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梨園三大名媽
關燈
小
中
大
瓶子、洋鐵罐兒,她們都可以接受換些肥得籽兒,或是丹鳳紅頭火柴。
說到肥得籽兒,就是在内地,已經若幹年沒人使用了,現在年輕朋友不但沒見過,可能連聽都沒聽說過,現在梨園行管梳頭桌的師傅們,如果是從内地來的,占行貼片子,大家都還用過肥得籽兒。
尚老太太就是以此糊口。
等到小雲長到十歲左右,長得雖然眉清目秀,可是生活越過越艱難,萬般無奈,乃經人介紹,就把小雲典給那王府當書童了。
小雲做事便捷伶俐,頗得那王府上下的歡心,可是他有個毛病,整天到晚喜歡哼哼唧唧唱個不停。
那王看他是個唱戲的材料,于是把尚老太太找來,說明典價不要,把小雲送到戲班學戲,問她願意不願意。
尚老太太一琢磨,當王府書童将來不見得有什麼大出息,如果在戲班裡唱紅,他們母子可就有了出頭之日了,不過她有個要求,就是小雲身子羸弱,最好讓他學武生,鍛煉一下身體。
戲班的學生,本來是由教師們量才器使,決定歸哪一工,現在由那王保薦指定學武生,當然照樣無誤,所以後來尚小雲在四大名旦中武工最紮實,唱《殺四門》、《竹林計》、《刺巴傑》能打能翻,唱大義務戲反串《溪皇莊》,《蠟廟》開打火熾勇猛,梅、程他們都自愧不如,這都是尚老太太讓他學武生紮下的根基。
尚老太太對于那王府感恩戴德畢生不忘,她對那王跟福晉的壽誕記得最清楚,總是在生日前一個月就撺掇小雲去趟那王府攢一檔子堂會戲。
他有新排尚未公演的戲,總是在那王府先露,而且純粹孝敬,分文不收。
尚小雲琴師趙硯奎為人四海圓到,又得尚小雲的支持,所以做了五六任梨園公會會長。
趙硯奎一到尚家來研究唱腔或是吊嗓子,尚老太太必定出來跟趙硯奎聊聊,凡是聽到同行有疾病死亡,總是解囊相助。
尚小雲在梨園行博得“尚五十”善名,就是隻要梨園行朋友登門求助,最少是五十元出手,彼時一袋洋面三塊二毛,五十元可真不菲了。
尚老太太常說:“咱們當年窮苦無依,知道窮人的苦處,現在托老天爺的福,有碗舒心飯吃,隻要力之所及,就應當多幫幫貧苦人的忙。
”所以尚老太太故後,身後哀樂比起譚鑫培出殡的風光,也未遑多讓呢! 吳素秋的母親吳溫如跟馬連良同号而不同姓,在故都梨園行也是名媽中佼佼者。
吳素秋考入北平戲曲學校學戲,取名玉蘊,跟戲校四塊玉(侯玉蘭、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同期習藝。
吳溫如把女兒送入戲校,就胸懷大志,矢志要女兒出類拔萃成個名角,所以每逢歇官工,總會請素秋的老師們到家裡來吃喝招待。
諸如芙蓉草、律佩芳、沉三玉、閻岚亭對吳素秋都特别關照,指點上不厭其煩細膩認真,吳素秋也能勤學苦練,所以她在玉字輩裡成為漸露頭角人物。
不料好景不長,吳素秋跟王和霖發生了桃色糾紛,彼時王和霖在戲校是當家老生,如果開除,對戲校的實習公演影響太大,權衡利害,以記過了事,旦角方面有四塊玉當前,吳素秋就受到勒令退學的處分了。
有人慫恿吳溫如以處分不公跟戲曲學校大鬧一通,吳溫如頗識大體,認為這種不名譽的事,吵鬧到最後,還是自己吃虧,何況民不鬥官,自己女兒也不能說沒有錯呢! 女兒既已投身梨園,天分又不錯,不如從梨園這條道一直走下去,于是吳玉蘊改名吳素秋躜頭覓腦拜在尚小雲門下。
起初小雲因為戲校校長金仲荪跟程硯秋交非泛泛,而硯秋又是戲校常董,恐怕引起誤會,不敢收這位女徒弟。
吳溫如于是又施展她八面玲珑的手腕,取得金仲荪的承諾,再加上整天跟尚老太太磨煩,小雲迫不得已才正式拜師收徒。
一個認真教,一個用功學,所以過了不久,吳素秋就在她能幹的名媽東奔西走努力之下自己挑班唱戲,一出《義勇白夫人》文武不擋,唱做俱佳,奠定了後來跟童芷苓平分秋色的局面。
吳素秋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戲時住頤中大飯店,而吳溫如為了節省園子裡開支,到天津總住元興旅館。
這位名媽經常跟梨園行的經勵科打交道,經勵科最難纏的人是外号李鳥兒的李華亭,為人陰毒狠辣兼而有之,李常跟人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吳溫如說了話,吳辦交涉從來不說一句不在理上的話,她用大理把您那麼一局,您有什麼高招也使不出來了。
” 從李鳥兒這一番話,這位名媽的道行有多高,就可想而知啦。
現在星媽多如過江之鲫,跟從前名媽一比,雖然在錢上都很認真,可是從談吐處世分寸來講,那就大有今不如昔之感了。
