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範型的中介作用
關燈
小
中
大
一規定的時間中的定在。
必然性範疇的範型表象:一對象在全部時間中的定在(A144—5=B184,RS202—3)。
§9 範疇與範型 範型理論講的是時間表象在知識中的關鍵作用: (1)量的範型:對直觀對象繼續把捉中,由于綜合作用産生出時間本身,這樣才有作為量的數。
——涉及的是時間的系列。
(2)質的範型:把感覺或知覺同時間表象綜合在一起,這是對時間的填充。
——涉及的是時間的内容。
(3)關系範型:按照時間性質的一定規則,使知覺在一切時間裡具有相互間的關系。
——涉及的是時間的次序。
(4)樣式範型:時間本身成為對象從屬于時間的規定性的必然的關聯者。
——涉及的是時間的範圍。
隻是由于範型作為中介,才使範疇獲得了與可能經驗對象的聯系,隻是由于範型這種唯一實際條件,範疇才成為知識的先天的可能性條件。
但是,另一方面,正由于範型是範疇實現其功能的必要中介,範型才正好限制了範疇,這也就是存在于知性以外的感性先天條件對範疇的限制,因為範型既從屬于知性想像力的先驗綜合的統一性,來源于先驗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可是作為時間的規定性,又屬于感性,它使範疇具有時間特性,使範疇具有了内感官表象所必定從屬的時間特性,打通了範疇應用于感覺對象的渠道。
所以,範疇除了應用于經驗之外,不可能有别的實際作用。
離開了感性條件,範疇本身不過是一些純思想,隻有純邏輯上的意義,隻表示一定表象的單純統一性,根本不表象任何關于對象的知識(A145—7=B184—7,RS202—5)。
下面一段話很重要,它把範型在知識形成中的關鍵地位,對範疇所起的限制作用以及範型作為範疇與知性原則之間的橋梁,作了概括: ……顯現必須不是絕對地歸屬于範疇,而隻是歸屬于範疇的範型。
因為,如果這些〔知性的〕原則必定與之相關聯的對象是物自身,那麼,關于物自身就完全不可能先天綜合地認識到什麼東西。
可是那對象隻是顯現,而一切先天原則最終必要落實到關于顯現的全部知識,這樣的知識不過是可能經驗,因此,那些原則隻能單純作為經驗知識在對顯現綜合中統一性的條件。
但是,必須認為顯現的這樣綜合隻在知性純概念的範型之中,〔因為〕範疇所包含的作為一般綜合的統一性,是沒有感性條件限制作用的。
所以我們隻應該利用這些原則,按照一種類推,借着概念的邏輯的和一般的統一性把顯現結合起來,這樣,我們在原則裡固然運用了範疇,可是在實際運用(應用于顯現)當中,卻把範疇的範型代替範疇,作為其運用的鑰匙,也可以說,是把範型置于範疇旁邊,當作對範疇限制的條件,有如可稱之為範疇的表達式(Formel)所示的那樣(A181=B223—4,RS233—4)。
§10 範型論的知識學意義 在哲學發展中,康德的範型論是一種獨特的理論。
先驗的知識學需要解決知性的純先天概念如何應用于外來的感性對象的實際問題。
這是一般與個别的聯系問題。
中世紀的實在論和唯名論都源于亞裡斯多德有關一般與個别的探索。
實在論屬于從蘇格拉底到亞裡斯多德的主流的思想傾向,特别與柏拉圖有聯系。
唯名論則是從亞裡斯多德以個别事物為第一實體的反主流思想衍生出來,是近代經驗論的一支源泉。
實在論與唯名論的對立(抛開神學内容),主要是堅執一般還是個别為實在的、各具片面性理論的争論,尚未着重考慮一般與個别的聯系問題。
當然,這兩種同屬經院哲學内部涉及知識問題的片面性理論,又對近代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對立和發展産生一定影響。
範型論在哲學和知識學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無疑由于一般與個别的聯系是個關鍵問題。
這個問題即使今天看來,也很重要,不能置之不顧,也不能停止于簡單說明。
感性對具體事物的表面認識,怎樣就能轉化為對衆多事物的規律性的科學知識?這是科學知識的可能性的根本性問題。
