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疵僞第十

關燈
顔色發青、發黃的特點來判斷其時代的早晚,這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最近新仿的白瓷,極為光潤細緻,幾乎和乾隆制品一樣。

    唯一稍微欠缺的,一是光澤從瓷質發出來的,一是光澤由瓷表面發出來的,相差畢竟很遠。

     新制黑色,與舊者最難相混。

    舊瓷之黑釉,與彩渾成一片,新者之黑,不但浮光宛然,且細辨之,釉與彩顯有迹象,未能水乳交融。

     【譯文】 新制的黑色,與古舊的黑色最難混淆。

    舊瓷的黑釉與彩色渾然成為一體,而新瓷的黑色,不但浮光明顯,而且仔細辨别,釉和彩之間有明顯的迹象,達不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凡新仿之品,以光緒之朝為最多。

    若鹹、同間仿者,皆易于識别。

    蓋彼時一朝有一朝之面目,雖仿舊制,亦不脫當時面目也。

    惟光緒則不然,襲曆朝之形式,無所不仿,且亦一一皆得近似。

    今于仿制中,可分其沿革先後焉。

    初年所仿者,以宋、元及純色釉等品為多,蓋當時清初物品不甚難得,而當朝士夫一二好古者,喜講宋、元,藉供考訂,故宋、元物仿者最多。

    中葉所仿,殊屬尋常,彩繪既不甚精,遂遁入仿明一派。

    蓋以明畫粗率,易于藏拙也。

    自末葉以至近日,所仿至為進步,一由官窯良工四散,禁令廢弛,從前所不敢仿之貢品,今則無所不敢矣。

    一由近年西人辇金重購,業此者各自競争,美術因之進步。

    研料選工,仿舊精者辄得八九,而五彩冒乾隆款者為尤多,以其易投時好也。

    至純色釉冒明代暨康、雍款者,亦極仿舊之能事,雜出其途,以相炫焉。

    前所雲最精最難辨者,大率皆最近日之品欤? 【譯文】 凡是新仿的瓷器,以光緒朝的為最多。

    若是鹹豐、同治年間的仿品,都容易識别。

    因為不同時期的制品有不同時期的特征,雖然是仿舊制品,也難以擺脫當時的面目。

    唯獨光緒年間不同,光緒年間承襲曆代的瓷器造型,無所不仿,并且件件都很相似。

    現就仿制品中,可以區分其沿革的先後。

    清代初期所仿的,以宋、元時期及純色釉的瓷器居多,因為當時清初器物不太難得,而當朝士大夫中某些好古玩的人喜歡講究宋、元書籍,以供考訂,所以宋、元時期的器物仿制最多。

    清代中期所仿制的,都很尋常,彩繪既然不很精緻,于是便流于仿明代瓷器一派。

    因為明代瓷器的繪畫粗放率意,易于藏拙。

    從清代末期至近日,所仿的制品大為進步,一方面是由于官窯裡的能工巧匠四處流散,而且禁令廢止或松馳,以前所不敢仿制的貢品,現在都可以做了。

    另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西洋人重金收購,從業者互相競争,美術因此得以進步。

    研磨原料,選用人工,仿古的精品可得十之八九分相似,而五彩瓷器中以假冒乾隆年款的最多,因為這樣容易投合時尚。

    至于純色釉而冒充明代及康熙、雍正年款的仿品,也極盡其仿古的能事,技法翻新,以炫惑世人。

    前面所說的最為精工、最難辨别的仿品,大多數都是近日的制品吧。

     【點評】 本章說疵僞,開篇總說有關古物疵僞的基本看法,即“物有純,必有疵;有真,必有僞。

    知其純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僞者,非真知也。

    惟能知其疵與僞,而不至為疵、僞所欺,斯純與真者出焉矣”。

    這是符合實際的看法,辯證而科學的認識。

    由此引出對古物疵僞辨識的重視,就疵與僞分說之,以成本書衡疵辨僞的内容,乃順理成章。

     本章衡疵辨僞,内容要點如下: 一、疵與僞的曆史。

    開篇說“物有純,必有疵;有真,必有僞……凡物皆然,于瓷尤甚”,不啻是認為疵與僞是瓷有生俱來。

    但這對于疵而言,還可以這麼說,但作僞的曆史則肯定要晚一些。

    故本章也認為“仿制之品,自來所有……殆萌芽于道、鹹間,至同、光間而漸盛,至光緒末則滿坑滿谷。

    其作僞而尚精者,皆近數年所制品也。

    道、鹹制器,間冒雍、乾款耳。

    獨至光緒以來,則康、雍、乾以上溯明代,無不有冒之款”。

    由此可知,一般而言,瓷之僞品不早于清道光年間,而多為光緒以至民初所為。

    這可以作僞品斷代的參考。

     二、總結疵與僞各有不同的情況: 疵有四種:一是“有雖疵而不得謂之疵者”,二是“有小疵而不掩大醇者”,三是“有視其疵病之淺深,以定有礙無礙者”,四是“有人工造作而成疵者,曰磨邊,曰磨底”。

     僞有四種:一是“有人工造作而成僞者,曰假底,曰真坯假彩”以及“補耳、補項、補足、補口等”,二是有“将光素破瓶用藥黏緊,複于裂痕之處,加畫硬彩花繪于其上”而僞者,三是有“工料不侔,或但摹形式,或但書舊款者”,四是“有取新制之瓷去卻釉面浮光”者。

     以上疵與僞的每種情況之下又有種種不同,則衡疵辨僞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可說千差萬别,而辨識之難,往往失之毫厘,謬以千裡,于僞品尤其如此。

     三、衡疵辨僞的觀念與方法: 一是觀念,疵與僞相比,“疵者易見,僞者難知”;辨僞籍繪事與籍彩色相比,“繪事之流派易見,而彩色之僞仿難知”,而僞品“所終遜于前代者,但釉胎之研究耳”。

    克服之道在于“經驗久曆”和“細心巨眼”。

     二是方法,由上可引出辨僞之法總體有三,即辨花繪,辨彩色,辨釉胎。

    本章主要内容即具體說明各種僞品的特征乃至作僞的手段,不僅是經驗之談,而且結合于時代變遷,論仿僞手段之進步,鑒識之甘苦,也往往富于學者深湛的思考,更深層次地體現了本書道、術合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