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孫子》世傳十家注,陽湖孫星衍平津館校刊,頗稱審核;然亦以臆改為病!餘取正統道藏本及吾邑明談十山嘉靖刊本參校,往往有原本不訛,而孫氏據《禦覽》、《通典》諸書所引,校改以緻訛者!談刻異同尤多;有談刻所有而孫氏無之者。
湖北崇文官書局百字本,無注;世不謂佳;然有一二處劇勝者!于是參驗四本,擇善而從,句分節解,寫為章句,以藏箧中,舊矣!其十家注,始魏武帝,雲“撰為略解”,謙言解其粗略,語多引而未發;而自梁孟氏以下九家,宣闡其義;亦有自抒所見,與魏武異者;其中以唐杜牧、宋何延錫為詳博;而張預獨辨以析;梅堯臣則明白了當,以少許勝人多許。
然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魏武注《孫子》三卷,孟氏解《孫子》二卷,李筌注《孫子》二卷,杜牧注《孫子》三卷,陳皥注《孫子》一卷,賈林注《孫子》一卷。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兵家類》載魏武注《孫子》一卷,李筌注,杜牧注,陳皥注,梅聖俞注,王晳注,何氏注,各三卷。
鄭樵《通志·兵略》載《孫子兵法》三卷,吳将孫武撰,魏武注;又二卷孟氏解诂;又一卷唐李筌注;又一卷唐杜牧撰;又一卷唐陳皥注;又一卷唐賈林注;又一卷何延錫注;又一卷張預注;又三卷王晳注;又一卷梅堯臣撰。
則知十家注舊本各自為書;而今荟刊為一,始于宋吉天保;采入《道藏》者是也。
《道藏》中又有鄭友賢《孫子遺說》一卷,《通志》亦著其目,據自序稱:“十家之注出,而愈見《十三篇》之法,如五聲五色之變,惟詳其耳目之所聞見,而不能悉其所以為變之妙;是則武之意,不得謂盡于十家之注也。
頃因餘暇,撫武之微旨,而出于十家之不解者,略有數十事;托或者之問而具其應答之義,曰十注遺說。
”然亦有自以意說而不盡當于武者焉;要足以匡十家之遺而彌縫其阙也!最近海甯蔣方震氏百裡嘗學兵法于德意志,習其老将,往往頌美《孫子》書不容口;因撰《孫子新釋》,民國初元,先成《計篇》;梁任公所采以入《庸言》者也。
仆誦之驚歎,而訪其全書讀之,殊亦粗略未稱,如魏武注也;其釋《計篇》,亦不如《庸言》所載之詳。
然宏宣奧義,或取歐故,不為拘虛,多十家所未發;而以知新器新理,雖日出不窮,而大道無攸易;《孫子》一書,推諸四海而準,百世以俟聖哲而不惑;其言亦以名家!獨惜其書成在一九一四年歐洲大戰以前,未能備物;亦猶魏武注引而未發之不能無待于梁孟氏以下九家也。
仆聞德國克老山維茲氏(一七八〇——一八三一年)者,彼都談兵之祖,而老毛奇将軍之師也;其著書以為:“理根于事,事貴有驗,無征不信,兵法亦然。
而欲知兵,必多讀史。
史者,古人經驗之記載也。
兵法乃屬于經驗之學科;惟經驗可以确定理論;而一事一理之意義,不用史例,無以闡發。
惟能用史例者,而後談兵不患其鑿空,理論毋涉于誣妄;而以近代史為尤宜;何者?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也。
”蓋世以近而可驗。
理無征而不信。
《孫子》書李筌、杜牧、何延錫三家注,亦多引史事以相曉譬;而戰争之尤繁巨以媲于現代史者,蓋莫如一九一四年歐洲大戰。
傥有人焉,依據《孫子》而援歐戰事為說,以擴三家注之所未備;古書新證,必有發前人之所未發者!仆懷此意久而未有以發也!徒以抗日軍興,家山唱破,違難奔走,不廢教學;而烽火驚心,客子危涕。
自顧老矣,而志未衰,未能荷戈,且為談兵;以為:“勝負何常,禍福相倚。
傥讀孫武《十三篇》書而籀繹其旨,知日本之勝不貴久,斯可以知我國之勢不終敗!”遂發箧中所寫章句,為之誦說;而以十家之注,後多因前,辭或重複,徒亂人意;于是削其繁剩,筆其精粹,取意相發而不相複,以成訓義。
