率,僅就其對“以太”的關系而言),是無從知道的,也是無法知道的。
他作興會大十倍或百倍,于是所發生的改變也作興大百倍、萬倍。
注104 乃伍德布裡奇又問道:他如果在邏輯上不先假定一個絕對的标準,他所謂大十倍、百倍,是比什麼大?他在說什麼?他自己所用字句本身的意義,就不能使人明了(Unintelligible)。
如果什麼都是相對的,我們根據什麼說他是相對的?好利害玄學家的辯證(Dialectics)!他們的思想是步步經過考察和鍛煉來的!是一步不放松的! 于是知道相對論内容的可以說:在相對論系統之中,我們自有法子。
因為什麼都是相對的,而光的速度每秒鐘186,330英裡,是不問觀察者的觀察點如何及其相對動量如何,都是一樣;換句話說,無異絕對的。
這個光率,是量一切相對事物的标準尺。
相對論的本身根據這個
我于是向同人作此建議,他們也公認這是應當首先研究的”注74。
洛克于是從這個問題上着想,起初以為一個簡短的報告可完;哪知道一鄭重的研究,竟費了20年,成一部空前的著作。
注75于是這一個著名的集會,竟為近代的哲學開一個新紀元。
洛克的哲學努力,就是要問明我們知識的限度究竟怎樣。
他否認“經院學派”和笛卡爾所說的“先天的觀念”;而認定知識的起源是由于“感覺”(Sensation)和“反想”(Reflection)而來的。
“感覺”是送入觀念到我們心裡的淵源,“反想”是我們對于這些由感覺而得的觀念之運用(Operation)。
心中本無所謂“先天的觀念”,所以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識,即“反省”亦無所施。
他以最耐煩的考察,指出普通所謂“上帝”等等觀念都不是先天的;“上帝”的觀念都不是“先天的”,其餘的更不必說了!洛克論到知識,總處處要求“明白”和“分明”的觀念,并其起源。
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根本,我們不能超過經驗以後去求真理。
我們隻是從個體去比較或推論,并沒有不着根據而常住的“法象”可言。
近代的經驗主義,乃由洛克而立在堅固的基礎上。
注76 但是洛克系統中的宇宙,隻是當年所謂“牛頓的宇宙”。
所以他的哲學還是二元論;他并不否認心以外的實體。
所以他做“第一種質”(Primaryqualities)與“第二種質”(Secondaryqualities)之區别。
如空間的積(Extension),他以為是實有的,是屬于被知者的本體,乃所謂“第一種質”;如顔色等,則因知者的不同而差異,是屬于知者的心裡的,乃所謂“第二種質”。
貝克萊以少年的天才,揮着哲學的長劍,要斬當年思想界勢焰最盛的兩條火龍——牛頓與洛克。
他批評洛克,以為既然主張我們所有的知識僅屬“觀念”(Ideas),則當謹守着“觀念”說話,不當再有什麼“第一種質”與“第二種質”的分别,于觀念以外,還認定有什麼屬于物質本身的東西。
他建設他的“NewTheoryofVision”,根本的問道:我們難道真能看見空間嗎?還隻是僅有兩種東西的觀念,而生出其間距離的觀念?貝克萊以他極敏銳的析辯,認為空間是沒有實體的。
牛頓宇宙中洛克所認為最有實質的空間都消滅了,何況其餘東西的實質呢?貝克萊利用洛克的知識論,以建設他絕對主觀的“唯心主義”。
他再追問道:我們常說一切實質的常住,究竟這話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說,我們究竟說的什麼?譬如說這張桌子存在(Exists),當然因為我現在看見他,感覺他;若是我走出這房間了,我還是說這桌子在房間裡。
