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淮南子
關燈
小
中
大
推之而皆合,且又可以之演範乎?然則此物亦儒家所固有,而後為神仙家所竊者耳。
明乎此,則知古代儒、道二家之哲學,存于神仙家(即後世之所謂道家)書中者必甚多。
果能就後世所謂道家之書,廣為搜羅,精加别擇,或能輯出今文《易》說,使千載湮沉之學,渙然複明;(即道家之說,亦必有為今日所不知者)而古代哲學,亦因之而益彰者也。
意見所及,辄引其端,願承學之士共詳之。
此書今所傳者,凡二十一篇。
《漢書》所謂外篇及中篇者,蓋久亡佚矣。
《漢志》于内外篇皆僅稱《淮南》;今題作《淮南子》,“子”字蓋後人加之。
(今所謂某某子,“子”字為後人所加者甚多)《隋書》及《新/舊唐志》皆作二十一卷,許慎、高誘兩注并列。
《舊唐志》又有《淮南鴻烈音》二卷,何誘撰;《新唐志》亦題高誘。
《宋志》于《許注》仍雲二十一卷,《高注》則雲十三卷。
晁公武《讀書志》據《崇文總目》,雲亡三篇。
李淑《邯鄲圖志》,則雲亡二篇。
而洪邁《容齋随筆》,稱所存者二十一卷,與今本同。
蓋其書自宋以後,有佚脫之本,而仍有完本。
高似孫《子略》雲二十篇者,以《要略》為淮南自叙,除去計之;《四庫》亦以為非完本,非也。
(《提要》又雲:“白居易《六帖》引烏鵲填河事,雲出《淮南子》。
今文無之,則尚有脫文。
”按此必不出内篇,《四庫》此言亦誤也)《音》二卷,實出何誘;《新唐志》并題高誘者誤。
今本篇數仍完,而注則許、高二家,删合為一矣。
(以上并據莊逵吉《叙》)向所行者為莊逵吉校本。
原出錢坫所校《道藏本》。
近人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用力至勤,法亦嚴密,讀胡适《序》可見。
實佳者也。
《原道訓》 此篇言道之體用,皆世所謂道家言也。
極精。
(《淮南書》中,世所謂道家言,予疑其實多與儒家言合)今從衆所稱名,仍稱為道家言。
廿一篇唯《要略》下無“訓”字,姚範雲:疑“訓”字乃高誘自名其注解,非《淮南》篇名所有。
《真訓》 此篇為古代哲學中之宇宙論,因推論及于事物變化無極,生死無異,極精。
《天文訓》 言天文、律曆、度量衡等事。
亦推論及于哲學。
《地形訓》 此篇頗似荒怪。
然古實有此說,特今尚未能大通耳。
凡古書言地理之荒怪,有可信,有不可信者。
為後人竄造最多者,為《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
如此篇及《楚辭》等,則其較可信者也。
《時則訓》 前述十二月行令,與《月令》同。
下多五位六合,篇末明言為明堂之制,可見以《月令》為秦制者非矣。
《覽冥訓》 此篇大旨言物類之相感應,非人所能知,故得失亦無從定。
聖人之所以不恃智而貴無為者以此,亦哲學中之精論。
《精神訓》 此篇大旨言我本自然之物,故當随順自然;所以不能随順自然者,以嗜欲害之也,故當去嗜欲。
又言天下之不足欲,死生之無異,以見嗜欲之不足慕。
極精。
末節辟儒家之言禮樂,不能使人無欲,而徒事強制,亦有精義。
《本經訓》 此篇言仁義禮樂之不足行,世所謂道家言也。
《主術訓》 此言人主所執之術。
首言無為,道家言也。
次言任人、任法、勢治、名實,法家言也。
末言制民之産,同《王制》,又有同《公羊》《禮記》《孟子》處,則儒家言也。
《缪稱訓》 此篇首言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世所謂道家言也。
下言治貴立誠,則世所謂儒家言也。
《齊俗訓》 此篇言禮俗皆非本性,不得執成法以非俗,亦不得以高行為俗。
頗精。
《道應訓》 此篇解故事而以老子之言結之,頗似韓非之《喻老》。
又引《莊子》《管子》《慎子》各一條。
《泛論訓》 此篇論變法,與商君之言同,蓋法家言也。
其論因迷信而設教一節,極有見。
又言聖人處剛柔之間,貴權寡欲,則世所謂道家言。
《诠言訓》 此篇言無欲則無缪舉,故治天下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愛身者可以托天下。
又言無為之旨。
又言合道術者,但能無害,不必能求利。
亦養生之論也。
《兵略訓》 此篇先論兵之原理。
次及用兵之利,用兵之術。
兵家極精之言。
《說山訓》 《說林訓》 此兩篇以極簡之言,說明一理,與他篇之議論縱橫者,文體頗異,而味彌永。
《人間訓》 此篇極言禍福倚伏之義,多引故事以明之。
《修務訓》 此篇首言無為非不事事,下皆勸學之語。
