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碾

關燈
·詩話》:“閩人謂茶芽未展為槍,展則為旗,至二旗則老矣。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蓋茶味雖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謂之槍,稍敷而為葉者謂之旗。

    ” [209]茶旗:展開的茶芽。

    唐皮日休《奉賀魯望秋日遣懷次韻》:“茶旗經雨展,石筍帶雲尖。

    ”敷:鋪開,擴展。

     [210]芽胯:一般的茶芽制作的茶餅。

     [211]若夫:至于。

    用于句首或段落的開始,表示另提一事。

    卓絕:超過一切,無與倫比。

     【譯文】 茶以滋味為最重要,全面完美的滋味包括甘、香、重、滑,隻有北苑、壑源的茶葉兼具這些滋味特點。

    滋味醇厚但缺乏剛健遒勁特性的,是因為蒸茶、壓黃太過。

    茶槍是茶樹初萌未展的嫩芽,木為酸性,茶槍過長的茶葉,其滋味雖然初飲甘、重,但最終會感到微有苦澀。

    茶旗是茶芽剛剛展開而成葉者,葉滋味苦,茶旗過老的話,其滋味雖然最初留苦味于舌,但飲完之後反而有回甘。

    一般的茶芽制作的茶餅都有這些特點。

    至于品質卓絕的茶葉,具有真香靈味,與一般的茶自然不同。

     【點評】 “點茶”之後,趙佶專門論列茶的味、香、色,以實際品飲過程中茶葉味香色的表現,來論述其不同表現的原因。

    加上“點”一節中最終湯花要浮起凝立“咬盞”的要求,趙佶實際已經将茶葉評品對于色、香、味、形四個方面的要求标準全部提了出來,四項指标之中,味最重要:“茶以味為上”,而“甘香重滑,為味之全”,可以說概括出了茶味的真谛。

    而茶若想有甘香重滑全面的滋味,除了依法及時制作外,原料茶葉的品狀也很重要。

    趙佶很細緻地論述了所謂旗槍—也就是茶芽和茶葉在采摘時的狀态,對于味的不同作用和影響。

    當今武夷岩茶茶葉采摘時的開面采要求,可以說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體現。

     香 茶有真香[212],非龍麝可拟[213]。

    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幹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214]。

    或蒸氣如桃仁夾雜[215],則其氣酸烈而惡[216]。

     【注釋】 [212]真香:未經人為、本真自然的香味。

     [213]龍麝:即龍涎腦(又簡稱龍腦)和麝香,是宋代最常用的兩種著名香料。

    拟:比拟,類似。

     [214]秋爽:秋日的涼爽之氣。

    駱賓王《送宋五之問得涼字》詩:“雪威侵竹冷,秋爽帶池涼。

    ”灑然:清涼爽快,形容神氣一下子清爽。

     [215]或蒸氣如桃仁夾雜:茶蒸不熟時會有桃仁一類草木異味。

    宋人黃儒《品茶要錄》有言:“蒸不熟,則雖精芽,所損者甚多。

    試時色青易沉,味為桃仁之氣者,不蒸熟之病也。

    唯正熟者味甘香。

    ” [216]酸烈而惡:非常酸而不好。

     【譯文】 茶有未經人為、本真自然的香味,不是龍涎腦和麝香的香味可以比拟。

    必須蒸茶正好熟時進行壓黃榨茶,榨幹後即進行研茶,茶研細後即進行造茶,這樣制成的茶就能和美具備,入盞點茶時就會茶香四處飄達,像秋日的涼爽之氣一樣清涼爽快。

    茶蒸不熟時會有桃仁一類草木異味,這樣的茶氣味非常酸而不好。

     清吳友如《古今人物百圖·玉川品茶》 【點評】 關于茶香氣,雖然自蔡襄《茶錄》即說“茶有真香”,而建安民間茶人自己試茶從來不加香料,卻對上貢的茶葉“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

    這看似矛盾的行為,其實道破了一個事實,即采摘過嫩的貢茶,事實上滋味香氣不全,而為了保證原料細嫩的品質,隻能通過外在添加物質來彌補香氣等内質的不足。

    蔡襄即不贊同此法,但直到真正懂茶的徽宗皇帝趙佶這裡,這個作假的現象才被糾正。

    趙佶在《香》一節說“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拟”,直接的結果是随後的宣和初年,貢茶開始不再添加龍腦等香料。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作了明确的記載:“初,貢茶皆入龍腦,至是慮奪真味,始不用焉。

    ”但是此後曆代茶人批評宋茶時,都說添加香料損害茶葉真味,完全忽略了懂茶的徽宗以後已經不再添加的事實。

     然而另一個令人悲哀的事實卻是,添加他物以助香、助味、助色的做法,至今卻仍時不時地為某些制茶者所用。

    這些作假的行為,輕則影響茶葉本真的色香味,重則損害飲用者的身體健康。

     色 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217],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天時得于上[218],人力盡于下,茶必純白。

    天時暴暄[219],芽萌狂長,采造留積,雖白而黃矣。

    青白者,蒸壓微生;灰白者,蒸壓過熟。

    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220]。

     【注釋】 [217]上真:最好。

    (疑此處“真”為衍字。

    ) [218]天時:時序,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氣候條件。

    《孟子·公孫醜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219]暴:急驟,猛烈。

    暄:炎熱。

     [220]昏赤:暗淡、模糊的紅色。

     【譯文】 點茶的湯色,以純白為最好,青白為其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于上得适宜的自然氣候條件,于下極盡人工勞作的最大努力,茶色必定純白。

    如果氣候炎熱,茶芽迅速萌發,快速生長,采摘制造過程中有積壓不能及時制造,原本純白的茶色也會變黃。

    茶色青白,是因為蒸茶、壓黃不夠充分;茶色灰白,是因為蒸茶、壓黃過度。

    壓茶榨膏去汁不盡,茶色青暗;焙茶之火太猛烈,茶色暗紅。

     明宣德茶碗 【點評】 因為鬥茶“鬥色鬥浮”的需要,宋代茶葉崇尚白色,這就要求在茶餅的制造過程中,盡量榨盡茶葉中的汁液,否則就會色濁味重。

    這聽起來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宋人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黃儒在《品茶要錄》中作了這樣的解釋:“如鴻漸所論‘蒸筍并葉,畏流其膏’,蓋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

    ”但力厚而甘的上品建茶畢竟為數甚少,到南宋,宋人已經不再輕信流傳中的聲名,而是通過實際品嘗,最終承認就蒸青綠茶而言,綠色的茶葉味道實比白色的為好:“正焙茶之真者已帶微綠為佳。

    ”綠茶色澤标準回歸到綠色,唯一的關鍵是自然本真,“蓋天然者自勝耳”。

     雖然趙佶詳細讨論的宋代末茶各種的白色層次,自南宋之後就失卻了現實意義,但是他對茶葉細膩的感官評價之風,卻一直為此後的茶人所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