我這話有什麼意義?隻是說,若是我回到這房間裡來,我還可以看見或是覺得這張桌子,或是其他的人也同我一樣能知覺到這張桌子。
我們說這桌子有氣味,因為氣味被嗅着;有聲音,因為被聽着;有顔色和形體,因為被看着與觸着。
我們所見到的,盡在于此,所以說是這桌子存在。
若是說有一種不被知而絕對存在的東西,則說這話的人自己不知道他說什麼。
東西的存在,隻是靠着知的觀念,就是在知者的心裡,其餘并沒有什麼客觀的存在。
但是知者的心各有不同,何以所知的會相同呢?難道被知的能存在各個知者的心裡而不差别嗎?因為解決這個困難,于是貝克萊說是有一個“共同的心”——無以名之,可以名之為上帝的心,——這就是所謂貝克萊的唯心論了。
貝克萊的錯誤,經以後多少哲學家辯正的,就是把被知者的本體,與受知的這件事相混淆,以為“本體的存在就是知”(Esseispercipi)。
但是要校正這點,應付貝克萊之聰穎過人的辯難,已經費多少思想家的勞心苦思了。
開近代哲學中玄想真正的門徑,而為純粹知識企圖的,貝克萊當為最有貢獻的一個哲學家。
注77 休谟一方面根本贊同貝克萊對于洛克的批評,以為我們既然說知識是限于“觀念”,便當謹守知識範圍在觀念以内;他方面卻又反對貝克萊的唯心論,而否認有一個“共同的心”之存在。
休谟以為一切知識起自感覺的“印象”(Impressions),而“觀念”是由“印象”而成。
我們所謂知識,隻是所得觀念之連合(Association),而問其彼此之間“相符合與不相符合”(Agreementanddisagreement)。
就平常所謂因果律而論,難道真是事物之間有這種本身的因果嗎?我們在觀念的符合與不符合而外,有什麼根據可以說他們本體上是有必然關系的?我以前說過,太陽明早從東方出來與否,休谟分析的結論,尚以為沒有絕對的因果關系在裡面的。
以人人信為一定太陽明早從東方出來的這件事,尚且如此,其餘更何消說?所以從前許多哲學家認物體除我們所知道的方面而外,還有什麼本身的原質(Substance),在休谟看去,是絕對沒有根據的話。
說的人把他自己所說的超過他所能知的範圍以外,所以簡直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
休谟與洛克同意,以為真正的知識,必須本身不喻自明(Self-evident),但是他搜求殆遍,找不到這種知識。
數學還可以當得,但數學也隻是分析并綜合他自己的概念,以問其一貫(Consistent)和矛盾與否,并無另有什麼客觀的本體為其參正。
所以休谟哲學的究竟,成為純粹的懷疑主義。
他的論斷,雖然經以後的思想家批評其不當,而其批評的精神,則彌漫于知識界的全體。
他把哲學内部所有“積重難返”的思想,一齊從根本上攪動了。
注78 康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是他的“批評哲學”,是根據休谟這派的知識論而來的。
他常說他從休谟學到知識的限度,從盧梭知道人的尊嚴。
他和休谟根本同意,以為我們的知識,是起于經驗。
感覺是一切觀念之所由生。
但是他又不滿意休谟的懷疑論,以為我們所有的知識,真确與否,是無從知道的。
我們究竟有可靠的知識嗎?康德的回答是有的,如數學及物理學皆是。
但這隻是我們的理性對于現象界的立法,因為我們有普遍的理性,能強迫經驗在現象界供給我們的材料,就他的範圍。
在這現象的部分,是我們知識所能統治的區域,不會錯的。
這就是他的理性主義。
但是不要忘了,我們理性的立法,僅及于所得的感覺張本;至于物質的本體如何,康德公認我們不能知道。
他的Ding-an-sich是非我們知識所能及的。
那究竟是什麼呢?講到此地,就康德所謂知識的全體而論,竟落入比休谟更大而更要精密的懷疑論了。
