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平幾把好胡琴談到王少卿
關燈
小
中
大
陽三撾”可算一絕。
搭入楊小樓班,尚小雲首演《摩登伽女》跳“天魔舞”,特約楊寶忠登台伴奏梵亞鈴。
不久他在王府井大街開了一家中華樂器社,胡琴與梵亞鈴雜陳,丹皮羯鼓并列。
文場彈弦子老手錫子剛說:“寶忠喜歡玩弦樂,跟他唱老生,一個使豎勁,一個用橫勁,胡琴拉好了,嗓子也完啦。
”果然不多久,寶忠真的全回去啦。
後來給馬連良操琴,相輔相成,賓主非常融洽。
不過寶忠的胡琴有一缺點,胡琴過門兒時常雜有西洋音味,故梨園行老輩人不大贊成。
他有個外号叫“洋人”,就是說他有點洋裡洋氣的。
有一年,連良應黃金大戲院禮聘赴滬演唱,寶忠因家事纏身,無法随行,才換了李慕良。
李倒是可造之材,不過太喜歡賣弄。
上海幾位資深琴票,批評李慕良玩意兒華而不實,可稱允當。
梅蘭芳從天樂園唱到文明茶園初期,都是由他伯父梅大瑣操琴。
後來梅大瑣年老耳音失聽,才換徐蘭沅給拉。
徐當年不但侍候過譚老闆,而且對賈洪林、劉景然、餘玉琴、楊小朵等生旦的唱腔都有研究。
他的胡琴除了穩健之外,音妍韻美,托腔绮密,所以梅用了徐蘭沅之後,終生沒換過琴師。
而徐蘭沅自傍上梅蘭芳之後,除乃弟碧雲在平組班,為了壯其聲勢,他給拉了幾場之外,終生也沒傍别的角兒(陸素娟在平組班,班底配角文武場面,全用的是承華社原班人馬,徐顧念同人生活,勉強拉了兩三期)。
自從旦角兒唱時加上二胡,梅蘭芳因為王鳳卿的關系,用了王少卿。
少卿小名叫二片,所以伶票兩界都叫他二片。
他除了給乃父鳳卿、乃弟幼卿拉胡琴之外,專門給蘭芳拉二胡。
二片人長得白皙,衣飾麗都,台下人緣極佳。
他頭腦靈敏,對音韻能夠鈎深緻遠,梅的唱腔十之八九都是他的傑作。
高亭公司給梅灌《太真外傳》唱片時,一段反四平調,有兩個過門兒,二片認為不滿意,重灌四次之多,直到他滿意為止,足證他對藝事的認真。
在台上他的二胡調門兒總比胡琴高一點點,好像二胡有點淩駕胡琴之上的趨勢。
他在台上有幾樣絕活兒,假如唱到緊要關頭忽然斷弦,他能用一根弦拉,讓台下一時聽不出來。
拉二胡中途接弦不算稀奇,他給幼卿拉《落花園》中途胡琴斷弦,讓台下人替他捏了一把汗。
真是藝高人膽大,他不慌不忙,眼疾手快能把弦接上,這是一般琴手所辦不到的。
胡琴是由擔、軸、筒、弓四大類,外加皮弦、碼、馬尾、千金組合而成。
王少卿的胡琴擔、軸、筒、弓都是百中選一,千中選一。
擔子的尺寸、竹節要長得合适,讓出接弦地方不扛手。
軸子镂花用六瓣紋,不用螺絲紋,免得松弦緊弦時咬手。
筒子要圓而且要出剛音。
他對筒子上所蒙蛇皮最講究了,他的胡琴,絕不用蟒皮,他說鑼鼓一震,蟒皮音就回去了,而且不能及遠。
他的胡琴都是交給琉璃廠東門一家叫“馬良正”的胡琴鋪給攢組起來的。
他有二三十個空筒子放在馬良正那裡,明天有戲,今天現蒙,就拉個脆勁兒。
他給鳳二、幼卿拉一場戲,就換一個筒子。
