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潢志
關燈
小
中
大
聖人立言教化(1),後人抄卷雕闆(2),廣布海宇,家戶頒習(3),以至萬世不泯。
上士才人(4),竭精靈于書畫(5),僅賴楮素以傳(6)。
而楮質素絲之力有限,其經傳接非人,以至兵火喪亂,黴爛蠹蝕,豪奪計賺(7),種種惡劫,百不傳一。
于百一之中,裝潢非人,随手損棄,良可痛惋。
故裝潢優劣,實名迹存亡系焉。
竊謂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8)。
是以切切于茲,探讨有日,頗得金針之秘(9),乃一一拈志(10),願公海内。
好事諸公,有獲金匮之奇、梁間之秘者(11),欲加背飾,乞先于此究心,庶不虞損棄(12)。
俾古迹一新,功同再造。
則餘此《志》也,敢謂有補于同心,冀欲策微勳于至藝,以附冥契之私雲(13)。
民國時期上海《圖畫時報》所見糊裱裝潢工作 【注釋】 (1)立言:指著書立說。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泛指寫文章,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
”教化:教育感化。
《詩經·周南·關雎序》:“美教化,移風俗。
” (2)抄卷雕闆:抄卷,指抄書。
雕闆指在木闆上雕刻圖文,使其凸出,制成以供印刷用的底版,再用刷子把墨塗在凸起的圖文上轉印到紙上,即雕版印刷。
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始于隋,發展于唐,完善于宋。
(3)頒習:頒布學習。
頒,發布。
《周禮·春官·大史》:“頒告朔于邦國。
”習,學習。
《韓非子·五蠹》:“莫如修仁義而習文學。
” (4)上士才人:指文人才子。
上士,官名,周朝設上士官,上士為士一級爵位的最高一等。
《周禮·天官冢宰·叙官》:“宮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
”才人,有才能和學問的人。
(5)精靈:指精力和智慧。
精,古人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靈,聰明,靈活。
《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 (6)楮(chǔ)素:指書畫用的紙和絹,因此楮素常被用來作為紙張的代稱。
清人沈宗骞《芥舟學畫編·人物瑣論》:“規矩在手,法度因心,任我意以為之,無不合古人氣局,乃潇灑流利之緻溢于楮素之間矣。
”楮,樹名,樹皮是古時造紙的原料。
素,指白色的生絹。
(7)豪奪計賺:指巧取豪奪,搶奪、倒賣。
豪奪,指用強力搶奪。
北宋蘇轼《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賺,獲得利潤。
(8)司命:星官名,三台中的上台二星,傳說中掌管生死的神,這裡指掌管命運。
《韓非子·喻老》:“(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司,主管、操作、承擔、掌管。
(9)金針之秘:指書畫裝裱的秘訣、訣竅。
這個典故出自唐人馮翊《桂苑叢談·史遺》,其中記載:“鄭侃,……女年十六,名采娘,淑貞其儀,七夕夜陳香筵祈于織女。
是夕,夢雲輿雨蓋蔽空。
駐車命采娘曰:‘吾織女,祈何福?’曰:‘願丐巧耳。
’乃遺一金針,長寸餘,綴于紙上,置裙帶中,令:‘三曰勿語。
汝當奇巧。
不爾,化成男子。
’”後來,人們常以金針比喻秘訣。
(10)拈志:指逐一記錄下來,寫成此書。
拈,指用手指夾取。
志,記錄。
(11)金匮(kuì)之奇、梁間之秘:比喻珍貴的書畫作品。
金匮,古代宮廷中收藏書畫的器具,又指宮中珍藏書畫之處。
《漢書·高帝紀》:“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廟。
”梁間,指房梁之間,古人常将珍貴的書畫藏于房梁之間,即秘密地珍藏在大殿梁栱内的書畫。
(12)不虞:不用顧慮。
虞,擔心,顧慮。
(13)冥契:指意氣相投的知音好友,這裡指書畫愛好者。
私:偏愛。
這裡指需要。
【譯文】 古代聖賢著書立說,用以教育感化人民,後人将這些著作手工抄錄成卷,或用雕版印刷成書籍,廣泛傳播到全國各地,頒發給家家戶戶學習,以至于這些著作、至理名言曆經千秋萬代而流傳不衰。
曆代飽學之士竭盡精力與才智從事書畫藝術創作,這些書畫作品僅僅依賴紙張、絹帛才能夠流傳下來。
然而紙張、絹帛的壽命和承受力有限,在書畫流傳過程中,如果經過不珍愛書畫的人或者不懂收藏保存書畫的外行之手,甚至遭受兵火戰亂,腐蝕蟲蛀,或者被惡人巧取豪奪,如此種種劫難,最終能夠流傳下來的往往不到百分之一。
而在這些有幸流傳下來的百分之一的作品中,由于裝裱者技藝不精,随手損壞甚至丢棄,使得流傳下來的書畫作品越來越少,這是非常令人痛心和惋惜的。
所以說,書畫裝裱技藝水平的優劣,是直接關系到書畫名作存亡的關鍵。
我認為,書畫裝裱是掌握書畫命運,并使之流傳下來的決定因素。
為此我迫切地緻力于書畫裝裱的研究,長期探讨,掌握了其中的奧秘,于是逐一記錄下來,寫成了《裝潢志》,願意公開發表出來。
廣大愛好書畫藝術的同道們,如果有人得到了值得用金櫃來裝的書畫精品,或者值得珍藏在房梁上的書畫珍品,并想對它們進行裝裱的,那麼首先務必對我的這本《裝潢志》進行細心研讀,這樣就可以不再顧慮書畫名作會被損壞或遺失,最終使得古代書畫名作煥然一新,其功績如同賦予了書畫第二次生命。
因此,這本《裝潢志》敢說可以對書畫愛好者有所幫助,同時希望能對曆代書畫名作的收藏盡綿薄之力,以滿足書畫愛好者的需要。
20世紀上半期的“上海書畫會” 【點評】 俗語說“三分畫,七分裱”,此話雖有點誇大裝裱的作用,但不無道理。
古人曾将書畫的裝裱比喻成美人妝容和修飾。
美人雖然是天生麗質,但是如果整天蓬頭垢面,不注重修飾裝扮,那麼美人也失去了光彩。
而如果略施粉黛、輕點胭脂,再穿上高貴的華服,那自然是增添了嬌豔和妩媚啊!由此可見,裝裱對于書畫是至關重要的。
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曾說:“作為一件藝術品,除了畫面的藝術水平決定在畫家而外,裝裱是最重要的一點。
”因此,一件完美的書畫作品是離不開裝裱的。
由于中國書畫是作于宣紙和绫絹之上的,而紙絹的質地較薄,經過書寫和繪制後便出現收縮,不易體現作品應有的藝術效果,既不便于欣賞,也不便于收藏。
而書畫妙墨,上古精品,經過裝裱後,其用筆的氣勢,墨色的神韻,層次與意境以及章法布局的巧妙構思等等,都會顯現出來,宛如錦上添花,成為一件珠聯璧合的藝術品。
同時,經過裝裱的書畫,便于懸挂、展覽、觀摩和欣賞;便于保存和長期收藏。
特别是一些古舊書畫名迹,由于年代久遠或保存不善而出現畫面斷裂、殘缺以及墨色剝落的現象,如經過揭裱和修複,可使之恢複原貌,重現青春。
那些曆經種種劫難能夠流傳下來的書畫名作已經寥寥無幾,如果再遭遇書畫裝裱技藝不精或書畫主人疏忽,造成人為損害,将令人痛心疾首、扼腕歎息!因此,作者發出了“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的感慨。
萬壑松風圖軸 北宋 巨然 湖天春色圖軸 清 吳曆 古迹重裝如病延醫 前代書畫,傳曆至今,未有不殘脫者。
苟欲改裝,如病笃延醫(1)。
醫善,則随手而起,醫不善,則随劑而斃。
所謂不藥當中醫(2),不遇良工,甯存故物。
嗟夫!上品名迹,視之匪輕(3)。
邦家用以華國,藝士尊之為師。
師猶父也,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寶書畫者(4),不可不究裝潢。
【注釋】 (1)病笃延醫:病重後請醫生診治。
病笃,指病重。
笃,深、重。
延,聘請、邀請。
(2)不藥當中醫:指以不治療作為一種合理的治療方法,即亂用藥還不如不用藥。
藥,治療。
當,相當,作為。
中,适合。
(3)匪輕:不輕。
匪,通“非”,不是。
《詩經·衛風·木瓜》:“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 (4)寶:珍愛,珍惜重視。
《孟子·盡心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 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 【譯文】 曆代書畫作品流傳至今天,沒有不殘缺脫落的。
如果想要對古代書畫進行重新裝裱,就如同人在病情加重了以後才請醫生診治。
如果碰到醫術高明的醫生,病人就能随手藥到病除,恢複健康;如果碰到醫術不精的庸醫,濫用藥物,則可能導緻病人喪命。
因此,如果沒有遇到醫術高明的醫生,那麼就以不治療作為一種合理的治病方法。
同樣道理,如果沒有遇到書畫裝裱高手,那麼就先将殘缺破損的古畫保存起來,暫時不進行裝裱。
哎!曆代流傳下來的上品名迹,人人都應該十分珍視它。
國家可以用它來彰顯祖國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書畫愛好者将其視作範本,尊為老師。
我們對待師長猶如對待自己的父親,做兒子的,需要了解一些醫學常識,以備日常照顧父親之需。
所以說,珍愛書畫的人也應該對書畫裝裱有一些研究。
明代文人賞畫圖 【點評】 曆代傳世及出土的書畫作品,或者由于裝裱不佳發生空殼脫落,或者由于在流傳過程中收藏保管不善而被撕斷毀壞,或者由于長期埋于地下朽爛疊粘,或者遇到自然災害或戰亂等,都會造成書畫作品受損。
一般年代愈遠的作品,受傷程度愈重,這就需要重新裝裱。
古舊書畫重新裝裱如同請醫生治病,如果遇上庸工拙劣工藝,就能置名迹于死地,因此裝裱的技藝水平高低,實在是古舊書畫存亡的關鍵。
清代陸時化《書畫說鈴》中指出:“書畫不遇名手裝潢,雖破料不堪,甯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壓以他物。