對先驗論的知識學的清醒認識,更使康德明白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對這問題探索的新成果就是範型論。
到晚年(大約是1797年),關于範疇應用于直觀形式的可能性問題,他還曾指出:範型的作用和過程是“最複雜困難的要點之一”,他認為《純粹理性批判》中論述範型的那一部分是“最重要的章節之一”(AA第18卷,第686頁)。
範型理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關于範疇應用于經驗對象的關鍵性說明。
先驗演繹根據純自我意識(先驗統覺)的綜合統一性的主動性論證了範疇是建立起客體的先天的可能性條件。
範型論目的是說明構成知識的一個最重要環節:先天範疇與感覺到的個别知覺的結合。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範型論底下跟着的又是重要的一章原則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題目是“純知性的全部原則的體系”),原則論是對範型論的進一步展開,闡述和論證範疇通過範型必然産生的先天綜合判斷,這些先天綜合判斷是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普遍必然的依據,也即自然科學的全部基本原理。
範型論和原則論,都是對先驗演繹的主題即知性先天範疇是知識及其對象——顯現的先天可能性條件所作的實在說明。
由于原則體系是以範型論為基礎所展現出來的自然界的根本原則和人類知識的珍貴果實,所以作為中間環節的範型的論述,其關鍵性顯得尤其重要。
黑格爾曾贊揚康德的範型論是“康德哲學中最美的方面之一”(8)。
當然,由于黑格爾哲學實質上是絕對精神的本體論的範疇論體系,如果說它也還有其知識學,這所謂的知識學也無非是範疇本身的辯證推演,并不存在一般與個别的現實聯系問題(9)。
既然範型理論是範疇借以為衆多顯現之間的聯系——自然界——提供基本規律的必要并且唯一可能的渠道,所以康德認為範型的作用是為從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10)向物理學過渡提供具有規範作用的模式(dasFormale)(AA第22卷,第494—5頁)。
範疇是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的基本框架,這種框架隻有通過範型作用才表現為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這些原理也就是物理學必須從屬并成為其規範的基本原理。
可見,範型作用也是人類知性形式統帥自然科學的中介,是人類知性向自然界(包括物體——具有廣延的和心靈——進行思維的兩部分)頒布規律的唯一傳布媒介。
範型論最引人入勝使人感到别有洞天之處,是把時間作為範型的根本。
時間的先驗規定性:它既是一切感官對象的形式,又有對比空間來說更大的普遍性,就成為知性形式和感性内容聯結的紐帶。
它成了知識的核心,知性形式與經驗材料都在它統攝之下,集中于它,它表示知識和知識對象即顯現的基本脈絡。
十二範疇通過時間更進入普遍聯系,四組範疇在現實認識中必定各自表現時間的不同方面:量的範疇表現時間的排列,質的範疇表現時間的内容,關系範疇表現在時間中按照規則的順序,樣式範疇表現與對象相應的時間範圍或界域(可能性指随便什麼時間中的表象,現實性指一定時間中的存在,必然性指對象在一切時間中存在)。
從一般方面看,先驗統覺對感官的衆多表象所實現的先天綜合活動,是時間的統一性産生的原因,隻有通過知性的綜合活動,時間才實際上産生。
綜合活動在對于表象實現綜合的同時産生了時間,盡管我們還必須認清時間是感性的先天形式。
