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太史公談《論六家要指》考論
關燈
小
中
大
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也。
罔不論列言行,詳其事指而為之傳。
獨墨子之顯學,而于《太史公書》僅兩見:一附見《孟轲[9]荀卿列傳》之末,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
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辭之觕略甚矣。
一見《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之論六家要指。
六家之中,榷論儒、道,其次墨者差詳,而獨詳論其“為節用”,曰“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因稱墨者之言而極論之,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
”自來論墨者多訾其兼愛,而《太史公書》獨論其節用,與荀卿同。
《自序》《正義》引韋昭說:“墨子之術也尚儉,後有随巢子傳其術也。
”信若所雲,意者随巢子獨傳墨子尚儉之一義,而不及其它,太史公即本之此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墨家有《随巢子》六篇,雲“墨翟弟子”,其書不傳。
然餘讀瑞安孫诒讓之《墨子後語》,中有《随巢子》佚文二十一事,其言多主于明鬼,荒大不經。
亦論兼愛,曰:“有疏而無絕,有後而無遺。
大行之行,兼愛萬物,疏而不絕。
賢者欣之,不肖則憐之。
賢者不欣,是賤德也。
不肖不憐,是忍人也。
”則可謂乎仁人之言。
然而無及節用者,雖放佚多未可論定,而随巢子之非專傳墨子尚儉之一義,要可斷言。
而知韋昭之說未可信也。
然則太史公之稱節用何說?曰:“此蓋稱墨子以矯世敝,而發《平準》一書之指耳!”《平準》之書,迄元封元年而止,蓋太史公談之作。
而太史公談實仕建元元封之間,目睹漢武帝外攘夷狄,内興功業,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糧饷,“蕭然繁費”,而“興利之臣自此始”,故不禁慨乎言之。
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
”此《平準》書之所為作,而于論墨子先發其指也。
史談又譏儒者之“博而寡要”,而極言之曰:“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與《孔子世家》所載晏嬰之譏孔子同辭,蓋襲《墨子·非儒》之篇也。
特是“博而寡要”,史談衡儒,既襲《墨子·非儒》之篇,“而尊卑無别”,史談非墨,又采儒者荀卿之說,以矛刺盾,良非偶然。
今按《荀子·富國》篇曰:“人之生,不能無群。
群而無分則争。
争則亂,亂則窮矣。
故無分者,人之大患也。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
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
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
貴之者,是貴天下之本也。
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故使或美或惡,或厚或薄,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誇麗之聲,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順也。
……墨子之言,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
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
……夫天地之生物也,固有餘足以食人矣。
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餘足以衣人矣。
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
天下之公患,亂傷之也。
胡不嘗試相與求亂之者誰也?我意墨子之非樂也,則使天下亂。
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
非将堕之也,說不免焉。
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将蹙然衣粗食惡,憂戚而非樂。
若是則瘠,瘠則不足欲。
不足欲,則賞不行。
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将少人徒,省官職,上功勞苦,與百姓均事業,齊功勞。
若是則不威,不威則罰不行。
……若是,則萬物失宜,事變失應。
……故先王聖人為之不然,知夫為人主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強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
……故墨術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非鬥而日争,勞苦頓瘁而愈無功,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
”是何也?自史談言之,則曰“尊卑無别”也;自荀卿言之,則曰“群而無分”也,蓋同指而異辭也。
并著于篇,以為成學治國故者考覽焉。
*** (1)本書據商務印書館1934年《國學小叢書》本校印。
[1]名,原作“民”。
或以“名”為衍文。
[2]有,按文意當作“于”或“在”。
[3]記,原作“志”,據《讀書敏求記校證》改。
[4]六,原作“五”,誤。
且又和下文所析舉相矛盾,今按此處所言改為“六”,而不按後文所折條目作“七”。
[5]孤,原誤作“狐”。
[6]按前文,下當有“所”字。
