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歌德(1749—1832)對于人生問題的解答與收獲
關燈
小
中
大
》,最可以表現這種體驗:“大自然是在永遠創造新的形象的;一旦存在的,便不會再來;凡是在那兒的,就是從前所沒有過的。
一切是新穎的,然而一切也是古老的。
她時常轉化,永無休息。
生命就是她最美麗的發明;死就是她的藝術匠心,以便更多創造些生命!” 在歌德覺得,生命常是重複同一個題目,同一個模型,同一個典範,但同時也伴有永久的變形。
一切東西都有一個普遍的形式律則性的要求,這就是,都有一種掙紮到形式的意欲。
就外面看,有一種類屬的常數,這就是形态。
形态之一律可說是自然的倫理;就内面看,意識上也有一個常數,這就是性格(第158頁)。
把形式之永恒不盡的更易性和種屬常數并性格常數二方面綜合起來的,是歌德的蛻變說(IdeederMetamorhhose)。
從綜合的觀點看,自然間的律則是活動性的律則,自然界的規範乃是有生命的規範。
而且有一種原始的形式(Urformen),為萬物所從出。
後來細胞學發達了,便更證實了歌德這種理想是可以成立的了。
這樣一來,形式已帶了生命,律則乃是産自生命本身。
正如法律雖若限制個體的自由,但它是适合法律要求的變動而存在的。
自然間的形式亦然,對于個體的自由雖若有所限制,但并不限制創造的生命自身的自由。
往深處追問,我們還應該問:這一切形式的形式是什麼?這一切生命的最後律則是哪樣?一切蛻變的意義又是何等?歌德的答複則是:生命價值之上升。
一切種屬和一切形式必須超越它自身,這就是天地間真正的常數(第161頁)。
歌德在《溫克耳曼》一文裡說:“一切盡了它的種屬中之至善的,必須超越它的種屬。
”又在他的詩裡說:“假若安于故我,那就一無所有。
”這一種理想主義,這是超人思想的先河。
“預感到高尚的靈魂,那是一種最值得渴望的使命。
”這是歌德自己說的,他自己便正是已經擔負起這種使命的了。
生命的意義在上升到更高的形式,一切形式的最後意義在它不失其生命。
在這裡,動中得了安息,勤奮中得了和平,一切演化中終有止歸,這是歌德式的生活的最大秘密,也是古典的人物的最大的秘密(第170頁)! 八結論 就德國一般的學術水準看,這本書不能算是最高的。
就歌德的書論,這書裡的新奇之點也并不多,這就是說,其中的結論大都是常識的,至少有大部是公認的。
而且因為體裁是講演的結集,重複之處既不免,先後似應更置之處也不少。
在五篇文字中,以末一篇《歌德之生活觀念》為最精彩,以第四篇《〈浮士德〉觀念之演化》為最平凡。
他的要旨不外在:人生在更進一步的努力中,一切乃是象征的;人生本身就有價值;部分就有全的意義。
然而無論如何,我不能不深深的感謝這部小書,因為我從中得了這些: 在方法上,一則讓我知道“所謂了解,是了解一件事情之内在的必然性”(第77頁二則讓我知道看一個人的作品,必看整個的,例如作者在這裡把浮士德當作長成的維特,并非維特自維特,浮士德自浮士德;三則讓我知道,研究一個作家,當追求其現象界之背後的精神核心,例如他這裡的理念的歌德(第149頁);四則讓我知道所謂精神史的方法,例如作者把歌德放在文藝複興以來的人生形式之動搖中去理解(第148頁)。
這都極可珍貴的。
在啟發上,讓我對于孔子、孟子和李白的理解工作上都多了些負擔和印證:治孔子也必須從精神史上治之,此其一;孔子所說的君子,也是一種人本理想,也當把孔子以前的理想先有一個把握,以便了解它的真價值,此其二;歌德對于人生的收獲,是生命之流和生命之形式的合一(第27頁),是無限和有限的綜合(第97頁),這和孔子的最後成就“從心所欲不逾矩”,豈不是若合符節?此其三;孔子所謂君子素位而行,這意義實在是指的種族的常數的形态和意識之常數的性格(第158頁),這是孔子在人生中所體會的不變的方面,但同時孔子也主張“進德修業,欲及時也”,這和歌德所謂“任何生活都是引人向上的,隻要人不失掉自己;一切都可以把人引入歧途,假若人安于故步”(第17頁引),同是一種勤奮精進狀态。
