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建築之特征

關燈
中國建築為東方最顯著的獨立系統,淵源深遠,而演進程序簡純,曆代繼承,線索不紊,而基本結構上又絕未因受外來影響緻激起複雜變化者。

    不止在東方三大系建築之中,較其他兩系——印度及阿拉伯——享壽特長,通行地面特廣,而藝術又獨臻于最高成熟點。

    即在世界東西各建築派系中,相較起來,也是個極特殊的直貫系統。

    大凡一例建築,經過悠長的曆史,多摻雜外來影響,而在結構、布置乃至外觀上,常發生根本變化,或循地理推廣遷移,因緻漸改舊制,頓易材料外觀,待達到全盛時期,則多已脫離原始胎形,另具格式。

    獨有中國建築經曆極長久之時間,流布甚廣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後代繁衍期中,諸重要建築物,均始終不脫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結構部分及布置規模,雖則同時在藝術工程方面,又皆無可置議地進化至極高程度。

    更可異的是:産生這建築的民族的曆史卻并不簡單,且并不缺乏種種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組織上的疊出變化;更曾經多次與強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地接觸(如印度佛教之傳入),或在實際利害關系上發生沖突戰鬥。

     這結構簡單、布置平整的中國建築初形,會如此地泰然,享受幾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個最特殊、最體面的建築大族,實是一種極值得研究的現象。

     雖然,因為後代的中國建築,即達到結構和藝術上極複雜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卻仍呈現出一種單純簡樸的氣象,一般人常誤會中國建築根本簡陋無甚發展,較諸别系建築低劣幼稚。

     這種錯誤觀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對東方文化的粗忽觀察,常作浮躁輕率的結論,以緻影響到中國人自己對本國藝術發生極過當的懷疑乃至于鄙薄。

    好在近來歐美疊出深刻的學者對于東方文化慎重研究,細心體會之後,見解已迥異于從前,積漸徹底會悟中國美術之地位及其價值。

    但研究中國藝術尤其是對于建築,比較是一種新近的趨勢。

    外人論著關于中國建築的,尚極少好的貢獻,許多地方尚待我們建築家今後急起直追,搜尋材料考據,作有價值的研究探讨,更正外人的許多隔膜和謬解處。

     在原則上,一種好建築必含有以下三要點:實用、堅固、美觀。

    實用者:切合于當時當地人民生活習慣,适合于當地地理環境。

    堅固者:不違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結構原則,在尋常環境之下,含有相當永久性的。

    美觀者:具有合理的權衡(不是上重下輕巍然欲傾,上大下小勢不能支;或孤聳高峙或細長突出等違背自然律的狀态),要呈現穩重、舒适、自然的外表,更要誠實地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飾,不矯揉造作,勉強堆砌。

    美觀,也可以說,即是綜合實用、堅穩,兩點之自然結果。

     一、中國建築,不容疑義的,曾經包含過以上三種要素。

    所謂曾經者,是因為在實用和堅固方面,因時代之變遷已有疑問。

    近代中國與歐西文化接觸日深,生活習慣已完全與舊時不同,舊有建築當然有許多跟着不适用了。

    在堅穩方面,因科學發達結果,關于非永久的木料,已有更滿意的代替,對于構造亦有更經濟精審的方法。

    以往建築因人類生活狀态時刻推移,緻實用方面發生問題以後,仍然保留着它的純粹美術的價值,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和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帕特農神廟(Parthenon)一樣,北京的壇、廟、宮、殿,是會永遠繼續着享受榮譽的,雖然它們本來實際的功用已經完全失掉。

    純粹美術價值,雖然可以脫離實用方面而存在,它卻絕對不能脫離堅穩合理的結構原則而獨立。

    因為美的權衡比例,美觀上的多少特征,全是人的理智技巧,在物理的限制之下,合理地解決了結構上所發生的種種問題的自然結果。

     二、人工制造和天然趨勢調和至某程度,便是美術的基本,設施雕飾于必需的結構部分,是錦上添花;勉強結構純為裝飾部分,是畫蛇添足,足為美術之玷。

     中國建築的美觀方面,現時可以說,已被一般人無條件地承認了。

    但是這建築的優點,絕不是在那淺現的色彩和雕飾,或特殊之式樣上面,卻是深藏在那基本的,産生這美觀的結構原則裡,及中國人的絕對了解控制雕飾的原理上。

    我們如果要贊揚我們本國光榮的建築藝術,則應該就它的結構原則和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