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迹也。
拙工謂之殺畫劊子手。
”對裝裱時機的把握一定要非常謹慎,隻有裝裱技藝精湛的裝裱高手,才能在遇到裝裱頑疾時處理得當,才能把古舊字畫裝裱得更好,不至于将少有的古迹毀于手下。
例如在揭裱修複過程中,往往為了使古舊字畫幹淨漂亮一些,有人便采用漂白粉漂洗,稍有不慎,就會把畫紙腐蝕得更加糟朽,這對于保存古迹大有害處。
很珍貴的古書畫,重裱得好,價值可以倍增,重裱得不好就成了廢物,切切慎之。
如果沒有找到技藝高超的裝裱師,甯肯暫不托裱,以免因此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這種說法是有科學道理的。
《書畫裝池之美》書影 春禽花木圖軸 明 邊文進 妙 技 裝潢能事,普天之下,獨遜吳中(1)。
吳中千百之家,求其盡善者,亦不數人。
往如湯強二氏(2),無忝國手之稱(3)。
後雖時不乏人,亦必主人精審,于中參究,料用盡善,一一從心(4),乃得相成合美。
俾妙迹投胎得所,芳名再世,功豈淺鮮哉(5)? 【注釋】 (1)吳中:古時吳郡或蘇州的别稱。
南宋以後,由于書畫藝術中心向南遷移,南方裝裱工藝日漸興盛,名家輩出,全國聞名。
到了明代,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贊譽。
(2)湯強二氏:指明代萬曆年間的書畫裝裱高手湯傑、強百川二人。
從南宋到明初,裝裱高手随着南宋遷都而集中到杭州一帶。
到明宣德(1426—1435)以後,蘇州書畫名家輩出,重心漸漸轉移到蘇州,形成獨具風格的“蘇裱”。
蘇裱繼承了米芾的優良傳統,加以書畫大家文徵明父子、都元敬、王弇州等對書畫裝裱的精妙研究以及與裝裱名師的切磋交流,緻使蘇裱日臻完善。
到了明代嘉靖(1522—1566)、萬曆(1573—1619)年間達到全盛,此時已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贊譽。
裝裱中推為國手的有:孫鳳、湯傑、強百川、莊希叔等,他們都是父子相授、祖孫相傳,時常來往于南北都市幫人裝裱,因此,當時許多書畫名家的墨迹多經他們之手進行修複裝裱,方可達到完美。
(3)無忝(tiǎn):無愧于。
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謙辭,如忝為人師。
(4)從心:指随心,令人滿意。
(5)淺鮮:輕微,微薄。
《戰國策·韓策二》:“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裡,枉車騎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
” 精心操作。
【譯文】 在書畫裝裱行業裡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全國各地都有,但蘇州是名列第一的。
而在蘇州地區從事書畫裝裱的有成千上百家之多,其中技藝精湛達到爐火純青境地的,也不過幾個人。
從前如湯傑、強百川這兩位書畫裝裱名家,他們無愧于“國手”的稱号。
後來雖然也不乏書畫裝裱高手,但他們必須由書畫主人精心審察,同裝裱師一起探讨研究,才能達到用料、操作等方面的完善,隻有每一方面都能随心滿意,才能達到相輔相成、和諧完美。
這樣,書畫珍品猶如轉世投胎,其藝術價值得以重現,繼續流芳百世,其功勞難道微小嗎? 幽谷圖軸 北宋 郭熙 【點評】 北宋時期,蘇州裝裱業已成型,并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職業。
南宋時期,大批工匠轉移到江南地區,蘇州一帶成了南宋皇室和官僚們獲取各種賞玩工藝品的主要地區。
能工巧匠各施其能、各盡其才,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書畫裝裱技藝在原有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起來。
明代皇帝大多對書畫藝術品不十分重視,當做賞賜或俸祿賜給王公貴戚。
大量的書畫流入了民間,因而明代的私人收藏極為盛行,湧現了一大批鑒藏家,在富裕的江南一帶,更是如此。
如沈周、文徵明、王世貞、董其昌、韓世能、項元汴、華夏、張醜等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書畫家,同時對裝裱十分講究。
在書畫裝裱工作中,書畫主人不再是充當命令者的角色,而必須親身參與其中,對于設計裝裱款式、實際操作流程以及裝裱所選用的材料與裝裱師進行共同磋商探讨,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見,供裝裱師參考。
書畫家與裝裱師頻繁互動,對蘇式裝裱的品格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了使自己收藏的古代書畫珍品裝裱完美,當時的王世貞、顧元方等人,常以厚利聘請著名的裝裱師。
隻有将書畫主人與裝裱師的力量融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裝裱師的長處,從而裱出令人滿意的佳作。
湯氏是蘇州的書畫裝潢世家,據梁章钜說:“湯臣,即湯裱褙,今蘇州裝潢店,尚是其後人。
聞乾隆間尚有湯某者,精于此技。
”汪珂玉就經常把家藏書畫精品“付善手湯氏裝潢”。
據汪珂玉說:“(萬曆癸卯秋)歙客有李鹹熙畫一軸,……近付善手湯氏裝潢甫完。
”又說:“先君凝霞閣有畫屏二架,面面俱宋元人筆,一為鬥方,一為團扇。
……至天啟丁卯,餘轉運山左,聞難旋裡,于讀禮之暇,付湯子裝潢成冊。
”這裡的“湯氏”、“湯子”應該是湯玉林,他曾為汪珂玉揭裱過陸天遊的《溪山清眺圖》。
湯玉林有可能是湯氏後代。
墨梅圖軸 元 王冕 優禮良工 良工須具補天之手(1),貫虱之睛(2),靈惠虛和(3),心細如發。
充此任者,乃不負托。
又須年力甫壯(4),過此則神用不給矣。
好事者,必優禮厚聘。
其書畫高值者,裝善則可倍值,裝不善則為棄物,讵可不慎于先(5),越格趨承此輩(6),以保書畫性命?書畫之命,我之命也,趨承此輩,趨承書畫也。
【注釋】 (1)補天之手:這裡用補天之手形容書畫裝裱師技藝精湛。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女娲是創世女神,她與伏羲結婚而産生人類。
女娲用黃土仿照自己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
後來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在天塌地陷的時候,女娲煉五色石來補天。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
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 (2)貫虱之睛:眼力超群,無與倫比,這裡用來比喻書畫裝裱良工積年苦練,裝裱技藝精湛,出類拔萃。
貫,穿過。
《列子·湯問》:“紀昌者,……昌以牦懸虱于牖(yǒu),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餘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3)靈惠虛和:靈惠,指靈巧聰慧。
惠,通“慧”。
虛和,耐心溫和,從容不迫。
(4)年力甫壯:指剛剛進入中年,年富力強。
甫,剛剛。
(5)讵(jù)可:表示反問。
讵可,豈可。
(6)趨承:奉承,供奉,這裡指優待,善待。
鑒賞家展閱立軸裱件。
【譯文】 優秀的書畫裝裱師應該是具有女娲煉石補天的妙手和紀昌射箭穿虱的眼睛,并且聰慧靈巧、耐心溫和,又要心細如發、心思缜密。
這樣的優秀裝裱師擔此重任來裝裱書畫珍品,才能不辜負書畫主人的托付。
除此之外,書畫裝裱師還需是剛剛進入壯年,年富力強,因為年紀過大則精力和眼力跟不上,難以勝任。
愛好收藏書畫者一定要以優厚的待遇聘請技藝精湛的裝裱師。
高品質的書畫藏品如果裝裱得好,則作品的價值會成倍增加;否則,如果裝裱得不好,作品将毫無價值。
因此,對于書畫裝裱師的選擇怎能不事先謹慎考慮,破格并以高薪聘請優待這些人,以保住書畫作品的性命呢?書畫作品的性命就是我的性命,優厚地對待這些書畫裝裱師,就是珍愛書畫作品。
明代士人博古圖 【點評】 作者對裱畫師提出的要求是“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惠虛和,心細如發”。
這十六個字從手、眼、心三個方面準确地概括出裝裱這項複雜技藝對于從事者的要求,可謂缺一不可。
從某種意義上說,裝裱師是在繼續書畫家未完成的作品,因此他們是書畫創作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必須加以重視。
同時,對裝裱師的年齡也有要求,要年富力強,由此可見作者對裝裱工作研究之透徹。
一位好的裝裱師不僅要裝裱技藝精良,還要對書畫有深刻了解,能讀懂書畫,還要是畫家的知心人,這樣才能達到書畫裝裱的最高境界,在書畫裝裱事業上取得成績。
書畫家往往與裝裱師結成良師益友的關系,禮遇裝裱師與珍愛書畫是一緻的。
裝裱師社會地位的提高,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裝裱技能、提升裝裱品位、更符合文人的審美趣味。
雪樹寒禽圖軸 南宋 李迪 臨流獨坐圖 北宋 範寬 賓主相參(1) 好事賢主,欲得良工,為終世書畫之托,固自不易。
而良工之得賢主以騁技,更難其人。
苟相遇合(2),則異迹當冥冥降靈(3),歸托重生也。
凡重裝盡善,如超劫還丹(4),機緣湊合(5),豈不有神助耶?而賓主定當預為酌定裝式,彼此意惬,然後從事,則兩獲令終之美。
裝裱後的書畫便于欣賞、懸挂及攜帶。
