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羊肉床子
關燈
小
中
大
北平是六代皇都,雄偉壯麗,内外城幅員廣袤,人口固然衆多,居住卻顯得非常松散。雖然東西南北中各有幾處魚肉蔬菜雜陳的大菜市,可是北平人日常飲食簡單樸實,不是接待親友延賓請客,是很少跑到大菜市買些珍錯魚蝦自己大嚼一頓的。每餐有點小葷,就覺得很不錯啦。因此三五條街百十戶人家,必定有一家油鹽店帶菜魁,一家蒸鍋鋪,羊肉床子斜對豬肉杠,大概一日三餐的夥食,就可以備辦整全啦。最奇怪的是豬肉杠跟羊肉床子,總是斜對面,很少開在并排的,究竟是什麼緣故,就連當年“北京通”金受申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大的羊肉床子,每天總要宰上十隻八隻大尾巴羊。一清早清真寺的阿訇就來了,誦完經後,宰割剝皮。當年筆者在崇德中學念書的時候,每天必定要經過西單南大街牛肉灣,把口兒的一家羊肉床子,天天這時候剛好把去頭剝皮的羊,一隻一隻往鋼鈎子上排。羊肉床子百分之百是伊斯蘭教朋友開的買賣。北平早年有千豬萬羊的說法,牛肉似乎不在日常肉食之列,除了論斤賣生羊肉之外,偶或也有兼賣牛肉的。一般小一點的羊肉床子還附帶賣蜜麻花、豆沙燒餅、羊肉包子,按季節不同還賣燒羊肉、羊雜碎、羊雙腸,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還賣明目羊肝丸。醬牛肉醬羊肉一年四季都有得賣,燒羊肉可要等丁香開花、花椒結蕊的時候才上市呢!
燒羊肉是夏季最受人歡迎、爽而溫潤的美肴。先用老湯把羊肉燒爛,然後在滾熱香油裡淋過,淋的時間長短,攸關肉的老嫩,能否做到外焦裡嫩,那就要看案子上的手法了。燒羊肉多半是下午的三點鐘出鍋,把燒好的羊頭,用一張菜葉塞在羊嘴裡往鋼鈎上一挂,就是告訴大家,燒羊肉出鍋啦!燒羊肉說是全羊,其實以羊臉子、羊信子、羊腱子、羊蹄、羊雜碎幾種最好吃。凡是到羊肉床子買燒羊肉的顧客,多半自己都會帶一口小鍋去,為的是要點肉湯帶回去,仿佛買燒羊肉不要點湯,就顯着您是砂鍋安把——怯勺啦。燒羊肉湯放點鮮花椒蕊,拿來拌面吃,香泛椒漿,缥清味爽,是夏令食譜中清隽妙品。
羊肉床子附帶賣的羊雙腸,也是别具風味的一種小吃。雙腸是用羊血拌和羊腦,灌在羊腸子裡做成的,多在每天的上午出售,也就是在清晨捆羊不久(穆斯林不說宰羊而說捆羊)。雙腸買回家後洗淨,放鹽水中略煮,然後切段,用芝麻醬、醬油、香醋、香菜拌來下酒,是喝早酒的美肴。穆斯林不吃血類,所做雙腸是專門賣給大教人吃,他們自己是不動的。
羊肉床子賣的蜜麻花,以西四後泥灣洪橋王家炸的最好。洪橋王的麻花炸得酥而且透,潤不見油,蜜也裹得勻,不粘牙不膩人。聽說日僞時期,糖蜜均列為軍用統制物資,蹬三輪兒的,汗出得多,缺少糖分,蹬起三輪就覺得有氣無力,據說兩個洪橋王的蜜麻花一下肚,立刻精神抖擻,氣力倍增。後來洪橋王規定,一個下午隻賣三百件蜜麻花,油鍋還沒涼透,蜜麻花已經賣光了。後來的人隻好買幾隻豆沙燒餅啦,雖然沒有蜜麻花甜,可是在白糖缺乏時刻,能吃到甜豆沙,也算不錯了。
羊肉包子蒸好一出屜,嗜者說香聞十裡,怕膻的人,簡直要掩鼻而過。筆者雖然吃羊肉,可是對于羊肉包子的腥膻實在不敢領教。我有一位朋友JohnMitt是高加索人,他豬肉牛肉都不進口,隻吃羊肉。他說可惜北平的羊肉嫩雖嫩,卻絲毫沒有膻味,吃起來實在不過瘾。有一次他經過一家羊肉床子,正趕上新出屜的包子,他認為那才是羊肉的正味。去年我在加州一個飯館進餐,鄰座一位客人,點了一客烤羊排要越肥越膻越好,我才了然有些人吃羊肉,就是吃它的膻味呢!
