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還珠樓主:兼談《蜀山》奇書
關燈
小
中
大
民手筆,那些翰林公不過是頂個名而已。
他子女衆多,自己又有嗜好,雖然收入不錯,但是開支浩繁,生活時感竭蹶。
恰巧天津《天風報》社社長沙大風因跟朱琴心涉訟對簿公庭,館務乏人主持,于是托我跟趙又梅兩人暫時給他照料。
那時他已着手寫《蜀山劍俠傳》,寫了十二回之多,本打算出書,又怕銷路沒有把握。
當時《新天津報》登了評書說部《雍正劍俠圖》,三月之間,報紙增加了一萬多份。
我想把《蜀山劍俠傳》拿來在《天風報》上發表,又把劉雲若的《小揚州志》拉來,跟《蜀山》同一天開始刊登,誰知銷路直線上升不說,從平津遠及滬甯,都有讀者請求從刊出《蜀山》第一期把報份補齊。
憑良心說,《蜀山》從一至五集,是還珠的文壇試筆;五集以後因為大受讀者歡迎,他才聚精會神地寫下去。
因為他書看得多,《蜀山》一集比一集精彩,從此奠定基礎,開創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巨著。
他的書最初是交天津勵行書局發行的,每集一版出六千本,書一應市,就被搶購一空。
就在這個時候,抗戰軍事爆發,宋明軒移節保定,“政委會”财務處處長張劍侯一再勸壽民兄也随軍内移。
他感覺家累甚重,攜眷随軍困難重重,一動不如一靜,寫寫小說也可勉強糊口,所以最後決定留滞京華,沒有内移。
他寫的說部銷路如此之好,有一家出版商,想把《蜀山》的版權從勵行書局拿過來。
他跟勵行書局相處非常融洽,并且時通緩急,他又是道義感情并重的人,這樣無形中把那家出版商徐老闆得罪。
徐老闆有一個親戚在北平日本憲兵隊當翻譯,于是還珠被扣上一頂帽子,以所寫小說荒誕不經、妖言惑衆的罪名,關進憲兵隊沙灘人犯羁押所。
他自知這場牢獄之災是免不掉的,所以也處之泰然;不過有煙霞癖的人,突然斷絕煙火,其狼狽可知。
幸虧華北駐屯軍軍部,有幾位“蜀山迷”,好在他的罪名又是莫須有,糊裡糊塗又把他放了,所以他有若幹與《蜀山》有關聯的說部紛紛出籠。
後來華北加緊統制食糧,住在北平買大米白面已成問題,他就攜眷南下,住在麥家圈一家書局樓上,不但寫小說,而且挂筆單寫對聯來賣,才能勉強過活。
我來台灣之後,借好友甯培宇回大陸接眷之便,曾經給他帶口信勸他來台定居,他一直沒有回音。
從此音訊隔絕杳無信息。
後來聽人間接傳說,他在上海得了噤口痢,就一瞑不起菩提證果了。
他的《蜀山》一書最近經葉洪生先生分條析理,洋洋灑灑,極為詳盡地寫了一篇宏文,遠及美國《世界日報》都加以轉載,我不願往此多費筆墨;不過我讀他的武俠說部有一種感覺,如同吃了一席多彩多姿的盛筵,别的山珍海錯就不想下筷子了。
壽民兄大歸一轉瞬已有二十年,台灣居然還有不少武俠小說迷,對他的《蜀山》念念不忘,又有葉洪生先生為文弘揚一番,我想他若有靈,也應心滿意足拈花一笑了吧!
他子女衆多,自己又有嗜好,雖然收入不錯,但是開支浩繁,生活時感竭蹶。
恰巧天津《天風報》社社長沙大風因跟朱琴心涉訟對簿公庭,館務乏人主持,于是托我跟趙又梅兩人暫時給他照料。
那時他已着手寫《蜀山劍俠傳》,寫了十二回之多,本打算出書,又怕銷路沒有把握。
當時《新天津報》登了評書說部《雍正劍俠圖》,三月之間,報紙增加了一萬多份。
我想把《蜀山劍俠傳》拿來在《天風報》上發表,又把劉雲若的《小揚州志》拉來,跟《蜀山》同一天開始刊登,誰知銷路直線上升不說,從平津遠及滬甯,都有讀者請求從刊出《蜀山》第一期把報份補齊。
憑良心說,《蜀山》從一至五集,是還珠的文壇試筆;五集以後因為大受讀者歡迎,他才聚精會神地寫下去。
因為他書看得多,《蜀山》一集比一集精彩,從此奠定基礎,開創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巨著。
他的書最初是交天津勵行書局發行的,每集一版出六千本,書一應市,就被搶購一空。
就在這個時候,抗戰軍事爆發,宋明軒移節保定,“政委會”财務處處長張劍侯一再勸壽民兄也随軍内移。
他感覺家累甚重,攜眷随軍困難重重,一動不如一靜,寫寫小說也可勉強糊口,所以最後決定留滞京華,沒有内移。
他寫的說部銷路如此之好,有一家出版商,想把《蜀山》的版權從勵行書局拿過來。
他跟勵行書局相處非常融洽,并且時通緩急,他又是道義感情并重的人,這樣無形中把那家出版商徐老闆得罪。
徐老闆有一個親戚在北平日本憲兵隊當翻譯,于是還珠被扣上一頂帽子,以所寫小說荒誕不經、妖言惑衆的罪名,關進憲兵隊沙灘人犯羁押所。
他自知這場牢獄之災是免不掉的,所以也處之泰然;不過有煙霞癖的人,突然斷絕煙火,其狼狽可知。
幸虧華北駐屯軍軍部,有幾位“蜀山迷”,好在他的罪名又是莫須有,糊裡糊塗又把他放了,所以他有若幹與《蜀山》有關聯的說部紛紛出籠。
後來華北加緊統制食糧,住在北平買大米白面已成問題,他就攜眷南下,住在麥家圈一家書局樓上,不但寫小說,而且挂筆單寫對聯來賣,才能勉強過活。
我來台灣之後,借好友甯培宇回大陸接眷之便,曾經給他帶口信勸他來台定居,他一直沒有回音。
從此音訊隔絕杳無信息。
後來聽人間接傳說,他在上海得了噤口痢,就一瞑不起菩提證果了。
他的《蜀山》一書最近經葉洪生先生分條析理,洋洋灑灑,極為詳盡地寫了一篇宏文,遠及美國《世界日報》都加以轉載,我不願往此多費筆墨;不過我讀他的武俠說部有一種感覺,如同吃了一席多彩多姿的盛筵,别的山珍海錯就不想下筷子了。
壽民兄大歸一轉瞬已有二十年,台灣居然還有不少武俠小說迷,對他的《蜀山》念念不忘,又有葉洪生先生為文弘揚一番,我想他若有靈,也應心滿意足拈花一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