【注釋】 (1)相參:相互商量。
(2)苟相遇合:假如相遇并且互相賞識敬重。
這裡指賢主和良工碰到一起。
(3)異迹: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畫珍品。
冥冥降靈:上天安排神靈下凡。
冥冥,指上天安排。
本意指自然界的幽暗深遠,亦指有鬼神暗中起作用的境界,與“昭昭”相對。
昭昭指為陽、為天、光明之處。
冥冥指為陰、為地、幽暗之處。
《素問·陰陽類論》:“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降靈,神靈下凡。
(4)超劫還丹:遭遇劫難後重生。
超劫,逃脫劫難。
丹,古代術士煉藥用的朱砂。
還丹,道家術語,丹砂燒成水銀之後,放置到一定時間水銀又還原成丹砂,叫還丹。
由于朱砂二百年後變成丹砂而青女孕,再三百年後變成鉛,再二百年成為銀,最後再過二百年化成金。
煉丹師們企圖加快這種自然變化的速度,所謂“千年之氣,一日而足,山澤之寶,七日而成”。
于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種藥物,封閉後進行加熱燒煉,以為可以煉出貴重的金銀來,這樣的煉金術在戰國末期就萌芽了。
到了秦皇漢武時期,由于最高統治者的支持,煉金術就大發展起來,不僅要由銅、鐵等制造出貴重的金、銀來,還要為統治者修煉出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丹來。
(5)機緣湊合:這裡引申為珠聯璧合的意思。
機緣,佛教用語,指衆生信受佛法的根機和因緣。
機指受教者的慧根,緣指施教者的因緣。
機緣體現受教者和施教者兩者之間的關系,隻有機緣湊合,方能成教化。
【譯文】 真正愛好書畫的賢明的收藏家,希望能夠找到書畫裝裱技藝精湛的裝裱師,這樣可以将畢生收藏的曆代名畫托付給他裝裱,書畫裝裱所托得人本來就不容易。
同樣道理,優秀的裝裱師也希望能夠得到賢明的書畫主人的垂青,這樣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施展絕技,這就更不容易了。
如果賢明的書畫收藏主人和技藝精湛的裝裱師能夠相遇并相知互敬,那麼這真是奇迹,仿佛神靈在冥冥之中降福保佑,使得這些古代已破損的書畫珍品托付得人,可以重新煥發新的生命。
凡是重新裝裱并取得完美效果的書畫珍品,就好像逃脫種種劫難,獲得了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一樣,這是機會和緣分相湊合,難道不是有神靈在暗中相助嗎?書畫主人與裝裱師預先細加商議确定好裝裱的形式等等,使得彼此滿意,然後再動手進行裝裱,這樣雙方最終就可以獲得滿意稱心的效果。
【點評】 書畫收藏家和裝裱師自古就是伯樂和千裡馬的關系,“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技藝精湛的裝裱師遇見賢明的書畫主人就如同千裡馬遇見伯樂,真是珠聯璧合。
古時候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
在人間,伯樂是指能夠鑒别出馬匹優劣的人。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是春秋時代的孫陽。
有一次,他受楚王之托去尋求能日行千裡的駿馬。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産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仍一無所獲。
一次偶然的機會,伯樂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
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
伯樂走近那匹馬,馬見到伯樂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
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買下了這匹馬。
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裡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磬,直上雲霄。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
伯樂說:“這确實是匹千裡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
隻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複體力。
”果然,馬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喂養,果然變得精壯神駿、不同凡響。
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裡之外。
後來千裡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
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技藝精湛的裝裱師一般都精于鑒古,徐學谟的《世廟識餘錄》也記載:“(嚴)世蕃門客吳人湯裱褙者,以能鑒古,頗用事。
……世蕃受賂遺既多,遂旁索古書畫。
凡獻古書畫者,必先賄湯裱褙辨以為真迹,始收之。
”裱褙匠經常近距離接觸古今書畫,時間一久,鑒賞能力自然也遠高于他人。
書畫主人和裝裱師在一起對書畫古迹的裝裱進行預先商讨切磋,事先準備一個周密的計劃方案,然後,裝裱師再進行裝裱工作,這樣才可以取得雙方都滿意的效果。
這種遇合對于書畫珍品的重新裝裱真是幸運之極,如同神仙下凡,得到神靈相助,書畫古迹可以舊貌換新顔。
著色蘭竹圖卷 元 趙雍 審視氣色 書畫付裝,先須審視氣色(1)。
如色暗氣沉,或煙蒸塵積,須浣淋令淨(2)。
然浣淋傷水,亦妨神彩(3),如稍明淨,仍之為妙。
【注釋】 (1)氣色:古代書畫作品畫面的破舊和污損程度。
本義指人的面色,神态,即一個人的精神狀态和皮膚色調尤其是面部皮膚的色調。
唐人白敏中《酒令》詩:“少年從事誇門第,莫向尊前氣色粗。
” (2)浣(huàn):用水淋洗古舊字畫上的污漬、塵垢。
本義為洗衣服,《說文》:“浣,濯衣垢也。
” (3)妨:損害。
【譯文】 書畫裝裱師在付托裝裱之前,應該先檢查和觀看古舊書畫破舊和污損程度。
如果畫面色澤灰暗,破舊程度嚴重,或者曾經遭受煙火熏烤,塵垢密布,那就必須用清水進行淋洗,使之恢複潔淨。
然而,用水淋洗會損傷書畫作品,也容易損害書畫作品的神韻光彩,因此,如果畫心還清明幹淨,就無須用水淋洗,保持原樣為宜。
【點評】 古人雲:“審其思,施其巧”,“以神遇而不以力會,然後為得”。
這就要求裝裱師不僅具有“因材施教”的技巧,而且具有胸中有底、手上有數的匠心,因其所宜,合理施工。
首先,審視裱件氣色,按不同裱件特性決定裝裱方案,這是裝裱一件作品全過程的開始,也是裝裱藝術的一個重要環節。
裝裱新畫前,先摸清畫心墨氣、色彩及紙性絹質,把握其用水潤濕後的變化性能,酌情采取相應方法進行托裱。
對于古舊書畫的重裱則更為複雜。
首先必須觀察紙絹氣色,檢查污損情況,辨明紙絹年代、質地、透視畫心厚薄。
正如清代朱琰《陶說》所謂:“相物而賦形,範質而施采。
”古舊字畫名迹流傳至今,由于年深日久或幾經易手、收藏不慎而導緻破損、蟲蛀沾污或黴爛,甚至曆經裝裱,畫心局部會被揭去半層,亦有夾宣字畫,被書畫商揭取一層冒充名迹盜賣,這些都不容易再揭。
如果不加以揭裱和修複,很可能毀于一旦。
其次,必須及時聘請裝裱高手進行修複,裝裱師需要心細如發、靈惠虛和、别具慧眼、雙手熟練,方可使之“煥發青春”,還原作品神韻與光彩。
這樣,才能更好地供後代書畫愛好者們欣賞、觀摩和研究,同時還可以延長書畫作品的壽命,達到長久收藏的目的。
最後,書畫裝裱師在對古舊書畫進行修複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小心再小心。
宋人趙希鹄主張:“畫不脫落不宜裝背,一裝背則一損精神,此決然無疑者。
墨迹法帖亦然。
”對于污損程度嚴重的書畫古迹,才可以着手進行用水淋洗等處理,因為揭裱和淋洗等修複手法對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如果少許幹淨些的作品就可以保持原樣,這樣對作品來說是最合适的處理方法。
《還魂記》插圖 水殿春深圖軸 清 袁江 洗 洗時,先視紙質松緊,絹素曆年遠近及畫之顔色,黴損受病處(1),一一加意調護(2)。
損,則連托紙洗,不損,則揭淨。
隻将畫之本身副油紙置案上(3),将案兩足墊高,一邊瀉水,用糊刷灑水,淋去塵污,至水淨而止。
如黴氣重,積污深,則用枇杷核錘浸滾水(4),冷定洗之,即垢污盡去。
或皂角亦可(5)。
用則急将清水淋解枇杷、皂角之餘氣,否則反為畫害,慎之。
洗後,将新紙印去水氣,令速幹為善。
【注釋】 (1)受病處:指古舊書畫遭受黴爛、沾污、破損和蟲蛀等破壞。
(2)加意:特意。
(3)副:附襯。
油紙:加工紙的一種,用較韌的原紙,塗上桐油或其他幹性油制成夾宣紙,具有耐折及防潮濕功能,供制雨傘﹑糊窗戶或作各種防水、防濕包裝之用。
這裡用于書畫揭裱時作襯,是舊畫揭裱修複時不可缺少的護心紙。
油紙性能既光滑又透水、堅韌,刷上一層薄薄漿糊,覆蓋在畫心正面,糊住紙本或絲絹心,起到保護畫心絲縷不動、重彩不緻脫落的作用。
然後翻過畫心,使油紙襯在底下托住畫心,任憑漿濕水淋,紋絲不動,等到調換好新托紙後,最後揭去油紙,這樣既便于揭去舊畫心,又保護了畫心的完整和原作色彩。
所以,古迹重新裝裱時,必須先加油紙,它是古迹揭裱重裝不可或缺的助手。
(4)枇杷核: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種子,枇杷樹葉子和核都可以入藥。
