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巴力斯坦
關燈
小
中
大
上面講到埃及的發掘,巴比倫的發掘,亞述的發掘,推來的發掘,邁錫尼的發掘,以及克裡特島上海王國都城的發掘,都各有豐富的收獲,都各有驚人的故事、動人聽聞的經過;然而講到巴力斯坦(Palestine)的發掘,在全體上說來,結果卻是失望。
這地方是基督教《聖經》上極重要的地方。
然而自從窩棱(CaptainWarren)開始在這裡發掘之後,至今已經五十年,而十分重大的發見,卻從不曾有過。
在他們工作之初,發掘者和一般熱心幫助者,希望是極大的,簡直是無理由的大。
他們當窩棱在巴力斯坦工作之時,便希望他的鏟子一掘下來,便可完全解決《聖經》上的許多疑問。
熱心幫助者的夢想,集中于大衛(David)的戰績和所羅門(Solomon)的光榮等等。
有的人竟還希望能夠發見和耶稣接近的信徒的幾封私信。
然而這一類的大希望,卻全歸泡影。
雖然在巴力斯坦,得到一塊重要的刻石,然不是專門發掘者所發見的,而是一位遊曆的教士,偶然得到的,而他還完全不明白他的發見的價值! 現在,人已明白巴力斯坦的發掘終于失望的原因;以後當不至再有什麼癡想了。
然而,醉心于波塔和雷雅特在巴比倫和尼尼微的大發見,馬烈特在埃及的大發見的人,卻不相信在巴力斯坦竟不會發見同樣偉大的結果。
但我們須知,在巴力斯坦的全部曆史上,本就沒有一個好好的組織和經曆久長的國家,他們也不曾有和巴比倫及尼尼微相似的偉大宮殿,也不曾有和底比斯相似的弘麗廟宇。
巴力斯坦之有中央的勢力,僅為紀元前1000年時的事,且在古代東方史上,也不過昙花一現而已。
就巴力斯坦所已知的曆史上看來,我們實在沒有勇氣去希望在這個“聖地”,得到可以和美索不達米及尼羅河流域的諸大國的最零星的遺迹相并的古物。
雖說在所羅門王的簡短的光華時代,有大工程建造着;然而後來的巴力斯坦曆史,卻使這些大建築不能存在。
巴力斯坦原是在行軍大道上,無論是埃及人去征伐叙利亞,或是亞述人南下去攻打埃及,巴力斯坦總是首當其沖。
所以巴力斯坦是世界上戰事最繁的所在;所以,她的大建築,便很難存在了。
在巴力斯坦的故址上,沒有古城不是被毀得片瓦無存的,不僅是經過一次,而且是再三再四。
而且,占據了巴力斯坦的民族,也此興彼仆,不是一種。
而這些興滅無常的民族,如巴力斯坦的閃人,或希伯來人等,本就不是建築家或藝術家。
他們每有大建築,便要找外國工程師代勞。
所以大規模或有藝術價值的古物或建築,在巴力斯坦,實在沒有多大希望去發見。
且巴力斯坦的氣候和土地,也沒有保存古物的可能性,不像埃及終年少雨,土地幹燥,能夠将最精緻易碎的東西,如紙草文書、象牙等,保存到數千年而還不壞。
所以巴力斯坦的發掘,在一般人看來,其結果是出于初料的失望。
他們沒有驚人的發見,甚至沒有可供一般人值得回顧第二次,或細看一會的東西。
然而,在今日的考古學眼光上看來,一般人以為不值一看的東西,或者更比偉大的動人聽聞的東西,更有價值;因此種貌不驚人的古物,在研究當時人民的生活上,是比大建築、大石像更有可供參考的地方。
在這一點上說來,巴力斯坦的發掘,雖不能說是有大成功,卻也不能說是全然失敗而無結果。
馬卡力斯忒(Macalister)博士,于1902年至1905年間和1907年至1909年間,在基則(Gezer)的發掘,結果在巴力斯坦的發掘中,是最有所獲的。
雖所獲不能和雷雅特之得到尼尼微的王家圖書館,卡忒之發見都丹喀門墓的驚動一世相比,然其在巴力斯坦的人民生活及種族文化上,卻極有貢獻。
基則并不是巴力斯坦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不是對于史迹有重大關系的地方。
她是一座并不惹人注目的小堅城,巴力斯坦曆史上的重要事實,差不多都是經過她的旁邊而去。
但正以有這原因,在别的著名大古址上所不能得到的東西,在這小城的古址上,倒可以得到。
她的三千年的發展,差不多都可在發掘的結果上見到。
且耶路撒冷諸地,至今尚是人口衆多、屋宇相望,發掘的工作,是極難進行的;基則是久無居民的地方,可以任憑工作者發掘。
