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平幾把好胡琴談到王少卿
關燈
小
中
大
筆者年輕時候,不但喜歡聽戲,有時還粉墨登場,深深體會到在台上打鼓佬跟拉胡琴的重要性。
您的身段再細膩再邊式,要是沒有好打鼓佬的幫襯,是顯不出精神來的;您的唱腔再磅礴再柔美,要是沒有好琴手托腔,是顯不出功力來的(昆腔的唱用笙笛、南弦子,梆子用闆胡、笛子,至今未變。
皮黃最初也用笛子,到了同治光緒年間,才改用胡琴的)。
筆者聽過的最老的琴手是孫佐臣又叫老元,他身長,臉長,手指頭也長,音域寬。
據說他盛年時節手音特佳,剛勁俊茂,卓爾不群。
筆者隻聽過他給孟小冬拉過《捉放曹》、《盜宗卷》、《搜孤救孤》幾出戲,過門兒宏邈高雅,托腔大概是小冬調門兒低,孫老晚年耳音已差,覺出小冬唱來,有時顯出稍感吃力。
最後一次是哈爾飛戲院開幕,賽金花剪彩,孫菊仙唱《朱砂痣》,兩老都患重聽,拉者自拉,唱者自唱,兩不相伴,倒也有趣。
陳彥衡原是名琴票,人稱陳十二,是有名的譚迷。
他跟北平馬菊坡研究譚腔,着實下過一番工夫。
哪一個腔譚怎樣唱,胡琴應當怎樣托(譚的琴師是梅大瑣),他們二人聽完這個腔,扭頭就走,回到家立刻譜出工尺來,一次不成再來二次,所以陳十二對譚腔記得最确實,就是拐彎抹角的地方也絲毫不漏。
言菊朋自稱老譚派,大半玩意兒都是得之于陳彥衡,言首次應聘赴滬演唱,就是陳彥衡給他操琴。
不但所貼海報特别說明何人操琴,出場時還給他另設坐椅,風頭可算十足。
李佩卿一直傍着餘叔岩,他的琴藝蘊藉俨雅,不矜不躁,能讓唱的人從容舒暢。
叔岩中年以後,便血宿疾時發,累工戲難免有力不遂心的地方,李佩卿都能不着痕迹給彌縫過去。
後來叔岩久不登台,佩卿傍了别的坤角兒。
叔岩換了朱家夔,才知道當年李佩卿在場上幫襯的好處。
穆鐵芬在旗,大面大耳,衣着整潔,氣度雍容,所以大家送他個外号“穆處長”。
十三歲時他的琴藝已經豁然有成,加入伶票雲集的春陽友會,名師益友,相互切磋,藝事更為精進。
後來下海傍程硯秋,舉凡程的“抽絲”、“墊字”、“大喘氣”,他不但托得嚴絲合縫,程走低音遊絲繼續,他能用胡琴帶過,使得程的行腔換氣,能夠從容調息。
程腔流行,他的助益不少。
王又荃叛程,改傍新豔秋,穆也棄程就新。
硯秋自從穆叛離後,換了若幹琴手,都不合意,才覺出跟穆的分手是自己最大的損失。
後經北平廣播電台台長張眉叔把周長華介紹給程硯秋,程才算有了固定琴師。
現在聽聽百代、高亭時代程的唱片,再聽聽後來程的錄音帶,穆、周的藝事就可以分出左右來啦。
趙硯奎一直傍着尚小雲,人雖看着文秀,可是他的琴藝不務矜奇,自然蒼勁,跟小雲的鐵嗓鋼喉,相得益彰。
張君秋雖然是李淩楓的徒弟,後來張腔流行大陸,大半都是趙硯奎給愛婿譜的新聲。
梨園行向來是意見分歧、頗難為理的,趙硯奎當選梨園公會會長,連選連任,一幹就是十多年,足見趙在梨園行的人緣物望是如何啦。