從康德的純粹的理性說起來,所謂“合理的神學”,“合理的宇宙論”等,是不可能的。
但是康德又舍不得這些東西。
于是用他非常知識論的(Extra-epistomological)手段,以為這是人類“實際的理性”的要求。
從這部分建設他的“超象主義”(Transcendentalism)。
以倫理的借口,建設一個高高在上,人人可說而無人能知的境界,安放“上帝”(God)、“不朽”(Immortality)與“自由意志”(Freewill)三位天尊。
但是這已經超出他的知識以外去了。
康德在哲學裡建設所謂哥白尼革命(CorpernicanRevolution)尚未成功,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問題,還不曾解決的。
他留下一個大大的二元論;一邊是知識所及現象界,一邊是知識所不及本體界,這兩方面如何可以接近呢?于是他的後起者分兩大派别。
悲觀的方面重要者為叔本華。
他以為宇宙的本身,并沒有兩界的分别。
世界隻是一個盲目沖動的“意志”(Wille);而所有的現象都是他的“表現”(Vorstellung)。
這種意志盲動而不肯息,所以人生隻是不得不如此。
其結論隻有悲觀。
但是他喚起“自動的”(Voluntaristic)觀念,反為近代詹姆士一派接近樂觀的哲學之一位先驅,思想界相互的影響,真是有趣極了。
至于當時樂觀的方面,重要者當然推黑格爾。
黑氏以為本體界不但非不可知,而且就是成于知裡。
他是創造一種特殊邏輯——相反相成的邏輯(Logicofcontradictions)——的人。
他以為每個“有”裡面就存下了一個“非有”,不然,我們所說的“有”就沒有意義。
譬如我們說“左”,裡面就存下了“右”,說“前”就存下了“後”,說“正”就存下了“負”,說“是”就存下了“非”,……若是沒有“非有”,“有”就沒有意義。
他以為邏輯雖然像是講“形”的,但是決不是講虛形。
因為照他的邏輯,則“形”自生“質”,“形、質”互相創造,而成無限的“未來”。
思想是本體的本體,邏輯是宇宙的中心。
所以在黑格爾系統之中,知識論不但在本體論之前,而且是最高的本體論了。
注79他的這種影響,在近代哲學界,還有相當勢力。
如羅伊斯、博贊克特、麥克塔格特、克羅齊等,都還襲他的遺産呢! 19世紀中葉具有雄厚科學根據之知識論者,當數馬赫、基爾霍夫,至皮爾遜而大為普及。
這派以馬赫為代表,是很适當的。
他們的努力,是推廣休谟的精神,從所謂心的科學到物的科學。
物理學在曆史上總算最客觀不過的了。
但是馬赫分析的結果,認為我們所指的物體,隻是一組感覺的聚合。
他是把因果律攻擊得“身無完膚”的人。
他的學說本身是與當年“聯想心理學”(PsychologyofAssociation)很接近的;但是他不取聯想之說,而代之以“思想的經濟”。
他反對康德的Ding-an-sich,以為我們所知,不出于感覺的組合,則所知當然不能出此範圍以外。
他不承認“時間”、“空間”,如康德所說,隻是我們的直覺;但是他又常以時間隻為“時覺”(Zeitempfindungen),而空間隻為“空覺”(Raumempfindungen)。
他們都不是客觀的物體,僅為感覺的系統。
馬赫卻又不願落于休谟的懷疑論,于是他以為我們之所以組合感覺,是有一個“覺念”(Verstandesbegriff),綜觀各種感覺,為思想經驗之用。
這是從經驗發展的程度裡生出來的,不是康德所謂“先天的”自我。
注80這點頗像詹姆士意志之說。
實際上馬赫和他的學派,是“實驗主義”的前驅。
有人以為“實驗主義”專從“生物科學”方面發生出來,是很錯的。
