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

關燈
問題的提出 本研究的意圖,是對中國的公共教育财政的問題,進行一次事實分析。

    由于獲得的數據有限,本研究僅試圖解答如下一些問題: 1.現行教育方案的經費現狀是怎樣的? 2.一個合理可行的普及教育方案需要多少經費? 3.現行教育方案是如何維持的?有哪些事實能說明教育收入的來源? 4.有哪些事實說明中國有能力支持一個合理可行的普及教育方案? 5.迄今為止,還有哪些可供利用的财政資源尚未被發掘? 尋求上述各項問題的答案,目的是為保證公共教育獲得充足、穩定的财政支持提供一些啟示。

     研究中國教育财政的必要性 中國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賴于解決有關财政支持的各種問題。

    目前,這些問題可能已經成了當代中國教育的關鍵問題。

    自1902—1903年現代學校制度确立以來注2,還沒有施行過任何綜合、穩定的财政計劃。

    在教育财政的任何方面都沒有進行過全國性的調查,科學研究也做得很少。

    有關教育财政的文獻的稀少,表明該領域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忽視。

    在邰爽秋等人編寫的《教育書目》和《期刊索引》中,1909—1933年期間,總共隻列有145篇有關教育财政的期刊文章。

    注3相比之下,美國1924年出版的《教育财政書目》,列舉截至1923年1月的學校财政研究的标題,就不下1900餘個。

    注4而在1923—1931年,《學校财政書目》在66個項目下,列出不少于6800個标題。

    注5在中國已發行的18本關于教育行政和教育普遍問題的重要著作中,隻有兩本涉及教育經費,其中一本全書共542頁,用136頁論述教育經費,另一本書452頁,用139頁論之。

    還有13本涉及了這一課題,但涉及的篇幅還不到30頁。

    注6 中國教育行政學著作的作者,隻通過闡述原理與政策和描述實際狀況來探讨學校财政這一主題,而很少提供充分的實質性數據。

    迄今為止,就筆者所能找到的資料來看,專門探讨教育财政的書隻有三本,即甘豫源的《江蘇各縣之教育财政》(1928)、邰爽秋的《廟産興學問題》(1929)以及何蔭棠的《庚款與中國教育》(Hoh,Yan-tong,TheBoxerIndemnityRemissionsandEducationinChina,1933,手稿)。

     文士傳統的影響 普遍忽視财政研究,特别是忽視教育經費的研究,有其深層原因。

    儒家的某些學說以及道教和佛教的信條過分強調了生活的非物質層面。

     在孔夫子的影響下,曆代公共财政家(publicfinanciers)受到了不利的批評,“掊克聚斂”曆來是個令人鄙夷嫌憎之詞。

    中國人把這一觀點傳持得太久了,這就妨礙了财政科學的發展…… 由于中國學者不屑言利,甚至不屑言公用之利,因此,中國财政制度的正常發展受到了牽制。

    注7 根據老子的學說,道家主張絕聖棄智、絕巧棄利,而回歸自然;佛家也講究超脫塵世福利。

     受其影響,宋、元、明乃至清朝的學者,都很少關注經濟問題。

    注8 厭煩數字和統計 文士傳統的另一方面是妨礙數量之學的發展。

    強調華麗的辭藻和抽象的概念,促成了一切都籠而統之和厭煩數字的傳統。

    因此,計量數字的大量不準确和實際事務的管理缺乏統計程序,成了家常便飯。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的一次講演中曾說: 中國人是向來讨厭數目字的,“大概”、“大約”等籠統的副詞,每每是中國的口頭禅。

    一般中學生,也都有讨厭數學的傾向,因為文藝書籍的引誘,常常以“性情不近”為理由,就将數學一筆抹殺,這實在是危險不過的事情。

    現在的科學是建築在數學打進去的學術,才能确定成為科學……這幾年來,各大學新生入學考試,一千本數學試卷中間,打零分的在五百本以上,數學程度低劣到這個地步,還說什麼科學的研究。

    注9 推卸責任 還有一種傳統也影響人們,使他們不對學校财務問題進行理性研究。

    按照儒家思想,“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注10,所以,很多中國教育學家認為學校财務屬于公共财政領域,因而對鑽研這個主題躊躇不前。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