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清初諸儒之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誠不為過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桀纣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乃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
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
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産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産業視之,人之欲得産業,誰不如我?攝緘縢,固扃,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衆,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
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創業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摧阻者乎?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也;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之間,人人可欲,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
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 習齋、二曲,皆以用世為的。
《顔氏學記》:“嘗曰:必有事焉,學之要也。
心有事則存,身有事則修。
家之齊,國之治,皆有事也。
無事則道與治俱廢。
故正德利用厚生曰事,不見諸事,非德非用非生也;德行藝曰物,不征諸物,非德非行非藝也。
先生之學,以事物為歸,而生平未嘗以空言立教。
”“議書院規模,建正廳三間,曰習講堂,東第一齋,西向,榜曰文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西第一齋,東向,榜曰武備,課黃帝及太公、孫、吳諸子兵法、攻守營陣水陸諸戰法并射禦技藝等科;東第二齋,西向,曰經史,課十三經、曆代史诰制章奏詩文等科;西二齋,東向,曰藝能,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門内直東曰理學齋,課主靜持教程朱陸王之學;直西曰帖括齋,課八比舉業,皆北向,以應時制,且漸引之也。
北空二齋,左處傧介,右宿來學,門外左房六間,榻行賓;右廈六間,容車騎。
東為更衣亭,西為步馬射圃。
堂東北隅為倉庫廚竈,西北隅積柴炭。
” 《二曲集·體用全學》(李颙):“經世之法,莫難于用兵。
俄頃之間,勝敗分焉,非可以漫嘗試也。
今學者無志于當世,固無論矣;即有志當世,往往于兵機多不緻意,以為兵非儒者所事。
然則武侯之偉略、陽明之武功非耶?學者于此,苟能深讨細究而有得焉,異日當機應變,作用必有可觀。
”“自《大學衍義》至《曆代名臣奏議》等書,皆适用之書也。
道不虛談,學貴實效,學而不足以開物成務,康濟時艱,真擁衾之婦女耳,亦可羞已。
”“律令最為知今之要,而今之學者,至有終其身未聞者。
‘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夫豈無謂雲然乎?”“《農政全書》《水利全書》《泰西水法》《地理備要》等書,鹹經濟所關,宜一一潛心。
然讀書易,變通難,趙括能讀父書,究竟何補實際?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夫豈古闆書生所能辦乎!” 《答王天如書》(李颙):“今時非同古時,今人不比古人。
須明古今法度,通之于當今而無不宜,然後為全儒,而可語治平事業,須運用酬酢,如探囊中而不匮,然後為資之深,取之左右逢其原,而真為己物。
若懼蹈誦《詩三百》之失,而謂至誠自能動物,體立自然用行,則空疏杜撰,猶無星之戥,無寸之尺,臨時應物,又安能中竅中會,動協機宜乎?茲以呂新吾《谕士說》一篇寄覽,亦足以知空軀殼餓肚腸,究無補于實用分毫也。
” 雖其途術不同,要皆明于學問之非專為學問,必有益于社會國家。
徒以清代專任滿人及胥吏為治,雖時複征聘諸儒,僅欲以名位羁之,使不己畔,亦無實行其學之志,故其學不昌。
惟亭林之講音韻、考金石,于世道無與,其學派轉盛于東南焉。
與黃、顧、顔、李諸儒相望者,有陸世儀、張履祥、孫奇逢、陳瑚、張爾岐、劉獻廷等,皆以博學笃志、砥節勵俗,為當時所宗仰。
《陸先生世儀傳》(全祖望):“嘗謂學者曰:‘世有大儒,決不别立宗旨,譬之大醫國手,無
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誠不為過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桀纣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乃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
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
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産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産業視之,人之欲得産業,誰不如我?攝緘縢,固扃,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衆,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
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創業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摧阻者乎?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也;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之間,人人可欲,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
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 習齋、二曲,皆以用世為的。
《顔氏學記》:“嘗曰:必有事焉,學之要也。
心有事則存,身有事則修。
家之齊,國之治,皆有事也。
無事則道與治俱廢。
故正德利用厚生曰事,不見諸事,非德非用非生也;德行藝曰物,不征諸物,非德非行非藝也。
先生之學,以事物為歸,而生平未嘗以空言立教。
”“議書院規模,建正廳三間,曰習講堂,東第一齋,西向,榜曰文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西第一齋,東向,榜曰武備,課黃帝及太公、孫、吳諸子兵法、攻守營陣水陸諸戰法并射禦技藝等科;東第二齋,西向,曰經史,課十三經、曆代史诰制章奏詩文等科;西二齋,東向,曰藝能,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門内直東曰理學齋,課主靜持教程朱陸王之學;直西曰帖括齋,課八比舉業,皆北向,以應時制,且漸引之也。
北空二齋,左處傧介,右宿來學,門外左房六間,榻行賓;右廈六間,容車騎。
東為更衣亭,西為步馬射圃。
堂東北隅為倉庫廚竈,西北隅積柴炭。
” 《二曲集·體用全學》(李颙):“經世之法,莫難于用兵。
俄頃之間,勝敗分焉,非可以漫嘗試也。
今學者無志于當世,固無論矣;即有志當世,往往于兵機多不緻意,以為兵非儒者所事。
然則武侯之偉略、陽明之武功非耶?學者于此,苟能深讨細究而有得焉,異日當機應變,作用必有可觀。
”“自《大學衍義》至《曆代名臣奏議》等書,皆适用之書也。
道不虛談,學貴實效,學而不足以開物成務,康濟時艱,真擁衾之婦女耳,亦可羞已。
”“律令最為知今之要,而今之學者,至有終其身未聞者。
‘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夫豈無謂雲然乎?”“《農政全書》《水利全書》《泰西水法》《地理備要》等書,鹹經濟所關,宜一一潛心。
然讀書易,變通難,趙括能讀父書,究竟何補實際?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夫豈古闆書生所能辦乎!” 《答王天如書》(李颙):“今時非同古時,今人不比古人。
須明古今法度,通之于當今而無不宜,然後為全儒,而可語治平事業,須運用酬酢,如探囊中而不匮,然後為資之深,取之左右逢其原,而真為己物。
若懼蹈誦《詩三百》之失,而謂至誠自能動物,體立自然用行,則空疏杜撰,猶無星之戥,無寸之尺,臨時應物,又安能中竅中會,動協機宜乎?茲以呂新吾《谕士說》一篇寄覽,亦足以知空軀殼餓肚腸,究無補于實用分毫也。
” 雖其途術不同,要皆明于學問之非專為學問,必有益于社會國家。
徒以清代專任滿人及胥吏為治,雖時複征聘諸儒,僅欲以名位羁之,使不己畔,亦無實行其學之志,故其學不昌。
惟亭林之講音韻、考金石,于世道無與,其學派轉盛于東南焉。
與黃、顧、顔、李諸儒相望者,有陸世儀、張履祥、孫奇逢、陳瑚、張爾岐、劉獻廷等,皆以博學笃志、砥節勵俗,為當時所宗仰。
《陸先生世儀傳》(全祖望):“嘗謂學者曰:‘世有大儒,決不别立宗旨,譬之大醫國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