其實,在物理學,數學各方面,“實驗主義”正有同等之根據,亦如新唯實主義根據于康托爾、皮亞諾等在數學和邏輯上的貢獻一樣。
說到當代哲學中的兩大派——實驗主義與新唯實主義注81——所争之要點,還是知識論的重要問題。
“實驗主義”不過是詹姆士和杜威哲學系統中的一部分,是他們所主張的“科學态度”。
注82而且詹姆士曾說,這個名詞是不幸的用成,但是現在已經來不及改了。
注83他們的玄學本身,就是“徹底經驗主義”(RadicalEmpiricism),注84即“新唯實主義”的内容,也并不能加以絕對“新”的意義。
以一個名詞,去代表一派哲學,更加上一層“望文生義”的解說,是很危險的事。
其實兩方面名義和态度雖有不同,而其内容所論列,盡可有相同之處。
有如(1)新唯實主義講“關系”(Relations),徹底經驗主義也講關系,而且推廣關系的範圍,在僅僅邏輯的關系以外。
(2)新唯實主義講實體的存在,徹底經驗主義又何嘗否認實體的存在?注85而且主張人事的“事”與自然界的“事”同樣真實。
(3)新唯實主義談真理的存在,徹底經驗主義何曾否認真理的存在?其雙方不同之點,重要者隻是(1)徹底經驗主義以為無論如何談關系,“知者”的這重關系,不能抽出在一切關系之外;而新唯實主義欲将知者的關系退出,仿佛欲超越一切而數其他系統,此點在邏輯上尚有困難。
注86況且許多尚難以邏輯系統決定之關系,也是同樣真實而不能不問的。
(2)既然知者的一重關系不能避去,所以徹底經驗主義以為知者不免影響及被知者,至少被知者非由知者不能被知。
注87而新唯實主義則怕死了“Egocentricpredicament”與“Value-centricpredicament”,注88恐其影響真理的獨立性。
徹底經驗主義則以為知者的關系既然不能避除,與其“掩耳盜鈴”,何如公開提出來講,在各種關系中定其相當的位置。
(3)新唯實主義以為真理是一種非心非物的“通則”(Universals),一發現以後,就可以離開個體(Particulars)而常住。
我們知識的責任,不過是去發現。
徹底經驗主義則以為真理隻是從個體間的關系而得,不能離開個體而常住的。
這種真理的發現,隻是我們知識的機能。
有人以為新唯實主義與徹底經驗主義對于真理之争,是在主張有“絕對的真理”與否,并非扼住大體之論,因為新經驗派僅可以承認絕對的真理之存在;隻要個體間的關系永久不變,又何嘗不可以說是從這裡求得的真理是絕對的真理呢?注89有些哲學的争端,一部分是由于名詞的不同;從内容考察起來,其相差并不如此之甚。
如近來新經驗派裡,唯實的空氣頗重。
注90而羅素的哲學裡,也很帶休谟現象論的精神。
注91如羅素近來接近詹姆士派及行為派的心理學,懷特黑德建設他的“Naturphilosophie”,以“思想”與通常所謂“物的現象”并論,注92都是兩方交切接近的征兆。
不過因為參考系的不同,還是各人發揮其系統罷了! 當17、18世紀以前,本體論籠罩一切的時候,哲學界大有鄙視知識論的空氣。
洛克為近代知識論立一個新基礎。
經過貝克萊、休谟、康德等位大貢獻以後,知識論與本體論已發生不可解的關系。
而其注重的趨勢,與以前大不相同。
30—50年前英國大學裡的哲學講座,大都叫“Mentalandmoralphilosophy”,與中世紀的所謂“Naturalphilosophy”适成對象。
NewEnglishDictionary是集合英國當代學者“體大思精”之作,其中有一條對于玄學之诠定,以為是治“本體與知識的科學”(ScienceofBeingandKnowing)。
雖不必謂玄學之内容盡在于是,但二者同為玄學中之重要部分,是無可疑義的。
為什麼知識論與本體論成這種不可分解的現象呢?主要的原因是: (1)不但要問我們知道的本體,并且要問我們是否能知道這本體。
