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史學與文藝科學》譯者序一
關燈
小
中
大
,還沒有可以代替的。
友:我知道你這翻譯是用過心的。
我:用心不用心,我自己也不敢說,但是在消極方面,至少我作得不苟。
剛才所說關于讀本書時的困難,注文固可以幫助解決一點,讀法也很重要。
你不是看到全書一共七章嗎?頭三章可說自成一個單位,這是講曆史的發展的。
這三章之中,每一章之末,都有一節回顧,對所叙事實,都很能提綱挈領地重說一遍。
所以,每到你覺得頭緒不很分明時,便可以重讀這三節呢。
《三國志演義》上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說文藝科學的進展也是如此,它的方法正是由綜合而分析,又由分析而綜合的。
在第一“綜合”期,是唯心論哲學期,代表人物可以舉歌德,他是近代文藝科學的創始者,雖然影響并不太好。
在第二“分析”期,是實證主義期,代表人物是舍洛(WilhelmScherer),他的勢力很大,這一派多半走人窄而深的研究。
在第三重歸“綜合”期,便是新黑格耳主義期,也就是新浪漫主義運動期,代表人物可推逖爾泰(WilhelmDilthey),到現在也還是這一派的分派支流。
這便是文藝科學上的三個大波瀾,也就是相當于本書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
第四章卻是一種體系的說明,是專就方法論上的可能性立論的,完全為第五章、第六章作一個地步。
第五章及第六章就是在實際上看那前一章所說的方法論的可能性之如何實現。
第五章的末一節,又是一個很好的綜合說明,對于了解近代整個的趨勢上,大有幫助。
第七章卻是講近代文藝科學的征兆及任務的。
所謂征兆,指古典人物之解體,這就是說,由于集團主義的擡頭,那個人主義的英雄偶像是消融了,但那些有價值的精神活動,卻将普化為一般人的财富。
所謂任務,指德國處在戰後那樣艱巨困乏的時代,肯定自我與意識自我為刻不容緩之圖,文學史家便應該擔負起這種偉大的責任。
友:這樣說來,你這部翻譯,倒另有一種意義了。
中國不也是處在艱巨困乏的時代麼?中國不也是需要肯定自我與意識自我麼?這部書對中國文學史家也一定有所感發呢。
我:對呀。
這也是我譯書的動機之一。
友:還有呢? 我:還有,我覺得中國的學者太懶,中國的詩人太不幸運。
假如李太白生在國外,注釋家何至于少到三五人?評傳何至于鳳毛麟角?他的世界觀、人生理想和美感,何至于還沒徹底發掘?我們看了人家談莎士比亞,談歌德,談薛德林,我們真慚愧得無地自容,我們讓死掉的詩人太寂寞,太冷清了。
人家的文學史,于經過一種思想上的主潮的洗禮以後,方法便大有變化,或走得更廣,或走得更深。
何等豐富!何等燦爛!我們的學術史太單調,太空虛了。
對于大的思想系統,在鑽研上太畏縮,往往給一悶棍,比方說:“黑格耳太唯心了。
”一悶棍便把黑格耳打死了;又或者貼一個封條,例如:“柏拉圖有什麼價值,統治階級的代言人!”于是誰也不許談柏拉圖,把柏拉圖的書束之高閣了。
這樣将永遠不能深入,不能廣闊,不能豐富! 友:你又發雜感了。
我:既然發起來,索性發下去。
不能諱言,我們的學者是太懶的。
其次是缺少方法,原因就在于不接受大思想系統。
我們不需要點點滴滴的金屑,我們需要呂洞賓那個點金術的手指頭。
我介紹瑪爾霍茲的書,即意在使人知道借呂洞賓的手指用用,所以即使對那細節目不很了了,也無礙。
照西洋的方法,開中國的寶藏,這是這一代的中國人的義務。
我再說中國學者第三個缺點吧,便是胃太弱,心太慈。
因為胃弱,所以不能消化硬東西,因為心慈,所以不能斬鋼截鐵。
治學要狠,要如老吏斷獄,鐵面無私;要如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要分析得鮮血淋漓;萬不能婆婆媽媽,螫螫蠍蠍。
所以我常說,應該提倡“理智的硬性”,我不贊成腦筋永遠像豆腐渣一樣,一碰就碎。
友:你這部翻譯,一定是“理智的硬性”的代表了。
我:一點不錯,這是我愛這部書的唯一理由。
