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書名著選讀拟目
關燈
小
中
大
向來古書名著選讀等,系專讀一兩部書。現拟試改一法:于多種書籍中,選讀若幹篇,俾學生知識較廣;如欲深研,亦可多識門徑。選讀之書,随所想到,舉例如下:
《禮記·王制注疏》(《注》與《疏》須全讀)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擇讀一篇,以見清儒疏釋之法)
陳立《白虎通義疏證》(擇讀一篇,以見古典制)
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擇讀一篇,以知今古文異義所在)
《管子》(擇有關典制者,與《輕重》各讀一兩篇)、《老》《莊》《荀》《墨》(《間诂》)、《韓》《商》《孫》。
《呂氏春秋》(擇讀一兩篇,以見古人政論)、《淮南》。
《史記》(選讀與經學有關者。《本紀》與《漢書》對讀。《世家》,此合《春秋》與《系世》而成。《高祖列傳》随體例選讀若幹篇)
《漢書》(除與《史記》對讀者外,再讀《志》一兩篇)
《後漢書》(與《三國志》擇同一人之傳,讀一兩篇,以見史例簡嚴、恢廓之異)
《晉書》(擇讀一兩篇,以見史家多采雜說之例)
《宋》《齊》《梁》《陳》《魏》《齊》《周書》(與《南/北史》對讀一兩篇,一以見《南/北史》删削之例及其弊,二以見《南/北史》以私史增補官書處)
新、舊《唐書》的《昭宗紀》(對讀,以見宋後立例修史者與前此但整齊官書者之異例。《四裔傳》中選一兩篇對讀,以見新書之增事及其妄改文字)
《宋/明史》(擇讀一兩篇,以見晚近憑官書傳狀修史之例)
《通鑒》(擇讀一兩卷,必須連胡《注》《考異》讀)
《綱目》(随《通鑒》讀,以見二書體例之異)
《通考》(擇讀一兩門)
《通志》(就《二十略》中擇讀一二)
《經世文編》(擇讀一兩卷,此章實齋重文征之意,俾知奏議文集之重要)
《宋儒學案》《明儒學案》(擇讀一二)
《四庫書目提要》(讀數卷,以啟目錄學之門徑)
《日知錄》《廿二史劄記》(讀數卷,以見讀書之貫穿事實及鈎考有關緻用之問題。《十七史商榷》中亦可選數條)
《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異》(鈎考一事者,随選讀之史翻閱)
《癸巳類稿》(此書為經生中最有思想者,又多治雜書,可選讀一二)
以上系随意舉例。教授時除指示閱讀方法外,即與學生于閱後讨論,或竟破除尋常上課形式亦可。學生人數不能多。
此項科目于曆史系自最有益。他科大體以社會科學為限。欲取材于中國舊籍者亦次之。國文系學生修習者,可以植根底于經、子、史之中,不緻但就文論文。又有志學文者,亦可專辟一部分時間,就文學方面講授或讨論。
《禮記·王制注疏》(《注》與《疏》須全讀)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擇讀一篇,以見清儒疏釋之法)
陳立《白虎通義疏證》(擇讀一篇,以見古典制)
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擇讀一篇,以知今古文異義所在)
《管子》(擇有關典制者,與《輕重》各讀一兩篇)、《老》《莊》《荀》《墨》(《間诂》)、《韓》《商》《孫》。
《呂氏春秋》(擇讀一兩篇,以見古人政論)、《淮南》。
《史記》(選讀與經學有關者。《本紀》與《漢書》對讀。《世家》,此合《春秋》與《系世》而成。《高祖列傳》随體例選讀若幹篇)
《漢書》(除與《史記》對讀者外,再讀《志》一兩篇)
《後漢書》(與《三國志》擇同一人之傳,讀一兩篇,以見史例簡嚴、恢廓之異)
《晉書》(擇讀一兩篇,以見史家多采雜說之例)
《宋》《齊》《梁》《陳》《魏》《齊》《周書》(與《南/北史》對讀一兩篇,一以見《南/北史》删削之例及其弊,二以見《南/北史》以私史增補官書處)
新、舊《唐書》的《昭宗紀》(對讀,以見宋後立例修史者與前此但整齊官書者之異例。《四裔傳》中選一兩篇對讀,以見新書之增事及其妄改文字)
《宋/明史》(擇讀一兩篇,以見晚近憑官書傳狀修史之例)
《通鑒》(擇讀一兩卷,必須連胡《注》《考異》讀)
《綱目》(随《通鑒》讀,以見二書體例之異)
《通考》(擇讀一兩門)
《通志》(就《二十略》中擇讀一二)
《經世文編》(擇讀一兩卷,此章實齋重文征之意,俾知奏議文集之重要)
《宋儒學案》《明儒學案》(擇讀一二)
《四庫書目提要》(讀數卷,以啟目錄學之門徑)
《日知錄》《廿二史劄記》(讀數卷,以見讀書之貫穿事實及鈎考有關緻用之問題。《十七史商榷》中亦可選數條)
《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異》(鈎考一事者,随選讀之史翻閱)
《癸巳類稿》(此書為經生中最有思想者,又多治雜書,可選讀一二)
以上系随意舉例。教授時除指示閱讀方法外,即與學生于閱後讨論,或竟破除尋常上課形式亦可。學生人數不能多。
此項科目于曆史系自最有益。他科大體以社會科學為限。欲取材于中國舊籍者亦次之。國文系學生修習者,可以植根底于經、子、史之中,不緻但就文論文。又有志學文者,亦可專辟一部分時間,就文學方面講授或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