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來了
關燈
小
中
大
時光彈指,一眨眼未去申來,又将輪到猴兒哥值年當令了。
筆者幼年時節,對于大的動物喜歡馬,小的動物喜歡猴。
先伯祖有一對“墨猴”高不足五寸,通體漆黑,臉盤有一圈白線,臉部漆黑,雙睛色藍,大而且亮,平時交給一位名叫“依蘭”的書童豢養。
它睡的床,到了冬天,就是依蘭的一雙棉毛窩(北方管棉鞋叫毛窩)。
哪一天先文貞公要動筆給人寫屏聯條幅,依蘭準備開始用墨海研墨,就把這對“小可愛”帶到書房裡來了。
書桌上有一隻瘿瘤虬結的大筆筒,就是它們栖息之所,它們一聽到展紙濡毫的響動,就環繞墨海左右嬉戲,不敢遠離,等筆在筆洗子裡把墨汁洗淨,它們知道字已寫完,于是一左一右站在墨海旁邊,把殘餘的墨汁舔得一幹二淨,昂首皤腹,怡然自得,仿佛吃了一餐盛馔。
筆者幼年每天也要寫兩張大楷,有時因為時間關系來不及研墨,倒一點一得閣的墨汁在硯台上研兩下就寫,它們望望然而去之,有時還流露鄙夷不屑的神情。
依蘭說它們能辨墨性,松煙油煙一嗅而知,一得閣墨汁雖然号稱松煙精制,但是雜而不純,所以它們不屑一顧。
事隔多年,偶或濡墨作字,兩小頑皮作态神情,還時常在腦海裡打轉轉呢! “長尾猴”身長一尺多,可是尾巴要比身子長三四倍。
越南、美洲都産這種猴子,毛近白色,有淺黑花紋不過不十分顯明,最大特征兩個鼻孔相距極近。
逗它發怒時,龇牙咧嘴鼻孔上翻,咻咻有聲,非常滑稽,引人發笑。
它因為尾巴特長,所以喜歡用尾巴攀附在藤葛一類軟樹枝上,讓身子倒垂,整天不倦。
據《伐貢萃珍》記載,乾隆時代安南國國王歲時納貢,有一年進貢來一對尾長五尺的長尾猴,這在安南也是罕見的,後來宮裡訓練它在建福宮佛前撣塵,鈎檐絡栱,懸空轉側,能把華鬘璎珞、金檀銅索,拂拭得光潔無塵。
在禦前當差,還頗得乾隆皇帝的鐘愛呢。
有位越南華僑朋友,來台北參加十月份慶典,他說越南的來州跟雲南哀牢山區接壤地帶,有一段峻壁懸泉、綠榕蒼松之間最多長尾猴,扶搖躐躍,毫不怕人。
不過尾長最多三尺,至于五尺長尾的猴也極罕見,可能當年視同珍禽異獸才進貢來的。
清代名臣張之洞,傳說他平素居息不定,喜歡抓耳撓腮,甚至眠食也沒有準時,剃頭打辮子都要等他假寐時候才能修剪。
他自信是千年靈猴轉世,所以他名号“之洞”、“香濤”都跟猴類有關。
當年張厚琬(張香濤子)告訴筆者說:“我家北平白米斜街的寸園裡有一頭猕猴,不是買來飼養,而是自己來的,平日栖息在重岩疊嶂的假山窟,園裡有的是各式各樣的果木樹任其攀騰采撷,所以它的食糧也不虞匮乏。
先文襄公每天都在船廳假寐,這個老猴有時就來坐在文襄公對面,似乎在運氣調息,從不驚擾别人。
自從文襄公去世,寸園裡住的靈猴就從不現身了。
”張所說有點近乎神話,但厚琬先生清曠笃實,與猴為伍,也不是什麼體面事,所說當不緻虛構騙人。
筆者旅滬住舍親李榴孫家,正趕上他家增修宗譜,成立譜局子,從事這項工作的,都是從各地延攬來的飽學之士。
其中有一位歙縣人鄭帆夫,不但文筆清蔚,談吐也俊邁不群,他世代經營清茶外銷,所以他對于選茶方面知識極為廣泛。
有一天晚上,我們對坐,閑聊談到茶經,他興之所至,拿出一具大僅盈握的錫罐,外被錦囊,從罐裡抓出一撮茶葉,大約不足三十片。
自己煮水烹茶斟出來的茶色淡綠溫淳,味澀微甘,等飲第二杯,才覺得漸入佳味。
古人說“啜苦咽甘,香留舌本”八個字,這種茶味,确足當之。
他認為黃山三十六峰雖然産茶都有盛名,究竟風高霧重,芳烈欠柔。
他家在黃山支脈赤編峰,靠近浙江北黟山麓,有一座茶山,嶰壑險巇,修柯戛雲,在該處培育了近百株茶樹。
有一年狂風驟雨,岩層崩陷拗卷,變成滄海桑田無路可達,隻好放棄采收。
後來發現每年春芽,蘊散奇香,芬芳四溢似桂,允稱細色奇品,于是仿效采雲霧茶方法,訓練幾隻靈猴,猱升巉崖絕壁,每年采撷也不過十數斤而已。
這種茶,功能明目化痰,所以全數留為自用,并不外售。