必須有被綜合的感官表象,知性才有對象,知性的綜合才有實現其綜合作用的對立面,而隻有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才出現了時間,才出現了時間的統一性,知性範疇才有了在其中借以實現和展開其各自固有的規定性的先天條件,也才獲得了出現于時間條件之下的它們按照各自的固有規定性進行綜合活動的對手,作為知性的主動性的先驗統覺的綜合統一性才實際地建立起時間的統一性以及一切經驗對象在時間之中的具有各樣規定性的統一性。
可見一切感官表象,一切經驗對象,一切顯現,終歸都作為内感官的表象出現于時間之中,都表現為在時間中的不同表象,都在時間聯系起來的條件之下被規定。
一切的衆多和數目(屬于量的範疇)、一切感覺的各樣不同的程度(屬于質的範疇)、一切事物之以實體為固定的基質與其性質的變化(實體範疇)、一切事物的因果必然聯系(因果範疇)、一切事物的交互作用(交互性範疇)、可能的表象(可能性範疇)、現實的事物(現實性範疇)、必然的事物(必然性範疇),都以時間為條件,都被歸結為時間的不同規定,所以,康德認為先驗哲學的總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就是由于上述這些以知性範疇為依據通過範型所展現出來的知識基本原理。
而作為時間的先驗規定性的範型,正是上述基本原理的基礎。
(AA第22卷,第495頁)。
康德還說: 〔物理學〕是一種自然科學,它在主觀方面依靠着經驗的知識根據,而在客觀方面它就構成作為經驗的一種整個對象(11)的感官表象的體系;它本身并非純是對于衆多知覺的一個經驗的彙集(通過觀察和實驗),因為是關于客體的普遍徹底的規定的原理,所以它更是經驗的一種整個的對象。
因為,第一,經驗是關于對象顯現的總和的絕對統一,而經驗是由人制作的,經驗并非單純是從感官流進來的,第二,并不存在什麼衆多的經驗(Erfahrungen)(因為那隻不過是零散的知覺),衆多事物的體系的統一恰恰是以一種範型作用為基礎”(AA第22卷,第493—4頁)。
範型作用是形式與内容、一般與個别聯系的唯一通道,但又不是單純的通道,它是具有先驗規定性的時間鎖鍊。
它是經驗知識、自然科學經驗對象即顯現或自然界的統一性的關鍵和基礎。
自然界是量的世界,質的世界,其各部分互相聯系着的世界。
量是時間的積累;質是時間中所滋生的不同強度感覺的變化;自然界的顯現的各部分的互相聯系表現為時間中的不變(“實體”)與變化(“性質”)的相互聯系,表現為不同的顯現在時間中先後的必然繼續(“因果聯系”),表現為不同的顯現在同一時間中的相互作用(“交互作用”)。
我們對于顯現的表象可以僅僅考慮到其合乎感性形式與知性形式的方面,那就是認為在随便什麼時間都可以出現(“可能性”),但是,一定的顯現可以在一定的時間中出現(“現實性”),也可以是在一切時間中都要出現(“必然性”)。
所以,從認識方面看,一切離不開時間,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時間中的顯現和流逝。
當然,還要注意,時間在康德不像在牛頓那樣似乎是獨立的容器,時間是感性的形式,而它是貫流于一切顯現的規定性,卻又是從屬于知性的先驗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和知性的不同規律(範疇)的必然表現。
我們隻能這樣解釋與否定性相對的實在性:就是設想一個時間(作為包容一切有的東西),它或是為實在性所充滿,或者是空白的(A242=B300,着重點是我加的)。
以知識學為立足點,把時間置于一個這樣重要的地位,在哲學史中是很突出的,又是空前的。
這種觀點給康德的與機械論自然觀相對立的反形而上學自然觀,從知識學方面立定基礎。
康德認為物質是自己運動的,這是早自1755年的《一般自然史及天體理論》就宣布了的,因而他認為物理學主要是動力學,在《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本原理》(見AA第4卷)中他着重地講了這種觀點。
他通過交互性範疇肯定經驗對象即顯現的普遍相互的聯系。
所以,他的自然觀與笛卡爾派和牛頓派的自然觀都有重要區别,他的自然觀不是形而上學機械論性質的,而是反機械論的,具有辯證因素的。