(2)哲學既然要與一切事物以基本的解答。
思想是宇宙系統中一件很重要的事,自然不能除外。
譬如在中國畫一張詳圖,于中國所有的東西一點不漏,則圖中必有本圖的一個地位。
何況比這更重要的思想呢? Ⅱ 于玄學的基本問題和性質,我們既然有一個明了的觀念。
現在我們要問的,就是玄學如何能夠盡他所負的責任。
仔細審察起來,我們知道他的方法與機能有重要的兩方面: (一)批評的(Critical) 赫胥黎說科學是有組織的常識。
這話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不對的,一方面是對的。
不對的方面是科學不但不是有組織的常識,而且往往與常識相沖突。
常識以為地球不動,是太陽東上西下的。
科學以為是地球自轉,而且伽利略等幾乎以生命換這種真理。
常識說一塊木闆是靜止的,科學以為是多少電子的組合,無時不在動蕩運行。
常識以為水就是單位,科學以為是H2與O所合成。
許多科學家費了研究得來的結果,為常識所不信。
對的方面是:科學雖然比普通所謂常識更進一步,但是科學的基本假定,許多還是建設在常識之上的。
譬如細考全部歐幾裡德幾何學,其所首立之公理(Axioms)與公設(Postulates)等,不隻是根據一種本能的知識嗎?注93“直線為二點之間之最短部分”是我們常态的人都能一望而知的。
但是兩點間的最短部分,就是直線嗎?若是把時間的進向算進去,是絕對不然的。
但直線的性質究竟如何,在歐幾裡德幾何學的範圍内盡可不問,而能根據他的假定,建設全部合用的系統。
其餘各種科學所根據而認為當然的觀念,如時間、空間、延積、物體種種,在科學方面也盡可不問。
但是一問下去,就生出許多與科學認為當然者迥然不同之新說,為思想界另辟一天地。
注94可見我們所謂“常識”(Commonsense),隻是“常愚”(Commonignorance)。
科學自身既以反對一部分之常識,身受攻擊,而卒闡明真理,又何至于自存成見,不令玄學審察其所根據他部分之常識,使知識的搜讨更另辟一重光明的前路呢? (一)多少基本的觀念,科學用他們做基礎,而認為不須再問的,玄學就以最批評的眼光和方法去問。
因為要真正把知識放在最經鍛煉而最清晰可靠的地步,是非此不可的。
最普遍的莫過于時間和空間的觀念。
科學家以Schematicframe計算時間,而量度空間,我以前說過,其所得隻是“時間中的斷落”和“測定的度量”。
究竟時間和空間是可以分的呢,還是不可以分的呢?究竟他們的關系是怎樣?亞裡士多德以為一方面有絕對的時間,一方面有絕對的空間。
注95歐幾裡德還是生在希臘人靜止的(Static)世界,注96所以睜開眼睛來,隻看見無數的點子(Points),而造成他的三進向的幾何學。
就是科學界不世出的天才如牛頓,也對于絕對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是兩方并立,絕無疑義的。
牛頓說: 絕對的,真的,數學的時間,自身存在而不須問到其他物質的關系,齊一的順着自己的本性,永遠流過去。
……絕對的空間,在另一方面,本身獨立,而亦不顧與其他物質之關系,永久是不變不動的,常在那裡。
注97 這種的觀念,在思想界全體主持了兩千年。
康德是在科學史上有位置的哲學家,于牛頓力學是極有研究的人,在哲學方面又不免受貝克萊的刺激,——于是從根本上發生疑問道:時間、空間是真有的嗎?常識以為他們是獨立存在的實體,物理的科學也是如此假定,認為當然。
但是仔細反省,我們不禁覺得我們住在一個怎樣可笑的宇宙裡。
一方面是三進向的空間世界,中間是空無一物,像一隻船一樣,任我們在裡面移動;一方面是一進向的時間,像一根船桅,或是一匹白紗一樣,不停的下垂。