訓者,順也;義者,宜也;順文為說,義取其宜,融裁衆注,不為墨守;而旁摭克氏之學,歐戰之史,推而大之,至于無垠;然後《十三篇》之書,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而凡此後軍事之利鈍,戰局之勝敗,亦得以曲暢旁通而極其趣。
談者既為抵掌,聽者亦以破涕也。
仆誦說《孫子》之書,以觀此後軍事之利鈍,戰局之勝負,而可知者有三端焉:一曰:日人之勝不貴久,不免于力屈貨殚之患。
二曰:我軍之強而知避,可以收彼竭我盈之效。
斯二者,日本戰略之必失敗也。
三曰:日本之威加于敵,必以成衆叛親離之禍。
抑又日本政略之必失敗也。
請得而備論之:何以知日本之勝不貴久,不免于力屈貨殚之患也?《孫子》不雲乎:“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故兵貴勝不貴久。
”夫兵,非勝之難,勝而不久之難!歐洲大戰,德之所以不保其勝,法之所以不終于敗,則以德之勝而久也!其國人克氏著書論兵法,每謂:“戰争之道,尤貴迅速決勝。
”何嘗不慮勝久之無以善其後!然而勝,德之所能為也;不久,非德之所能為也!方吾國之參戰也,目論者佥謂德人必不敗。
而嚴又陵獨不謂然,與其友熊純如書切論之,以為“德皇竭力繕武二十餘年,用拿破侖與乃祖威廉第一之故智,欲以雷霆萬鈞,迅霆不及掩耳,用破法擒俄而後徐及于英國,故其大命懸于速戰而大捷。
顧計所不及者,英人之助比、法也,列日起緻死為抗也,德國極強,然孟贲烏獲,力有所底,飚發雷震,所虀粉者比國耳;浸淫而及于法之北疆;顧咫尺巴黎,經百日而不能破,東不能入俄境,南不能庇奧鄰,至馬蘭之挫衄,而無成之局兆矣!及逾二年,則正蹈曹刿再衰三竭之說;而英人則節節為持久之劃,疏通後路,維持海權,聯合三國,不許單獨媾和;曹刿以一鼓當齊之三,所謂彼竭我盈;英人之術,正複如是!大抵德人之病,在能實力而不能虛心!故德、英皆驕國也;德人之驕,益以剽悍;英人之驕,濟以沉鸷;然則勝負之數,不待蓍蔡矣!亦既曠日持久,而德不得志;則今日之事,其決勝不在交綏之中,而必以财政兵衆之數為最後。
德雖至強,而兵力固亦有限。
方戰之初,德人自言有勝兵八百萬,乃今此衆已全出矣,而死傷達三百萬。
英法之海軍未熸,而财力猶足以相持
湖北崇文官書局百字本,無注;世不謂佳;然有一二處劇勝者!于是參驗四本,擇善而從,句分節解,寫為章句,以藏箧中,舊矣!其十家注,始魏武帝,雲“撰為略解”,謙言解其粗略,語多引而未發;而自梁孟氏以下九家,宣闡其義;亦有自抒所見,與魏武異者;其中以唐杜牧、宋何延錫為詳博;而張預獨辨以析;梅堯臣則明白了當,以少許勝人多許。
然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魏武注《孫子》三卷,孟氏解《孫子》二卷,李筌注《孫子》二卷,杜牧注《孫子》三卷,陳皥注《孫子》一卷,賈林注《孫子》一卷。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兵家類》載魏武注《孫子》一卷,李筌注,杜牧注,陳皥注,梅聖俞注,王晳注,何氏注,各三卷。
鄭樵《通志·兵略》載《孫子兵法》三卷,吳将孫武撰,魏武注;又二卷孟氏解诂;又一卷唐李筌注;又一卷唐杜牧撰;又一卷唐陳皥注;又一卷唐賈林注;又一卷何延錫注;又一卷張預注;又三卷王晳注;又一卷梅堯臣撰。
則知十家注舊本各自為書;而今荟刊為一,始于宋吉天保;采入《道藏》者是也。
《道藏》中又有鄭友賢《孫子遺說》一卷,《通志》亦著其目,據自序稱:“十家之注出,而愈見《十三篇》之法,如五聲五色之變,惟詳其耳目之所聞見,而不能悉其所以為變之妙;是則武之意,不得謂盡于十家之注也。
頃因餘暇,撫武之微旨,而出于十家之不解者,略有數十事;托或者之問而具其應答之義,曰十注遺說。
”然亦有自以意說而不盡當于武者焉;要足以匡十家之遺而彌縫其阙也!最近海甯蔣方震氏百裡嘗學兵法于德意志,習其老将,往往頌美《孫子》書不容口;因撰《孫子新釋》,民國初元,先成《計篇》;梁任公所采以入《庸言》者也。
仆誦之驚歎,而訪其全書讀之,殊亦粗略未稱,如魏武注也;其釋《計篇》,亦不如《庸言》所載之詳。
