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

關燈
葉。

    ’故迦葉為禅宗第一祖。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為中華初祖。

    尊者本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得法于般若多羅尊者。

    承師遺命,泛海達廣州,在梁普通元年。

    廣州刺史蕭昂館之,表聞于朝,武帝迎至金陵。

    尊者知機不契,遂渡江屆洛陽,止于嵩山少林寺。

    而壁坐九年,人莫能測,終為東土禅宗之初祖。

    ”“二祖慧可,武牢姬氏子,參初祖于少林,勤懇備至,後付袈裟,以表傳法,并為說偈。

    又付《楞伽》四卷,令諸衆生開示悟入。

    ”“三祖僧燦,住舒州皖公山,往來于太湖縣司空山,作《信心銘》六百言,流傳于世。

    ”“四祖名道信,蕲州人,姓司馬氏。

    三祖付以衣法,後住蕲春破頭山。

    ”“五祖名宏忍,黃梅人,前生為破頭山栽松道者,再來為浣衣女子棄子。

    四祖識其法器,令出家,付以衣法,住破頭山。

    後遷黃梅東山,宗風大振。

    ”“六祖名慧能,姓盧,嶺南新州人。

    家貧,鬻薪供母。

    聞人誦《金剛經》,問所由來,遂往黃梅參五祖。

    祖令入碓坊舂米,人稱盧行者。

    經八月,述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即付囑心傳,并授袈裟,且曰:‘衣至汝身,不複傳。

    ’六祖至嶺南,經十五載,一日至廣州法性寺升座說法,聞者傾心。

    别傳之道,由此大行。

    ” 南嶽、青原分開五派。

    今之佛寺禅宗,皆傳自唐者也。

     《釋氏稽古略》(釋覺岸):“六祖弟子最著者,衡州懷讓、吉州行思,是為南嶽、青原二宗。

    唐末,南嶽複分為沩仰[3]、臨濟[4]二派,青原又分為曹洞[5]、雲門[6]、法眼[7]三派。

    ” 有唐一代,自詩文書畫而外,其宗派林立超轶前世者,殆無過于宗教哲學矣。

     唐之佛教寺廟,掌于禮部。

    據《唐六典》,開元中,天下寺總五千三百五十八所。

     《唐六典》:“凡天下寺總五千三百五十八所[8],每寺上坐一人、寺主一人、都維那一人,共綱統衆事。

    而僧持行有三品:一曰禅,二曰法,三曰律。

    大抵皆以清淨慈悲為宗。

    凡僧尼之簿籍,三年一造。

    ”[9] 至武宗時,增至四萬餘所。

     《通鑒》:“會昌五年,祠部奏報天下寺四千六百,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

    ” 以道士之毀,遂大汰僧尼。

     《通鑒》:“會昌五年,上惡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

    道士趙歸真等複勸之,乃先毀山野招提蘭若,敕上都、東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

    天下節度觀察使治所及同、華、商、汝州各留一寺。

    分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

    餘僧及尼,并大秦穆護僧祆,皆勒歸俗。

    寺非應留者,立期令所在毀撤,仍遣禦史分道督之。

    财貨地産并沒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銅像鐘磬以鑄錢。

    ” 世謂北魏太武帝、周武帝及唐武宗為三武,皆反對佛教最力者也。

    然不數年,所毀者盡複。

     《通鑒》:“大中元年閏月,敕應會昌五年所廢寺,有僧能營葺者,聽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

    是時君相務反會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複其舊。

    ” 故至唐末,禅宗之盛,轉轶于前焉。

     唐代之于佛教,不獨譯經求法、分宗立寺為最盛也,即整理佛教經籍,亦以唐為最大。

    藏經之确定,即緣于開元釋教之目錄。

     《大藏經雕印考》(常盤大定):“自後漢之末葉,至元之初期,佛典傳譯之時期,前後通計千三百有餘年。

    當時及其後之多數學者,整理此極紛雜之典籍,調撰目錄,達六十次以上。

    今其存者二十餘部,此皆調查《大藏經》内容之變遷,所不可或缺之材料也。

    ”“多數目錄中,最可貴重者,前有《隋錄》,中有《開元錄》,後有《至元錄》。

    此三種者,諸目錄中之尤最也。

    而三錄又以《開元錄》為中心。

    自漢以至五代,僅有繕寫之藏經,至宋初雕印《大藏》,于是為《大藏經》劃一時期。

    而為宋初雕印之基礎者,《開元錄》也。

    故《大藏經》有種種之經過,至唐有《開元錄》,而後完全因之。

    自目錄上研究《大藏》,亦遂可謂至《開元錄》而結束矣。

    ” 《開元目錄》,釋智昇撰,體例最善。

     《大藏經雕印考》:“《開元錄》者,自後漢永平十年,至開元十八年,六百六十四年間之傳譯者,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之三藏及集傳并失譯,總計二二七八部,七○四六卷。

    至是而《大藏經》之本體,始确定不動矣。

    ……智昇之分類法,定《大乘經》為《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其外開重譯、單譯各門。

    《大乘論》中,開釋義、集義二門;《小乘經》中,開根本四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