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上食珍味不如台北華筵

關燈
在朋友中,我是以饞出名的。

    《春秋》複刊,編者要我寫一篇吃的文章,平素以好啖出名,自然義不容辭。

    李國鼎先生說過,台灣人胃口驚人,一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如果所說屬實,那我們自然是人人有份啦! 元朝以肉類為主 中國人對于“吃”,早先講究的是适口充腸,至于山珍海味,食前方丈,講豪華、論排場,那僅隻少數人中的極少數。

    遠的我們不談,就拿元明清三代來說,以帝王之尊,每日三餐,恐怕也比不上現代一席華筵呢! 中國曆代皇朝,對于宮廷飲食記載,大都約而不詳。

    就拿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編纂的《飲膳正要》來說(是一本皇家飲食著述,也是中國飲食文學中唯一的一本官書),其中所論飲食習慣,日常以牛羊野味酪漿為主,後來雖然滅宋繼承大統,入主中原,可是因為蒙古人生長在沙漠地帶,在飲食方面,仍舊保有塞上粗邁豪放風格,每天禦前菜單,隻是在雞鴨牛羊獐麂狍上變花樣,連豬肉魚蝦都很少用,更遑論早韭晚菘水陸珍異了。

     無藥不成肴 明代朱元璋出身草莽,馬皇後又是以勤儉樸實出名的,有這樣淡泊自勵的帝後樹之先聲,所以後世子孫,對于飲馔方面,倒沒有靈肴千種,象肉百味,窮極恣飨的情形。

    不過到了末幾代皇帝,漸習驕奢淫逸,笃信道家術士煉汞求丹邪法,講求藥補食療,饔餐禦膳,頓頓離不開藥物入馔,什麼老山人參炖雛鴿,五味地黃煨豬腰,凍皮仔姜當歸炖羊蹄,枸杞杜仲汆鯉魚……當年随園老人袁子才說:“明代宮廷飲食,由療饑變成卻病,所謂凡菜皆治病,無藥不成肴。

    ”随園老人這幾句話,簡直把明代宮廷飲膳,一語道盡了。

     清朝宮廷飲食記載,從順治以迄雍正,由于立國伊始,也都是約而不詳。

    及至乾隆當政,這位十全老人幾度遨遊大江南北,南馔珍味,無不備嘗,漸漸成了美食專家;并且獨出心裁,建立膳食檔冊。

    吳相湘教授,就看過故宮珍藏的這類檔案,自乾隆以後,大都完整。

     乾隆是美食專家 曹锟當選大總統入主新華宮,總統府醫官蘇州人曹元參,在光緒末年曾充太醫院醫官,據他說,當時禦膳房每天各宮的膳食單,都要抄錄一份送給太醫院存查。

    這是沿襲元明舊例辦理的,因為食物相生相克,變化避忌甚多,遇有後妃、阿哥、格格大小病痛,太醫們進宮把脈,據以參考便于下藥。

    他的工作就是整理審核膳食單。

     他翻閱舊檔,發現乾隆以前,肉類仍以獐麑麂鹿、山雉、野兔豬羊為主(清宮定制牛肉是不準入馔的)。

    及至乾隆南巡回京,宮廷口味才為之丕變,魚類中的鲥、鲈、鲞、鮑,蔬菜裡的莼、荠、蕹、薹也都陸續登盤薦餐。

    至于時下最名貴的鮑翅、排翅、烏參、幹貝等海錯,則從未列入上馔。

    乾隆時期高麗、越南那些東南亞小國,紛紛歸附,貢使不絕;朝貢禮單所列海味珍奇,大多随手賞賜臣下。

    至于魚翅一味,直到慈禧二度垂簾,禦膳房的膳食單上,碟菜中才有肉絲炒翅子一品,隻列小炒還不能列入正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