在不變之中,孔子也體會了一種向前努力的變,所以孔子贊美那滾滾不舍晝夜的流水;在勤奮狀态之下,任何生活都可引人向上,所以孔子甚而說:“不有博弈者乎?”正如歌德說,做的是茶壺或者碟子,還不是一樣?反正一切是象征的,此其四;歌德的價值在于肯定生活本身的價值(第18頁),這實在等于歸到孟子,因為孟子就是不把人的價值置之于外在,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律則,乃是“人人有貴于己者”,乃是“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孟子的性善說,實近于狂飙,實近于盧騷所謂自然人,這是中國的古典的人生理想,徹頭徹尾也正是人本的,此其五;歌德之反對任何職業,反對目的性,純任自己的性格的發揮,表面上的像漫無目标,在每一生活的片斷中,遇見任何生活對象,就全力以赴之,李白實在似之;假如說這樣便是淳樸(Naiy)的,李白也正是淳樸的,而不是傷感的(Sentimentaliseq),用席勒的述語,此其六;浮士德的苦悶在無限的自我與有限的世界之掙紮,李白何嘗不如此?此其七。
總之,歌德的本質似李白,歌德的人生理想似孟轲,而收斂處,最大體會處則似孔子。
在我自己的理想上,我知道我的批評的最高原理,凡是越讓人忘了内容是什麼,而可以使讀者填充入任何内容的,就是最高的藝術,乃是不自覺的一種東方藝術精神的表現(參看第63頁),而歌德在論富朗克府畫展時所說:“藝術到了對象無足輕重而達入純粹絕對的境界時,那才是最高的。
”和我從前沒見這話時所想的頗有些契合,也更增加了我的自信;再則我的人生觀本為藝術的,現在看考爾夫所寫的歌德,幾乎每一篇也都是以歸到藝術的人生并藝術的重要為結尾,也讓我覺得這恐怕也是毫無可以動搖的了! 假若說一本書的價值究竟是在它的方法和啟發時,那麼這本小書也還是十分可愛并可感的,而且我還要向讓我先把這書截留了看的宗先生道謝呢。
——隻是遺憾的,還沒有直接讀那《歌德時代之精神》!但我猜想應該隻是這書的擴大并補充。
1942年6月11日作于重慶沙坪壩
一切是新穎的,然而一切也是古老的。
她時常轉化,永無休息。
生命就是她最美麗的發明;死就是她的藝術匠心,以便更多創造些生命!” 在歌德覺得,生命常是重複同一個題目,同一個模型,同一個典範,但同時也伴有永久的變形。
一切東西都有一個普遍的形式律則性的要求,這就是,都有一種掙紮到形式的意欲。
就外面看,有一種類屬的常數,這就是形态。
形态之一律可說是自然的倫理;就内面看,意識上也有一個常數,這就是性格(第158頁)。
把形式之永恒不盡的更易性和種屬常數并性格常數二方面綜合起來的,是歌德的蛻變說(IdeederMetamorhhose)。
從綜合的觀點看,自然間的律則是活動性的律則,自然界的規範乃是有生命的規範。
而且有一種原始的形式(Urformen),為萬物所從出。
後來細胞學發達了,便更證實了歌德這種理想是可以成立的了。
這樣一來,形式已帶了生命,律則乃是産自生命本身。
正如法律雖若限制個體的自由,但它是适合法律要求的變動而存在的。
自然間的形式亦然,對于個體的自由雖若有所限制,但并不限制創造的生命自身的自由。
往深處追問,我們還應該問:這一切形式的形式是什麼?這一切生命的最後律則是哪樣?一切蛻變的意義又是何等?歌德的答複則是:生命價值之上升。
一切種屬和一切形式必須超越它自身,這就是天地間真正的常數(第161頁)。
歌德在《溫克耳曼》一文裡說:“一切盡了它的種屬中之至善的,必須超越它的種屬。
”又在他的詩裡說:“假若安于故我,那就一無所有。
”這一種理想主義,這是超人思想的先河。
“預感到高尚的靈魂,那是一種最值得渴望的使命。
”這是歌德自己說的,他自己便正是已經擔負起這種使命的了。
生命的意義在上升到更高的形式,一切形式的最後意義在它不失其生命。
在這裡,動中得了安息,勤奮中得了和平,一切演化中終有止歸,這是歌德式的生活的最大秘密,也是古典的人物的最大的秘密(第170頁)! 八結論 就德國一般的學術水準看,這本書不能算是最高的。