他最喜歡聽劉寶全的大鼓,他有若幹新腔,都是從大鼓腔裡悟出來的。
孫老元有一把羅漢竹的胡琴,據說是慈禧皇太後上賞的。
孫老元封琴退隐後,這把名琴就給王少卿了。
孫老的胳膊長,所以他用的弓子也比别人用的長個一兩寸,少卿用着可就不稱手了。
有一天他與馬良正閑聊,發現有一隻弓子上隐然有一隻凸起的蘭花影子,他立刻拴上馬尾,跟他那把名琴配個珠聯璧合。
他說胡琴一定要用琴套,用棉繩抽緊套口,别在腰腿之間,一走一甩絕不打腿,讓胡琴過過風,到了台上才能發出脆音,至于把胡琴放在皮匣裡,讓人瞧着好像西洋樂器似的,那叫狗安粗角(洋式)。
大家都知道,他當時是指着楊寶忠說的。
其實現在台灣伶票兩界,有哪位還用胡琴套呀! 王少卿自從承受孫佐臣上賞那把胡琴,立刻做了一幅黃緞子琴套,自正屋北上牆,打了一座彩錯金披的琴龛,偶或研究出新腔,必定把禦賜胡琴請下來,拉奏一番。
有一年過年,有些同行至好到他家拜年,正趕上他跟太太發脾氣。
他養了不少水仙花,琴龛下面放着一張紫檀的半圓桌,他太太好心好意放了一盆水仙,他看見之後,愣說水仙花的水汽上升,影響了胡琴的音色。
他家人有時背後叫他二膘子。
他除了鑽研琴藝外别無所好,每逢譜出一個新腔,他一高興叫泰豐樓給做份清湯翅子來,一人獨享,這就是他最大的嗜好了。
他在梨園是顯赫世家,平時飲食服禦又比較豪華,“文革”時期,當然難逃清算鬥争的厄運。
有人說他下放新疆焉耆,有人說他已在西安病故。
總之他就是活着也年過古稀,想再聽他清新婉轉的琴聲,隻好求之于高亭、百代的老唱片了。
搭入楊小樓班,尚小雲首演《摩登伽女》跳“天魔舞”,特約楊寶忠登台伴奏梵亞鈴。
不久他在王府井大街開了一家中華樂器社,胡琴與梵亞鈴雜陳,丹皮羯鼓并列。
文場彈弦子老手錫子剛說:“寶忠喜歡玩弦樂,跟他唱老生,一個使豎勁,一個用橫勁,胡琴拉好了,嗓子也完啦。
”果然不多久,寶忠真的全回去啦。
後來給馬連良操琴,相輔相成,賓主非常融洽。
不過寶忠的胡琴有一缺點,胡琴過門兒時常雜有西洋音味,故梨園行老輩人不大贊成。
他有個外号叫“洋人”,就是說他有點洋裡洋氣的。
有一年,連良應黃金大戲院禮聘赴滬演唱,寶忠因家事纏身,無法随行,才換了李慕良。
李倒是可造之材,不過太喜歡賣弄。
上海幾位資深琴票,批評李慕良玩意兒華而不實,可稱允當。
梅蘭芳從天樂園唱到文明茶園初期,都是由他伯父梅大瑣操琴。
後來梅大瑣年老耳音失聽,才換徐蘭沅給拉。
徐當年不但侍候過譚老闆,而且對賈洪林、劉景然、餘玉琴、楊小朵等生旦的唱腔都有研究。
他的胡琴除了穩健之外,音妍韻美,托腔绮密,所以梅用了徐蘭沅之後,終生沒換過琴師。
而徐蘭沅自傍上梅蘭芳之後,除乃弟碧雲在平組班,為了壯其聲勢,他給拉了幾場之外,終生也沒傍别的角兒(陸素娟在平組班,班底配角文武場面,全用的是承華社原班人馬,徐顧念同人生活,勉強拉了兩三期)。
自從旦角兒唱時加上二胡,梅蘭芳因為王鳳卿的關系,用了王少卿。
少卿小名叫二片,所以伶票兩界都叫他二片。
