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舊史宜注意之點
關燈
小
中
大
(二)為傳奇時代。
這時代流傳下來的史迹,都系人事而非神事,似乎其可信的程度增高了。
然其所傳的,離奇怪誕實甚,而真相反極少,所以運用起來,要打的折扣還很大。
譬如西周,确實的情狀,我們雖不之知;然其文明程度,決不至十分低下,則無疑義。
而自幽王滅亡以後,百餘年間,其地為戎、狄所據(幽王被殺,事在公元前七七一年。
其後秦文公收岐以西之地,岐以東仍獻之周,事在公元前七五年,然周實不能有;至秦穆公乃東境至河,則已在公元前七世紀中葉了),把其文明摧毀殆盡。
直至戰國時,東方諸侯還說秦人雜戎、狄之俗,擯之使不得與于會盟之列。
而秦地所以土曠人稀,使秦人能招三晉之人任耕,而自以其民任戰者,亦由于此。
然則西周的滅亡,是何等大事;然其真相,我們乃絕無所知,所知者則一褒姒的物語而已。
此與蒙古自遁入漠北後,至于達延汗之再興,隻傳得一個洪郭斡拜濟的物語何異?見《蒙古源流考》。
蒙古自遁入漠北以後,至達延汗再興以前,其自己所傳的曆史,實遠不如《明史》所著者之翔實也。
回纥自漠北走西域,《新唐書》所載,事迹頗為明白;而回纥人自己,卻僅傳唐人鑿破其福山,以緻風水被破壞,自此災異疊起之說,亦同此例。
(見《元史·亦都護傳》)以此推之,《左氏》所載夏姬的事迹,亦甯非此類?不過其粉飾的程度較高而已。
此等性質的傳說,至漢初實尚不乏,斷不容輕信為事實。
(試舉俗所謂鴻門宴之事為例。
按當時反動之思想正盛,其視列國并立,轉為常局,一統轉為變局,所欲取法者,則東周之世,天子僅擁虛名,實權皆在霸主之局。
不過戰國時七國之君,皆已易公侯之稱而為王,所以當時之人,所拟臨制諸王之名為帝。
齊湣王與秦昭王并稱東西帝;秦圍趙之邯鄲,魏又使辛垣衍間入圍城,勸趙尊秦為帝是也。
戲下之會,以空名奉義帝;而項羽以霸王之稱為諸王之長,即系實現戰國以來此種理想。
在當時,安有一個人想據有天下,再做秦皇帝之理?其後漢雖滅楚稱皇帝,然其下仍有諸王,則與秦始皇的盡廢封建,仍異其局。
在當時,人人之思想,皆系如此;蒯徹勸韓信中立于楚、漢之間,韓信不聽,《史記》說由韓信自信功高,漢終不奪我齊。
韓信再老實些,也不會相信漢高祖是個知恩報恩、不肯背信棄義的人;不過自當時想來,皇帝任意誅滅諸王,實不能有此事耳,此乃自古相傳之國際法也。
漢高祖盡滅異姓諸王,乃系半靠陰謀,半靠實力,并非法律上的權利。
而滅異姓諸王後,亦不能不改封同姓,仍不能一人據之,恢複秦始皇之舊局面也。
漢帝對諸王權力之增大,乃由滅異姓、封同姓,中央與列國間,有宗法上統屬的關系,亦非自古相傳天子之國對諸侯之國的權利。
然則,當秦朝甫滅之時,安有一人敢萌據有天下、繼承秦皇帝之地位之想?範增說:與項王争天下者必沛公,豈是事實?且軍門警衛,何等森嚴,安有樊哙能撞倒衛士,直達筵前,指責項王之理?古人筵宴,中間誠有離席休息之時,且或曆時頗久,然亦必有一個限度;乃漢高祖可招張良、樊哙等同出,與哙等脫身回向本軍,張良度其已至,然後入謝,筵宴間的特客,離席至于如此之久而無人查問;帶有敵意的賓客,與數人間行出軍,亦無人盤诘,項羽的軍紀,有如此之廢弛者?張良獻玉鬥于範增,範增受而碎之,罵項王“豎子不足與謀”,且當場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增年已七十,素好奇計,有如此之魯莽者乎?種種事迹,無一在情理之中。
然則漢高祖與項羽此一會見,真相殆全然不傳;今所傳者,亦一則想象編造的故事也。
此等傳說,在秦、漢間實未易枚舉。
且如指鹿為馬之說,又豈可以欺孩稚邪?) (三)為傳說時代。
此期的史實,其最初的來源,仍為人口中的傳說,但其所說很接近事實,絕非如傳奇時代的離奇怪誕了;然仔細思之,其中所含的文學成分仍不少。
譬如《史記》的《魏其武安侯列傳》,詳述魏其的外高亢而内實勢利,喜趨附;武安的器小易盈,驕縱龌龊;以及灌夫的粗魯任氣,以一朝之憤而忘其身,可謂窮形盡