現在我們又看到,在知識學中,他認為不僅一切感官知覺處于時間的流逝當中,而且一切知識,甚至一切先天綜合判斷都具有時間的本質特性。
先天綜合判斷不僅是在一切時間中都有客觀有效性的判斷,并且無論是從量的角度、質的角度以及其客體的相互聯系的角度看,都以時間為基礎。
這樣,就從知識學的立場為整個自然界的變動不居安排好必要的條件。
也應該說,這還不僅是為自然界的變動不居安排好必要的條件,而實際上還是肯定了自然界的變動不居:靜止必定是在時間中的靜止,因而是相對于運動的靜止,不變必定是時間中的不變,因而是變中的不變。
自然界是時間中的自然界,自然界貫穿于流動的時間之中,自然界是一個處于普遍聯系之中的合乎規律的整體,而自然界的根本規律都表現為時間的規定性,因而自然界就是一個相對于先驗統覺的無限流逝着的顯現。
康德這種觀點的深刻含義還有待于人們的進一步挖掘。
《範型論》已經在西方哲學的發展中産生重要影響。
【注釋】 (1)這意思是說,這些不涉及對美的感受方面,在美的感受方面,判斷力是與其在認識方面的作用不同的另一種提供先天綜合判斷的能力。
(2)Schema或譯作圖型、圖式、構架。
在康德哲學,譯作“範型”較妥當。
(3)在康德,内感官作為感性的一個方面,在知識中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洛克的反想。
洛克的反想與感覺看來是脫了節的,因而感覺與思想活動的聯系也是虛浮的、模糊不清的。
康德的内感官至為重要,它作為先天範疇與感性表象的中介即範型依附的基礎和基地,是内與外、思維與對象的橋梁,它是知識的一切材料的熔爐。
(4)與感性的直觀相對的是理知的直觀。
感性直觀必須通過對象的刺激,才能感覺到對象,得到表象,感性隻能接受對象的表象。
在理知的直觀,理知與直觀二者不是分開來相互有嚴格區别、各司其職的兩樣不同的認識能力,而是憑着理性本身直接得到理性所思考的對象的理性與直觀的統一,它獲得對象根本無須外面對象對感官的刺激。
在康德看來,古代的柏拉圖、近代的唯理論,就持這種想法。
康德在知識學中肯定人隻有感性直觀,必須有外在對象的刺激,才能接受到關于對象的表象,而知性隻能思想,思想的材料必須給定。
隻是在美學和目的論的非知識的範圍,他才承認人可以達到理知的直觀。
(5)“直觀”,據Vaihinger改作“内直觀”(RS143a)。
(6)譯文中“……在這顯現中與感覺相對應的……”,Smith英譯作“……thatintheobjectswhichcorrespondstosensation……”(即譯為“……在對象中與感覺相對應的……”),我看恐不正确。
按照我的理解,這裡是要從顯現和物自身的區别來揭示顯現的形式與質料的不同來源。
(7)H.J.Paton:Kant’sMetaphysicofExperience,NewYork:TheMacmillanCompany,1936,第2卷,第50—51頁。
(8)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王太慶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4卷,第271頁。
(9)黑格爾認為康德所講的範型理論,“思維、知性仍保持其為一個特殊的東西,感性也仍然是一個特殊的東西,兩者隻是在外在的、表面的方式下聯合着,……”(同上書,同上頁),這表明黑格爾從他自己體系的立場對康德的了解不能不是表面的,因為他的想法與康德以知識的可能性條件為主題對知識的批判分析完全是兩回事。
(10)康德在1786年發表《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本原理》。
(11)“一種整個對象”原文是“einGegenstand”,(直譯是“一個對象”)。
康德用“對象”一詞常用多數,指衆多的各樣感官對象。
這裡由于是闡述諸多經驗在能動的知性的統攝下,互相密切聯系,完全不是零散的,強調的是經驗隻有一個,與此相應,對象也不是意味着零散的,而強調它是一個,也即是一整體。