你看他評論歌德,說了他的短處,再說他的長處;你看他評論舍洛,說了他在學術史上代表進步處,再說他代表退步處;你看他論R.M.邁萊爾(R.M.Meyer),說了他某點可議,某點可議,某點可議,但最後仍指出他在某點是貢獻,在某點是貢獻,在某點是貢獻。
他叙述一個人的著作,往往分析其在方法論上如何,在美學上如何,在文學史的進展上又如何。
真正所謂條分縷析,一絲不苟。
不但瑪爾霍茲的本文如此,就是弗朗慈,舒爾慈教授的跋文也是如此。
舒爾慈那跋文,更是一篇好文章了。
我常不禁有超越瑪爾霍茲本書之上的感覺。
隻有像這樣瑕瑜互見,長短并論,條分縷析,一絲不苟,才配談批評,才配稱科學。
友:但是我為什麼隻聽見你說瑪爾霍茲的好處呢? 我:這是因為他的壞處,已有舒爾慈的批評在先,我很同意,所以我就不必加什麼話了。
友:舒爾慈怎麼說的? 我:說他重複,不調和,輕重之間,事先沒有布置;而且嫌他太容易接受,幾乎除了語言學這一派以外,他竟都許其存在了。
據舒爾慈說,這正是獨學者應有之失,正如他在别方面空無依傍,論列都新鮮而活潑,也正是獨學者應有之得呢。
友:瑪爾霍茲沒入過大學嗎? 我:不是;是說他因為參加教育改革運動,而不曾專心緻志罷了。
友:你可否把他的生平多告訴我一些? 我:這裡正有北平中德學會的弗朗克博士(Dr.WolfgangFranise)給我寄來的一份傳記,是采自瑪爾霍茲的另一名著《德國現代文學》(DeutscheLitesaturderGegeuwart)的附錄中的。
你看,這上面注着見原書第518頁至522頁,現在他是打了一全份給我的。
照這上面說,瑪爾霍茲是一個多産的天才。
他生于1889年12月1号,他的名字是屋爾諾(Werner),他生的地方是柏林。
他是他父親的第四個兒子,二歲時父親就死了。
他曾在明興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文學史、曆史、英法文學。
瑞士和倫敦,他頗住過些時日,并且曾在牛津大學作過研究。
他于1912年大學畢業,他的論文是關于“少年德國”一派的一個作家茅遜(JuliusMosen)的,這或者是他第一部文學史的著作吧,這時他二十三歲。
一直到他三十歲為止,他在明興過一個自由職業者的作家生活。
這中間他到過意濟學、社會學、神學和教育等。
這一期他著有《自傳史》(GescbichtederSelbstbiographie1919)、《德國虔敬主義》我:說他重複,不調和,輕重之間,事先沒有布置;而且嫌他太容易接受,幾乎除了語言學這一派以外,他竟都許其存在了。
據舒爾慈說,這正是獨學者應有之失,正如他在别方面空無依傍,論列都新鮮而活潑,也正是獨學者應有之得呢。
友:瑪爾霍茲沒入過大學嗎? 我:不是;是說他因為參加教育改革運動,而不曾專心緻志罷了。
友:你可否把他的生平多告訴我一些? 我:這裡正有北平中德學會的弗朗克博士(Dr.WolfgangFranise)給我寄來的一份傳記,是采自瑪爾霍茲的另一名著《德國現代文學》(DeutscheLitesaturderGegeuwart)的附錄中的。
你看,這上面注着見原書第518頁至522頁,現在他是打了一全份給我的。
照這上面說,瑪爾霍茲是一個多産的天才。
他生于1889年12月1号,他的名字是屋爾諾(Werner),他生的地方是柏林。
他是他父親的第四個兒子,二歲時父親就死了。
他曾在明興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文學史、曆史、英法文學。
瑞士和倫敦,他頗住過些時日,并且曾在牛津大學作過研究。
他于1912年大學畢業,他的論文是關于“少年德國”一派的一個作家茅遜(JuliusMosen)的,這或者是他第一部文學史的著作吧,這時他二十三歲。
一直到他三十歲為止,他在明興過一個自由職業者的作家生活。
這中間他到過意濟學、社會學、神學和教育等。
這一期他著有《自傳史》(GescbichtederSelbstbiographie1919)、《德國虔敬主義》(Derdeutschepielismus1920)、《學生與高等學校》(DerStudentunddieHochschule)等,後者是讨論教育改革