從前北平有兩家以醬牛肉、醬羊肉、燒羊肉馳名中外的老店。一家是前門外門框胡同的德盛齋,他家以醬牛肉出名,一間小巧玲珑樸素無華的門面,若非知道内情的人,斷難看得出每年若幹醬牛肉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甚至遠及歐美各國。有些吃過他家醬牛肉的外國朋友說:“德盛齋的醬牛肉夾面包,其味香醇鹹淡适口,比漢堡、熱狗都好吃。”可見口之于味,中外同嗜,真正好吃的飲食,大家都喜愛的。
在前門裡公安街有一家專賣燒羊肉醬羊肉的月盛齋,它跟市警局比鄰而居,走到警局門前,即可覺得香霧噀人、肉香四溢了。據說月盛齋有一鍋老湯,是前明留下來的,每天燒開一次,從未間斷。這個老湯鍋,五年換新一次。傳說在抗戰時期,月盛齋作坊後院,堆了有上百隻大鐵鍋,在抗戰末期,日本人到處搜刮五金材料,月盛齋大鐵鍋在為“大東亞共榮圈”犧牲奉獻口号下,全部報銷啦。所幸日本華北駐屯軍有幾位高級将領,對月盛齋的醬羊肉頗有好感,因此那鍋曆經多次改朝換代的老鹵原湯得獲保存。八年抗戰後回到北平,月盛齋的醬羊肉居然原湯原味毫未走樣,而帶到外地送人的行匣,反而做得更為精巧大方。
前些時有位僑美多年的好友,以洋人身份回北京探親,正趕上月盛齋懸匾複業。可是老鹵已無,想吃當年沉郁缥清滋味的醬羊肉已經渺不可得了。
大的羊肉床子,每天總要宰上十隻八隻大尾巴羊。一清早清真寺的阿訇就來了,誦完經後,宰割剝皮。當年筆者在崇德中學念書的時候,每天必定要經過西單南大街牛肉灣,把口兒的一家羊肉床子,天天這時候剛好把去頭剝皮的羊,一隻一隻往鋼鈎子上排。羊肉床子百分之百是伊斯蘭教朋友開的買賣。北平早年有千豬萬羊的說法,牛肉似乎不在日常肉食之列,除了論斤賣生羊肉之外,偶或也有兼賣牛肉的。一般小一點的羊肉床子還附帶賣蜜麻花、豆沙燒餅、羊肉包子,按季節不同還賣燒羊肉、羊雜碎、羊雙腸,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還賣明目羊肝丸。醬牛肉醬羊肉一年四季都有得賣,燒羊肉可要等丁香開花、花椒結蕊的時候才上市呢!
