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讀法

關燈
凡百制作,莫備于典禮。

    是故諸夏學術,三古禮隆其極。

    故禮事起于火化。

    禮文昭于祭祀。

    祭禮行于明堂,禮樂政教由是演,制度典章由是出。

    禮雲禮雲,諸夏道術之濫觞矣!周公集六代之大成,存先聖之舊典,經論制作,備于禮經。

    禮經者,六籍之大名、百家所由出也!征諸《周官》:太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又太蔔之職,大祭祀,則眠高命龜。

    凡小事,莅蔔。

    國大遷,大師則貞龜。

    凡旅,則陳龜。

    凡喪事,則命龜。

    是《易》用諸喪祭遷國師旅諸蔔筮者也;則《易》為禮經,此其證矣!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而太師之職:大祭祀,則帥瞽登歌,令奏擊拊,下管播樂器,令奏鼓朄;(朄讀為道引之引)大飧亦如之。

    大射,率瞽而歌射節。

    大師,執同律以聽軍聲。

    大喪、帥瞽而而作舊谥。

    是詩亦用諸饔射師旅喪祭者也;則《詩》為禮經,此其證矣!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又大司樂之職,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緻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乃分樂而叙之,以祭,以享,以祀。

    是樂所以祀天神四望,祭地示山川,享先祖先妣者也;則《樂》為禮經之明證。

    《漢志》本《七略》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

    左史記言,右書記事。

    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大戴禮》曰:‘内史太史,左右手也。

    ’是左史右史;即周官之内史太史。

    《尚書》、《春秋》,内史太史所掌之籍也。

    考太史之職:大祭祀,與執事蔔日。

    戒及宿之日,與群執事讀禮書而協事。

    祭之日,執事以次位常。

    大會同朝觐,以書協禮事大師,抱天時與大師同車。

    大遷國,抱法以前。

    大喪,執法以莅勸防。

    内史之職,掌叙事之法。

    受納訪以诏王聽治。

    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

    凡四方之事書,内史讀之。

    王制祿。

    以贊為之,以方出之;賞賜亦如之。

    是《春秋》為喪祭師旅遷國及會同朝觐之典;《尚書》者,叙事策命制祿賞賜之籍;則《春秋》、《尚書》皆禮經之明證也。

    故觀于太蔔、太師、大司樂、太史、内史,皆宗伯之屬;則其所掌《易》、《詩》、《書》、《樂》、《春秋》皆先王之典禮,昭然若揭,奚待韓宣子适魯而後知《易象》、《春秋》之為《周禮》哉!(《左氏》昭二年傳)故曰:‘六經皆古之典禮也。

    ’諸子者,禮教之支與流裔也。

    考諸《漢志》:儒家出于司徒。

    《周官》載司徒施十有二教:一曰以祀禮教敬。

    二曰以陽禮教讓。

    三曰以陰禮教親。

    四曰以樂禮教和。

    又以五禮防萬民之僞而教之中。

    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

    是司徒以禮教民者也,儒家學本于禮,有明驗矣!道家出于史官。

    而太史、大祭祀與群執事讀禮書而協事。

    小史,大祭祀讀禮法。

    《史記》又謂孔子适周,問禮于老子。

    (《老莊列傳》)《小戴記》孔子對曾子問禮,一則曰‘吾聞諸老聃’;再則曰‘吾聞諸老聃’。

    (《曾子問》)則道家學出于禮有明驗矣!陰陽家出于羲和之官,《周官》馮相氏、保章氏之職,禮官之屬也。

    《大戴禮》謂:‘明堂為天法。

    ’(《盛德篇》)《禮明堂陰陽錄》曰:‘陰陽者,王者所以應天。

    ’(引見《牛宏傳》及《禦覽》。

    )蔡邕亦謂:‘明堂者,所以明天氣,統萬物,上通天象,故十二宮象日辰。

    ’(《明堂月令論》)是以觀象授時,本明堂之大典。

    陰陽家學本于禮,有明驗矣!名家出于禮官;《周官》大小宗伯之職也。

    法家出于理官,大小司寇之職也。

    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

    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诘四方。

    司馬遷曰:‘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史記·自叙》)陳寵曰:‘禮經三百,威義三千。

