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康德(1724—1804)對于人性之優美性與尊嚴性的提出
關燈
小
中
大
——康德:關于優美感與壯美感的考察(譯文)
譯者導言
(一)
生于1724年的康德(Immanuelkant),所作的這篇《關于優美感與壯美感的考察》(BeobachtungenüberdasGefühldesSch?nenundErhabenen),是被認為成于1764年(時康德四十歲)的,但是實在是在1763年8月8日已經送交教授會的主席去審查了。
哈曼(Hamann)寄林德諾(Lindner)的一封書上說: “我現在正從事于康德的關于感覺的考察,我很願意見到一種很概括而優秀的批評。
” 這日子是1764年2月1日,可說是現在可考的關于康德這篇文章的第一件文獻。
也是由這個日子推斷,知道康德此文之成,是在《頭腦病态的研究》(VersuchuberdieKrankheitendesKopfes)之前。
不管是1763也好,1764也好,總之,這篇文章是1770年以前,凡是康德在1770年以前的著作,便有一個特殊的意義。
因為,以1770年為限界,康德前後的思想有一個絕然不同的面目。
在研究康德思想發展的人,以及研究普通哲學史的人,差不多一緻同意,把康德1770年以前的者作,稱為批判前期的著作(VorkritischeSchriften),把康德1770年以後的著作,稱為批判時期的著作。
像康德這樣大器晚成的思想家,是曆史上很少見的。
他的三部最主要的著作,所謂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都先後草成于1781至1790年之間,這時他已是六十歲左右的人物了。
所以有人說倘若他死得像萊辛、席勒那樣年紀,我們恐怕不知道康德的真正思想是怎樣的。
《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論說應該以1781年以後的著作為批評時期的著作了,然而不然,因為在前此十年的中間,實在是他的醞釀時期。
他在1770年與過一篇DisputaiodemundiSensibiliatqueintelligibilisformaetprincilpus,這其中已經包括着《純粹理性批判》的端緒和規模,自此至《純粹理性批判》的出版,他差不多一個字沒有寫,他的沉默,正是他的醞釀。
因此,以1770年為界,作為康德思想發展的分水嶺。
《關于優美感與壯美感的考察》,是屬于康德批判前期的著作。
這是我們必須好好記牢的。
所謂批判前期的著作,無論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有它的特點。
先說形式,普通人讀了康德的書,總得一個枯燥、沉悶、冗長的感覺,然而這隻是康德批判時期的著作才令人有這種印象。
因為一般人是太注意于他那批判時期的著作了,所以就以這一段著作的特色,概括了他的著作全部了。
批判前期的著作迥乎不同,其文章異常的輕快、精悍、富有風趣,與其說是哲學家的東西,毋甯說是文學家的東西。
隻有在這種地方,我們相信德國文史家所說“康德是能為歌德而不屑為歌德”的一句話的真實。
至于内容,我們卻先要不必忙着說,雖然同謂之批判前期,這一期中卻也有分别。
我們知道,康德的第一部著作是《生命力之真正估價的思索》(GedankenvonderwahrenSchatzungderlebendigenKrafte),這篇東西成于1746年(時康德二十二歲),以此為始,他才著述多起來。
按照Fr?aulsen的意見,自此稱為批判前期的第一期。
自1762年至1766年内,則稱為批判前期的第二期。
1770年後,他自然也采用了普通的分法,便是批判時期了。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分法果然很好。
在第一期裡,他的文章的内容多半是自然科學,特别是地理、數學、物理天文等等。
在第二期裡,他的文章的内容,則多半是形而上學和知識論的問題。
康德在早年所受的絕有影響的兩個人物是牛頓和盧騷,在他第一期著作裡,我們恰恰可以看到牛頓的影子,在他第二期的著作裡,我們恰恰可以看到盧騷的影子。
這兩期,卻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康德自己的思想還沒成熟,他自己在思想上還不能獨立的時代。
在他的批評時期,不錯,休谟對他的思想很有作用。
但是他不是完全為休谟所左右的。
正如他的講書時采用的課本一樣,他不過以課本為引子,卻還是在發揮自己的意見。