這兩樣東西怎樣能到一起呢?如果沒有事物,這空無所有的空間也依然存在,則他的本身究竟是什麼?既然他是空無所有,而又說他是獨立存在,則請問是什麼東西,使他從“無有”(Nothing)而達到“有點”(Something)的境界?這個空間的船身,是有牆壁的嗎?是有限的嗎?認這種空間為有限,是在情理之外的;因為一說有限,則限以外必定還有東西。
并且我們既不知道他的區分,又不知道他之所以别于“無有”,反而說他是存在的實體,我們究竟說些什麼?空間既然如此,說到時間,更有趣了。
時間成于“過去”和“未來”的兩大段,而中間有一個不停前去的“現在”。
過去既然不存在了,将來又不曾存在,僅存不可停留的“現在”,捉摸不到的界于二個“不存在”的中間。
這是何等可怪的現狀?我們所謂有絕對存在的時間,從何處說起?所以康德分析的結果,認為“時間”與“空間”都不是真實的,隻是我們的直覺。
注98直覺用這種“鏡架”去安放事物。
康德所以叫這種存在,是“存在的無有”(EinseindesUnding)。
這種精銳的批評,在哲學界占勢力者百餘年,也可以見得他影響的雄厚了。
注99 近代自哲學界内部發動,喚起時間真實觀念的,當推柏格森。
注100柏格森指出普通科學所謂時間,隻是一種機械的時間計算,并非時間的本體。
他以為真正的時間,是物質的,是在事實裡面的。
時間有他自己的曆史,不是一成不變、茫茫無際的。
所以每件事實,因為帶了這種“真時”在裡面,都屬于各有個性的特殊創造。
柏氏之說,在玄學的析辯上自能站得住,于事實上也能得着正當的理由(Justification)。
柏氏在哲學的貢獻上,最能獨出心裁的(Original),我以為就在這點。
而附和柏氏的,往往偏重他的“直覺”,或是僅取其神秘的或浪漫的觀念,而“真時”的觀念,僅處于次要和解說他種觀念的地位,我以為注重所在,實在未得其當。
注101 從科學方面喚起時間真實觀念的,當推明科夫斯基,因為他的四進向的公式,實為愛因斯坦學說的一個重要的先驅。
我現在禁不住的把這公式稍加解釋。
若是我們要求P點與Q點間之距離,在舊式三進向的幾何學裡,我們隻須為P及Q各立一CoordinateAxis.交于P及Q以外之任何點,而成直角。
自P與Q點各畫一直垂線至其各自之Axis,根據這兩根直垂線的性質,而構成直角三角形PaQ,即以PQ間的距離為弦。
于是(參看第一圖中XlY1系統的構造)。
若是我們另擇任何點為另外兩根CoordinateAxes之交點,按照上面同一原理的構造,則亦等于(X&prime-x&prime)2+(Y&prime-y&prime)2(參看圖中X2Y2系統的構造),不問其Axes如何,PQ的線總是等于以下的公式: 不會差異的。
若是以X,Y,Z各代表一個進向,則我們僅把Z的數量加進去好了。
這個三進向計算的結果,不問Axes如何不同,是不會差異的。
明科夫斯基指出來這種算法,如不把時間(T)算進去,就不會準确,因為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立。
要知PQ之确性,無論我們用若幹進向的參考系,其中總少不了T的一個進向。
如要去比較從不同的參考系中求得的結果,也當減去其時間進向中的差别。
宇宙不是點(Point)的,是合空間與時間在一起的事(Event)構成的。
如以X、Y、Z是代表第一次事三進向的空間,T代表其時間的進向;再用同樣的參考系,而以x、y、z、t代表第二次事的四進向;而C為常度;則我們要求這二“事”中的準确的共性,當用這個的公式,然後可以說是不問參考系的如何不同,其結果校核起來,可以不生差異。
我們平常聽說兩點中最短距離不見得是直線,未免吃驚。
