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篇第十

關燈
近之形,本末皆知,為将之道畢矣!” 基博按:“料敵制勝”者,下文知彼知己之事;“計險厄遠近”者,上文地形之事;上将之道,必兼二者。

    而“計險厄遠近”,不過其一端,總以見地形者,不過兵之助耳。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訓義)張預曰:“既知敵情,又知地利,以戰則勝;俱不知之,以戰即敗。

    ” 基博按:“此”字義不兼指,蓋指“地形者兵之助”之一義爾。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

    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訓義)杜牧曰:“主者,君也。

    黃石公曰:‘出軍行師,将在自專,進退内禦,則功難成。

    ’故聖主明王跪而推毂曰:‘阃外之事,将軍裁之。

    ’”張預曰:“與其從令而敗事,不若違制而成功;故曰:‘軍中不聞天子之诏。

    ’”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訓義)何氏曰:“進豈求名也,見利于國家士民,則進也;退豈避罪也,見其蹙國殘民之害,雖君命使進而不進,罪及其身,不悔也。

    ” 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訓義)張預曰:“進退違命,非為己也,皆所以保民命而合主利,此忠臣國家之寶也。

    ”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訓義)李筌曰:“若撫之如此,得其死力也。

    故楚子一言,三軍之士,皆如挾纩也。

    ”張預曰:“将視卒如子,則卒視将如父,未有父在危難,而子不緻死!故荀卿曰:‘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如子弟之事父兄,手足之捍頭目也。

    ’夫美酒泛流,三軍皆醉;溫言一撫,士同挾纩;信乎以恩遇下,古人所重也。

    ”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訓義)杜牧曰:“黃石公曰:‘士卒可下而不可驕’,夫恩以養士,謙以接之,故曰‘可下’;制之以法,故曰:‘不可驕。

    ’”何氏曰:“言恩不可純任;純任,則還為己害!”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 (訓義)陳皞曰:“可擊不可擊者,所謂‘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也。

    ”張預曰:“或知己而不知彼,或知彼而不知己,則有勝有負也。

    ” 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訓義)張預曰:“既知己,而又知彼,但不得地形之助,亦不可全勝。

    ”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訓義)張預曰:“不妄動,故動則不誤;不輕舉,故舉則不困;識彼我之虛實,得地形之便利,而後戰也。

    ” 基博按:“知吾卒之可以擊”,“知敵之可擊”,“知地形之可以戰”,三者具而後為“知兵!”然所以“動而不迷,舉而不窮”者,豈惟學理之深知,抑亦有借于經曆!美國出征總司令潘興以一九一七年出兵援英法協約,既抵巴黎,而所以诏部屬者則曰:“凡司令官之指揮作戰,及處理運輸給養,其成功端賴實際之研究!所謂軍事學者,原不外應用常識于軍事行動而已!深奧之名詞,理論之探讨,雖能使戰術神秘化;實則軍事天才,終不外根據經驗及理解,以求簡易原則之實施而已!”誠哉是言!今觀《十三篇》書,孰非根據經驗之理解,以求簡易原則之實施乎!苟騁玄談,必入歧途!欲知兵者,不可不先知乎此! 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 (訓義)李筌曰:“人事天時地利,三者同知,則百戰百勝。

    ”孫星衍曰:“上文雲‘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故此雲‘知彼知己’也。

    上文又雲‘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故此雲‘知地’;蓋地形者,兵之助,故《孫子》重言之也。

    上文諸言‘勝之半也’,故此雲‘可全’以足其義,所謂全勝。

    ” 右第三節,論地形者兵之助。

     鄭友賢曰:“或問六地者,地形也;複論将有六敗者,何也?曰:懼後世學兵法者泥勝負之理于地形也,故曰:‘地形者兵之助’;非上将之道也。

    太公論主帥之道,擇善地利者三人而委之,則地形,固非将軍之事也。

    所謂‘料敵制勝’者,上将之道也。

    知此為将之道者,戰則必勝;不知此為将之道者,戰則必敗。

    凡所言曰走、曰弛、曰崩、曰陷、曰亂、曰北,此六者,敗之道;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是勝敗之理,不可泥于地形,而系于将之工拙也。

    至于九地亦然,曰:‘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将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驅三軍之衆,如群羊往來,不知其所之者,将軍之事也。

    ’特垂誡于六地、九地者,孫武之深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