據說康德常誤會别人的意見,他善于講而不善于聽。
不過這是無礙的,因為他在發展他自己的獨創性(Originalltat),如他在《判斷力批判》裡所談,這卻是天才的惟一特征。
所以在他的批判時期的著作裡,很少引用别人的意見,我們打開全書,幾乎不見什麼援用的詞句。
因此有人說康德不大讀書,然而這卻是錯了的,他的讀書實在是勤快,而且豐富的,他不好征引,也是批判時期才如此,在批判前期就完全不同。
批判前期,實在是他猛烈吸收的時代。
凡此種種,都是康德批判前期和批判時期大不同的地方,其中也都有内在的意義在。
《關于優美感與壯美感的考察》,便很能代表出批判前期的特色。
它是成于1763、1764年間,便恰恰是第二期的東西,于是,也就有我方才所說的盧騷的面目。
(二) 如果從題目看,以為這篇《關于優美感與壯美感的考察》,是哲學部門中一篇美學的論文,看了後一定要失望的。
第一,這不是十分專門的哲學論文,他自己在文章的開頭不久已經聲明:“我也多半是由一個普通觀察者的眼中去看而已,并不是純粹由一個哲學家所得的。
” 第二,這不是講優美與壯美的學理的,這在Ueberweg的《哲學史》第三卷上也已經叙到了(見該書第526頁)。
我認為他介紹得簡要而中肯,索性把其餘的話也錄出: 這是在普通理解上的一串關于民族性、性情、愛好、兩性等等的精細的觀察,其見地是美學的、道德的、心理的,雜然并存,有的部分頗透露着智慧。
……壯美與優美的分别,是在心理上,“壯美在感動着,優美在攝引着”,壯美又分好多種,即驚心動魄的壯美,岸然高貴的壯美,以及輝煌光華的壯美。
很令人注目的是道德之審美性的基礎,即:“對人性之優美性與尊嚴性的感覺。
”ShaftesburvyBurke等人的意見,康德似乎是由Mendelssohn那裡間接聽來的,這是很顯明地看得出的。
因在這種緣故,所以倘若我們要尋找這篇文章在哲學中的影響,或者就康德本人論,是和《判斷力批判》如何相關,這都是徒勞的事。
然而在大處,卻仍然可以看出的的确确是康德的東西,因為康德思想的兩個要點,就我現在能夠了解的說,是立法性(Gesetzlithkeit)與主觀性(Subjcktivit?t)。
他的知識論,他的倫理學,他的美學,都是如此。
他不講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但卻講如果是真,如果是善,如果是美,都是什麼法則。
而這些法則是在客觀上麼?不是的,乃是在主觀上。
關于這一點,他認為很重要,所以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序上,自诩為是哥白尼的功績。
這和一般的常識的想法相反,但是卻是康德的絕大貢獻,有些人認為康德是經驗派,根據是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劈頭第一句話,就是知識與經驗俱始。
要說康德不講經驗,這是錯的,然而他卻是講經驗的法則。
經驗的法則是不是經驗呢?這很難說,在康德便認為是先驗的、超驗的,這是康德哲學稱為超驗哲學之所由來,也是康德哲學之為批評哲學的張本。
經驗是主觀的,康德卻講經驗的法則。
所以我說他的哲學,是以主觀性與立法性為要點。
分而觀之,是主觀性與立法性,合而觀之,則是主觀之立法性。
我認為這是康德哲學之核心。
就是在這篇不大的文章裡,也可以看出了,康德處處要找法則。
隻要他的思想所到處,無一處他不要成其為體系,無一處他不運用其一以貫之的精神,他又重在主觀,文章的頭一句話就是: 快樂或者煩惱的種種感覺,是并不十分系于所以喚起這些感覺的外形狀況的,倒是毋甯關系于各個人各自的情感多些,由個人的情感,而快與不快以生。
怎麼樣?但這也便是康德思想的形式的一般。
作用了康德處處要尋法則的習慣的,恐怕是牛頓的自然科學。
作用了康德處處想到主觀的方面的,恐怕是盧騷的革命情緒。
對于自己,對于别人,對于整個人類的尊嚴性的認識,這是盧騷思想的基礎。
這點,在康德是充分發揮了,無論在理論上,在實踐上。
康德在這篇文章中,關于這,也可以說“一篇之中,三緻意焉”了。
所以我說,這裡頭有盧騷的影子,而且是深深的。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論優美感與壯美感之不同的對象;第二,論人類之一般的壯美性與優美性;第三,兩性中壯美性與優美性之對立關系;第四,從壯美感與優美感之不同論民族性。
多少有點美學意味的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完全是講人的性情的,可以說是倫理的立場;第三部分很有趣味,人們因此說康德之不結婚并不是不知道女子的美;第四部分論到的民族很多,就是中國,也在被論之列,不過眼見得他的了解很不充分。