必然性範疇的範型表象:一對象在全部時間中的定在(A144—5=B184,RS202—3)。
§9 範疇與範型 範型理論講的是時間表象在知識中的關鍵作用: (1)量的範型:對直觀對象繼續把捉中,由于綜合作用産生出時間本身,這樣才有作為量的數。
——涉及的是時間的系列。
(2)質的範型:把感覺或知覺同時間表象綜合在一起,這是對時間的填充。
——涉及的是時間的内容。
(3)關系範型:按照時間性質的一定規則,使知覺在一切時間裡具有相互間的關系。
——涉及的是時間的次序。
(4)樣式範型:時間本身成為對象從屬于時間的規定性的必然的關聯者。
——涉及的是時間的範圍。
隻是由于範型作為中介,才使範疇獲得了與可能經驗對象的聯系,隻是由于範型這種唯一實際條件,範疇才成為知識的先天的可能性條件。
但是,另一方面,正由于範型是範疇實現其功能的必要中介,範型才正好限制了範疇,這也就是存在于知性以外的感性先天條件對範疇的限制,因為範型既從屬于知性想像力的先驗綜合的統一性,來源于先驗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可是作為時間的規定性,又屬于感性,它使範疇具有時間特性,使範疇具有了内感官表象所必定從屬的時間特性,打通了範疇應用于感覺對象的渠道。
所以,範疇除了應用于經驗之外,不可能有别的實際作用。
離開了感性條件,範疇本身不過是一些純思想,隻有純邏輯上的意義,隻表示一定表象的單純統一性,根本不表象任何關于對象的知識(A145—7=B184—7,RS202—5)。
下面一段話很重要,它把範型在知識形成中的關鍵地位,對範疇所起的限制作用以及範型作為範疇與知性原則之間的橋梁,作了概括: ……顯現必須不是絕對地歸屬于範疇,而隻是歸屬于範疇的範型。
因為,如果這些〔知性的〕原則必定與之相關聯的對象是物自身,那麼,關于物自身就完全不可能先天綜合地認識到什麼東西。
可是那對象隻是顯現,而一切先天原則最終必要落實到關于顯現的全部知識,這樣的知識不過是可能經驗,因此,那些原則隻能單純作為經驗知識在對顯現綜合中統一性的條件。
但是,必須認為顯現的這樣綜合隻在知性純概念的範型之中,〔因為〕範疇所包含的作為一般綜合的統一性,是沒有感性條件限制作用的。
所以我們隻應該利用這些原則,按照一種類推,借着概念的邏輯的和一般的統一性把顯現結合起來,這樣,我們在原則裡固然運用了範疇,可是在實際運用(應用于顯現)當中,卻把範疇的範型代替範疇,作為其運用的鑰匙,也可以說,是把範型置于範疇旁邊,當作對範疇限制的條件,有如可稱之為範疇的表達式(Formel)所示的那樣(A181=B223—4,RS233—4)。
§10 範型論的知識學意義 在哲學發展中,康德的範型論是一種獨特的理論。
先驗的知識學需要解決知性的純先天概念如何應用于外來的感性對象的實際問題。
這是一般與個别的聯系問題。
中世紀的實在論和唯名論都源于亞裡斯多德有關一般與個别的探索。
實在論屬于從蘇格拉底到亞裡斯多德的主流的思想傾向,特别與柏拉圖有聯系。
唯名論則是從亞裡斯多德以個别事物為第一實體的反主流思想衍生出來,是近代經驗論的一支源泉。
實在論與唯名論的對立(抛開神學内容),主要是堅執一般還是個别為實在的、各具片面性理論的争論,尚未着重考慮一般與個别的聯系問題。
當然,這兩種同屬經院哲學内部涉及知識問題的片面性理論,又對近代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對立和發展産生一定影響。
範型論在哲學和知識學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無疑由于一般與個别的聯系是個關鍵問題。
這個問題即使今天看來,也很重要,不能置之不顧,也不能停止于簡單說明。
感性對具體事物的表面認識,怎樣就能轉化為對衆多事物的規律性的科學知識?這是科學知識的可能性的根本性問題。
對先驗論的知識學的清醒認識,更使康德明白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對這問題探索的新成果就是範型論。