友:我知道你這翻譯是用過心的。
我:用心不用心,我自己也不敢說,但是在消極方面,至少我作得不苟。
剛才所說關于讀本書時的困難,注文固可以幫助解決一點,讀法也很重要。
你不是看到全書一共七章嗎?頭三章可說自成一個單位,這是講曆史的發展的。
這三章之中,每一章之末,都有一節回顧,對所叙事實,都很能提綱挈領地重說一遍。
所以,每到你覺得頭緒不很分明時,便可以重讀這三節呢。
《三國志演義》上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說文藝科學的進展也是如此,它的方法正是由綜合而分析,又由分析而綜合的。
在第一“綜合”期,是唯心論哲學期,代表人物可以舉歌德,他是近代文藝科學的創始者,雖然影響并不太好。
在第二“分析”期,是實證主義期,代表人物是舍洛(WilhelmScherer),他的勢力很大,這一派多半走人窄而深的研究。
在第三重歸“綜合”期,便是新黑格耳主義期,也就是新浪漫主義運動期,代表人物可推逖爾泰(WilhelmDilthey),到現在也還是這一派的分派支流。
這便是文藝科學上的三個大波瀾,也就是相當于本書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
第四章卻是一種體系的說明,是專就方法論上的可能性立論的,完全為第五章、第六章作一個地步。
第五章及第六章就是在實際上看那前一章所說的方法論的可能性之如何實現。
第五章的末一節,又是一個很好的綜合說明,對于了解近代整個的趨勢上,大有幫助。
第七章卻是講近代文藝科學的征兆及任務的。
所謂征兆,指古典人物之解體,這就是說,由于集團主義的擡頭,那個人主義的英雄偶像是消融了,但那些有價值的精神活動,卻将普化為一般人的财富。
所謂任務,指德國處在戰後那樣艱巨困乏的時代,肯定自我與意識自我為刻不容緩之圖,文學史家便應該擔負起這種偉大的責任。
友:這樣說來,你這部翻譯,倒另有一種意義了。
中國不也是處在艱巨困乏的時代麼?中國不也是需要肯定自我與意識自我麼?這部書對中國文學史家也一定有所感發呢。
我:對呀。
這也是我譯書的動機之一。
友:還有呢? 我:還有,我覺得中國的學者太懶,中國的詩人太不幸運。
假如李太白生在國外,注釋家何至于少到三五人?評傳何至于鳳毛麟角?他的世界觀、人生理想和美感,何至于還沒徹底發掘?我們看了人家談莎士比亞,談歌德,談薛德林,我們真慚愧得無地自容,我們讓死掉的詩人太寂寞,太冷清了。
人家的文學史,于經過一種思想上的主潮的洗禮以後,方法便大有變化,或走得更廣,或走得更深。
何等豐富!何等燦爛!我們的學術史太單調,太空虛了。
對于大的思想系統,在鑽研上太畏縮,往往給一悶棍,比方說:“黑格耳太唯心了。
”一悶棍便把黑格耳打死了;又或者貼一個封條,例如:“柏拉圖有什麼價值,統治階級的代言人!”于是誰也不許談柏拉圖,把柏拉圖的書束之高閣了。
這樣将永遠不能深入,不能廣闊,不能豐富! 友:你又發雜感了。
我:既然發起來,索性發下去。
不能諱言,我們的學者是太懶的。
其次是缺少方法,原因就在于不接受大思想系統。
我們不需要點點滴滴的金屑,我們需要呂洞賓那個點金術的手指頭。
我介紹瑪爾霍茲的書,即意在使人知道借呂洞賓的手指用用,所以即使對那細節目不很了了,也無礙。
照西洋的方法,開中國的寶藏,這是這一代的中國人的義務。
我再說中國學者第三個缺點吧,便是胃太弱,心太慈。
因為胃弱,所以不能消化硬東西,因為心慈,所以不能斬鋼截鐵。
治學要狠,要如老吏斷獄,鐵面無私;要如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要分析得鮮血淋漓;萬不能婆婆媽媽,螫螫蠍蠍。
所以我常說,應該提倡“理智的硬性”,我不贊成腦筋永遠像豆腐渣一樣,一碰就碎。
友:你這部翻譯,一定是“理智的硬性”的代表了。
我:一點不錯,這是我愛這部書的唯一理由。
你看他評論歌德,說了他的短處,再說他的長處;你看他評論舍洛,說了他在學術史上代表進步處,再說他代表退步處;你看他論R.M.邁萊爾(R.M.Meyer),說了他某點可議,某點可議,某點可議,但最後仍指出他在某點是貢獻,在某點是貢獻,在某點是貢獻。
