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醒木、扇子、手帕的評書
關燈
小
中
大
要引人入勝拴得緊緊的,讓聽衆欲罷不能,明天非來不可。
南北說評書的放在一塊來衡量,王少堂“書壇泰鬥”這個稱呼可算當之無愧了。
抗戰之前,在上海治事之所,大部分同人都是揚鎮一帶朋友,談起王少堂“宋十回”如何塑造意境,穿插洗練曲折,“武十回”如何英勇豪邁伉爽任俠,“盧十回”如何滉漾恣肆奇彩缤紛。
大家越說越來勁,恨不得立刻聽兩段《水浒》才過瘾似的。
恰巧有位同人回揚省親,于是大家一起哄,愣是把王少堂約到上海來了。
當時大中華飯店裡有個東方書場,演唱蘇灘彈詞的,于是在書場裡加了一檔子王少堂的《水浒》。
開書先說“武十回”說到了《武松醉鬧鴛鴦浦》,有位老兄聽到這種緊要關頭,偏偏奉派去南京公幹,公務在身,南京是非去不可,可是又舍不得不聽。
在進退兩難之下,被王少堂知道了,王問他幾天回來,他說四天準回,王說你放心前去,我就等你四天。
這四天,他在台上東拉西扯,說的全是書外的虛子,說的雖然都是虛子,可是段段精彩,聽衆沒有一位感覺厭煩的,而且認為耳福不淺。
等某君公畢返滬,到書場一露面,王少堂立刻調轉話風,書歸正傳接上原書,一點不露痕迹。
王少堂說,如果再拖個兩天,仍舊能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他這點道行,就是北平評書大王雙厚坪複生,恐怕也不一定辦得到呢。
筆者幼年聽慣了王傑魁、趙英頗、連闊如說的北方評書,以為南方評書無論如何,總要略遜北方一籌,哪知聽了朱浩然、王少堂揚州話的南方評書,兩者一比較之後,講書段的結構,穿插的嚴謹,音容笑貌的蘊藉博雅,什麼身份說什麼樣的話,南方評書真有比北方評書高明的地方。
後來仔細一研究,宋代雖然就有了評話,可是到了明代末年才加以發揚,說評書的鼻祖是海陵的柳敬亭外号叫柳麻子,海陵就是現在的泰縣,評書的發源地是蘇北泰縣,而且代有傳人,現在去古未遠,說評書南勝于北是淵源有自的。
江南昆常蘇錫一帶,也講究說書。
說評話的叫大書,唱彈詞的叫小書。
說大書也不外《封神》、《西遊》、《三國》、《水浒》等;小書多半離不開後花園私訂終身,落難公子中狀元的窠臼,屬于纏綿悱恻故事,如《西廂》、《三笑》、《珍珠塔》、《雙珠鳳》、《玉蜻蜓》之類,彈詞要借助于三弦琵琶連說帶唱。
還有女說書的,我們暫且不去談它。
至于說大書所用的道具醒木、折扇、手帕,無論南派北派說評書的,都是大同小異的。
個中高手也講究架式身段繪影繪聲,每段書都想法掀起高潮,把書扣子拉緊,讓客人在散場時節第二天還要聽聽下回分解。
有了這種拉住書客的本事,在書場裡才算紅牌先生呢! 在江南聽書,筆者最愛聽年底封箱前的會書。
所謂會書,就是年尾前三五天的各書場都要按規矩請上幾場會書,這是書場老闆跟說書先生們為終歲辛勞的茶博士籌上一筆壓歲錢。
這跟北平梨園行,每年過年之前總要唱一次大義務戲,美其名曰窩窩頭會,讓前後台龍套零碎苦哈哈兒們也聊以卒歲,過個肥年,其用意是完全相同的。
參加說書的先生們,不但純盡義務不拿車錢,而且個個特别賣勁,把掏心窩子的玩意兒都要抖摟出來。
除了暗含着彼此較量較量的成分外,對于來年的生意也有莫大關系。
此外哪位先生叫座力強,來年茶房的茶水伺應都會特别殷勤周到點呢!有此三者,所以在蘇常一帶能夠聽一場年終精粹盡出的會書,的确是大飽耳福的難得機會。
抗戰勝利,初到台灣,延平北路龍山寺一帶喝功夫茶的老人茶館,還有說書先生在說書,排場氣氛,跟北平的館書,大緻仿佛。
可惜彼時剛來不谙閩南語。
現在老人茶館已成鳳毛麟角少而又少,除了在小街陋巷偶或發現有一兩處茶館帶有人在講古外,要想找一個連續正式說書的場子,簡直渺不可尋,已成陳迹了。
有一兩次電視中午節目有說評書項目,可是穿着不古不今,言詞動作,拿腔做調過分做作不說,跟在書場聽書的情調完全兩樣。
收書時還要彈着月琴唱四句書尾,聲調平俗韻律全無,實在難收破悶除煩的效果。
筆者離開内地時,一些老藝人有的年歲早逾花甲,就是年壯一點的也過五望六了,現在計算起來,仍舊活在世上的恐怕也寥寥無幾,将來想再聽評書可能沒絲毫指望,評書這行,恐怕是曆史的名詞了。