到晚年(大約是1797年),關于範疇應用于直觀形式的可能性問題,他還曾指出:範型的作用和過程是“最複雜困難的要點之一”,他認為《純粹理性批判》中論述範型的那一部分是“最重要的章節之一”(AA第18卷,第686頁)。
範型理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關于範疇應用于經驗對象的關鍵性說明。
先驗演繹根據純自我意識(先驗統覺)的綜合統一性的主動性論證了範疇是建立起客體的先天的可能性條件。
範型論目的是說明構成知識的一個最重要環節:先天範疇與感覺到的個别知覺的結合。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範型論底下跟着的又是重要的一章原則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題目是“純知性的全部原則的體系”),原則論是對範型論的進一步展開,闡述和論證範疇通過範型必然産生的先天綜合判斷,這些先天綜合判斷是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普遍必然的依據,也即自然科學的全部基本原理。
範型論和原則論,都是對先驗演繹的主題即知性先天範疇是知識及其對象——顯現的先天可能性條件所作的實在說明。
由于原則體系是以範型論為基礎所展現出來的自然界的根本原則和人類知識的珍貴果實,所以作為中間環節的範型的論述,其關鍵性顯得尤其重要。
黑格爾曾贊揚康德的範型論是“康德哲學中最美的方面之一”(8)。
當然,由于黑格爾哲學實質上是絕對精神的本體論的範疇論體系,如果說它也還有其知識學,這所謂的知識學也無非是範疇本身的辯證推演,并不存在一般與個别的現實聯系問題(9)。
既然範型理論是範疇借以為衆多顯現之間的聯系——自然界——提供基本規律的必要并且唯一可能的渠道,所以康德認為範型的作用是為從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10)向物理學過渡提供具有規範作用的模式(dasFormale)(AA第22卷,第494—5頁)。
範疇是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的基本框架,這種框架隻有通過範型作用才表現為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這些原理也就是物理學必須從屬并成為其規範的基本原理。
可見,範型作用也是人類知性形式統帥自然科學的中介,是人類知性向自然界(包括物體——具有廣延的和心靈——進行思維的兩部分)頒布規律的唯一傳布媒介。
範型論最引人入勝使人感到别有洞天之處,是把時間作為範型的根本。
時間的先驗規定性:它既是一切感官對象的形式,又有對比空間來說更大的普遍性,就成為知性形式和感性内容聯結的紐帶。
它成了知識的核心,知性形式與經驗材料都在它統攝之下,集中于它,它表示知識和知識對象即顯現的基本脈絡。
十二範疇通過時間更進入普遍聯系,四組範疇在現實認識中必定各自表現時間的不同方面:量的範疇表現時間的排列,質的範疇表現時間的内容,關系範疇表現在時間中按照規則的順序,樣式範疇表現與對象相應的時間範圍或界域(可能性指随便什麼時間中的表象,現實性指一定時間中的存在,必然性指對象在一切時間中存在)。
從一般方面看,先驗統覺對感官的衆多表象所實現的先天綜合活動,是時間的統一性産生的原因,隻有通過知性的綜合活動,時間才實際上産生。
綜合活動在對于表象實現綜合的同時産生了時間,盡管我們還必須認清時間是感性的先天形式。
必須有被綜合的感官表象,知性才有對象,知性的綜合才有實現其綜合作用的對立面,而隻有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才出現了時間,才出現了時間的統一性,知性範疇才有了在其中借以實現和展開其各自固有的規定性的先天條件,也才獲得了出現于時間條件之下的它們按照各自的固有規定性進行綜合活動的對手,作為知性的主動性的先驗統覺的綜合統一性才實際地建立起時間的統一性以及一切經驗對象在時間之中的具有各樣規定性的統一性。
