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滿清之制度

關燈
後以鎮守侍郎與巡按禦史不相統屬,文移窒礙,定為都禦史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事重者加總督。

    他如整饬、撫治、巡治、總理等項,皆因事特設。

    其以尚書、侍郎任總督軍務者,皆兼都禦史,以便行事。

    ” 清以總督、巡撫為地方長官,而名實淆矣。

     《清會典》:“吏部,乃頒職于天下,凡京畿、盛京、吉林、黑龍江及十九省之屬,皆受治于将軍與尹與總督、巡撫,而以達于部。

    将軍與尹分其治于道、府、州、縣,總督、巡撫分其治于布政司,于按察司,于分守分巡道。

    司道分其治于府,于直隸廳,于直隸州。

    府分其治于廳、州、縣,直隸廳、直隸州複分其治于縣,而治其吏、戶、禮、兵、刑、工之事。

    ” 滿族盛時,各省大吏皆其族,漢人僅能至兩司而已。

     《清稗類鈔》(徐珂):“世祖入關時,初議各省督撫盡用滿人,時柏鄉魏文毅公裔介方為給事中,獨抗疏力争,謂當宏立賢無方之治,不當專用遼左舊人,議遂寝。

    康熙時,三藩既平,僅議定山西、陝西兩撫不用漢人而已。

    當時漢大臣之為督撫者本多于滿人,故議用滿人巡方以監察之。

    雍正一朝,督撫十之七八皆漢軍,朱批谕旨,常有斥漢軍卑鄙下賤之語。

    至乾隆朝,則直省督撫,滿人為多,漢人仕外官者,能洊至兩司,則已為極品矣。

    及季年,各省督撫凡二十有六缺,漢人僅畢沅、孫士毅、秦承恩三人耳。

    ” 鹹、同軍興,漢人始握地方之政柄,然猶常招滿人之猜忌,種族之關系甚哉。

     《清稗類鈔》:“自定鼎以來,至鹹豐初,滿人為督撫者十之六七。

    粵寇倡亂,滿督撫有殉節者,然無敢與抗。

    文宗崩,孝貞、孝欽二後垂簾,恭親王輔政,乃汰滿用漢。

    同治初,官文恭公文總督湖廣,自官罷而滿人絕迹者三年,僅英翰擢至安徽巡撫耳。

    當同治己巳、庚午間,各省督撫提鎮,湘淮軍功臣占其大半。

    及恭王去位,滿人勢複盛。

    光緒甲午後,滿督撫又遍各省,遂訖于宣統遜位。

    ” 明有行取之制,在外之推官知縣,可以入任科道。

     《石渠餘紀》(王慶雲):“行取之制,始于明。

    明初,科道用人,其途甚廣。

    厥後定制,在内用主事中行評博,而在外取三年考滿之推官知縣,謂之行取,惟特薦者不以資限。

    ” 清初猶沿其法,乾隆中,停止之,而内外官之制始嚴。

     《石渠餘紀》:“康熙元年,令科道專用部員,行取官但升主事。

    ”“乾隆十六年谕,行取知縣,此制始于前明。

    其時專重資格,按俸升轉,不得不以部用一途疏通壅滞。

    今州縣升途甚廣,才能傑出之員,無不保題擢用,實無壅滞之歎,向來沿襲具文,着永行停止。

    ” 清之六科給事中,雖亦沿明之職掌。

     《明史·職官志》:“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谏、補阙、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凡制敕宣行,大事複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

    凡大事廷議,大臣廷推,大獄廷鞫,六掌科皆預焉。

    ” 《清會典》:“六科給事中掌發科鈔,稽察在京各衙門之政事,而注銷其文卷,皆任以言事。

    ”“朝會,則糾其儀,凡科鈔,給事中親接本于内閣,各分其正鈔外鈔而下于部,應封駁,則以聞[1]。

    歲終,則彙其本以納于内閣。

    ” 然雍、乾以來,惟例行之本章,始歸内閣,其重要之折奏,出入于軍機處。

     《檐曝雜記》:“雍正以來,本章歸内閣,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

    天子無日不與大臣相見,無論宦寺不得參,即承旨諸大臣,亦隻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

    ” 故封駁之名雖存,亦無所用之焉。

    清人盛稱清代廷寄之法之善,然獨夫專制,而無人能監督之,自清始也。

     《檐曝雜記》:“軍機處有廷寄谕旨,凡機事慮漏洩不便發抄者,則軍機大臣面承後,撰拟進呈;出發,即封入紙函,用辦理軍機處銀印钤之,交兵部加封,發驿馳遞。

    其遲速皆由軍機司員判明于函外,曰馬上飛遞者,不過日行三百裡;有緊急,則另判日行裡數,或四五百裡,或六百裡,并有六百裡加快者。

    即此一事,已為前代所未有。

    機事必頒發而後由部行文,則已傳播人口,且驿遞遲緩,探事者可雇捷足,先驿遞而到。

    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此例自雍正年間始,其格式乃張文和所奏定也。

    ” 帝王威權之重,惟清為甚。

    如明代朝儀,臣僚四拜或五拜耳。

     《明史·禮志》:“大朝儀,贊禮唱鞠躬,大樂作,贊四拜,興。

    ”“常朝儀,朔望禦奉天殿,常朝官一拜三叩頭;謝恩見辭官,于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

    ” 清始有三跪九叩首之制, 《清會典》:“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