飼養的猢狲,有一隻叫阿彌的,靈慧出群,據
筆者幼年時節,對于大的動物喜歡馬,小的動物喜歡猴。
先伯祖有一對“墨猴”高不足五寸,通體漆黑,臉盤有一圈白線,臉部漆黑,雙睛色藍,大而且亮,平時交給一位名叫“依蘭”的書童豢養。
它睡的床,到了冬天,就是依蘭的一雙棉毛窩(北方管棉鞋叫毛窩)。
哪一天先文貞公要動筆給人寫屏聯條幅,依蘭準備開始用墨海研墨,就把這對“小可愛”帶到書房裡來了。
書桌上有一隻瘿瘤虬結的大筆筒,就是它們栖息之所,它們一聽到展紙濡毫的響動,就環繞墨海左右嬉戲,不敢遠離,等筆在筆洗子裡把墨汁洗淨,它們知道字已寫完,于是一左一右站在墨海旁邊,把殘餘的墨汁舔得一幹二淨,昂首皤腹,怡然自得,仿佛吃了一餐盛馔。
筆者幼年每天也要寫兩張大楷,有時因為時間關系來不及研墨,倒一點一得閣的墨汁在硯台上研兩下就寫,它們望望然而去之,有時還流露鄙夷不屑的神情。
依蘭說它們能辨墨性,松煙油煙一嗅而知,一得閣墨汁雖然号稱松煙精制,但是雜而不純,所以它們不屑一顧。
事隔多年,偶或濡墨作字,兩小頑皮作态神情,還時常在腦海裡打轉轉呢! “長尾猴”身長一尺多,可是尾巴要比身子長三四倍。
越南、美洲都産這種猴子,毛近白色,有淺黑花紋不過不十分顯明,最大特征兩個鼻孔相距極近。
逗它發怒時,龇牙咧嘴鼻孔上翻,咻咻有聲,非常滑稽,引人發笑。
它因為尾巴特長,所以喜歡用尾巴攀附在藤葛一類軟樹枝上,讓身子倒垂,整天不倦。
據《伐貢萃珍》記載,乾隆時代安南國國王歲時納貢,有一年進貢來一對尾長五尺的長尾猴,這在安南也是罕見的,後來宮裡訓練它在建福宮佛前撣塵,鈎檐絡栱,懸空轉側,能把華鬘璎珞、金檀銅索,拂拭得光潔無塵。
在禦前當差,還頗得乾隆皇帝的鐘愛呢。
有位越南華僑朋友,來台北參加十月份慶典,他說越南的來州跟雲南哀牢山區接壤地帶,有一段峻壁懸泉、綠榕蒼松之間最多長尾猴,扶搖躐躍,毫不怕人。
不過尾長最多三尺,至于五尺長尾的猴也極罕見,可能當年視同珍禽異獸才進貢來的。
清代名臣張之洞,傳說他平素居息不定,喜歡抓耳撓腮,甚至眠食也沒有準時,剃頭打辮子都要等他假寐時候才能修剪。
他自信是千年靈猴轉世,所以他名号“之洞”、“香濤”都跟猴類有關。
當年張厚琬(張香濤子)告訴筆者說:“我家北平白米斜街的寸園裡有一頭猕猴,不是買來飼養,而是自己來的,平日栖息在重岩疊嶂的假山窟,園裡有的是各式各樣的果木樹任其攀騰采撷,所以它的食糧也不虞匮乏。
先文襄公每天都在船廳假寐,這個老猴有時就來坐在文襄公對面,似乎在運氣調息,從不驚擾别人。
自從文襄公去世,寸園裡住的靈猴就從不現身了。
”張所說有點近乎神話,但厚琬先生清曠笃實,與猴為伍,也不是什麼體面事,所說當不緻虛構騙人。
筆者旅滬住舍親李榴孫家,正趕上他家增修宗譜,成立譜局子,從事這項工作的,都是從各地延攬來的飽學之士。
其中有一位歙縣人鄭帆夫,不但文筆清蔚,談吐也俊邁不群,他世代經營清茶外銷,所以他對于選茶方面知識極為廣泛。
有一天晚上,我們對坐,閑聊談到茶經,他興之所至,拿出一具大僅盈握的錫罐,外被錦囊,從罐裡抓出一撮茶葉,大約不足三十片。
自己煮水烹茶斟出來的茶色淡綠溫淳,味澀微甘,等飲第二杯,才覺得漸入佳味。
古人說“啜苦咽甘,香留舌本”八個字,這種茶味,确足當之。
他認為黃山三十六峰雖然産茶都有盛名,究竟風高霧重,芳烈欠柔。
他家在黃山支脈赤編峰,靠近浙江北黟山麓,有一座茶山,嶰壑險巇,修柯戛雲,在該處培育了近百株茶樹。
有一年狂風驟雨,岩層崩陷拗卷,變成滄海桑田無路可達,隻好放棄采收。
後來發現每年春芽,蘊散奇香,芬芳四溢似桂,允稱細色奇品,于是仿效采雲霧茶方法,訓練幾隻靈猴,猱升巉崖絕壁,每年采撷也不過十數斤而已。
這種茶,功能明目化痰,所以全數留為自用,并不外售。
飼養的猢狲,有一隻叫阿彌的,靈慧出群,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