又針砭學者眩于名而不知真是非。
論亦切至。
明乎此,則知古代儒、道二家之哲學,存于神仙家(即後世之所謂道家)書中者必甚多。
果能就後世所謂道家之書,廣為搜羅,精加别擇,或能輯出今文《易》說,使千載湮沉之學,渙然複明;(即道家之說,亦必有為今日所不知者)而古代哲學,亦因之而益彰者也。
意見所及,辄引其端,願承學之士共詳之。
此書今所傳者,凡二十一篇。
《漢書》所謂外篇及中篇者,蓋久亡佚矣。
《漢志》于内外篇皆僅稱《淮南》;今題作《淮南子》,“子”字蓋後人加之。
(今所謂某某子,“子”字為後人所加者甚多)《隋書》及《新/舊唐志》皆作二十一卷,許慎、高誘兩注并列。
《舊唐志》又有《淮南鴻烈音》二卷,何誘撰;《新唐志》亦題高誘。
《宋志》于《許注》仍雲二十一卷,《高注》則雲十三卷。
晁公武《讀書志》據《崇文總目》,雲亡三篇。
李淑《邯鄲圖志》,則雲亡二篇。
而洪邁《容齋随筆》,稱所存者二十一卷,與今本同。
蓋其書自宋以後,有佚脫之本,而仍有完本。
高似孫《子略》雲二十篇者,以《要略》為淮南自叙,除去計之;《四庫》亦以為非完本,非也。
(《提要》又雲:“白居易《六帖》引烏鵲填河事,雲出《淮南子》。
今文無之,則尚有脫文。
”按此必不出内篇,《四庫》此言亦誤也)《音》二卷,實出何誘;《新唐志》并題高誘者誤。
今本篇數仍完,而注則許、高二家,删合為一矣。
(以上并據莊逵吉《叙》)向所行者為莊逵吉校本。
原出錢坫所校《道藏本》。
近人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用力至勤,法亦嚴密,讀胡适《序》可見。
實佳者也。
《原道訓》 此篇言道之體用,皆世所謂道家言也。
極精。
(《淮南書》中,世所謂道家言,予疑其實多與儒家言合)今從衆所稱名,仍稱為道家言。
廿一篇唯《要略》下無“訓”字,姚範雲:疑“訓”字乃高誘自名其注解,非《淮南》篇名所有。
《真訓》 此篇為古代哲學中之宇宙論,因推論及于事物變化無極,生死無異,極精。
《天文訓》 言天文、律曆、度量衡等事。
亦推論及于哲學。
《地形訓》 此篇頗似荒怪。
然古實有此說,特今尚未能大通耳。
凡古書言地理之荒怪,有可信,有不可信者。
為後人竄造最多者,為《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
如此篇及《楚辭》等,則其較可信者也。
《時則訓》 前述十二月行令,與《月令》同。
下多五位六合,篇末明言為明堂之制,可見以《月令》為秦制者非矣。
《覽冥訓》 此篇大旨言物類之相感應,非人所能知,故得失亦無從定。
聖人之所以不恃智而貴無為者以此,亦哲學中之精論。
《精神訓》 此篇大旨言我本自然之物,故當随順自然;所以不能随順自然者,以嗜欲害之也,故當去嗜欲。
又言天下之不足欲,死生之無異,以見嗜欲之不足慕。
極精。
末節辟儒家之言禮樂,不能使人無欲,而徒事強制,亦有精義。
《本經訓》 此篇言仁義禮樂之不足行,世所謂道家言也。
《主術訓》 此言人主所執之術。
首言無為,道家言也。
次言任人、任法、勢治、名實,法家言也。
末言制民之産,同《王制》,又有同《公羊》《禮記》《孟子》處,則儒家言也。
《缪稱訓》 此篇首言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世所謂道家言也。
下言治貴立誠,則世所謂儒家言也。
《齊俗訓》 此篇言禮俗皆非本性,不得執成法以非俗,亦不得以高行為俗。
頗精。
《道應訓》 此篇解故事而以老子之言結之,頗似韓非之《喻老》。
又引《莊子》《管子》《慎子》各一條。
《泛論訓》 此篇論變法,與商君之言同,蓋法家言也。
其論因迷信而設教一節,極有見。
又言聖人處剛柔之間,貴權寡欲,則世所謂道家言。
《诠言訓》 此篇言無欲則無缪舉,故治天下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愛身者可以托天下。
又言無為之旨。
又言合道術者,但能無害,不必能求利。
亦養生之論也。
《兵略訓》 此篇先論兵之原理。
次及用兵之利,用兵之術。
兵家極精之言。
《說山訓》 《說林訓》 此兩篇以極簡之言,說明一理,與他篇之議論縱橫者,文體頗異,而味彌永。
《人間訓》 此篇極言禍福倚伏之義,多引故事以明之。
《修務訓》 此篇首言無為非不事事,下皆勸學之語。
又針砭學者眩于名而不知真是非。
論亦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