進向的名詞,幾乎成為神秘。
但是從這種的方法講起來,便可恍然大悟了! 第一圖 愛因斯坦四進向的宇宙,就可以從這裡領會。
愛因斯坦學說之所以接近哲學,正是因為他不是僅取科學中現成“鏡架式”的空間和時間基本觀念,而且追問空間和時間的本身。
他的解答在科學方面,可以說是比較最能滿意的。
但是要根據他組織成一個大的哲學系統,解釋所有哲學裡的問題,則還要經過許多困難。
如懷特黑德等正在努力,但是尚為“開創之業”,還說不到“未竟之功”呢! (二)不但是科學的基本觀念應當在玄學的審查之列;而且根據科學結果而作的推論,也是要經過玄學批評的。
一種學說或一組命題,往往在他的本身範圍以内,是能自圓其說的,而一推到其他的“論界”,便發生種種困難。
而且錯誤之來,也常是在不同的“論界”轉換的時候。
治邏輯或數學的人,總當有這種經驗。
譬如愛因斯坦的相對原理,在物理方面,可謂最能滿意的。
我以為他喚起參考系的觀念,于知識論上也有重大的貢獻。
但是要把他來推到宇宙論及所有的事物上,其中尚有許多邏輯上和事實上的困難。
這種相對宇宙論之說,在愛因斯坦以前,說明最詳而最受征引的,莫過彭加勒。
彭加勒在他的《科學與方法》裡說: 我現在巴黎城裡的一個指定的地方,有如Panthéon,注102于是我說:明天我将回到此地。
若是有人問我:你說回到此地,是否意謂回到這空間中的同一地點?我不禁想說:是的。
然而我偏錯了,因為到明天地球還是不停的帶了Panthéon這塊地方轉,經過二百萬啟羅密達的路程。
若是我要想說得準确一點,我也還是得不到什麼确定的意義:因為地球行二百萬啟羅密達,不過以太陽為标準而說;太陽的運行,又須以銀河(MilkyWay)為标準而說;而銀河又在運行之中,其速率我們無從覺察。
所以我們對于這個Panthéon的空間一天更換了多少,是完全不知道,而且永久也不會知道的。
注103 有夜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哲學研究的集會裡,讀一篇講時間的論文,引到這段。
讀到此地,杜威教授立刻就止住我道:彭加勒的推論,如果是能有意義,豈不是先在邏輯上假定(Assume)了一個絕對的空間?不然他的推論本身以何為據?我當時雖然感受這個困難,但是還不覺察他根本上的重要。
隔了兩天,伍德布裡奇(Woodbridge)教授看見我這篇論文,對于這段征引也發生同樣的問難。
我于是再和他舉彭加勒的話道: 我自己隻是永難除去的幻覺之犧牲,使我們相信一個絕對的空間;我思想着地球以橢圓的軌道,繞着太陽走;我們再把他定為30啟羅密達一秒的速率(Velocity)。
但是他真正的速率(我以上所說當然不是他本身絕對的速率,因為所謂絕對的速率,毫無意義;所謂速率,僅就其對“以太”的關系而言),是無從知道的,也是無法知道的。
他作興會大十倍或百倍,于是所發生的改變也作興大百倍、萬倍。
注104 乃伍德布裡奇又問道:他如果在邏輯上不先假定一個絕對的标準,他所謂大十倍、百倍,是比什麼大?他在說什麼?他自己所用字句本身的意義,就不能使人明了(Unintelligible)。
如果什麼都是相對的,我們根據什麼說他是相對的?好利害玄學家的辯證(Dialectics)!他們的思想是步步經過考察和鍛煉來的!是一步不放松的! 于是知道相對論内容的可以說:在相對論系統之中,我們自有法子。
因為什麼都是相對的,而光的速度每秒鐘186,330英裡,是不問觀察者的觀察點如何及其相對動量如何,都是一樣;換句話說,無異絕對的。
這個光率,是量一切相對事物的标準尺。
相對論的本身根據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