種子含苦杏仁甙,蠟醇,氨基酸等多種成分。
(5)皂角:皂莢,又名皂角樹,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枝上有刺,結有長莢。
皂莢果富含皂質,可以用來洗衣去污,也是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
此處指用皂角浸水洗畫。
皂莢與枇杷核 【譯文】 在對古舊書畫進行淋洗時,應先觀察作品紙質的松緊程度,紙張或絹素所經曆的年代是遠還是近,還要看看畫面的顔色發黴、損傷病變、蟲蛀等情況,然後逐一用心調理并采取保護措施。
如果書畫心黴變和破損,就要連同托紙一起用水洗;如果畫心沒有受損,就把畫心揭幹淨再洗。
洗畫時,隻要将畫心下面附襯上水油紙,放在裱台上,并将裱台一端的兩條桌腿墊高,另一邊低,使得桌子呈傾斜狀,便于瀉掉污水。
淋洗是用漿糊刷沾水灑到畫面水,淋去畫心上的塵垢和積污,直到流下來的水變得潔淨為止。
如果畫面黴氣重,污垢較多,就要用榔頭将枇杷核敲碎,用沸水浸泡待雜質沉澱冷卻後再用枇杷核水淋洗畫面,這樣污垢可以徹底清洗幹淨。
或者用皂角水代替枇杷核水進行淋洗。
之後,應立即用清水淋洗,以去除殘存的枇杷核或皂角水的氣味,否則,又會成為侵蝕書畫的危害,這一點必須謹慎小心加以重視。
清洗完成後,還要用新的吸水紙覆蓋上去,用手心按壓依次印過,吸去水分,使畫心迅速即幹為好。
【點評】 書畫古迹如果隻是浮面灰塵、幹黴、白花或小點小漬,那就不需要淋洗,可用雞毛撣拂去浮塵,用刀尖輕輕挑去蠅屎蟑漬即可。
如果畫心色暗氣沉,必須用水淋洗,具體操作過程根據不同情況分别對待,善加調護,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種: 一、水燙黃漬 畫心紙沒有殘缺破損,色澤牢固,亦無黴點,僅僅有些黃漬水痕,先将畫面朝上平鋪桌上,用排筆蘸沸水刷一、二次,悶一刻鐘後打開,搭在晾杆上用噴壺盛冷水徐徐淋洗。
如果黃黑程度很深,可用平案開水燙擠法清洗。
即畫面向上平攤在裱台上,将裱台一頭墊高,一頭瀉水,先平鋪好畫心,覆蓋上全新潔白的毛巾二、三層,用開水一壺輕緩地澆在毛巾上,每隔一段時間澆一次,再用熱毛巾悶透,最後用幹毛巾吸去畫上的水分,晾幹後即可去除畫心的黃漬。
二、漂白粉漂洗 紙本畫心可以用漂白粉漂洗,如果是絹本畫心就不可以用漂白粉。
畫心一經漂白就不利于收藏,所以珍愛書畫的收藏家甯可保持書畫古迹自然原貌,也不主張漂白。
使用漂白粉漂洗畫心一般在揭去覆背紙或揭去托紙後進行,具體方法如下:用冷清水一盆加入2%漂白粉末,每100CC冷水加2克漂白粉,攪動後取清頭待用。
将畫心放在一頭墊高的裱台上,在燙去黃漬後用小排筆蘸漂白粉水塗刷一遍,要避開圖章印記等有顔色的地方,漂洗過後用灑水壺裝冷清水在畫面上輕輕細細地灑水,将漂白粉沖洗四、五遍,以求沖淨,直到沒有漂白粉味道為止。
三、去黴點 古舊字畫常有白斑滿幅,即“幹黴”、“白黴”或“白花”,将畫心朝上平鋪在裱台,趁幹燥先用雞毛帚輕輕撣掉“白花”,再用排筆蘸熱水淋洗整個畫心,徐徐沖洗,用白毛巾吸幹水分,再繼續沖洗,重複三次,最後把毛巾卷成卷子,放在畫面上雙手夾水輕輕推滾,使黴污黃漬水全部從邊上擠出,待水色變清後再用冷清水噴淋直至水色潔淨,最後用幹毛巾吸幹水分即可。
去除白黴點還算比較容易,如果畫面上許多“綠黴”、“黃黴”,那就需要先将畫心放置在太陽底下曬半天,使黴斑發松發浮,再用小排筆輕輕拂拭,撣掉黴點表層,然後用熱水淋洗。
倚松圖冊 南宋 馬遠 竹石集禽圖軸 元 王淵 揭 書畫性命,全關于揭。
絹尚可為,紙有易揭者,有紙質薄糊厚難揭者,糊有白芨者猶難(1)。
恃在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2),逐漸耐煩,緻力于毫芒微渺間(3),有臨淵履冰之危(4)。
一得奏功,便勝淝水之捷(5)。
【注釋】 (1)白芨(jī):亦作“白及”,中藥名。
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塊莖,含有粘液質和澱粉,可以用來做漿糊。
(2)恃(shì):依靠,憑借。
迎刃之能:指解決問題的能力,此處借喻裱畫師揭畫心托紙的高超技藝。
迎刃,迎刃而解。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本義指把竹子劈開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自己裂開了;而如果采取攔腰橫切的方法破竹,想要切斷肯定要花費很大的工夫。
比喻主要問題解決了,其它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3)毫芒微渺:極其細微和模糊不清。
毫,細長而尖的毛,用來比喻極細小的,如毫毛、毫末。
芒,禾本科植物種子殼上的細刺,如麥芒。
(4)臨淵履冰:面臨深淵,腳踩薄冰,比喻小心謹慎,唯恐有失。
也可作“臨深履薄”,《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裡指裝裱師在揭畫心托紙時要尤其謹慎小心,以免把畫心揭破。
淵,深淵;履,踩踏;冰,薄冰。
(5)淝水之捷:即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中國北方的前秦苻堅組織八十萬軍隊,大舉南下,欲滅南方的東晉。
晉相謝安派遣謝玄等率北府兵八萬迎戰,于淝水(今安徽壽州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将領謝石、謝玄大勝前秦軍苻堅。
這裡用淝水之戰比喻揭裱成功的重大意義。
白芨 【譯文】 古舊書畫作品重裱的性命,關鍵全在于揭去畫心後面的一層原托紙。
畫心是绫絹質地的還比較容易揭裱,而紙張質地的書畫心有較容易揭裱的,如果碰到那種紙張質地很薄而漿糊很厚的書畫心就非常難于揭裱了,如果再碰上用了白芨汁制作的漿糊,揭起來就難上加難了。
要依靠技藝精湛的裝裱師苦心經營,要施展像庖丁解牛那樣迎刃而解的本領技巧,一步一步地、極其耐心地用心盡力于像麥芒那樣細微的分毫之間下功夫,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态度,一不小心便會發生危險,陷入困境。
一旦揭裱成功,可以說勝過曆史上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的戰績了。
揭裱後的古代絹畫 【點評】 揭裱是恢複古舊書畫生命的重中之重,是指将原來裱畫的背紙和托心紙揭掉,以便于重新進行裝裱。
古舊書畫在經過淋洗畫心後,應馬上着手進行揭裱,不能拖延時間太久,否則,紙絹會因為受水過度而失去應有的拉力。
裱畫師在揭裱之前,先在桌子上襯墊一層透明塑料膜,并使書畫心完全鋪平、緊緊貼在塑料膜上,以便于書畫在揭裱後可以完整地揭起來,防止書畫殘片粘在桌子上,造成損失。
在具體的揭裱過程中,還需根據古舊書畫受損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揭法:一、如果書畫原裱所用漿糊較稀,導緻大面積重皮,這樣揭裱就比較容易進行。
書畫作品原有的覆背紙和托心紙都可以一塊一塊地揭起來而對畫心傷害較小;二、如果是年代較久遠的古舊書畫,書畫心已經變酥,或折痕累累,斷裂嚴重,或漿糊中加入白芨,紙絹已經熟化,這種情況就非常難于揭裱,需要裝裱師的“補天之手,貫虱之睛”,而且“苦心施迎刃之能”,才能将背紙和托心紙一層層地揭去,保持畫心的完整。
裝裱師在揭裱時,還需注意選擇墨色較濃處下手,這樣便于區分出畫心和托心紙,避免出錯傷到畫心。
畫心水分含量适中,不能太幹也不能太濕,否則都會将畫心揭破,不可收拾。
在揭托心紙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則:甯慢勿快,甯輕勿重,從一邊依次揭向另一邊,還要注意用力均勻,并随時将揭下來的紙屑清除。
揭裱應該一氣呵成為好,但如果一天無法完成,那麼必須用濕毛巾覆蓋在畫心上,在毛巾上加蓋一層塑料膜,防止水分蒸發,等待第二天繼續完成揭裱。
秋舸清嘯圖軸 元 盛懋 補 補綴,須得書畫本身紙絹質料一同者。
色不相當,尚可染配。
絹之粗細,紙之厚薄,稍不相侔(1),視則兩異。
故雖有補天之神,必先煉五色之石(2)。
絹須縷絲相對,紙必補處莫分。
【注釋】 (1)相侔(móu):相同。
侔,相等,齊。
(2)“故雖”二句:古代神話傳說,相傳上古有位女帝叫女娲氏。
古時候,共工氏為祝融所敗,頭觸不周山,山崩,天柱打斷,地維缺,洪水泛濫。
女娲氏就煉制五色之石來補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瑤水,于是地平了,天也補好了。
這裡借女娲煉石補天比喻修補古舊書畫必須先找好原材料。
【譯文】 修補古舊書畫所用的紙或絹,必須選擇質地與書畫心紙或絹質地相同的材料。
如果顔色有差别,還可以通過重新染色,使之與書畫心顔色相匹配。
因為絹的紋理有粗細之分,紙張的厚薄也有分别,如果所選出的用于修補的紙張和絹帛與書畫心稍有一點差别,那麼看上去就會有天壤之别。
所以,雖然女娲有補天的神功,但也必須先煉成用于補天的五色彩石。
修補好的絹質古舊書畫,補上去的絹必須與畫心原絹經緯絲縷相對;補上去的紙必須與畫心原用紙厚薄簾紋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點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意思是技藝再高的廚師如果沒有原料,沒有做好準備工作,也很難做出豐盛的筵席。
同樣道理,技藝高超的裝裱師,如果沒有找到相匹配的修補材料,那麼也難以施展技藝。
女娲為了補天,必須先煉成五色之石;裝裱師要修補古舊書畫,必須先選好相應的修補紙絹。
在裝裱行業修補的行話叫做“三相近”,即補紙掌握厚薄、質料、簾紋三相近,紙絹要與畫心的質地相同、色度深淺相近,簾紋橫豎及粗細一緻。
