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關燈
小
中
大
曆史之學,最重因果。
人事不能有因而無果,亦不能有果而無因。
治曆史者,職在綜合人類過去時代複雜之事實,推求其因果而為之解析,以诏示來茲,舍此無所謂史學也。
人類之動作,有共同之軌轍,亦有特殊之蛻變。
欲知其共同之軌轍,當合世界各國家、各種族之曆史,以觀其通;欲知其特殊之蛻變,當專求一國家、一民族或多數民族組成一國之曆史,以觇其異。
今之所述,限于中國。
凡所标舉,函有二義:一以求人類演進之通則,一以明吾民獨造之真際。
蓋晚清以來,積腐襮著,綜他人所诟病,與吾國人自省其阙失,幾若無文化可言。
歐戰既辍,人心惶擾,遠西學者,時或想象東方之文化,國人亦頗思反而自求。
然證以最近之紛亂,吾國必有持久不敝者存,又若無以共信。
實則憑短期之觀察,遽以概全部之曆史,客感所淆,矜餒皆失。
欲知中國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首宜虛心探索,勿遽為之判斷,此吾所渴望于同志者也。
吾書凡分三編:第一編,自邃古以迄兩漢,是為吾國民族本其創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設國家,構成獨立之文化之時期;第二編,自東漢以迄明季,是為印度文化輸入吾國,與吾國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時期;第三編,自明季迄今日,是為中印兩種文化均已就衰,而遠西之學術、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輸入,相激相蕩而卒相合之時期。
此三期者,初無截然劃分之界限,特就其蟬聯蛻化之際,略分畛畔,以便尋繹。
實則吾民族創造之文化,富于彈性,自古迄今,纚纚相屬,雖間有盛衰之判,固未嘗有中絕之時。
苟從多方診察,自知其于此見為堕落者,于彼仍見其進行。
第二、三期吸收印歐之文化,初非盡棄所有,且有相得益彰者焉。
中國文化為何?中國文化何在?中國文化異于印、歐者何在?此學者所首應緻疑者也。
吾書即為答此疑問而作。
其詳具于本文,未可以一言罄。
然有一語須先為學者告者,即吾中國具有特殊之性質,求之世界無其倫比也。
夫世界任何國家之構成,要皆各有其特殊之處,否則萬國雷同,何必特标之為某國某國?然他國之特殊之處,有由強盛而崩裂者,有由弱小而積合者,有由複雜而渙散者,事例綦多;而求之吾民族、吾國家,乃适相反。
此吾民所最宜懸以相較,借觇文化之因果者也。
就今日中國言之,其第一特殊之現象,即幅員之廣袤,世罕其匹也。
世界大國,固有總計其所統轄之面積廣大于中國者,然若英之合五洲屬地,華離龐雜号稱大國者,固與中國之整齊聯屬,純然為一片土地者不同。
即以美洲之合衆國較之中國,其形勢亦複不侔。
合衆國之東西道裡已遜于我[1],其南北之距離則尤不逮[2]。
南北距離既遠,氣候因以迥殊。
其溫度,自華氏表平均七十九度以至三十六度,相差至四十餘度。
其栖息于此同一主權之下之土地上之民族,一切性質習慣,自亦因之大相懸絕。
然試合黑龍江北境之人與廣東南境之人于一堂,而叩其國籍,固皆自承為中國之人而無所歧視也。
且此等廣袤國境,固由漢、唐、元、明、清累朝開拓以緻此盛。
然自《堯典》《禹貢》以來,其所稱領有之境域,已不減于今之半數。
《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3] 《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 聖哲立言,恒以國與天下對舉。
《老子》:“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國治而後天下平。
” 此雖誇大之詞,要必自來所見,恢廓無倫,故以思力所及,名曰“天下”。
由是數千年來,治權時合時分,而國土之增辟初無或間。
今之擁有廣土,皆席前人之成勞。
試問前人所以開拓此天下,抟結此天下者,果何術乎? 第二,則種族之複雜,至可驚異也。
今之中國,号稱五族共和,其實尚有苗、徭、僮、蠻諸種,不止五族。
其族之最大者,世稱漢族。
稽之史策,其血統之混雜,決非一單純種族。
數千年來,其所吸收同化之異族,無慮百數。
春秋戰國時所謂蠻、夷、戎、狄者無論矣,秦、漢以降,若匈奴,若鮮卑,若羌,若奚,若胡,若突厥,若沙陀,若契丹,若女真,若蒙古,若靺鞨,若高麗,若渤海,若安南,時時有同化于漢族,易其姓名,習其文教,通其婚媾者。
外此如月氏、安息、天竺、回纥、唐兀、康裡、阿速、欽察、雍古、弗林諸國之人,自漢、魏以至元、明,逐漸混入漢族者,複不知凡幾。
《漢書》:“金日,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 《晉書》:“蔔