可見一切感官表象,一切經驗對象,一切顯現,終歸都作為内感官的表象出現于時間之中,都表現為在時間中的不同表象,都在時間聯系起來的條件之下被規定。
一切的衆多和數目(屬于量的範疇)、一切感覺的各樣不同的程度(屬于質的範疇)、一切事物之以實體為固定的基質與其性質的變化(實體範疇)、一切事物的因果必然聯系(因果範疇)、一切事物的交互作用(交互性範疇)、可能的表象(可能性範疇)、現實的事物(現實性範疇)、必然的事物(必然性範疇),都以時間為條件,都被歸結為時間的不同規定,所以,康德認為先驗哲學的總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就是由于上述這些以知性範疇為依據通過範型所展現出來的知識基本原理。
而作為時間的先驗規定性的範型,正是上述基本原理的基礎。
(AA第22卷,第495頁)。
康德還說: 〔物理學〕是一種自然科學,它在主觀方面依靠着經驗的知識根據,而在客觀方面它就構成作為經驗的一種整個對象(11)的感官表象的體系;它本身并非純是對于衆多知覺的一個經驗的彙集(通過觀察和實驗),因為是關于客體的普遍徹底的規定的原理,所以它更是經驗的一種整個的對象。
因為,第一,經驗是關于對象顯現的總和的絕對統一,而經驗是由人制作的,經驗并非單純是從感官流進來的,第二,并不存在什麼衆多的經驗(Erfahrungen)(因為那隻不過是零散的知覺),衆多事物的體系的統一恰恰是以一種範型作用為基礎”(AA第22卷,第493—4頁)。
範型作用是形式與内容、一般與個别聯系的唯一通道,但又不是單純的通道,它是具有先驗規定性的時間鎖鍊。
它是經驗知識、自然科學經驗對象即顯現或自然界的統一性的關鍵和基礎。
自然界是量的世界,質的世界,其各部分互相聯系着的世界。
量是時間的積累;質是時間中所滋生的不同強度感覺的變化;自然界的顯現的各部分的互相聯系表現為時間中的不變(“實體”)與變化(“性質”)的相互聯系,表現為不同的顯現在時間中先後的必然繼續(“因果聯系”),表現為不同的顯現在同一時間中的相互作用(“交互作用”)。
我們對于顯現的表象可以僅僅考慮到其合乎感性形式與知性形式的方面,那就是認為在随便什麼時間都可以出現(“可能性”),但是,一定的顯現可以在一定的時間中出現(“現實性”),也可以是在一切時間中都要出現(“必然性”)。
所以,從認識方面看,一切離不開時間,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時間中的顯現和流逝。
當然,還要注意,時間在康德不像在牛頓那樣似乎是獨立的容器,時間是感性的形式,而它是貫流于一切顯現的規定性,卻又是從屬于知性的先驗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和知性的不同規律(範疇)的必然表現。
我們隻能這樣解釋與否定性相對的實在性:就是設想一個時間(作為包容一切有的東西),它或是為實在性所充滿,或者是空白的(A242=B300,着重點是我加的)。
以知識學為立足點,把時間置于一個這樣重要的地位,在哲學史中是很突出的,又是空前的。
這種觀點給康德的與機械論自然觀相對立的反形而上學自然觀,從知識學方面立定基礎。
康德認為物質是自己運動的,這是早自1755年的《一般自然史及天體理論》就宣布了的,因而他認為物理學主要是動力學,在《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本原理》(見AA第4卷)中他着重地講了這種觀點。
他通過交互性範疇肯定經驗對象即顯現的普遍相互的聯系。
所以,他的自然觀與笛卡爾派和牛頓派的自然觀都有重要區别,他的自然觀不是形而上學機械論性質的,而是反機械論的,具有辯證因素的。
現在我們又看到,在知識學中,他認為不僅一切感官知覺處于時間的流逝當中,而且一切知識,甚至一切先天綜合判斷都具有時間的本質特性。
