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也裡可溫之解诂
關燈
小
中
大
元以前未聞有也裡可溫之名也,讀《元史》則數數見也裡可溫四字相聯屬矣。
也裡可溫之名之見于元代著述者不一,果為何等語耶? 錢大昕《〈元史〉氏族表》曰:也裡可溫氏,不知所自出。
(卷二) 《〈元史〉國語解》曰:也裡可溫,蒙古語,應作伊噜勒昆;伊噜勒,福分也,昆,人也;部名。
(卷三)又曰:也裡可溫,有緣人也。
(卷二十四) 劉文淇《至順〈鎮江志〉校勘記》曰:此卷述僑寓之戶口。
所謂也裡可溫者,西洋人也。
卷九“大興國寺”條載梁相《記》雲:“薛迷思賢在中原西北十萬餘裡,乃也裡可溫行教之地。
教以禮東方為主。
十字者取像人身,四方上下,以是為準。
”據此則薛迷思賢乃西洋之地,而也裡可溫即天主教矣。
(卷上) 謂也裡可溫為即天主教者,莫先于此。
劉文淇道光間儀征人,阮元門下士。
其說并非附會,較《〈元史〉語解》之解釋為确切矣。
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元世各教名考》曰:也裡可溫之為天主教,有鎮江北固山下殘碑可證。
自唐時景教入中國,支裔流傳,曆久未絕。
也裡可溫,當即景教之遺緒。
(卷二十九) 又曰:多桑譯著《旭烈兀傳》,有“蒙古人稱天主教為阿勒可溫”一語,始不解所謂;繼知阿剌比文、回纥文,也阿二音,往往互混,阿勒可溫,即也裡可溫。
多桑此語,非能臆撰,必本于拉施特諸人。
(卷同上) 多桑為有名之《蒙古史》著者,《〈元史〉譯文證補》多采之,其言自可信據。
惟鎮江北固山下殘碑,餘未之見,洪書亦未舉其文,疑即至順《鎮江志》之《大興國寺碑》也。
觀《大興國寺記》及《元典章》,均有也裡可溫教之詞,則也裡可溫之為教,而非部族,已可斷定。
複有麻兒也裡牙(馬利亞)及也裡可溫十字寺等之名,則也裡可溫之為基督教,而非他教,更無疑義。
《〈元史〉國語解》所釋為福分人者,或指其為奉福音教人也。
此馬相伯丈說。
魏源《〈元史〉語解略》,乃謂“答失蠻、耶裡可溫者,本紀‘免租稅’,皆有此二等人,在僧道之外,蓋回教之師也。
《元典章》稱先生曰耶裡可溫,蓋可溫即今之所謂阿渾也”雲雲。
(《元史新編》卷首)可謂勇于武斷者矣。
《元典章》之所謂先生,元人以稱道士也。
有時曰和尚、先生、也裡可溫,有時曰和尚、也裡可溫、先生,有時曰僧、道、也裡可溫,其義一也。
均詳于後。
日人田中萃一郎曰:“馬可孛羅之《支那旅行記》第一編第五十九章有稱為Argons之混生民族,古拉布羅多以是推定為也裡可溫,如斡甯監謂土耳其語Fairbu
也裡可溫之名之見于元代著述者不一,果為何等語耶? 錢大昕《〈元史〉氏族表》曰:也裡可溫氏,不知所自出。
(卷二) 《〈元史〉國語解》曰:也裡可溫,蒙古語,應作伊噜勒昆;伊噜勒,福分也,昆,人也;部名。
(卷三)又曰:也裡可溫,有緣人也。
(卷二十四) 劉文淇《至順〈鎮江志〉校勘記》曰:此卷述僑寓之戶口。
所謂也裡可溫者,西洋人也。
卷九“大興國寺”條載梁相《記》雲:“薛迷思賢在中原西北十萬餘裡,乃也裡可溫行教之地。
教以禮東方為主。
十字者取像人身,四方上下,以是為準。
”據此則薛迷思賢乃西洋之地,而也裡可溫即天主教矣。
(卷上) 謂也裡可溫為即天主教者,莫先于此。
劉文淇道光間儀征人,阮元門下士。
其說并非附會,較《〈元史〉語解》之解釋為确切矣。
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元世各教名考》曰:也裡可溫之為天主教,有鎮江北固山下殘碑可證。
自唐時景教入中國,支裔流傳,曆久未絕。
也裡可溫,當即景教之遺緒。
(卷二十九) 又曰:多桑譯著《旭烈兀傳》,有“蒙古人稱天主教為阿勒可溫”一語,始不解所謂;繼知阿剌比文、回纥文,也阿二音,往往互混,阿勒可溫,即也裡可溫。
多桑此語,非能臆撰,必本于拉施特諸人。
(卷同上) 多桑為有名之《蒙古史》著者,《〈元史〉譯文證補》多采之,其言自可信據。
惟鎮江北固山下殘碑,餘未之見,洪書亦未舉其文,疑即至順《鎮江志》之《大興國寺碑》也。
觀《大興國寺記》及《元典章》,均有也裡可溫教之詞,則也裡可溫之為教,而非部族,已可斷定。
複有麻兒也裡牙(馬利亞)及也裡可溫十字寺等之名,則也裡可溫之為基督教,而非他教,更無疑義。
《〈元史〉國語解》所釋為福分人者,或指其為奉福音教人也。
此馬相伯丈說。
魏源《〈元史〉語解略》,乃謂“答失蠻、耶裡可溫者,本紀‘免租稅’,皆有此二等人,在僧道之外,蓋回教之師也。
《元典章》稱先生曰耶裡可溫,蓋可溫即今之所謂阿渾也”雲雲。
(《元史新編》卷首)可謂勇于武斷者矣。
《元典章》之所謂先生,元人以稱道士也。
有時曰和尚、先生、也裡可溫,有時曰和尚、也裡可溫、先生,有時曰僧、道、也裡可溫,其義一也。
均詳于後。
日人田中萃一郎曰:“馬可孛羅之《支那旅行記》第一編第五十九章有稱為Argons之混生民族,古拉布羅多以是推定為也裡可溫,如斡甯監謂土耳其語Fair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