就歌德的書論,這書裡的新奇之點也并不多,這就是說,其中的結論大都是常識的,至少有大部是公認的。
而且因為體裁是講演的結集,重複之處既不免,先後似應更置之處也不少。
在五篇文字中,以末一篇《歌德之生活觀念》為最精彩,以第四篇《〈浮士德〉觀念之演化》為最平凡。
他的要旨不外在:人生在更進一步的努力中,一切乃是象征的;人生本身就有價值;部分就有全的意義。
然而無論如何,我不能不深深的感謝這部小書,因為我從中得了這些: 在方法上,一則讓我知道“所謂了解,是了解一件事情之内在的必然性”(第77頁二則讓我知道看一個人的作品,必看整個的,例如作者在這裡把浮士德當作長成的維特,并非維特自維特,浮士德自浮士德;三則讓我知道,研究一個作家,當追求其現象界之背後的精神核心,例如他這裡的理念的歌德(第149頁);四則讓我知道所謂精神史的方法,例如作者把歌德放在文藝複興以來的人生形式之動搖中去理解(第148頁)。
這都極可珍貴的。
在啟發上,讓我對于孔子、孟子和李白的理解工作上都多了些負擔和印證:治孔子也必須從精神史上治之,此其一;孔子所說的君子,也是一種人本理想,也當把孔子以前的理想先有一個把握,以便了解它的真價值,此其二;歌德對于人生的收獲,是生命之流和生命之形式的合一(第27頁),是無限和有限的綜合(第97頁),這和孔子的最後成就“從心所欲不逾矩”,豈不是若合符節?此其三;孔子所謂君子素位而行,這意義實在是指的種族的常數的形态和意識之常數的性格(第158頁),這是孔子在人生中所體會的不變的方面,但同時孔子也主張“進德修業,欲及時也”,這和歌德所謂“任何生活都是引人向上的,隻要人不失掉自己;一切都可以把人引入歧途,假若人安于故步”(第17頁引),同是一種勤奮精進狀态。
在不變之中,孔子也體會了一種向前努力的變,所以孔子贊美那滾滾不舍晝夜的流水;在勤奮狀态之下,任何生活都可引人向上,所以孔子甚而說:“不有博弈者乎?”正如歌德說,做的是茶壺或者碟子,還不是一樣?反正一切是象征的,此其四;歌德的價值在于肯定生活本身的價值(第18頁),這實在等于歸到孟子,因為孟子就是不把人的價值置之于外在,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律則,乃是“人人有貴于己者”,乃是“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孟子的性善說,實近于狂飙,實近于盧騷所謂自然人,這是中國的古典的人生理想,徹頭徹尾也正是人本的,此其五;歌德之反對任何職業,反對目的性,純任自己的性格的發揮,表面上的像漫無目标,在每一生活的片斷中,遇見任何生活對象,就全力以赴之,李白實在似之;假如說這樣便是淳樸(Naiy)的,李白也正是淳樸的,而不是傷感的(Sentimentaliseq),用席勒的述語,此其六;浮士德的苦悶在無限的自我與有限的世界之掙紮,李白何嘗不如此?此其七。
總之,歌德的本質似李白,歌德的人生理想似孟轲,而收斂處,最大體會處則似孔子。
在我自己的理想上,我知道我的批評的最高原理,凡是越讓人忘了内容是什麼,而可以使讀者填充入任何内容的,就是最高的藝術,乃是不自覺的一種東方藝術精神的表現(參看第63頁),而歌德在論富朗克府畫展時所說:“藝術到了對象無足輕重而達入純粹絕對的境界時,那才是最高的。
”和我從前沒見這話時所想的頗有些契合,也更增加了我的自信;再則我的人生觀本為藝術的,現在看考爾夫所寫的歌德,幾乎每一篇也都是以歸到藝術的人生并藝術的重要為結尾,也讓我覺得這恐怕也是毫無可以動搖的了! 假若說一本書的價值究竟是在它的方法和啟發時,那麼這本小書也還是十分可愛并可感的,而且我還要向讓我先把這書截留了看的宗先生道謝呢。
——隻是遺憾的,還沒有直接讀那《歌德時代之精神》!但我猜想應該隻是這書的擴大并補充。
1942年6月11日作于重慶沙坪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