現在所譯的,隻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大家可以看出,這裡是很優美的散文,倘若和批評時期的東西一比,幾乎不像出自一人之手。
我的翻譯是根據ErnstGassirer主編的《康德全集》第二卷,有時則以普魯士皇家學院的本子為參考,尤其是注解方面。
關于這個導言,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意見,——但關于在讀本文時的許多啟發沒有列入,以免駁雜;同時,卻參考了下列各書: ErustCassirer,KantsLebenundLehre Ueberweg,GeschchtederPhilosophieBdⅢ Fr.Paulsen,ImmannelKant Windelband,GeschichtederPhilosophie 1936年8月8日長之識于北平 一論優美感與壯美感之不同的對象 快樂或者煩惱的種種感覺,是并不十分系于所以喚起這些感覺的外物狀況的,倒是毋甯關系各個人各自的情感多些,由個人的情感,而快與不快以生。
因此,一人的歡欣,在别人就許是厭憎,一人愛情上的痛苦,在别人看便或是一個謎,或者生了反感,這個人所感到的,在那個人竟會完全漠不相幹。
關于人性這方面的特點的觀察,範圍可以很廣,而且有不少待發掘的寶藏,是十分有趣,又可得些教訓的。
現在我卻把我們的眼光隻投射在幾點上,這是在這方面更顯著特别一些的,不過,我也多半是由一個普通觀察者的眼中去看而已,并不是純粹因一個哲學家所得的。
因為一個人隻有在他的愛好滿足了之後,他才算是幸福的,所以那種使他能夠多享受一些的卻并不需要選擇的才能的感覺,一定不是繁瑣性的。
發育得壯健肥大的人,他的廚子在他就是最機靈有趣的作家,他那廚子之美妙的傑作也就在地窖裡,在這種人達到一般的猥亵之一種俗而拙笨的笑場時,是比那種以高貴的感覺自負的人容易得到歡樂的。
一個懶易的人喜歡聽書,因為這樣他好入睡;在各種享樂上顯得傻頭傻腦的商人,也可以有聰明人的享受,那就是當他算計他的營業利益的時候,他還可以追逐異性,那是他把異性也算作可以享樂的事的時候;喜歡打獵的人,便可以捕蠅,像道米填(Domitian)君王似的[1],或者逮野獸,像A什麼先生似的,所有這些人都有使他們按照自己所喜歡的事而享受的感覺能力,他們無需乎忌妒别人,也不能夠在别人那裡得什麼念頭;不過關于這,并不是我想
哈曼(Hamann)寄林德諾(Lindner)的一封書上說: “我現在正從事于康德的關于感覺的考察,我很願意見到一種很概括而優秀的批評。
” 這日子是1764年2月1日,可說是現在可考的關于康德這篇文章的第一件文獻。
也是由這個日子推斷,知道康德此文之成,是在《頭腦病态的研究》(VersuchuberdieKrankheitendesKopfes)之前。
不管是1763也好,1764也好,總之,這篇文章是1770年以前,凡是康德在1770年以前的著作,便有一個特殊的意義。
因為,以1770年為限界,康德前後的思想有一個絕然不同的面目。
在研究康德思想發展的人,以及研究普通哲學史的人,差不多一緻同意,把康德1770年以前的者作,稱為批判前期的著作(VorkritischeSchriften),把康德1770年以後的著作,稱為批判時期的著作。
像康德這樣大器晚成的思想家,是曆史上很少見的。
他的三部最主要的著作,所謂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都先後草成于1781至1790年之間,這時他已是六十歲左右的人物了。
所以有人說倘若他死得像萊辛、席勒那樣年紀,我們恐怕不知道康德的真正思想是怎樣的。
《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論說應該以1781年以後的著作為批評時期的著作了,然而不然,因為在前此十年的中間,實在是他的醞釀時期。
他在1770年與過一篇DisputaiodemundiSensibiliatqueintelligibilisformaetprincilpus,這其中已經包括着《純粹理性批判》的端緒和規模,自此至《純粹理性批判》的出版,他差不多一個字沒有寫,他的沉默,正是他的醞釀。
因此,以1770年為界,作為康德思想發展的分水嶺。
《關于優美感與壯美感的考察》,是屬于康德批判前期的著作。
這是我們必須好好記牢的。