    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屬三千,禮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裡。

    ’(《後漢書》本傳)故劉氏謂其輔禮制;則名家、法家學出于禮,有明驗矣!墨家出于清廟之守,《周官》巫祝之職也。

    蔡邕曰:‘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清廟。

    取其堂,則曰明堂。

    異名同實,其實一也。

    ’(《明堂月令論》)《呂覽》言:‘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

    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于魯,墨子學焉。

    ’(《當染》)則墨家出于禮之明驗也。

    縱橫家出于行人之官;《周禮》大小行人之職也。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義,以親諸侯。

    小行人,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

    則縱橫家學本于禮之明驗也。

    雜家出于議官;《周官》三公之職也。

    《尚書》言:‘三公論道經邦,變理陰陽。

    ’(《周官》)《呂覽》首陳十二紀;《淮南》亦訓《時則》,并本夏時遺制,為《小戴·月令》之所本。

    是雜家學本于禮之明驗也。

    農家出于農稷之官。

    《國語》載虢文公谏周宣王曰: 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是故稷為大官!古者太史順時土陽闡憤盈,土氣震發。

    農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廟,土乃脈發。

    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

    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

    稷以告王。

    及期,王祼鬯飨醴乃行。

    後稷監之。

    膳夫農正陳籍禮。

    太史贊王。

    王敬從之。

    王耕一墢,班三之,而時布之于農,稷則,遍誡百姓,紀農協功。

    民用莫不震動,恪恭于農。

    (《國語》) 是後稷播時百谷,必遵太史敬授民時,則農家學本于禮之明證也。

    小說家出于稗官;《周官》土訓、誦訓、訓方氏、匡人、撢人諸職也。

    土訓,掌道地圖,道地慝。

    誦訓,掌道方慝。

    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

    匡人,掌達法則,匡邦國而觀其慝。

    撢人,掌誦王志。

    凡是諸職,皆所以訓四方,道方志方慝以诏王國,是小說家學本于禮之明證也。

    然則諸子出于王官者,其學即莫不原于典禮,故禮學,為道術之根荄,群言之郛廓!六經諸子,莫不由此滋生萌蘗,章學誠不明乎此,妄有‘六經皆史’之論。

    若謂六經掌于史官,應得史稱?不知《春秋》、《尚書》掌于太史、内史;而《詩》、《易》則分掌于太蔔、太師;樂掌于司樂;禮掌于宗伯;各有當官,非必史官之專守,(史氏所掌當屬其貳)則不得并名為史。

    ‘六經皆史’之說,發自王守仁。

    章學誠申其說。

    龔鞏祚更暢言之,謂‘任照之史,為道家祖。

    任天之史,為農家祖。

    任約劑之史,為法家祖。

    任文之史,為雜家祖。

    任諱惡之史,為陰陽家祖。

    任喻之史,為縱橫家祖。

    任本之史,為墨家祖。

    任教之史,為小說家祖。

    ’(《古史鈎沉論》)語半無征,将焉取信!今推尋本柢,正以六經之禮之說。

    ”(見《諸子通誼》卷上《原始》。

    )則是與章氏之明“六經皆史”者,如别黑白之不同矣!然其以《周官》為根柢,以《漢書·藝文志》為崖廓,則又與章氏無乎不同者也!可謂貌同而心異者焉!於戲!章氏不雲乎“古人最重家學,叙列一家之書,凡有涉此一家之學者,無不窮源至委,竟其流别,所謂著作之标準,群言之折中也!”(見《章氏遺書》卷十《校雠通義》内篇一《互著》。

    )餘故備著異議,不憚煩瑣,利鈍畢著,義蘊究宣矣! 博端誦章書,發蒙髫年,迄今四十,玩索不盡。

    粗述睹記,以為成學治國聞者觀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