說到肥得籽兒,就是在内地,已經若幹年沒人使用了,現在年輕朋友不但沒見過,可能連聽都沒聽說過,現在梨園行管梳頭桌的師傅們,如果是從内地來的,占行貼片子,大家都還用過肥得籽兒。
尚老太太就是以此糊口。
等到小雲長到十歲左右,長得雖然眉清目秀,可是生活越過越艱難,萬般無奈,乃經人介紹,就把小雲典給那王府當書童了。
小雲做事便捷伶俐,頗得那王府上下的歡心,可是他有個毛病,整天到晚喜歡哼哼唧唧唱個不停。
那王看他是個唱戲的材料,于是把尚老太太找來,說明典價不要,把小雲送到戲班學戲,問她願意不願意。
尚老太太一琢磨,當王府書童将來不見得有什麼大出息,如果在戲班裡唱紅,他們母子可就有了出頭之日了,不過她有個要求,就是小雲身子羸弱,最好讓他學武生,鍛煉一下身體。
戲班的學生,本來是由教師們量才器使,決定歸哪一工,現在由那王保薦指定學武生,當然照樣無誤,所以後來尚小雲在四大名旦中武工最紮實,唱《殺四門》、《竹林計》、《刺巴傑》能打能翻,唱大義務戲反串《溪皇莊》,《蠟廟》開打火熾勇猛,梅、程他們都自愧不如,這都是尚老太太讓他學武生紮下的根基。
尚老太太對于那王府感恩戴德畢生不忘,她對那王跟福晉的壽誕記得最清楚,總是在生日前一個月就撺掇小雲去趟那王府攢一檔子堂會戲。
他有新排尚未公演的戲,總是在那王府先露,而且純粹孝敬,分文不收。
尚小雲琴師趙硯奎為人四海圓到,又得尚小雲的支持,所以做了五六任梨園公會會長。
趙硯奎一到尚家來研究唱腔或是吊嗓子,尚老太太必定出來跟趙硯奎聊聊,凡是聽到同行有疾病死亡,總是解囊相助。
尚小雲在梨園行博得“尚五十”善名,就是隻要梨園行朋友登門求助,最少是五十元出手,彼時一袋洋面三塊二毛,五十元可真不菲了。
尚老太太常說:“咱們當年窮苦無依,知道窮人的苦處,現在托老天爺的福,有碗舒心飯吃,隻要力之所及,就應當多幫幫貧苦人的忙。
”所以尚老太太故後,身後哀樂比起譚鑫培出殡的風光,也未遑多讓呢! 吳素秋的母親吳溫如跟馬連良同号而不同姓,在故都梨園行也是名媽中佼佼者。
吳素秋考入北平戲曲學校學戲,取名玉蘊,跟戲校四塊玉(侯玉蘭、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同期習藝。
吳溫如把女兒送入戲校,就胸懷大志,矢志要女兒出類拔萃成個名角,所以每逢歇官工,總會請素秋的老師們到家裡來吃喝招待。
諸如芙蓉草、律佩芳、沉三玉、閻岚亭對吳素秋都特别關照,指點上不厭其煩細膩認真,吳素秋也能勤學苦練,所以她在玉字輩裡成為漸露頭角人物。
不料好景不長,吳素秋跟王和霖發生了桃色糾紛,彼時王和霖在戲校是當家老生,如果開除,對戲校的實習公演影響太大,權衡利害,以記過了事,旦角方面有四塊玉當前,吳素秋就受到勒令退學的處分了。
有人慫恿吳溫如以處分不公跟戲曲學校大鬧一通,吳溫如頗識大體,認為這種不名譽的事,吵鬧到最後,還是自己吃虧,何況民不鬥官,自己女兒也不能說沒有錯呢! 女兒既已投身梨園,天分又不錯,不如從梨園這條道一直走下去,于是吳玉蘊改名吳素秋躜頭覓腦拜在尚小雲門下。
起初小雲因為戲校校長金仲荪跟程硯秋交非泛泛,而硯秋又是戲校常董,恐怕引起誤會,不敢收這位女徒弟。
吳溫如于是又施展她八面玲珑的手腕,取得金仲荪的承諾,再加上整天跟尚老太太磨煩,小雲迫不得已才正式拜師收徒。
一個認真教,一個用功學,所以過了不久,吳素秋就在她能幹的名媽東奔西走努力之下自己挑班唱戲,一出《義勇白夫人》文武不擋,唱做俱佳,奠定了後來跟童芷苓平分秋色的局面。
吳素秋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戲時住頤中大飯店,而吳溫如為了節省園子裡開支,到天津總住元興旅館。
這位名媽經常跟梨園行的經勵科打交道,經勵科最難纏的人是外号李鳥兒的李華亭,為人陰毒狠辣兼而有之,李常跟人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吳溫如說了話,吳辦交涉從來不說一句不在理上的話,她用大理把您那麼一局,您有什麼高招也使不出來了。
” 從李鳥兒這一番話,這位名媽的道行有多高,就可想而知啦。
現在星媽多如過江之鲫,跟從前名媽一比,雖然在錢上都很認真,可是從談吐處世分寸來講,那就大有今不如昔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