如果選不出色調相近的補
上士才人(4),竭精靈于書畫(5),僅賴楮素以傳(6)。
而楮質素絲之力有限,其經傳接非人,以至兵火喪亂,黴爛蠹蝕,豪奪計賺(7),種種惡劫,百不傳一。
于百一之中,裝潢非人,随手損棄,良可痛惋。
故裝潢優劣,實名迹存亡系焉。
竊謂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8)。
是以切切于茲,探讨有日,頗得金針之秘(9),乃一一拈志(10),願公海内。
好事諸公,有獲金匮之奇、梁間之秘者(11),欲加背飾,乞先于此究心,庶不虞損棄(12)。
俾古迹一新,功同再造。
則餘此《志》也,敢謂有補于同心,冀欲策微勳于至藝,以附冥契之私雲(13)。
民國時期上海《圖畫時報》所見糊裱裝潢工作 【注釋】 (1)立言:指著書立說。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泛指寫文章,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
”教化:教育感化。
《詩經·周南·關雎序》:“美教化,移風俗。
” (2)抄卷雕闆:抄卷,指抄書。
雕闆指在木闆上雕刻圖文,使其凸出,制成以供印刷用的底版,再用刷子把墨塗在凸起的圖文上轉印到紙上,即雕版印刷。
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始于隋,發展于唐,完善于宋。
(3)頒習:頒布學習。
頒,發布。
《周禮·春官·大史》:“頒告朔于邦國。
”習,學習。
《韓非子·五蠹》:“莫如修仁義而習文學。
” (4)上士才人:指文人才子。
上士,官名,周朝設上士官,上士為士一級爵位的最高一等。
《周禮·天官冢宰·叙官》:“宮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
”才人,有才能和學問的人。
(5)精靈:指精力和智慧。
精,古人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靈,聰明,靈活。
《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 (6)楮(chǔ)素:指書畫用的紙和絹,因此楮素常被用來作為紙張的代稱。
清人沈宗骞《芥舟學畫編·人物瑣論》:“規矩在手,法度因心,任我意以為之,無不合古人氣局,乃潇灑流利之緻溢于楮素之間矣。
”楮,樹名,樹皮是古時造紙的原料。
素,指白色的生絹。
(7)豪奪計賺:指巧取豪奪,搶奪、倒賣。
豪奪,指用強力搶奪。
北宋蘇轼《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賺,獲得利潤。
(8)司命:星官名,三台中的上台二星,傳說中掌管生死的神,這裡指掌管命運。
《韓非子·喻老》:“(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司,主管、操作、承擔、掌管。
(9)金針之秘:指書畫裝裱的秘訣、訣竅。
這個典故出自唐人馮翊《桂苑叢談·史遺》,其中記載:“鄭侃,……女年十六,名采娘,淑貞其儀,七夕夜陳香筵祈于織女。
是夕,夢雲輿雨蓋蔽空。
駐車命采娘曰:‘吾織女,祈何福?’曰:‘願丐巧耳。
’乃遺一金針,長寸餘,綴于紙上,置裙帶中,令:‘三曰勿語。
汝當奇巧。
不爾,化成男子。
’”後來,人們常以金針比喻秘訣。
(10)拈志:指逐一記錄下來,寫成此書。
拈,指用手指夾取。
志,記錄。
(11)金匮(kuì)之奇、梁間之秘:比喻珍貴的書畫作品。
金匮,古代宮廷中收藏書畫的器具,又指宮中珍藏書畫之處。
《漢書·高帝紀》:“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廟。
”梁間,指房梁之間,古人常将珍貴的書畫藏于房梁之間,即秘密地珍藏在大殿梁栱内的書畫。
(12)不虞:不用顧慮。
虞,擔心,顧慮。
(13)冥契:指意氣相投的知音好友,這裡指書畫愛好者。
私:偏愛。
這裡指需要。
【譯文】 古代聖賢著書立說,用以教育感化人民,後人将這些著作手工抄錄成卷,或用雕版印刷成書籍,廣泛傳播到全國各地,頒發給家家戶戶學習,以至于這些著作、至理名言曆經千秋萬代而流傳不衰。
曆代飽學之士竭盡精力與才智從事書畫藝術創作,這些書畫作品僅僅依賴紙張、絹帛才能夠流傳下來。
然而紙張、絹帛的壽命和承受力有限,在書畫流傳過程中,如果經過不珍愛書畫的人或者不懂收藏保存書畫的外行之手,甚至遭受兵火戰亂,腐蝕蟲蛀,或者被惡人巧取豪奪,如此種種劫難,最終能夠流傳下來的往往不到百分之一。
而在這些有幸流傳下來的百分之一的作品中,由于裝裱者技藝不精,随手損壞甚至丢棄,使得流傳下來的書畫作品越來越少,這是非常令人痛心和惋惜的。
所以說,書畫裝裱技藝水平的優劣,是直接關系到書畫名作存亡的關鍵。
我認為,書畫裝裱是掌握書畫命運,并使之流傳下來的決定因素。
為此我迫切地緻力于書畫裝裱的研究,長期探讨,掌握了其中的奧秘,于是逐一記錄下來,寫成了《裝潢志》,願意公開發表出來。
廣大愛好書畫藝術的同道們,如果有人得到了值得用金櫃來裝的書畫精品,或者值得珍藏在房梁上的書畫珍品,并想對它們進行裝裱的,那麼首先務必對我的這本《裝潢志》進行細心研讀,這樣就可以不再顧慮書畫名作會被損壞或遺失,最終使得古代書畫名作煥然一新,其功績如同賦予了書畫第二次生命。
因此,這本《裝潢志》敢說可以對書畫愛好者有所幫助,同時希望能對曆代書畫名作的收藏盡綿薄之力,以滿足書畫愛好者的需要。
20世紀上半期的“上海書畫會” 【點評】 俗語說“三分畫,七分裱”,此話雖有點誇大裝裱的作用,但不無道理。
古人曾将書畫的裝裱比喻成美人妝容和修飾。
美人雖然是天生麗質,但是如果整天蓬頭垢面,不注重修飾裝扮,那麼美人也失去了光彩。
而如果略施粉黛、輕點胭脂,再穿上高貴的華服,那自然是增添了嬌豔和妩媚啊!由此可見,裝裱對于書畫是至關重要的。
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曾說:“作為一件藝術品,除了畫面的藝術水平決定在畫家而外,裝裱是最重要的一點。
”因此,一件完美的書畫作品是離不開裝裱的。
由于中國書畫是作于宣紙和绫絹之上的,而紙絹的質地較薄,經過書寫和繪制後便出現收縮,不易體現作品應有的藝術效果,既不便于欣賞,也不便于收藏。
而書畫妙墨,上古精品,經過裝裱後,其用筆的氣勢,墨色的神韻,層次與意境以及章法布局的巧妙構思等等,都會顯現出來,宛如錦上添花,成為一件珠聯璧合的藝術品。
同時,經過裝裱的書畫,便于懸挂、展覽、觀摩和欣賞;便于保存和長期收藏。
特别是一些古舊書畫名迹,由于年代久遠或保存不善而出現畫面斷裂、殘缺以及墨色剝落的現象,如經過揭裱和修複,可使之恢複原貌,重現青春。
那些曆經種種劫難能夠流傳下來的書畫名作已經寥寥無幾,如果再遭遇書畫裝裱技藝不精或書畫主人疏忽,造成人為損害,将令人痛心疾首、扼腕歎息!因此,作者發出了“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的感慨。
萬壑松風圖軸 北宋 巨然 湖天春色圖軸 清 吳曆 古迹重裝如病延醫 前代書畫,傳曆至今,未有不殘脫者。
苟欲改裝,如病笃延醫(1)。
醫善,則随手而起,醫不善,則随劑而斃。
所謂不藥當中醫(2),不遇良工,甯存故物。
嗟夫!上品名迹,視之匪輕(3)。
邦家用以華國,藝士尊之為師。
師猶父也,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寶書畫者(4),不可不究裝潢。
【注釋】 (1)病笃延醫:病重後請醫生診治。
病笃,指病重。
笃,深、重。
延,聘請、邀請。
(2)不藥當中醫:指以不治療作為一種合理的治療方法,即亂用藥還不如不用藥。
藥,治療。
當,相當,作為。
中,适合。
(3)匪輕:不輕。
匪,通“非”,不是。
《詩經·衛風·木瓜》:“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 (4)寶:珍愛,珍惜重視。
《孟子·盡心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 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 【譯文】 曆代書畫作品流傳至今天,沒有不殘缺脫落的。
如果想要對古代書畫進行重新裝裱,就如同人在病情加重了以後才請醫生診治。
如果碰到醫術高明的醫生,病人就能随手藥到病除,恢複健康;如果碰到醫術不精的庸醫,濫用藥物,則可能導緻病人喪命。
因此,如果沒有遇到醫術高明的醫生,那麼就以不治療作為一種合理的治病方法。
同樣道理,如果沒有遇到書畫裝裱高手,那麼就先将殘缺破損的古畫保存起來,暫時不進行裝裱。
哎!曆代流傳下來的上品名迹,人人都應該十分珍視它。
國家可以用它來彰顯祖國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書畫愛好者将其視作範本,尊為老師。
我們對待師長猶如對待自己的父親,做兒子的,需要了解一些醫學常識,以備日常照顧父親之需。
所以說,珍愛書畫的人也應該對書畫裝裱有一些研究。
明代文人賞畫圖 【點評】 曆代傳世及出土的書畫作品,或者由于裝裱不佳發生空殼脫落,或者由于在流傳過程中收藏保管不善而被撕斷毀壞,或者由于長期埋于地下朽爛疊粘,或者遇到自然災害或戰亂等,都會造成書畫作品受損。
一般年代愈遠的作品,受傷程度愈重,這就需要重新裝裱。
古舊書畫重新裝裱如同請醫生治病,如果遇上庸工拙劣工藝,就能置名迹于死地,因此裝裱的技藝水平高低,實在是古舊書畫存亡的關鍵。
清代陸時化《書畫說鈴》中指出:“書畫不遇名手裝潢,雖破料不堪,甯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壓以他物。
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迹也。
拙工謂之殺畫劊子手。