陸五的胡琴跟孫佐臣是一個路子,手快音美。
他伺候龔雲甫的時候,彼此還有個商量,等給李多奎拉的時候,我怎麼拉,你就得怎麼唱,整得李多奎時常唉聲歎氣,等登台爨演,又少不了陸五那把胡琴來托,您說絕不絕? 趙喇嘛是個左撇子,據他說小時候學胡琴,不知挨了多少揍,左撇子始終沒改過來。
他既傍譚富英,又傍荀慧生,一剛一柔,他能夠左宜右有。
陳十二說趙喇嘛的胡琴:“各适其指,妙如轉圜,隻是瞧着有點别扭而已。
”倒是幾句知人之言。
陳鴻壽,知道他的人不太多,可是他的胡琴拉得确實有真功夫。
最先給王少樓操琴,少樓倒倉久久不能恢複,他就改為給票友說戲。
漢口名票何友三,到北平拜鮑吉祥為師,花了若幹現大洋,連出《南陽關》都沒給說全,後來章筱珊給何介紹由陳鴻壽說,一年之内《鼎盛春秋》、《紅鬃烈馬》不但說全,而且非常細膩。
陳經何友三的譽揚,南票北來,都紛紛請陳鴻壽給說戲,他的收益反而比傍角兒進得多,這都是好心有好報的明證。
郭五專傍言菊朋,他是北平名醫郭眉臣的胞侄。
郭跟言大、言三是把兄弟,言氏兄弟沒事就在郭家起膩。
郭五手音好,腔記得快,因為整天跟菊朋在一塊兒研究音韻腔調,所以言菊朋的“十八道彎”、“九腔十二轉”怪腔怪調,隻有郭五托起來能夠從容不迫、包得嚴實。
菊朋《罵殿》的“八大賢王”、《讓徐州》的“未開言”,都是言、郭二人研究出來的傑作。
郭五有一種少爺脾氣,隻傍言三。
因為跟奚嘯伯是發孩兒,所以有時給奚調調嗓子。
言三去世他也封琴退隐,不彈此調了。
楊寶忠是楊小朵的長子,地道梨園世家。
他原本唱老生,《罵曹》的“漁
您的身段再細膩再邊式,要是沒有好打鼓佬的幫襯,是顯不出精神來的;您的唱腔再磅礴再柔美,要是沒有好琴手托腔,是顯不出功力來的(昆腔的唱用笙笛、南弦子,梆子用闆胡、笛子,至今未變。
皮黃最初也用笛子,到了同治光緒年間,才改用胡琴的)。
筆者聽過的最老的琴手是孫佐臣又叫老元,他身長,臉長,手指頭也長,音域寬。
據說他盛年時節手音特佳,剛勁俊茂,卓爾不群。
筆者隻聽過他給孟小冬拉過《捉放曹》、《盜宗卷》、《搜孤救孤》幾出戲,過門兒宏邈高雅,托腔大概是小冬調門兒低,孫老晚年耳音已差,覺出小冬唱來,有時顯出稍感吃力。
最後一次是哈爾飛戲院開幕,賽金花剪彩,孫菊仙唱《朱砂痣》,兩老都患重聽,拉者自拉,唱者自唱,兩不相伴,倒也有趣。
陳彥衡原是名琴票,人稱陳十二,是有名的譚迷。
他跟北平馬菊坡研究譚腔,着實下過一番工夫。
哪一個腔譚怎樣唱,胡琴應當怎樣托(譚的琴師是梅大瑣),他們二人聽完這個腔,扭頭就走,回到家立刻譜出工尺來,一次不成再來二次,所以陳十二對譚腔記得最确實,就是拐彎抹角的地方也絲毫不漏。
言菊朋自稱老譚派,大半玩意兒都是得之于陳彥衡,言首次應聘赴滬演唱,就是陳彥衡給他操琴。
不但所貼海報特别說明何人操琴,出場時還給他另設坐椅,風頭可算十足。
李佩卿一直傍着餘叔岩,他的琴藝蘊藉俨雅,不矜不躁,能讓唱的人從容舒暢。