他叙述一個人的著作,往往分析其在方法論上如何,在美學上如何,在文學史的進展上又如何。
真正所謂條分縷析,一絲不苟。
不但瑪爾霍茲的本文如此,就是弗朗慈,舒爾慈教授的跋文也是如此。
舒爾慈那跋文,更是一篇好文章了。
我常不禁有超越瑪爾霍茲本書之上的感覺。
隻有像這樣瑕瑜互見,長短并論,條分縷析,一絲不苟,才配談批評,才配稱科學。
友:但是我為什麼隻聽見你說瑪爾霍茲的好處呢? 我:這是因為他的壞處,已有舒爾慈的批評在先,我很同意,所以我就不必加什麼話了。
友:舒爾慈怎麼說的? 我:說他重複,不調和,輕重之間,事先沒有布置;而且嫌他太容易接受,幾乎除了語言學這一派以外,他竟都許其存在了。
據舒爾慈說,這正是獨學者應有之失,正如他在别方面空無依傍,論列都新鮮而活潑,也正是獨學者應有之得呢。
友:瑪爾霍茲沒入過大學嗎? 我:不是;是說他因為參加教育改革運動,而不曾專心緻志罷了。
友:你可否把他的生平多告訴我一些? 我:這裡正有北平中德學會的弗朗克博士(Dr.WolfgangFranise)給我寄來的一份傳記,是采自瑪爾霍茲的另一名著《德國現代文學》(DeutscheLitesaturderGegeuwart)的附錄中的。
你看,這上面注着見原書第518頁至522頁,現在他是打了一全份給我的。
照這上面說,瑪爾霍茲是一個多産的天才。
他生于1889年12月1号,他的名字是屋爾諾(Werner),他生的地方是柏林。
他是他父親的第四個兒子,二歲時父親就死了。
他曾在明興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文學史、曆史、英法文學。
瑞士和倫敦,他頗住過些時日,并且曾在牛津大學作過研究。
他于1912年大學畢業,他的論文是關于“少年德國”一派的一個作家茅遜(JuliusMosen)的,這或者是他第一部文學史的著作吧,這時他二十三歲。
一直到他三十歲為止,他在明興過一個自由職業者的作家生活。
這中間他到過意濟學、社會學、神學和教育等。
這一期他著有《自傳史》(GescbichtederSelbstbiographie1919)、《德國虔敬主義》我:說他重複,不調和,輕重之間,事先沒有布置;而且嫌他太容易接受,幾乎除了語言學這一派以外,他竟都許其存在了。
據舒爾慈說,這正是獨學者應有之失,正如他在别方面空無依傍,論列都新鮮而活潑,也正是獨學者應有之得呢。
友:瑪爾霍茲沒入過大學嗎? 我:不是;是說他因為參加教育改革運動,而不曾專心緻志罷了。
友:你可否把他的生平多告訴我一些? 我:這裡正有北平中德學會的弗朗克博士(Dr.WolfgangFranise)給我寄來的一份傳記,是采自瑪爾霍茲的另一名著《德國現代文學》(DeutscheLitesaturderGegeuwart)的附錄中的。
你看,這上面注着見原書第518頁至522頁,現在他是打了一全份給我的。
照這上面說,瑪爾霍茲是一個多産的天才。
他生于1889年12月1号,他的名字是屋爾諾(Werner),他生的地方是柏林。
他是他父親的第四個兒子,二歲時父親就死了。
他曾在明興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文學史、曆史、英法文學。
瑞士和倫敦,他頗住過些時日,并且曾在牛津大學作過研究。
他于1912年大學畢業,他的論文是關于“少年德國”一派的一個作家茅遜(JuliusMosen)的,這或者是他第一部文學史的著作吧,這時他二十三歲。
一直到他三十歲為止,他在明興過一個自由職業者的作家生活。
這中間他到過意濟學、社會學、神學和教育等。
這一期他著有《自傳史》(GescbichtederSelbstbiographie1919)、《德國虔敬主義》(Derdeutschepielismus1920)、《學生與高等學校》(DerStudentunddieHochschule)等,後者是讨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