所謂批判前期的著作,無論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有它的特點。
先說形式,普通人讀了康德的書,總得一個枯燥、沉悶、冗長的感覺,然而這隻是康德批判時期的著作才令人有這種印象。
因為一般人是太注意于他那批判時期的著作了,所以就以這一段著作的特色,概括了他的著作全部了。
批判前期的著作迥乎不同,其文章異常的輕快、精悍、富有風趣,與其說是哲學家的東西,毋甯說是文學家的東西。
隻有在這種地方,我們相信德國文史家所說“康德是能為歌德而不屑為歌德”的一句話的真實。
至于内容,我們卻先要不必忙着說,雖然同謂之批判前期,這一期中卻也有分别。
我們知道,康德的第一部著作是《生命力之真正估價的思索》(GedankenvonderwahrenSchatzungderlebendigenKrafte),這篇東西成于1746年(時康德二十二歲),以此為始,他才著述多起來。
按照Fr?aulsen的意見,自此稱為批判前期的第一期。
自1762年至1766年内,則稱為批判前期的第二期。
1770年後,他自然也采用了普通的分法,便是批判時期了。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分法果然很好。
在第一期裡,他的文章的内容多半是自然科學,特别是地理、數學、物理天文等等。
在第二期裡,他的文章的内容,則多半是形而上學和知識論的問題。
康德在早年所受的絕有影響的兩個人物是牛頓和盧騷,在他第一期著作裡,我們恰恰可以看到牛頓的影子,在他第二期的著作裡,我們恰恰可以看到盧騷的影子。
這兩期,卻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康德自己的思想還沒成熟,他自己在思想上還不能獨立的時代。
在他的批評時期,不錯,休谟對他的思想很有作用。
但是他不是完全為休谟所左右的。
正如他的講書時采用的課本一樣,他不過以課本為引子,卻還是在發揮自己的意見。
據說康德常誤會别人的意見,他善于講而不善于聽。
不過這是無礙的,因為他在發展他自己的獨創性(Originalltat),如他在《判斷力批判》裡所談,這卻是天才的惟一特征。
所以在他的批判時期的著作裡,很少引用别人的意見,我們打開全書,幾乎不見什麼援用的詞句。
因此有人說康德不大讀書,然而這卻是錯了的,他的讀書實在是勤快,而且豐富的,他不好征引,也是批判時期才如此,在批判前期就完全不同。
批判前期,實在是他猛烈吸收的時代。
凡此種種,都是康德批判前期和批判時期大不同的地方,其中也都有内在的意義在。
《關于優美感與壯美感的考察》,便很能代表出批判前期的特色。
它是成于1763、1764年間,便恰恰是第二期的東西,于是,也就有我方才所說的盧騷的面目。
(二) 如果從題目看,以為這篇《關于優美感與壯美感的考察》,是哲學部門中一篇美學的論文,看了後一定要失望的。
第一,這不是十分專門的哲學論文,他自己在文章的開頭不久已經聲明:“我也多半是由一個普通觀察者的眼中去看而已,并不是純粹由一個哲學家所得的。
” 第二,這不是講優美與壯美的學理的,這在Ueberweg的《哲學史》第三卷上也已經叙到了(見該書第526頁)。
我認為他介紹得簡要而中肯,索性把其餘的話也錄出: 這是在普通理解上的一串關于民族性、性情、愛好、兩性等等的精細的觀察,其見地是美學的、道德的、心理的,雜然并存,有的部分頗透露着智慧。
……壯美與優美的分别,是在心理上,“壯美在感動着,優美在攝引着”,壯美又分好多種,即驚心動魄的壯美,岸然高貴的壯美,以及輝煌光華的壯美。
很令人注目的是道德之審美性的基礎,即:“對人性之優美性與尊嚴性的感覺。
”ShaftesburvyBurke等人的意見,康德似乎是由Mendelssohn那裡間接聽來的,這是很顯明地看得出的。
因在這種緣故,所以倘若我們要尋找這篇文章在哲學中的影響,或者就康德本人論,是和《判斷力批判》如何相關,這都是徒勞的事。
然而在大處,卻仍然可以看出的的确确是康德的東西,因為康德思想的兩個要點,就我現在能夠了解的說,是立法性(Gesetzlithkeit)與主觀性(Subjcktivit?t)。
他的知識論,他的倫理學,他的美學,都是如此。
他不講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但卻講如果是真,如果是善,如果是美,都是什麼法則。
而這些法則是在客觀上麼?不是的,乃是在主觀上。
關于這一點,他認為很重要,所以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序上,自诩為是哥白尼的功績。