南北說評書的放在一塊來衡量,王少堂“書壇泰鬥”這個稱呼可算當之無愧了。
抗戰之前,在上海治事之所,大部分同人都是揚鎮一帶朋友,談起王少堂“宋十回”如何塑造意境,穿插洗練曲折,“武十回”如何英勇豪邁伉爽任俠,“盧十回”如何滉漾恣肆奇彩缤紛。
大家越說越來勁,恨不得立刻聽兩段《水浒》才過瘾似的。
恰巧有位同人回揚省親,于是大家一起哄,愣是把王少堂約到上海來了。
當時大中華飯店裡有個東方書場,演唱蘇灘彈詞的,于是在書場裡加了一檔子王少堂的《水浒》。
開書先說“武十回”說到了《武松醉鬧鴛鴦浦》,有位老兄聽到這種緊要關頭,偏偏奉派去南京公幹,公務在身,南京是非去不可,可是又舍不得不聽。
在進退兩難之下,被王少堂知道了,王問他幾天回來,他說四天準回,王說你放心前去,我就等你四天。
這四天,他在台上東拉西扯,說的全是書外的虛子,說的雖然都是虛子,可是段段精彩,聽衆沒有一位感覺厭煩的,而且認為耳福不淺。
等某君公畢返滬,到書場一露面,王少堂立刻調轉話風,書歸正傳接上原書,一點不露痕迹。
王少堂說,如果再拖個兩天,仍舊能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他這點道行,就是北平評書大王雙厚坪複生,恐怕也不一定辦得到呢。
筆者幼年聽慣了王傑魁、趙英頗、連闊如說的北方評書,以為南方評書無論如何,總要略遜北方一籌,哪知聽了朱浩然、王少堂揚州話的南方評書,兩者一比較之後,講書段的結構,穿插的嚴謹,音容笑貌的蘊藉博雅,什麼身份說什麼樣的話,南方評書真有比北方評書高明的地方。
後來仔細一研究,宋代雖然就有了評話,可是到了明代末年才加以發揚,說評書的鼻祖是海陵的柳敬亭外号叫柳麻子,海陵就是現在的泰縣,評書的發源地是蘇北泰縣,而且代有傳人,現在去古未遠,說評書南勝于北是淵源有自的。
江南昆常蘇錫一帶,也講究說書。
說評話的叫大書,唱彈詞的叫小書。
說大書也不外《封神》、《西遊》、《三國》、《水浒》等;小書多半離不開後花園私訂終身,落難公子中狀元的窠臼,屬于纏綿悱恻故事,如《西廂》、《三笑》、《珍珠塔》、《雙珠鳳》、《玉蜻蜓》之類,彈詞要借助于三弦琵琶連說帶唱。
還有女說書的,我們暫且不去談它。
至于說大書所用的道具醒木、折扇、手帕,無論南派北派說評書的,都是大同小異的。
個中高手也講究架式身段繪影繪聲,每段書都想法掀起高潮,把書扣子拉緊,讓客人在散場時節第二天還要聽聽下回分解。
有了這種拉住書客的本事,在書場裡才算紅牌先生呢! 在江南聽書,筆者最愛聽年底封箱前的會書。
所謂會書,就是年尾前三五天的各書場都要按規矩請上幾場會書,這是書場老闆跟說書先生們為終歲辛勞的茶博士籌上一筆壓歲錢。
這跟北平梨園行,每年過年之前總要唱一次大義務戲,美其名曰窩窩頭會,讓前後台龍套零碎苦哈哈兒們也聊以卒歲,過個肥年,其用意是完全相同的。
參加說書的先生們,不但純盡義務不拿車錢,而且個個特别賣勁,把掏心窩子的玩意兒都要抖摟出來。
除了暗含着彼此較量較量的成分外,對于來年的生意也有莫大關系。
此外哪位先生叫座力強,來年茶房的茶水伺應都會特别殷勤周到點呢!有此三者,所以在蘇常一帶能夠聽一場年終精粹盡出的會書,的确是大飽耳福的難得機會。
抗戰勝利,初到台灣,延平北路龍山寺一帶喝功夫茶的老人茶館,還有說書先生在說書,排場氣氛,跟北平的館書,大緻仿佛。
可惜彼時剛來不谙閩南語。
現在老人茶館已成鳳毛麟角少而又少,除了在小街陋巷偶或發現有一兩處茶館帶有人在講古外,要想找一個連續正式說書的場子,簡直渺不可尋,已成陳迹了。
有一兩次電視中午節目有說評書項目,可是穿着不古不今,言詞動作,拿腔做調過分做作不說,跟在書場聽書的情調完全兩樣。
收書時還要彈着月琴唱四句書尾,聲調平俗韻律全無,實在難收破悶除煩的效果。
筆者離開内地時,一些老藝人有的年歲早逾花甲,就是年壯一點的也過五望六了,現在計算起來,仍舊活在世上的恐怕也寥寥無幾,将來想再聽評書可能沒絲毫指望,評書這行,恐怕是曆史的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