叔岩中年以後,便血宿疾時發,累工戲難免有力不遂心的地方,李佩卿都能不着痕迹給彌縫過去。
後來叔岩久不登台,佩卿傍了别的坤角兒。
叔岩換了朱家夔,才知道當年李佩卿在場上幫襯的好處。
穆鐵芬在旗,大面大耳,衣着整潔,氣度雍容,所以大家送他個外号“穆處長”。
十三歲時他的琴藝已經豁然有成,加入伶票雲集的春陽友會,名師益友,相互切磋,藝事更為精進。
後來下海傍程硯秋,舉凡程的“抽絲”、“墊字”、“大喘氣”,他不但托得嚴絲合縫,程走低音遊絲繼續,他能用胡琴帶過,使得程的行腔換氣,能夠從容調息。
程腔流行,他的助益不少。
王又荃叛程,改傍新豔秋,穆也棄程就新。
硯秋自從穆叛離後,換了若幹琴手,都不合意,才覺出跟穆的分手是自己最大的損失。
後經北平廣播電台台長張眉叔把周長華介紹給程硯秋,程才算有了固定琴師。
現在聽聽百代、高亭時代程的唱片,再聽聽後來程的錄音帶,穆、周的藝事就可以分出左右來啦。
趙硯奎一直傍着尚小雲,人雖看着文秀,可是他的琴藝不務矜奇,自然蒼勁,跟小雲的鐵嗓鋼喉,相得益彰。
張君秋雖然是李淩楓的徒弟,後來張腔流行大陸,大半都是趙硯奎給愛婿譜的新聲。
梨園行向來是意見分歧、頗難為理的,趙硯奎當選梨園公會會長,連選連任,一幹就是十多年,足見趙在梨園行的人緣物望是如何啦。
陸五的胡琴跟孫佐臣是一個路子,手快音美。
他伺候龔雲甫的時候,彼此還有個商量,等給李多奎拉的時候,我怎麼拉,你就得怎麼唱,整得李多奎時常唉聲歎氣,等登台爨演,又少不了陸五那把胡琴來托,您說絕不絕? 趙喇嘛是個左撇子,據他說小時候學胡琴,不知挨了多少揍,左撇子始終沒改過來。
他既傍譚富英,又傍荀慧生,一剛一柔,他能夠左宜右有。
陳十二說趙喇嘛的胡琴:“各适其指,妙如轉圜,隻是瞧着有點别扭而已。
”倒是幾句知人之言。
陳鴻壽,知道他的人不太多,可是他的胡琴拉得确實有真功夫。
最先給王少樓操琴,少樓倒倉久久不能恢複,他就改為給票友說戲。
漢口名票何友三,到北平拜鮑吉祥為師,花了若幹現大洋,連出《南陽關》都沒給說全,後來章筱珊給何介紹由陳鴻壽說,一年之内《鼎盛春秋》、《紅鬃烈馬》不但說全,而且非常細膩。
陳經何友三的譽揚,南票北來,都紛紛請陳鴻壽給說戲,他的收益反而比傍角兒進得多,這都是好心有好報的明證。
郭五專傍言菊朋,他是北平名醫郭眉臣的胞侄。
郭跟言大、言三是把兄弟,言氏兄弟沒事就在郭家起膩。
郭五手音好,腔記得快,因為整天跟菊朋在一塊兒研究音韻腔調,所以言菊朋的“十八道彎”、“九腔十二轉”怪腔怪調,隻有郭五托起來能夠從容不迫、包得嚴實。
菊朋《罵殿》的“八大賢王”、《讓徐州》的“未開言”,都是言、郭二人研究出來的傑作。
郭五有一種少爺脾氣,隻傍言三。
因為跟奚嘯伯是發孩兒,所以有時給奚調調嗓子。
言三去世他也封琴退隐,不彈此調了。
楊寶忠是楊小朵的長子,地道梨園世家。
他原本唱老生,《罵曹》的“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