這和一般的常識的想法相反,但是卻是康德的絕大貢獻,有些人認為康德是經驗派,根據是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劈頭第一句話,就是知識與經驗俱始。
要說康德不講經驗,這是錯的,然而他卻是講經驗的法則。
經驗的法則是不是經驗呢?這很難說,在康德便認為是先驗的、超驗的,這是康德哲學稱為超驗哲學之所由來,也是康德哲學之為批評哲學的張本。
經驗是主觀的,康德卻講經驗的法則。
所以我說他的哲學,是以主觀性與立法性為要點。
分而觀之,是主觀性與立法性,合而觀之,則是主觀之立法性。
我認為這是康德哲學之核心。
就是在這篇不大的文章裡,也可以看出了,康德處處要找法則。
隻要他的思想所到處,無一處他不要成其為體系,無一處他不運用其一以貫之的精神,他又重在主觀,文章的頭一句話就是: 快樂或者煩惱的種種感覺,是并不十分系于所以喚起這些感覺的外形狀況的,倒是毋甯關系于各個人各自的情感多些,由個人的情感,而快與不快以生。
怎麼樣?但這也便是康德思想的形式的一般。
作用了康德處處要尋法則的習慣的,恐怕是牛頓的自然科學。
作用了康德處處想到主觀的方面的,恐怕是盧騷的革命情緒。
對于自己,對于别人,對于整個人類的尊嚴性的認識,這是盧騷思想的基礎。
這點,在康德是充分發揮了,無論在理論上,在實踐上。
康德在這篇文章中,關于這,也可以說“一篇之中,三緻意焉”了。
所以我說,這裡頭有盧騷的影子,而且是深深的。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論優美感與壯美感之不同的對象;第二,論人類之一般的壯美性與優美性;第三,兩性中壯美性與優美性之對立關系;第四,從壯美感與優美感之不同論民族性。
多少有點美學意味的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完全是講人的性情的,可以說是倫理的立場;第三部分很有趣味,人們因此說康德之不結婚并不是不知道女子的美;第四部分論到的民族很多,就是中國,也在被論之列,不過眼見得他的了解很不充分。
現在所譯的,隻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大家可以看出,這裡是很優美的散文,倘若和批評時期的東西一比,幾乎不像出自一人之手。
我的翻譯是根據ErnstGassirer主編的《康德全集》第二卷,有時則以普魯士皇家學院的本子為參考,尤其是注解方面。
關于這個導言,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意見,——但關于在讀本文時的許多啟發沒有列入,以免駁雜;同時,卻參考了下列各書: ErustCassirer,KantsLebenundLehre Ueberweg,GeschchtederPhilosophieBdⅢ Fr.Paulsen,ImmannelKant Windelband,GeschichtederPhilosophie 1936年8月8日長之識于北平 一論優美感與壯美感之不同的對象 快樂或者煩惱的種種感覺,是并不十分系于所以喚起這些感覺的外物狀況的,倒是毋甯關系各個人各自的情感多些,由個人的情感,而快與不快以生。
因此,一人的歡欣,在别人就許是厭憎,一人愛情上的痛苦,在别人看便或是一個謎,或者生了反感,這個人所感到的,在那個人竟會完全漠不相幹。
關于人性這方面的特點的觀察,範圍可以很廣,而且有不少待發掘的寶藏,是十分有趣,又可得些教訓的。
現在我卻把我們的眼光隻投射在幾點上,這是在這方面更顯著特别一些的,不過,我也多半是由一個普通觀察者的眼中去看而已,并不是純粹因一個哲學家所得的。
因為一個人隻有在他的愛好滿足了之後,他才算是幸福的,所以那種使他能夠多享受一些的卻并不需要選擇的才能的感覺,一定不是繁瑣性的。
發育得壯健肥大的人,他的廚子在他就是最機靈有趣的作家,他那廚子之美妙的傑作也就在地窖裡,在這種人達到一般的猥亵之一種俗而拙笨的笑場時,是比那種以高貴的感覺自負的人容易得到歡樂的。
一個懶易的人喜歡聽書,因為這樣他好入睡;在各種享樂上顯得傻頭傻腦的商人,也可以有聰明人的享受,那就是當他算計他的營業利益的時候,他還可以追逐異性,那是他把異性也算作可以享樂的事的時候;喜歡打獵的人,便可以捕蠅,像道米填(Domitian)君王似的[1],或者逮野獸,像A什麼先生似的,所有這些人都有使他們按照自己所喜歡的事而享受的感覺能力,他們無需乎忌妒别人,也不能夠在别人那裡得什麼念頭;不過關于這,并不是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