燒羊肉是夏季最受人歡迎、爽而溫潤的美肴。先用老湯把羊肉燒爛,然後在滾熱香油裡淋過,淋的時間長短,攸關肉的老嫩,能否做到外焦裡嫩,那就要看案子上的手法了。燒羊肉多半是下午的三點鐘出鍋,把燒好的羊頭,用一張菜葉塞在羊嘴裡往鋼鈎上一挂,就是告訴大家,燒羊肉出鍋啦!燒羊肉說是全羊,其實以羊臉子、羊信子、羊腱子、羊蹄、羊雜碎幾種最好吃。凡是到羊肉床子買燒羊肉的顧客,多半自己都會帶一口小鍋去,為的是要點肉湯帶回去,仿佛買燒羊肉不要點湯,就顯着您是砂鍋安把——怯勺啦。燒羊肉湯放點鮮花椒蕊,拿來拌面吃,香泛椒漿,缥清味爽,是夏令食譜中清隽妙品。
羊肉床子附帶賣的羊雙腸,也是别具風味的一種小吃。雙腸是用羊血拌和羊腦,灌在羊腸子裡做成的,多在每天的上午出售,也就是在清晨捆羊不久(穆斯林不說宰羊而說捆羊)。雙腸買回家後洗淨,放鹽水中略煮,然後切段,用芝麻醬、醬油、香醋、香菜拌來下酒,是喝早酒的美肴。穆斯林不吃血類,所做雙腸是專門賣給大教人吃,他們自己是不動的。
羊肉床子賣的蜜麻花,以西四後泥灣洪橋王家炸的最好。洪橋王的麻花炸得酥而且透,潤不見油,蜜也裹得勻,不粘牙不膩人。聽說日僞時期,糖蜜均列為軍用統制物資,蹬三輪兒的,汗出得多,缺少糖分,蹬起三輪就覺得有氣無力,據說兩個洪橋王的蜜麻花一下肚,立刻精神抖擻,氣力倍增。後來洪橋王規定,一個下午隻賣三百件蜜麻花,油鍋還沒涼透,蜜麻花已經賣光了。後來的人隻好買幾隻豆沙燒餅啦,雖然沒有蜜麻花甜,可是在白糖缺乏時刻,能吃到甜豆沙,也算不錯了。
羊肉包子蒸好一出屜,嗜者說香聞十裡,怕膻的人,簡直要掩鼻而過。筆者雖然吃羊肉,可是對于羊肉包子的腥膻實在不敢領教。我有一位朋友JohnMitt是高加索人,他豬肉牛肉都不進口,隻吃羊肉。他說可惜北平的羊肉嫩雖嫩,卻絲毫沒有膻味,吃起來實在不過瘾。有一次他經過一家羊肉床子,正趕上新出屜的包子,他認為那才是羊肉的正味。去年我在加州一個飯館進餐,鄰座一位客人,點了一客烤羊排要越肥越膻越好,我才了然有些人吃羊肉,就是吃它的膻味呢!
從前北平有兩家以醬牛肉、醬羊肉、燒羊肉馳名中外的老店。一家是前門外門框胡同的德盛齋,他家以醬牛肉出名,一間小巧玲珑樸素無華的門面,若非知道内情的人,斷難看得出每年若幹醬牛肉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甚至遠及歐美各國。有些吃過他家醬牛肉的外國朋友說:“德盛齋的醬牛肉夾面包,其味香醇鹹淡适口,比漢堡、熱狗都好吃。”可見口之于味,中外同嗜,真正好吃的飲食,大家都喜愛的。
在前門裡公安街有一家專賣燒羊肉醬羊肉的月盛齋,它跟市警局比鄰而居,走到警局門前,即可覺得香霧噀人、肉香四溢了。據說月盛齋有一鍋老湯,是前明留下來的,每天燒開一次,從未間斷。這個老湯鍋,五年換新一次。傳說在抗戰時期,月盛齋作坊後院,堆了有上百隻大鐵鍋,在抗戰末期,日本人到處搜刮五金材料,月盛齋大鐵鍋在為“大東亞共榮圈”犧牲奉獻口号下,全部報銷啦。所幸日本華北駐屯軍有幾位高級将領,對月盛齋的醬羊肉頗有好感,因此那鍋曆經多次改朝換代的老鹵原湯得獲保存。八年抗戰後回到北平,月盛齋的醬羊肉居然原湯原味毫未走樣,而帶到外地送人的行匣,反而做得更為精巧大方。
前些時有位僑美多年的好友,以洋人身份回北京探親,正趕上月盛齋懸匾複業。可是老鹵已無,想吃當年沉郁缥清滋味的醬羊肉已經渺不可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