先天綜合判斷不僅是在一切時間中都有客觀有效性的判斷,并且無論是從量的角度、質的角度以及其客體的相互聯系的角度看,都以時間為基礎。
這樣,就從知識學的立場為整個自然界的變動不居安排好必要的條件。
也應該說,這還不僅是為自然界的變動不居安排好必要的條件,而實際上還是肯定了自然界的變動不居:靜止必定是在時間中的靜止,因而是相對于運動的靜止,不變必定是時間中的不變,因而是變中的不變。
自然界是時間中的自然界,自然界貫穿于流動的時間之中,自然界是一個處于普遍聯系之中的合乎規律的整體,而自然界的根本規律都表現為時間的規定性,因而自然界就是一個相對于先驗統覺的無限流逝着的顯現。
康德這種觀點的深刻含義還有待于人們的進一步挖掘。
《範型論》已經在西方哲學的發展中産生重要影響。
【注釋】 (1)這意思是說,這些不涉及對美的感受方面,在美的感受方面,判斷力是與其在認識方面的作用不同的另一種提供先天綜合判斷的能力。
(2)Schema或譯作圖型、圖式、構架。
在康德哲學,譯作“範型”較妥當。
(3)在康德,内感官作為感性的一個方面,在知識中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洛克的反想。
洛克的反想與感覺看來是脫了節的,因而感覺與思想活動的聯系也是虛浮的、模糊不清的。
康德的内感官至為重要,它作為先天範疇與感性表象的中介即範型依附的基礎和基地,是内與外、思維與對象的橋梁,它是知識的一切材料的熔爐。
(4)與感性的直觀相對的是理知的直觀。
感性直觀必須通過對象的刺激,才能感覺到對象,得到表象,感性隻能接受對象的表象。
在理知的直觀,理知與直觀二者不是分開來相互有嚴格區别、各司其職的兩樣不同的認識能力,而是憑着理性本身直接得到理性所思考的對象的理性與直觀的統一,它獲得對象根本無須外面對象對感官的刺激。
在康德看來,古代的柏拉圖、近代的唯理論,就持這種想法。
康德在知識學中肯定人隻有感性直觀,必須有外在對象的刺激,才能接受到關于對象的表象,而知性隻能思想,思想的材料必須給定。
隻是在美學和目的論的非知識的範圍,他才承認人可以達到理知的直觀。
(5)“直觀”,據Vaihinger改作“内直觀”(RS143a)。
(6)譯文中“……在這顯現中與感覺相對應的……”,Smith英譯作“……thatintheobjectswhichcorrespondstosensation……”(即譯為“……在對象中與感覺相對應的……”),我看恐不正确。
按照我的理解,這裡是要從顯現和物自身的區别來揭示顯現的形式與質料的不同來源。
(7)H.J.Paton:Kant’sMetaphysicofExperience,NewYork:TheMacmillanCompany,1936,第2卷,第50—51頁。
(8)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王太慶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4卷,第271頁。
(9)黑格爾認為康德所講的範型理論,“思維、知性仍保持其為一個特殊的東西,感性也仍然是一個特殊的東西,兩者隻是在外在的、表面的方式下聯合着,……”(同上書,同上頁),這表明黑格爾從他自己體系的立場對康德的了解不能不是表面的,因為他的想法與康德以知識的可能性條件為主題對知識的批判分析完全是兩回事。
(10)康德在1786年發表《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本原理》。
(11)“一種整個對象”原文是“einGegenstand”,(直譯是“一個對象”)。
康德用“對象”一詞常用多數,指衆多的各樣感官對象。
這裡由于是闡述諸多經驗在能動的知性的統攝下,互相密切聯系,完全不是零散的,強調的是經驗隻有一個,與此相應,對象也不是意味着零散的,而強調它是一個,也即是一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