人事不能有因而無果,亦不能有果而無因。
治曆史者,職在綜合人類過去時代複雜之事實,推求其因果而為之解析,以诏示來茲,舍此無所謂史學也。
人類之動作,有共同之軌轍,亦有特殊之蛻變。
欲知其共同之軌轍,當合世界各國家、各種族之曆史,以觀其通;欲知其特殊之蛻變,當專求一國家、一民族或多數民族組成一國之曆史,以觇其異。
今之所述,限于中國。
凡所标舉,函有二義:一以求人類演進之通則,一以明吾民獨造之真際。
蓋晚清以來,積腐襮著,綜他人所诟病,與吾國人自省其阙失,幾若無文化可言。
歐戰既辍,人心惶擾,遠西學者,時或想象東方之文化,國人亦頗思反而自求。
然證以最近之紛亂,吾國必有持久不敝者存,又若無以共信。
實則憑短期之觀察,遽以概全部之曆史,客感所淆,矜餒皆失。
欲知中國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首宜虛心探索,勿遽為之判斷,此吾所渴望于同志者也。
吾書凡分三編:第一編,自邃古以迄兩漢,是為吾國民族本其創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設國家,構成獨立之文化之時期;第二編,自東漢以迄明季,是為印度文化輸入吾國,與吾國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時期;第三編,自明季迄今日,是為中印兩種文化均已就衰,而遠西之學術、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輸入,相激相蕩而卒相合之時期。
此三期者,初無截然劃分之界限,特就其蟬聯蛻化之際,略分畛畔,以便尋繹。
實則吾民族創造之文化,富于彈性,自古迄今,纚纚相屬,雖間有盛衰之判,固未嘗有中絕之時。
苟從多方診察,自知其于此見為堕落者,于彼仍見其進行。
第二、三期吸收印歐之文化,初非盡棄所有,且有相得益彰者焉。
中國文化為何?中國文化何在?中國文化異于印、歐者何在?此學者所首應緻疑者也。
吾書即為答此疑問而作。
其詳具于本文,未可以一言罄。
然有一語須先為學者告者,即吾中國具有特殊之性質,求之世界無其倫比也。
夫世界任何國家之構成,要皆各有其特殊之處,否則萬國雷同,何必特标之為某國某國?然他國之特殊之處,有由強盛而崩裂者,有由弱小而積合者,有由複雜而渙散者,事例綦多;而求之吾民族、吾國家,乃适相反。
此吾民所最宜懸以相較,借觇文化之因果者也。
就今日中國言之,其第一特殊之現象,即幅員之廣袤,世罕其匹也。
世界大國,固有總計其所統轄之面積廣大于中國者,然若英之合五洲屬地,華離龐雜号稱大國者,固與中國之整齊聯屬,純然為一片土地者不同。
即以美洲之合衆國較之中國,其形勢亦複不侔。
合衆國之東西道裡已遜于我[1],其南北之距離則尤不逮[2]。
南北距離既遠,氣候因以迥殊。
其溫度,自華氏表平均七十九度以至三十六度,相差至四十餘度。
其栖息于此同一主權之下之土地上之民族,一切性質習慣,自亦因之大相懸絕。
然試合黑龍江北境之人與廣東南境之人于一堂,而叩其國籍,固皆自承為中國之人而無所歧視也。
且此等廣袤國境,固由漢、唐、元、明、清累朝開拓以緻此盛。
然自《堯典》《禹貢》以來,其所稱領有之境域,已不減于今之半數。
《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3] 《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 聖哲立言,恒以國與天下對舉。
《老子》:“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國治而後天下平。
” 此雖誇大之詞,要必自來所見,恢廓無倫,故以思力所及,名曰“天下”。
由是數千年來,治權時合時分,而國土之增辟初無或間。
今之擁有廣土,皆席前人之成勞。
試問前人所以開拓此天下,抟結此天下者,果何術乎? 第二,則種族之複雜,至可驚異也。
今之中國,号稱五族共和,其實尚有苗、徭、僮、蠻諸種,不止五族。
其族之最大者,世稱漢族。
稽之史策,其血統之混雜,決非一單純種族。
數千年來,其所吸收同化之異族,無慮百數。
春秋戰國時所謂蠻、夷、戎、狄者無論矣,秦、漢以降,若匈奴,若鮮卑,若羌,若奚,若胡,若突厥,若沙陀,若契丹,若女真,若蒙古,若靺鞨,若高麗,若渤海,若安南,時時有同化于漢族,易其姓名,習其文教,通其婚媾者。
外此如月氏、安息、天竺、回纥、唐兀、康裡、阿速、欽察、雍古、弗林諸國之人,自漢、魏以至元、明,逐漸混入漢族者,複不知凡幾。
《漢書》:“金日,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 《晉書》:“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