”對裝裱時機的把握一定要非常謹慎,隻有裝裱技藝精湛的裝裱高手,才能在遇到裝裱頑疾時處理得當,才能把古舊字畫裝裱得更好,不至于将少有的古迹毀于手下。
例如在揭裱修複過程中,往往為了使古舊字畫幹淨漂亮一些,有人便采用漂白粉漂洗,稍有不慎,就會把畫紙腐蝕得更加糟朽,這對于保存古迹大有害處。
很珍貴的古書畫,重裱得好,價值可以倍增,重裱得不好就成了廢物,切切慎之。
如果沒有找到技藝高超的裝裱師,甯肯暫不托裱,以免因此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這種說法是有科學道理的。
《書畫裝池之美》書影 春禽花木圖軸 明 邊文進 妙 技 裝潢能事,普天之下,獨遜吳中(1)。
吳中千百之家,求其盡善者,亦不數人。
往如湯強二氏(2),無忝國手之稱(3)。
後雖時不乏人,亦必主人精審,于中參究,料用盡善,一一從心(4),乃得相成合美。
俾妙迹投胎得所,芳名再世,功豈淺鮮哉(5)? 【注釋】 (1)吳中:古時吳郡或蘇州的别稱。
南宋以後,由于書畫藝術中心向南遷移,南方裝裱工藝日漸興盛,名家輩出,全國聞名。
到了明代,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贊譽。
(2)湯強二氏:指明代萬曆年間的書畫裝裱高手湯傑、強百川二人。
從南宋到明初,裝裱高手随着南宋遷都而集中到杭州一帶。
到明宣德(1426—1435)以後,蘇州書畫名家輩出,重心漸漸轉移到蘇州,形成獨具風格的“蘇裱”。
蘇裱繼承了米芾的優良傳統,加以書畫大家文徵明父子、都元敬、王弇州等對書畫裝裱的精妙研究以及與裝裱名師的切磋交流,緻使蘇裱日臻完善。
到了明代嘉靖(1522—1566)、萬曆(1573—1619)年間達到全盛,此時已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贊譽。
裝裱中推為國手的有:孫鳳、湯傑、強百川、莊希叔等,他們都是父子相授、祖孫相傳,時常來往于南北都市幫人裝裱,因此,當時許多書畫名家的墨迹多經他們之手進行修複裝裱,方可達到完美。
(3)無忝(tiǎn):無愧于。
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謙辭,如忝為人師。
(4)從心:指随心,令人滿意。
(5)淺鮮:輕微,微薄。
《戰國策·韓策二》:“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裡,枉車騎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
” 精心操作。
【譯文】 在書畫裝裱行業裡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全國各地都有,但蘇州是名列第一的。
而在蘇州地區從事書畫裝裱的有成千上百家之多,其中技藝精湛達到爐火純青境地的,也不過幾個人。
從前如湯傑、強百川這兩位書畫裝裱名家,他們無愧于“國手”的稱号。
後來雖然也不乏書畫裝裱高手,但他們必須由書畫主人精心審察,同裝裱師一起探讨研究,才能達到用料、操作等方面的完善,隻有每一方面都能随心滿意,才能達到相輔相成、和諧完美。
這樣,書畫珍品猶如轉世投胎,其藝術價值得以重現,繼續流芳百世,其功勞難道微小嗎? 幽谷圖軸 北宋 郭熙 【點評】 北宋時期,蘇州裝裱業已成型,并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職業。
南宋時期,大批工匠轉移到江南地區,蘇州一帶成了南宋皇室和官僚們獲取各種賞玩工藝品的主要地區。
能工巧匠各施其能、各盡其才,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書畫裝裱技藝在原有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起來。
明代皇帝大多對書畫藝術品不十分重視,當做賞賜或俸祿賜給王公貴戚。
大量的書畫流入了民間,因而明代的私人收藏極為盛行,湧現了一大批鑒藏家,在富裕的江南一帶,更是如此。
如沈周、文徵明、王世貞、董其昌、韓世能、項元汴、華夏、張醜等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書畫家,同時對裝裱十分講究。
在書畫裝裱工作中,書畫主人不再是充當命令者的角色,而必須親身參與其中,對于設計裝裱款式、實際操作流程以及裝裱所選用的材料與裝裱師進行共同磋商探讨,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見,供裝裱師參考。
書畫家與裝裱師頻繁互動,對蘇式裝裱的品格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了使自己收藏的古代書畫珍品裝裱完美,當時的王世貞、顧元方等人,常以厚利聘請著名的裝裱師。
隻有将書畫主人與裝裱師的力量融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裝裱師的長處,從而裱出令人滿意的佳作。
湯氏是蘇州的書畫裝潢世家,據梁章钜說:“湯臣,即湯裱褙,今蘇州裝潢店,尚是其後人。
聞乾隆間尚有湯某者,精于此技。
”汪珂玉就經常把家藏書畫精品“付善手湯氏裝潢”。
據汪珂玉說:“(萬曆癸卯秋)歙客有李鹹熙畫一軸,……近付善手湯氏裝潢甫完。
”又說:“先君凝霞閣有畫屏二架,面面俱宋元人筆,一為鬥方,一為團扇。
……至天啟丁卯,餘轉運山左,聞難旋裡,于讀禮之暇,付湯子裝潢成冊。
”這裡的“湯氏”、“湯子”應該是湯玉林,他曾為汪珂玉揭裱過陸天遊的《溪山清眺圖》。
湯玉林有可能是湯氏後代。
墨梅圖軸 元 王冕 優禮良工 良工須具補天之手(1),貫虱之睛(2),靈惠虛和(3),心細如發。
充此任者,乃不負托。
又須年力甫壯(4),過此則神用不給矣。
好事者,必優禮厚聘。
其書畫高值者,裝善則可倍值,裝不善則為棄物,讵可不慎于先(5),越格趨承此輩(6),以保書畫性命?書畫之命,我之命也,趨承此輩,趨承書畫也。
【注釋】 (1)補天之手:這裡用補天之手形容書畫裝裱師技藝精湛。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女娲是創世女神,她與伏羲結婚而産生人類。
女娲用黃土仿照自己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
後來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在天塌地陷的時候,女娲煉五色石來補天。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
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 (2)貫虱之睛:眼力超群,無與倫比,這裡用來比喻書畫裝裱良工積年苦練,裝裱技藝精湛,出類拔萃。
貫,穿過。
《列子·湯問》:“紀昌者,……昌以牦懸虱于牖(yǒu),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餘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3)靈惠虛和:靈惠,指靈巧聰慧。
惠,通“慧”。
虛和,耐心溫和,從容不迫。
(4)年力甫壯:指剛剛進入中年,年富力強。
甫,剛剛。
(5)讵(jù)可:表示反問。
讵可,豈可。
(6)趨承:奉承,供奉,這裡指優待,善待。
鑒賞家展閱立軸裱件。
【譯文】 優秀的書畫裝裱師應該是具有女娲煉石補天的妙手和紀昌射箭穿虱的眼睛,并且聰慧靈巧、耐心溫和,又要心細如發、心思缜密。
這樣的優秀裝裱師擔此重任來裝裱書畫珍品,才能不辜負書畫主人的托付。
除此之外,書畫裝裱師還需是剛剛進入壯年,年富力強,因為年紀過大則精力和眼力跟不上,難以勝任。
愛好收藏書畫者一定要以優厚的待遇聘請技藝精湛的裝裱師。
高品質的書畫藏品如果裝裱得好,則作品的價值會成倍增加;否則,如果裝裱得不好,作品将毫無價值。
因此,對于書畫裝裱師的選擇怎能不事先謹慎考慮,破格并以高薪聘請優待這些人,以保住書畫作品的性命呢?書畫作品的性命就是我的性命,優厚地對待這些書畫裝裱師,就是珍愛書畫作品。
明代士人博古圖 【點評】 作者對裱畫師提出的要求是“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惠虛和,心細如發”。
這十六個字從手、眼、心三個方面準确地概括出裝裱這項複雜技藝對于從事者的要求,可謂缺一不可。
從某種意義上說,裝裱師是在繼續書畫家未完成的作品,因此他們是書畫創作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必須加以重視。
同時,對裝裱師的年齡也有要求,要年富力強,由此可見作者對裝裱工作研究之透徹。
一位好的裝裱師不僅要裝裱技藝精良,還要對書畫有深刻了解,能讀懂書畫,還要是畫家的知心人,這樣才能達到書畫裝裱的最高境界,在書畫裝裱事業上取得成績。
書畫家往往與裝裱師結成良師益友的關系,禮遇裝裱師與珍愛書畫是一緻的。
裝裱師社會地位的提高,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裝裱技能、提升裝裱品位、更符合文人的審美趣味。
雪樹寒禽圖軸 南宋 李迪 臨流獨坐圖 北宋 範寬 賓主相參(1) 好事賢主,欲得良工,為終世書畫之托,固自不易。
而良工之得賢主以騁技,更難其人。
苟相遇合(2),則異迹當冥冥降靈(3),歸托重生也。
凡重裝盡善,如超劫還丹(4),機緣湊合(5),豈不有神助耶?而賓主定當預為酌定裝式,彼此意惬,然後從事,則兩獲令終之美。
裝裱後的書畫便于欣賞、懸挂及攜帶。
【注釋】 (1)相參:相互商量。
(2)苟相遇合:假如相遇并且互相賞識敬重。
這裡指賢主和良工碰到一起。