然宏宣奧義,或取歐故,不為拘虛,多十家所未發;而以知新器新理,雖日出不窮,而大道無攸易;《孫子》一書,推諸四海而準,百世以俟聖哲而不惑;其言亦以名家!獨惜其書成在一九一四年歐洲大戰以前,未能備物;亦猶魏武注引而未發之不能無待于梁孟氏以下九家也。
仆聞德國克老山維茲氏(一七八〇——一八三一年)者,彼都談兵之祖,而老毛奇将軍之師也;其著書以為:“理根于事,事貴有驗,無征不信,兵法亦然。
而欲知兵,必多讀史。
史者,古人經驗之記載也。
兵法乃屬于經驗之學科;惟經驗可以确定理論;而一事一理之意義,不用史例,無以闡發。
惟能用史例者,而後談兵不患其鑿空,理論毋涉于誣妄;而以近代史為尤宜;何者?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也。
”蓋世以近而可驗。
理無征而不信。
《孫子》書李筌、杜牧、何延錫三家注,亦多引史事以相曉譬;而戰争之尤繁巨以媲于現代史者,蓋莫如一九一四年歐洲大戰。
傥有人焉,依據《孫子》而援歐戰事為說,以擴三家注之所未備;古書新證,必有發前人之所未發者!仆懷此意久而未有以發也!徒以抗日軍興,家山唱破,違難奔走,不廢教學;而烽火驚心,客子危涕。
自顧老矣,而志未衰,未能荷戈,且為談兵;以為:“勝負何常,禍福相倚。
傥讀孫武《十三篇》書而籀繹其旨,知日本之勝不貴久,斯可以知我國之勢不終敗!”遂發箧中所寫章句,為之誦說;而以十家之注,後多因前,辭或重複,徒亂人意;于是削其繁剩,筆其精粹,取意相發而不相複,以成訓義。
訓者,順也;義者,宜也;順文為說,義取其宜,融裁衆注,不為墨守;而旁摭克氏之學,歐戰之史,推而大之,至于無垠;然後《十三篇》之書,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而凡此後軍事之利鈍,戰局之勝敗,亦得以曲暢旁通而極其趣。
談者既為抵掌,聽者亦以破涕也。
仆誦說《孫子》之書,以觀此後軍事之利鈍,戰局之勝負,而可知者有三端焉:一曰:日人之勝不貴久,不免于力屈貨殚之患。
二曰:我軍之強而知避,可以收彼竭我盈之效。
斯二者,日本戰略之必失敗也。
三曰:日本之威加于敵,必以成衆叛親離之禍。
抑又日本政略之必失敗也。
請得而備論之:何以知日本之勝不貴久,不免于力屈貨殚之患也?《孫子》不雲乎:“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故兵貴勝不貴久。
”夫兵,非勝之難,勝而不久之難!歐洲大戰,德之所以不保其勝,法之所以不終于敗,則以德之勝而久也!其國人克氏著書論兵法,每謂:“戰争之道,尤貴迅速決勝。
”何嘗不慮勝久之無以善其後!然而勝,德之所能為也;不久,非德之所能為也!方吾國之參戰也,目論者佥謂德人必不敗。
而嚴又陵獨不謂然,與其友熊純如書切論之,以為“德皇竭力繕武二十餘年,用拿破侖與乃祖威廉第一之故智,欲以雷霆萬鈞,迅霆不及掩耳,用破法擒俄而後徐及于英國,故其大命懸于速戰而大捷。
顧計所不及者,英人之助比、法也,列日起緻死為抗也,德國極強,然孟贲烏獲,力有所底,飚發雷震,所虀粉者比國耳;浸淫而及于法之北疆;顧咫尺巴黎,經百日而不能破,東不能入俄境,南不能庇奧鄰,至馬蘭之挫衄,而無成之局兆矣!及逾二年,則正蹈曹刿再衰三竭之說;而英人則節節為持久之劃,疏通後路,維持海權,聯合三國,不許單獨媾和;曹刿以一鼓當齊之三,所謂彼竭我盈;英人之術,正複如是!大抵德人之病,在能實力而不能虛心!故德、英皆驕國也;德人之驕,益以剽悍;英人之驕,濟以沉鸷;然則勝負之數,不待蓍蔡矣!亦既曠日持久,而德不得志;則今日之事,其決勝不在交綏之中,而必以财政兵衆之數為最後。
德雖至強,而兵力固亦有限。
方戰之初,德人自言有勝兵八百萬,乃今此衆已全出矣,而死傷達三百萬。
英法之海軍未熸,而财力猶足以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