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墨子

關燈
墨家宗旨,曰尚賢,曰尚同,曰兼愛,曰天志,曰非攻,曰節用,曰節葬,曰明鬼,曰非樂,曰非命。

    今其書除各本篇外,《法儀》則論天志;《七患》《辭過》,為節用之說;《三辨》亦論非樂;《公輸》闡非攻之旨;《耕柱》《貴義》《魯問》三篇,皆雜記墨子之言。

    此外《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小取》六篇為名家言,今所謂論理學也。

    《備城門》以下諸篇,為古兵家言。

    墨翟非攻而主守,此其守禦之術也。

    《非儒》《公孟》兩篇,專诘難儒家,而《修身》《親士》《所染》三篇,實為儒家言。

    (《修身》《親士》二篇,與《大戴禮·曾子立事》相表裡,當決與《呂氏春秋·所染》篇同。

    《呂氏春秋》亦多儒家言)因有疑其非《墨子》書者。

    予按《淮南·要略》謂:“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财而貧民,服傷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其說實為可據。

    (見《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曆》。

    又按《墨子書·七患篇》引《周書》之解,實當作《夏箴》,見孫氏《間诂》,又《公孟篇》墨子距公孟之辭曰:“子法周而未法夏也。

    ”并墨子用夏道之證)今《墨子書》引《詩》《書》之辭最多。

    (予昔嘗輯之,然但及其引《詩》《書》之文,及其本文确為佚詩、佚書者,其與今文家經說同處,未能編輯,故尚未能寫定)百家中唯儒家最重法古,故孔子之作《六經》,雖義取創制,而仍以古書為據。

    《墨子》多引《詩》《書》,既為他家所無;而其所引,又皆與儒家之說不背,即可知其學之本出于儒。

    或謂墨之非儒,謂其學“累世莫殚,窮年莫究”,安得躬道之而躬自蹈之。

    殊不知墨之非儒,僅以與其宗旨相背者為限;見下。

    此外則未嘗不同。

    且理固有必不能異者。

    《公孟篇》:“子墨子與程子辯,稱于孔子。

    程子曰:‘非儒,何故稱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

    今鳥聞熱旱之憂則高,魚聞熱旱之憂則下。

    當此,雖禹、湯為之謀,必不能易矣。

    翟曾無稱于孔子乎?’”又《貴義篇》:“子墨子南遊使衛,載書甚多。

    弦唐子見而怪之,曰:‘夫子教公尚過,曰:“揣世直而已”;今夫子載書甚多,何也?’子墨子曰:‘翟聞之,同歸之物,信有誤者,是以書多也。

    今若過之心者數逆于精微,同歸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書也。

    ’”然則墨子之非讀書,亦非夫讀之而不知其要;又謂已知其要者,不必更讀耳,非謂凡人皆不當讀書也。

    其“三表”之說,即謂上本之古聖王之事,而安得不讀書。

    其稱引《詩》《書》,又何怪焉?然則墨子之學,初出于儒,後雖立異,而有其異仍有其同者存,此三篇亦未必非《墨子書》矣(墨學與他家特異之處,及其長短,已見前)。

     墨家之書,《漢志》著錄者,除《墨子》外,又有《尹佚》二篇,《田俅子》三篇,《我子》一篇,《随巢子》六篇,《胡非子》三篇。

    隋、唐《志》僅存《墨子》《随巢子》《胡非子》。

    (《舊唐志》無《随巢子》)《宋志》則僅存《墨子》矣。

    《通志·藝文略》,《墨子》有《樂台注》,《晉書·隐逸傳》載魯勝《星辯注叙》,今其書皆不傳。

    墨子上說下教,文最淺俗,說本易通。

    徒以傳授久絕,治其書者亦鮮;書中既多古言古字,又包名家、兵家、專門之言,遂至幾不可讀。

    清畢沅,始為之校注;其後治《墨子》者,亦有數家;孫诒讓乃集其成,而成《墨子間诂》,而其書始煥然大明。

    然名家言,在中國久成絕學;孫氏創通其說,阙憾猶多。

    近人得歐洲名學,以相印證,而其說又有進。

    梁啟超《墨經校釋》,胡适《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中涉墨學者,皆可讀也。

    予所知又有張之銳《新考正墨經注》,刻于河南,惜未得讀。

    《學衡雜志》載永嘉李氏笠《定本墨子間诂校補序》,則似僅寫定而未刊行也。

     《親士》第一 《修身》第二 《所染》第三 此三篇皆儒家言,已見前。

    《所染篇》上半與《呂氏春秋·當染篇》同,而下半絕異。

    或以其所引事多出墨子之後,疑其非《墨子書》;然某子之标題,本隻以表明學派,非謂書即其人所著,則此等處正不足疑矣。

     《法儀》第四 此篇為天志之說。

     《七患》第五 此篇論節用之義,兼及守禦。

     《辭過》第六 孫雲:“此篇與《節用篇》文意略同。

    《群書治要》引并入《七患篇》,此疑後人妄分,非古也。

    ” 《三辯》第七 此篇為非樂之說。

    篇中載程繁之問,與墨子之答,辭不相涉。

    今案此篇本有阙文,墨子答程繁之辭,蓋亦有阙也。

     《尚賢上》第八 《尚賢中》第九 《尚賢下》第十 凡《尚賢》《尚同》等篇,文字皆極累重。

    蓋墨子上說下教,強聒不舍,故其辭質而不文也。

     《尚同上》第十一 《尚同中》第十二 《尚同下》第十三 三篇相複,中最詳,上最略。

    以中、上二篇相校,顯見上篇有阙。

    尚同以天為極則,說與《天志》相通。

    尚同之義,或有訾其近于專制者。

    然鏟滅異論,固不可,而是非太無标準亦有害。

    戰國時正值群言淆亂之際,所患者不在異論之不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