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過端陽

關燈
中國一年分三個大節,過年、端陽、中秋,端陽節的名稱最多,又叫“端午節”、“端五節”、“五月節”、“重五節”、“菖蒲節”、“天中節”。

    古人以五月初五是陽極開始,而當天午時,以天行躔度來說,又正好是日正當中,所以在宮廷中認為天子當陽,對于這個陽極節日就比太陰當令的中秋節重視得多了。

     一過清明,内廷專供繪畫的如意館,就把各位供奉朱筆畫的“恨福來遲”的朱砂判兒送到皇後、貴妃住的宮院,以備閑時開光了。

    這種朱砂判官都是頭戴軟翅巾,绯氅赤舄,龐眉皤腹,奮袂仗劍,指向飛蝠;判爺的神目、蝙蝠的雙睛,等待後妃們親以斑管開光點朱,眼睛部位是畫苑專畫人物高手供奉預先留下的。

    隻要朱紅一點,立刻栩栩如生,好像判官随時都凝眸注視你一樣。

    京劇《烏盆計》裡趙大夫妻謀害劉世昌,趙妻總覺得屋裡挂的判官畫像,随時怒目而視,膽怯心虛之下,把判官雙睛挖掉。

    可見人物畫得好,真能傳神,不是随便亂蓋的。

    這種朱砂判除了皇後之外,凡是奉頒印玺的貴妃,都可以用玺點朱,留待端午賞賜近臣。

    宮廷傳說這種開過光的朱砂判,可以辟邪,所以得之者認為比賞賜龍虎福壽字還要光彩呢。

     重五挂香囊除疫辟穢,民間傳說如此,宮裡也不例外。

    早在過節一兩個月之前,就由禦藥房配好多種不同香袋用料,裝在雙套蓋的錫罐裡(雙套蓋可避免香味散失),貼上卷标簽,連同做香囊彩色柔麗的錦珍絲一并送進内宮,以供宮娥婕妤們各憑心機,花樣翻新,針黹鬥巧,來縫制精巧的香包了。

    最講究的香包是用绫子做成虎形,昂首顧尾,彩符斑斓,四隻虎爪各懸一串纓絡,綴以櫻桃、桑葚、鐘馗、龍舟、黍角、傘扇、玉佩、玺璋,不但色兼列彩,而且精細靈巧惟妙惟肖。

    宮眷如果有别出心裁的制作,既膺懋賞,又獲殊榮,所以香包式樣年年花樣翻新,變成掖庭女紅競巧大會了。

    有一年,一位巧手宮娥做了一隻長不半寸帶篷的龍舟,寶蓋珠幢,金钺玉斧,五彩實花,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一到五月,扇子就應時當令了。

    早在清明之前,如意館就把工筆繪就的團扇分送内宮蓋印,留待重五賞賜勳戚了。

    最初扇子上以仙山樓閣或嬰戲圖為主,全系初入如意館當差年輕供奉手筆,摹明仿宋,真有幾可亂真的精品,不過扇面上不着一字,僅蓋某宮或某後某妃朱紅玉印一方而已。

    這種團扇尺寸較一般團扇為小,絲光缣素,有的用水紋绫封邊,有的用古錦緞托襯,扇柄更是翠虬绛螭,斑管鳳竹,雅瞻工緻。

    不過這類團扇,都出自掖庭宸賞,至于皇帝偶發雅興,禦筆宸翰,多半是詩詞歌賦寫在折扇之上。

    所以這類聚頭扇,宮裡又叫詩扇,不但扇面講究,一面平金或灑金,一面珊瑚或朱砂箋,至于扇骨子,更是蟠木離奇、嬴镂雕琢,不是玉堂金馬翰苑詞臣,還難得膺此殊榮懋賞呢! 重五端陽,普通人家到了五月初一,都在大門二門堂門左右插上菖蒲、艾葉,到了端陽正午時,才摘下來,棄蒲留艾,說是可以驅邪辟疫。

    至于大内各宮,嚴牆三仞,殿館崇隆,反倒沒有插艾懸蒲的習俗了。

    據老宮監說:“内廷傾宮瓊構高不可攀,要遍插蒲艾,非勞師動衆不可,所以玉清金阙,有清一代都沒插過菖蒲艾葉呢!”倒是每逢端午由内務府配制一種龍涎紫金丹、一種驅毒混元散進呈掖庭,從端午淩晨迄至正午,用金猊宮熏四處點燃,雲蒸霞蔚氤氲懵騰,一時蠍蠕蠅蟻遁迹潛蹤。

    宮廷夏季,很少有蚊蟲擾人,大概龍涎金散殺滅蚊蟲效力,比起現代各種強力殺蟲劑還要持久有效呢! 端午節喝雄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