他除了給乃父鳳卿、乃弟幼卿拉胡琴之外,專門給蘭芳拉二胡。
二片人長得白皙,衣飾麗都,台下人緣極佳。
他頭腦靈敏,對音韻能夠鈎深緻遠,梅的唱腔十之八九都是他的傑作。
高亭公司給梅灌《太真外傳》唱片時,一段反四平調,有兩個過門兒,二片認為不滿意,重灌四次之多,直到他滿意為止,足證他對藝事的認真。
在台上他的二胡調門兒總比胡琴高一點點,好像二胡有點淩駕胡琴之上的趨勢。
他在台上有幾樣絕活兒,假如唱到緊要關頭忽然斷弦,他能用一根弦拉,讓台下一時聽不出來。
拉二胡中途接弦不算稀奇,他給幼卿拉《落花園》中途胡琴斷弦,讓台下人替他捏了一把汗。
真是藝高人膽大,他不慌不忙,眼疾手快能把弦接上,這是一般琴手所辦不到的。
胡琴是由擔、軸、筒、弓四大類,外加皮弦、碼、馬尾、千金組合而成。
王少卿的胡琴擔、軸、筒、弓都是百中選一,千中選一。
擔子的尺寸、竹節要長得合适,讓出接弦地方不扛手。
軸子镂花用六瓣紋,不用螺絲紋,免得松弦緊弦時咬手。
筒子要圓而且要出剛音。
他對筒子上所蒙蛇皮最講究了,他的胡琴,絕不用蟒皮,他說鑼鼓一震,蟒皮音就回去了,而且不能及遠。
他的胡琴都是交給琉璃廠東門一家叫“馬良正”的胡琴鋪給攢組起來的。
他有二三十個空筒子放在馬良正那裡,明天有戲,今天現蒙,就拉個脆勁兒。
他給鳳二、幼卿拉一場戲,就換一個筒子。
他最喜歡聽劉寶全的大鼓,他有若幹新腔,都是從大鼓腔裡悟出來的。
孫老元有一把羅漢竹的胡琴,據說是慈禧皇太後上賞的。
孫老元封琴退隐後,這把名琴就給王少卿了。
孫老的胳膊長,所以他用的弓子也比别人用的長個一兩寸,少卿用着可就不稱手了。
有一天他與馬良正閑聊,發現有一隻弓子上隐然有一隻凸起的蘭花影子,他立刻拴上馬尾,跟他那把名琴配個珠聯璧合。
他說胡琴一定要用琴套,用棉繩抽緊套口,别在腰腿之間,一走一甩絕不打腿,讓胡琴過過風,到了台上才能發出脆音,至于把胡琴放在皮匣裡,讓人瞧着好像西洋樂器似的,那叫狗安粗角(洋式)。
大家都知道,他當時是指着楊寶忠說的。
其實現在台灣伶票兩界,有哪位還用胡琴套呀! 王少卿自從承受孫佐臣上賞那把胡琴,立刻做了一幅黃緞子琴套,自正屋北上牆,打了一座彩錯金披的琴龛,偶或研究出新腔,必定把禦賜胡琴請下來,拉奏一番。
有一年過年,有些同行至好到他家拜年,正趕上他跟太太發脾氣。
他養了不少水仙花,琴龛下面放着一張紫檀的半圓桌,他太太好心好意放了一盆水仙,他看見之後,愣說水仙花的水汽上升,影響了胡琴的音色。
他家人有時背後叫他二膘子。
他除了鑽研琴藝外别無所好,每逢譜出一個新腔,他一高興叫泰豐樓給做份清湯翅子來,一人獨享,這就是他最大的嗜好了。
他在梨園是顯赫世家,平時飲食服禦又比較豪華,“文革”時期,當然難逃清算鬥争的厄運。
有人說他下放新疆焉耆,有人說他已在西安病故。
總之他就是活着也年過古稀,想再聽他清新婉轉的琴聲,隻好求之于高亭、百代的老唱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