(3)異迹: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畫珍品。
冥冥降靈:上天安排神靈下凡。
冥冥,指上天安排。
本意指自然界的幽暗深遠,亦指有鬼神暗中起作用的境界,與“昭昭”相對。
昭昭指為陽、為天、光明之處。
冥冥指為陰、為地、幽暗之處。
《素問·陰陽類論》:“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降靈,神靈下凡。
(4)超劫還丹:遭遇劫難後重生。
超劫,逃脫劫難。
丹,古代術士煉藥用的朱砂。
還丹,道家術語,丹砂燒成水銀之後,放置到一定時間水銀又還原成丹砂,叫還丹。
由于朱砂二百年後變成丹砂而青女孕,再三百年後變成鉛,再二百年成為銀,最後再過二百年化成金。
煉丹師們企圖加快這種自然變化的速度,所謂“千年之氣,一日而足,山澤之寶,七日而成”。
于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種藥物,封閉後進行加熱燒煉,以為可以煉出貴重的金銀來,這樣的煉金術在戰國末期就萌芽了。
到了秦皇漢武時期,由于最高統治者的支持,煉金術就大發展起來,不僅要由銅、鐵等制造出貴重的金、銀來,還要為統治者修煉出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丹來。
(5)機緣湊合:這裡引申為珠聯璧合的意思。
機緣,佛教用語,指衆生信受佛法的根機和因緣。
機指受教者的慧根,緣指施教者的因緣。
機緣體現受教者和施教者兩者之間的關系,隻有機緣湊合,方能成教化。
【譯文】 真正愛好書畫的賢明的收藏家,希望能夠找到書畫裝裱技藝精湛的裝裱師,這樣可以将畢生收藏的曆代名畫托付給他裝裱,書畫裝裱所托得人本來就不容易。
同樣道理,優秀的裝裱師也希望能夠得到賢明的書畫主人的垂青,這樣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施展絕技,這就更不容易了。
如果賢明的書畫收藏主人和技藝精湛的裝裱師能夠相遇并相知互敬,那麼這真是奇迹,仿佛神靈在冥冥之中降福保佑,使得這些古代已破損的書畫珍品托付得人,可以重新煥發新的生命。
凡是重新裝裱并取得完美效果的書畫珍品,就好像逃脫種種劫難,獲得了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一樣,這是機會和緣分相湊合,難道不是有神靈在暗中相助嗎?書畫主人與裝裱師預先細加商議确定好裝裱的形式等等,使得彼此滿意,然後再動手進行裝裱,這樣雙方最終就可以獲得滿意稱心的效果。
【點評】 書畫收藏家和裝裱師自古就是伯樂和千裡馬的關系,“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技藝精湛的裝裱師遇見賢明的書畫主人就如同千裡馬遇見伯樂,真是珠聯璧合。
古時候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
在人間,伯樂是指能夠鑒别出馬匹優劣的人。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是春秋時代的孫陽。
有一次,他受楚王之托去尋求能日行千裡的駿馬。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産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仍一無所獲。
一次偶然的機會,伯樂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
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
伯樂走近那匹馬,馬見到伯樂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
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買下了這匹馬。
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裡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磬,直上雲霄。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
伯樂說:“這确實是匹千裡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
隻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複體力。
”果然,馬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喂養,果然變得精壯神駿、不同凡響。
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裡之外。
後來千裡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
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技藝精湛的裝裱師一般都精于鑒古,徐學谟的《世廟識餘錄》也記載:“(嚴)世蕃門客吳人湯裱褙者,以能鑒古,頗用事。
……世蕃受賂遺既多,遂旁索古書畫。
凡獻古書畫者,必先賄湯裱褙辨以為真迹,始收之。
”裱褙匠經常近距離接觸古今書畫,時間一久,鑒賞能力自然也遠高于他人。
書畫主人和裝裱師在一起對書畫古迹的裝裱進行預先商讨切磋,事先準備一個周密的計劃方案,然後,裝裱師再進行裝裱工作,這樣才可以取得雙方都滿意的效果。
這種遇合對于書畫珍品的重新裝裱真是幸運之極,如同神仙下凡,得到神靈相助,書畫古迹可以舊貌換新顔。
著色蘭竹圖卷 元 趙雍 審視氣色 書畫付裝,先須審視氣色(1)。
如色暗氣沉,或煙蒸塵積,須浣淋令淨(2)。
然浣淋傷水,亦妨神彩(3),如稍明淨,仍之為妙。
【注釋】 (1)氣色:古代書畫作品畫面的破舊和污損程度。
本義指人的面色,神态,即一個人的精神狀态和皮膚色調尤其是面部皮膚的色調。
唐人白敏中《酒令》詩:“少年從事誇門第,莫向尊前氣色粗。
” (2)浣(huàn):用水淋洗古舊字畫上的污漬、塵垢。
本義為洗衣服,《說文》:“浣,濯衣垢也。
” (3)妨:損害。
【譯文】 書畫裝裱師在付托裝裱之前,應該先檢查和觀看古舊書畫破舊和污損程度。
如果畫面色澤灰暗,破舊程度嚴重,或者曾經遭受煙火熏烤,塵垢密布,那就必須用清水進行淋洗,使之恢複潔淨。
然而,用水淋洗會損傷書畫作品,也容易損害書畫作品的神韻光彩,因此,如果畫心還清明幹淨,就無須用水淋洗,保持原樣為宜。
【點評】 古人雲:“審其思,施其巧”,“以神遇而不以力會,然後為得”。
這就要求裝裱師不僅具有“因材施教”的技巧,而且具有胸中有底、手上有數的匠心,因其所宜,合理施工。
首先,審視裱件氣色,按不同裱件特性決定裝裱方案,這是裝裱一件作品全過程的開始,也是裝裱藝術的一個重要環節。
裝裱新畫前,先摸清畫心墨氣、色彩及紙性絹質,把握其用水潤濕後的變化性能,酌情采取相應方法進行托裱。
對于古舊書畫的重裱則更為複雜。
首先必須觀察紙絹氣色,檢查污損情況,辨明紙絹年代、質地、透視畫心厚薄。
正如清代朱琰《陶說》所謂:“相物而賦形,範質而施采。
”古舊字畫名迹流傳至今,由于年深日久或幾經易手、收藏不慎而導緻破損、蟲蛀沾污或黴爛,甚至曆經裝裱,畫心局部會被揭去半層,亦有夾宣字畫,被書畫商揭取一層冒充名迹盜賣,這些都不容易再揭。
如果不加以揭裱和修複,很可能毀于一旦。
其次,必須及時聘請裝裱高手進行修複,裝裱師需要心細如發、靈惠虛和、别具慧眼、雙手熟練,方可使之“煥發青春”,還原作品神韻與光彩。
這樣,才能更好地供後代書畫愛好者們欣賞、觀摩和研究,同時還可以延長書畫作品的壽命,達到長久收藏的目的。
最後,書畫裝裱師在對古舊書畫進行修複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小心再小心。
宋人趙希鹄主張:“畫不脫落不宜裝背,一裝背則一損精神,此決然無疑者。
墨迹法帖亦然。
”對于污損程度嚴重的書畫古迹,才可以着手進行用水淋洗等處理,因為揭裱和淋洗等修複手法對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如果少許幹淨些的作品就可以保持原樣,這樣對作品來說是最合适的處理方法。
《還魂記》插圖 水殿春深圖軸 清 袁江 洗 洗時,先視紙質松緊,絹素曆年遠近及畫之顔色,黴損受病處(1),一一加意調護(2)。
損,則連托紙洗,不損,則揭淨。
隻将畫之本身副油紙置案上(3),将案兩足墊高,一邊瀉水,用糊刷灑水,淋去塵污,至水淨而止。
如黴氣重,積污深,則用枇杷核錘浸滾水(4),冷定洗之,即垢污盡去。
或皂角亦可(5)。
用則急将清水淋解枇杷、皂角之餘氣,否則反為畫害,慎之。
洗後,将新紙印去水氣,令速幹為善。
【注釋】 (1)受病處:指古舊書畫遭受黴爛、沾污、破損和蟲蛀等破壞。
(2)加意:特意。
(3)副:附襯。
油紙:加工紙的一種,用較韌的原紙,塗上桐油或其他幹性油制成夾宣紙,具有耐折及防潮濕功能,供制雨傘﹑糊窗戶或作各種防水、防濕包裝之用。
這裡用于書畫揭裱時作襯,是舊畫揭裱修複時不可缺少的護心紙。
油紙性能既光滑又透水、堅韌,刷上一層薄薄漿糊,覆蓋在畫心正面,糊住紙本或絲絹心,起到保護畫心絲縷不動、重彩不緻脫落的作用。
然後翻過畫心,使油紙襯在底下托住畫心,任憑漿濕水淋,紋絲不動,等到調換好新托紙後,最後揭去油紙,這樣既便于揭去舊畫心,又保護了畫心的完整和原作色彩。
所以,古迹重新裝裱時,必須先加油紙,它是古迹揭裱重裝不可或缺的助手。
(4)枇杷核: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種子,枇杷樹葉子和核都可以入藥。
種子含苦杏仁甙,蠟醇,氨基酸等多種成分。