[7]按《史記》,轲當作“子”。
[8]按《史記》,武當作“子”。
[9]按《史記》,轲當作“子”。
罔不論列言行,詳其事指而為之傳。
獨墨子之顯學,而于《太史公書》僅兩見:一附見《孟轲[9]荀卿列傳》之末,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
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辭之觕略甚矣。
一見《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之論六家要指。
六家之中,榷論儒、道,其次墨者差詳,而獨詳論其“為節用”,曰“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因稱墨者之言而極論之,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
”自來論墨者多訾其兼愛,而《太史公書》獨論其節用,與荀卿同。
《自序》《正義》引韋昭說:“墨子之術也尚儉,後有随巢子傳其術也。
”信若所雲,意者随巢子獨傳墨子尚儉之一義,而不及其它,太史公即本之此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墨家有《随巢子》六篇,雲“墨翟弟子”,其書不傳。
然餘讀瑞安孫诒讓之《墨子後語》,中有《随巢子》佚文二十一事,其言多主于明鬼,荒大不經。
亦論兼愛,曰:“有疏而無絕,有後而無遺。
大行之行,兼愛萬物,疏而不絕。
賢者欣之,不肖則憐之。
賢者不欣,是賤德也。
不肖不憐,是忍人也。
”則可謂乎仁人之言。
然而無及節用者,雖放佚多未可論定,而随巢子之非專傳墨子尚儉之一義,要可斷言。
而知韋昭之說未可信也。
然則太史公之稱節用何說?曰:“此蓋稱墨子以矯世敝,而發《平準》一書之指耳!”《平準》之書,迄元封元年而止,蓋太史公談之作。
而太史公談實仕建元元封之間,目睹漢武帝外攘夷狄,内興功業,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糧饷,“蕭然繁費”,而“興利之臣自此始”,故不禁慨乎言之。
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
”此《平準》書之所為作,而于論墨子先發其指也。
史談又譏儒者之“博而寡要”,而極言之曰:“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與《孔子世家》所載晏嬰之譏孔子同辭,蓋襲《墨子·非儒》之篇也。
特是“博而寡要”,史談衡儒,既襲《墨子·非儒》之篇,“而尊卑無别”,史談非墨,又采儒者荀卿之說,以矛刺盾,良非偶然。
今按《荀子·富國》篇曰:“人之生,不能無群。
群而無分則争。
争則亂,亂則窮矣。
故無分者,人之大患也。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
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
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
貴之者,是貴天下之本也。
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故使或美或惡,或厚或薄,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誇麗之聲,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順也。
……墨子之言,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
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
……夫天地之生物也,固有餘足以食人矣。
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餘足以衣人矣。
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
天下之公患,亂傷之也。
胡不嘗試相與求亂之者誰也?我意墨子之非樂也,則使天下亂。
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
非将堕之也,說不免焉。
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将蹙然衣粗食惡,憂戚而非樂。
若是則瘠,瘠則不足欲。
不足欲,則賞不行。
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将少人徒,省官職,上功勞苦,與百姓均事業,齊功勞。
若是則不威,不威則罰不行。
……若是,則萬物失宜,事變失應。
……故先王聖人為之不然,知夫為人主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強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
……故墨術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非鬥而日争,勞苦頓瘁而愈無功,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
”是何也?自史談言之,則曰“尊卑無别”也;自荀卿言之,則曰“群而無分”也,蓋同指而異辭也。
并著于篇,以為成學治國故者考覽焉。
*** (1)本書據商務印書館1934年《國學小叢書》本校印。
[1]名,原作“民”。
或以“名”為衍文。
[2]有,按文意當作“于”或“在”。
[3]記,原作“志”,據《讀書敏求記校證》改。
[4]六,原作“五”,誤。
且又和下文所析舉相矛盾,今按此處所言改為“六”,而不按後文所折條目作“七”。
[5]孤,原誤作“狐”。
[6]按前文,下當有“所”字。
[7]按《史記》,轲當作“子”。
[8]按《史記》,武當作“子”。
[9]按《史記》,轲當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