基則是半英裡長,450英尺至600英尺闊的荒丘,高出地面有200至300英尺。
荒丘的較低部分,是石灰石岩層,和聳立于南邊的幾座小山一樣。
上面部分,為三千年來疊
這地方是基督教《聖經》上極重要的地方。
然而自從窩棱(CaptainWarren)開始在這裡發掘之後,至今已經五十年,而十分重大的發見,卻從不曾有過。
在他們工作之初,發掘者和一般熱心幫助者,希望是極大的,簡直是無理由的大。
他們當窩棱在巴力斯坦工作之時,便希望他的鏟子一掘下來,便可完全解決《聖經》上的許多疑問。
熱心幫助者的夢想,集中于大衛(David)的戰績和所羅門(Solomon)的光榮等等。
有的人竟還希望能夠發見和耶稣接近的信徒的幾封私信。
然而這一類的大希望,卻全歸泡影。
雖然在巴力斯坦,得到一塊重要的刻石,然不是專門發掘者所發見的,而是一位遊曆的教士,偶然得到的,而他還完全不明白他的發見的價值! 現在,人已明白巴力斯坦的發掘終于失望的原因;以後當不至再有什麼癡想了。
然而,醉心于波塔和雷雅特在巴比倫和尼尼微的大發見,馬烈特在埃及的大發見的人,卻不相信在巴力斯坦竟不會發見同樣偉大的結果。
但我們須知,在巴力斯坦的全部曆史上,本就沒有一個好好的組織和經曆久長的國家,他們也不曾有和巴比倫及尼尼微相似的偉大宮殿,也不曾有和底比斯相似的弘麗廟宇。
巴力斯坦之有中央的勢力,僅為紀元前1000年時的事,且在古代東方史上,也不過昙花一現而已。
就巴力斯坦所已知的曆史上看來,我們實在沒有勇氣去希望在這個“聖地”,得到可以和美索不達米及尼羅河流域的諸大國的最零星的遺迹相并的古物。
雖說在所羅門王的簡短的光華時代,有大工程建造着;然而後來的巴力斯坦曆史,卻使這些大建築不能存在。
巴力斯坦原是在行軍大道上,無論是埃及人去征伐叙利亞,或是亞述人南下去攻打埃及,巴力斯坦總是首當其沖。
所以巴力斯坦是世界上戰事最繁的所在;所以,她的大建築,便很難存在了。
在巴力斯坦的故址上,沒有古城不是被毀得片瓦無存的,不僅是經過一次,而且是再三再四。
而且,占據了巴力斯坦的民族,也此興彼仆,不是一種。
而這些興滅無常的民族,如巴力斯坦的閃人,或希伯來人等,本就不是建築家或藝術家。
他們每有大建築,便要找外國工程師代勞。
所以大規模或有藝術價值的古物或建築,在巴力斯坦,實在沒有多大希望去發見。
且巴力斯坦的氣候和土地,也沒有保存古物的可能性,不像埃及終年少雨,土地幹燥,能夠将最精緻易碎的東西,如紙草文書、象牙等,保存到數千年而還不壞。
所以巴力斯坦的發掘,在一般人看來,其結果是出于初料的失望。
他們沒有驚人的發見,甚至沒有可供一般人值得回顧第二次,或細看一會的東西。
然而,在今日的考古學眼光上看來,一般人以為不值一看的東西,或者更比偉大的動人聽聞的東西,更有價值;因此種貌不驚人的古物,在研究當時人民的生活上,是比大建築、大石像更有可供參考的地方。
在這一點上說來,巴力斯坦的發掘,雖不能說是有大成功,卻也不能說是全然失敗而無結果。
馬卡力斯忒(Macalister)博士,于1902年至1905年間和1907年至1909年間,在基則(Gezer)的發掘,結果在巴力斯坦的發掘中,是最有所獲的。
雖所獲不能和雷雅特之得到尼尼微的王家圖書館,卡忒之發見都丹喀門墓的驚動一世相比,然其在巴力斯坦的人民生活及種族文化上,卻極有貢獻。
基則并不是巴力斯坦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不是對于史迹有重大關系的地方。
她是一座并不惹人注目的小堅城,巴力斯坦曆史上的重要事實,差不多都是經過她的旁邊而去。
但正以有這原因,在别的著名大古址上所不能得到的東西,在這小城的古址上,倒可以得到。
她的三千年的發展,差不多都可在發掘的結果上見到。
且耶路撒冷諸地,至今尚是人口衆多、屋宇相望,發掘的工作,是極難進行的;基則是久無居民的地方,可以任憑工作者發掘。
基則是半英裡長,450英尺至600英尺闊的荒丘,高出地面有200至300英尺。
荒丘的較低部分,是石灰石岩層,和聳立于南邊的幾座小山一樣。
上面部分,為三千年來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