(5)皂角:皂莢,又名皂角樹,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枝上有刺,結有長莢。
皂莢果富含皂質,可以用來洗衣去污,也是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
此處指用皂角浸水洗畫。
皂莢與枇杷核 【譯文】 在對古舊書畫進行淋洗時,應先觀察作品紙質的松緊程度,紙張或絹素所經曆的年代是遠還是近,還要看看畫面的顔色發黴、損傷病變、蟲蛀等情況,然後逐一用心調理并采取保護措施。
如果書畫心黴變和破損,就要連同托紙一起用水洗;如果畫心沒有受損,就把畫心揭幹淨再洗。
洗畫時,隻要将畫心下面附襯上水油紙,放在裱台上,并将裱台一端的兩條桌腿墊高,另一邊低,使得桌子呈傾斜狀,便于瀉掉污水。
淋洗是用漿糊刷沾水灑到畫面水,淋去畫心上的塵垢和積污,直到流下來的水變得潔淨為止。
如果畫面黴氣重,污垢較多,就要用榔頭将枇杷核敲碎,用沸水浸泡待雜質沉澱冷卻後再用枇杷核水淋洗畫面,這樣污垢可以徹底清洗幹淨。
或者用皂角水代替枇杷核水進行淋洗。
之後,應立即用清水淋洗,以去除殘存的枇杷核或皂角水的氣味,否則,又會成為侵蝕書畫的危害,這一點必須謹慎小心加以重視。
清洗完成後,還要用新的吸水紙覆蓋上去,用手心按壓依次印過,吸去水分,使畫心迅速即幹為好。
【點評】 書畫古迹如果隻是浮面灰塵、幹黴、白花或小點小漬,那就不需要淋洗,可用雞毛撣拂去浮塵,用刀尖輕輕挑去蠅屎蟑漬即可。
如果畫心色暗氣沉,必須用水淋洗,具體操作過程根據不同情況分别對待,善加調護,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種: 一、水燙黃漬 畫心紙沒有殘缺破損,色澤牢固,亦無黴點,僅僅有些黃漬水痕,先将畫面朝上平鋪桌上,用排筆蘸沸水刷一、二次,悶一刻鐘後打開,搭在晾杆上用噴壺盛冷水徐徐淋洗。
如果黃黑程度很深,可用平案開水燙擠法清洗。
即畫面向上平攤在裱台上,将裱台一頭墊高,一頭瀉水,先平鋪好畫心,覆蓋上全新潔白的毛巾二、三層,用開水一壺輕緩地澆在毛巾上,每隔一段時間澆一次,再用熱毛巾悶透,最後用幹毛巾吸去畫上的水分,晾幹後即可去除畫心的黃漬。
二、漂白粉漂洗 紙本畫心可以用漂白粉漂洗,如果是絹本畫心就不可以用漂白粉。
畫心一經漂白就不利于收藏,所以珍愛書畫的收藏家甯可保持書畫古迹自然原貌,也不主張漂白。
使用漂白粉漂洗畫心一般在揭去覆背紙或揭去托紙後進行,具體方法如下:用冷清水一盆加入2%漂白粉末,每100CC冷水加2克漂白粉,攪動後取清頭待用。
将畫心放在一頭墊高的裱台上,在燙去黃漬後用小排筆蘸漂白粉水塗刷一遍,要避開圖章印記等有顔色的地方,漂洗過後用灑水壺裝冷清水在畫面上輕輕細細地灑水,将漂白粉沖洗四、五遍,以求沖淨,直到沒有漂白粉味道為止。
三、去黴點 古舊字畫常有白斑滿幅,即“幹黴”、“白黴”或“白花”,将畫心朝上平鋪在裱台,趁幹燥先用雞毛帚輕輕撣掉“白花”,再用排筆蘸熱水淋洗整個畫心,徐徐沖洗,用白毛巾吸幹水分,再繼續沖洗,重複三次,最後把毛巾卷成卷子,放在畫面上雙手夾水輕輕推滾,使黴污黃漬水全部從邊上擠出,待水色變清後再用冷清水噴淋直至水色潔淨,最後用幹毛巾吸幹水分即可。
去除白黴點還算比較容易,如果畫面上許多“綠黴”、“黃黴”,那就需要先将畫心放置在太陽底下曬半天,使黴斑發松發浮,再用小排筆輕輕拂拭,撣掉黴點表層,然後用熱水淋洗。
倚松圖冊 南宋 馬遠 竹石集禽圖軸 元 王淵 揭 書畫性命,全關于揭。
絹尚可為,紙有易揭者,有紙質薄糊厚難揭者,糊有白芨者猶難(1)。
恃在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2),逐漸耐煩,緻力于毫芒微渺間(3),有臨淵履冰之危(4)。
一得奏功,便勝淝水之捷(5)。
【注釋】 (1)白芨(jī):亦作“白及”,中藥名。
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塊莖,含有粘液質和澱粉,可以用來做漿糊。
(2)恃(shì):依靠,憑借。
迎刃之能:指解決問題的能力,此處借喻裱畫師揭畫心托紙的高超技藝。
迎刃,迎刃而解。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本義指把竹子劈開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自己裂開了;而如果采取攔腰橫切的方法破竹,想要切斷肯定要花費很大的工夫。
比喻主要問題解決了,其它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3)毫芒微渺:極其細微和模糊不清。
毫,細長而尖的毛,用來比喻極細小的,如毫毛、毫末。
芒,禾本科植物種子殼上的細刺,如麥芒。
(4)臨淵履冰:面臨深淵,腳踩薄冰,比喻小心謹慎,唯恐有失。
也可作“臨深履薄”,《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裡指裝裱師在揭畫心托紙時要尤其謹慎小心,以免把畫心揭破。
淵,深淵;履,踩踏;冰,薄冰。
(5)淝水之捷:即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中國北方的前秦苻堅組織八十萬軍隊,大舉南下,欲滅南方的東晉。
晉相謝安派遣謝玄等率北府兵八萬迎戰,于淝水(今安徽壽州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将領謝石、謝玄大勝前秦軍苻堅。
這裡用淝水之戰比喻揭裱成功的重大意義。
白芨 【譯文】 古舊書畫作品重裱的性命,關鍵全在于揭去畫心後面的一層原托紙。
畫心是绫絹質地的還比較容易揭裱,而紙張質地的書畫心有較容易揭裱的,如果碰到那種紙張質地很薄而漿糊很厚的書畫心就非常難于揭裱了,如果再碰上用了白芨汁制作的漿糊,揭起來就難上加難了。
要依靠技藝精湛的裝裱師苦心經營,要施展像庖丁解牛那樣迎刃而解的本領技巧,一步一步地、極其耐心地用心盡力于像麥芒那樣細微的分毫之間下功夫,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态度,一不小心便會發生危險,陷入困境。
一旦揭裱成功,可以說勝過曆史上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的戰績了。
揭裱後的古代絹畫 【點評】 揭裱是恢複古舊書畫生命的重中之重,是指将原來裱畫的背紙和托心紙揭掉,以便于重新進行裝裱。
古舊書畫在經過淋洗畫心後,應馬上着手進行揭裱,不能拖延時間太久,否則,紙絹會因為受水過度而失去應有的拉力。
裱畫師在揭裱之前,先在桌子上襯墊一層透明塑料膜,并使書畫心完全鋪平、緊緊貼在塑料膜上,以便于書畫在揭裱後可以完整地揭起來,防止書畫殘片粘在桌子上,造成損失。
在具體的揭裱過程中,還需根據古舊書畫受損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揭法:一、如果書畫原裱所用漿糊較稀,導緻大面積重皮,這樣揭裱就比較容易進行。
書畫作品原有的覆背紙和托心紙都可以一塊一塊地揭起來而對畫心傷害較小;二、如果是年代較久遠的古舊書畫,書畫心已經變酥,或折痕累累,斷裂嚴重,或漿糊中加入白芨,紙絹已經熟化,這種情況就非常難于揭裱,需要裝裱師的“補天之手,貫虱之睛”,而且“苦心施迎刃之能”,才能将背紙和托心紙一層層地揭去,保持畫心的完整。
裝裱師在揭裱時,還需注意選擇墨色較濃處下手,這樣便于區分出畫心和托心紙,避免出錯傷到畫心。
畫心水分含量适中,不能太幹也不能太濕,否則都會将畫心揭破,不可收拾。
在揭托心紙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則:甯慢勿快,甯輕勿重,從一邊依次揭向另一邊,還要注意用力均勻,并随時将揭下來的紙屑清除。
揭裱應該一氣呵成為好,但如果一天無法完成,那麼必須用濕毛巾覆蓋在畫心上,在毛巾上加蓋一層塑料膜,防止水分蒸發,等待第二天繼續完成揭裱。
秋舸清嘯圖軸 元 盛懋 補 補綴,須得書畫本身紙絹質料一同者。
色不相當,尚可染配。
絹之粗細,紙之厚薄,稍不相侔(1),視則兩異。
故雖有補天之神,必先煉五色之石(2)。
絹須縷絲相對,紙必補處莫分。
【注釋】 (1)相侔(móu):相同。
侔,相等,齊。
(2)“故雖”二句:古代神話傳說,相傳上古有位女帝叫女娲氏。
古時候,共工氏為祝融所敗,頭觸不周山,山崩,天柱打斷,地維缺,洪水泛濫。
女娲氏就煉制五色之石來補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瑤水,于是地平了,天也補好了。
這裡借女娲煉石補天比喻修補古舊書畫必須先找好原材料。
【譯文】 修補古舊書畫所用的紙或絹,必須選擇質地與書畫心紙或絹質地相同的材料。
如果顔色有差别,還可以通過重新染色,使之與書畫心顔色相匹配。
因為絹的紋理有粗細之分,紙張的厚薄也有分别,如果所選出的用于修補的紙張和絹帛與書畫心稍有一點差别,那麼看上去就會有天壤之别。
所以,雖然女娲有補天的神功,但也必須先煉成用于補天的五色彩石。
修補好的絹質古舊書畫,補上去的絹必須與畫心原絹經緯絲縷相對;補上去的紙必須與畫心原用紙厚薄簾紋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點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意思是技藝再高的廚師如果沒有原料,沒有做好準備工作,也很難做出豐盛的筵席。
同樣道理,技藝高超的裝裱師,如果沒有找到相匹配的修補材料,那麼也難以施展技藝。
女娲為了補天,必須先煉成五色之石;裝裱師要修補古舊書畫,必須先選好相應的修補紙絹。
在裝裱行業修補的行話叫做“三相近”,即補紙掌握厚薄、質料、簾紋三相近,紙絹要與畫心的質地相同、色度深淺相近,簾紋橫豎及粗細一緻。
如果選不出色調相近的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