這時代流傳下來的史迹,都系人事而非神事,似乎其可信的程度增高了。
然其所傳的,離奇怪誕實甚,而真相反極少,所以運用起來,要打的折扣還很大。
譬如西周,确實的情狀,我們雖不之知;然其文明程度,決不至十分低下,則無疑義。
而自幽王滅亡以後,百餘年間,其地為戎、狄所據(幽王被殺,事在公元前七七一年。
其後秦文公收岐以西之地,岐以東仍獻之周,事在公元前七五年,然周實不能有;至秦穆公乃東境至河,則已在公元前七世紀中葉了),把其文明摧毀殆盡。
直至戰國時,東方諸侯還說秦人雜戎、狄之俗,擯之使不得與于會盟之列。
而秦地所以土曠人稀,使秦人能招三晉之人任耕,而自以其民任戰者,亦由于此。
然則西周的滅亡,是何等大事;然其真相,我們乃絕無所知,所知者則一褒姒的物語而已。
此與蒙古自遁入漠北後,至于達延汗之再興,隻傳得一個洪郭斡拜濟的物語何異?見《蒙古源流考》。
蒙古自遁入漠北以後,至達延汗再興以前,其自己所傳的曆史,實遠不如《明史》所著者之翔實也。
回纥自漠北走西域,《新唐書》所載,事迹頗為明白;而回纥人自己,卻僅傳唐人鑿破其福山,以緻風水被破壞,自此災異疊起之說,亦同此例。
(見《元史·亦都護傳》)以此推之,《左氏》所載夏姬的事迹,亦甯非此類?不過其粉飾的程度較高而已。
此等性質的傳說,至漢初實尚不乏,斷不容輕信為事實。
(試舉俗所謂鴻門宴之事為例。
按當時反動之思想正盛,其視列國并立,轉為常局,一統轉為變局,所欲取法者,則東周之世,天子僅擁虛名,實權皆在霸主之局。
不過戰國時七國之君,皆已易公侯之稱而為王,所以當時之人,所拟臨制諸王之名為帝。
齊湣王與秦昭王并稱東西帝;秦圍趙之邯鄲,魏又使辛垣衍間入圍城,勸趙尊秦為帝是也。
戲下之會,以空名奉義帝;而項羽以霸王之稱為諸王之長,即系實現戰國以來此種理想。
在當時,安有一個人想據有天下,再做秦皇帝之理?其後漢雖滅楚稱皇帝,然其下仍有諸王,則與秦始皇的盡廢封建,仍異其局。
在當時,人人之思想,皆系如此;蒯徹勸韓信中立于楚、漢之間,韓信不聽,《史記》說由韓信自信功高,漢終不奪我齊。
韓信再老實些,也不會相信漢高祖是個知恩報恩、不肯背信棄義的人;不過自當時想來,皇帝任意誅滅諸王,實不能有此事耳,此乃自古相傳之國際法也。
漢高祖盡滅異姓諸王,乃系半靠陰謀,半靠實力,并非法律上的權利。
而滅異姓諸王後,亦不能不改封同姓,仍不能一人據之,恢複秦始皇之舊局面也。
漢帝對諸王權力之增大,乃由滅異姓、封同姓,中央與列國間,有宗法上統屬的關系,亦非自古相傳天子之國對諸侯之國的權利。
然則,當秦朝甫滅之時,安有一人敢萌據有天下、繼承秦皇帝之地位之想?範增說:與項王争天下者必沛公,豈是事實?且軍門警衛,何等森嚴,安有樊哙能撞倒衛士,直達筵前,指責項王之理?古人筵宴,中間誠有離席休息之時,且或曆時頗久,然亦必有一個限度;乃漢高祖可招張良、樊哙等同出,與哙等脫身回向本軍,張良度其已至,然後入謝,筵宴間的特客,離席至于如此之久而無人查問;帶有敵意的賓客,與數人間行出軍,亦無人盤诘,項羽的軍紀,有如此之廢弛者?張良獻玉鬥于範增,範增受而碎之,罵項王“豎子不足與謀”,且當場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增年已七十,素好奇計,有如此之魯莽者乎?種種事迹,無一在情理之中。
然則漢高祖與項羽此一會見,真相殆全然不傳;今所傳者,亦一則想象編造的故事也。
此等傳說,在秦、漢間實未易枚舉。
且如指鹿為馬之說,又豈可以欺孩稚邪?) (三)為傳說時代。
此期的史實,其最初的來源,仍為人口中的傳說,但其所說很接近事實,絕非如傳奇時代的離奇怪誕了;然仔細思之,其中所含的文學成分仍不少。
譬如《史記》的《魏其武安侯列傳》,詳述魏其的外高亢而内實勢利,喜趨附;武安的器小易盈,驕縱龌龊;以及灌夫的粗魯任氣,以一朝之憤而忘其身,可謂窮形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