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又直接的資料可以利用。
顯然,引用這種資料要冒風險。
但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幾十年裡,鄉村生活看起來并沒有發生廣泛而根本的變化。
因此,從有關19世紀後中國社會情況的資料來推論稍早的情況可能出現的差錯,不會影響筆者對19世紀中國社會的準确描繪。
[5]還應該指出的是,筆者引用這種資料很謹慎,而且僅限于少數事例。
志謝 筆者對華盛頓大學遠東及俄羅斯研究所的同事表達誠摯的謝意。
他們在不同的時間裡參加了中國近代曆史項目的研究。
特别是張仲禮(ChungliChang)、梅谷(FranzMichael)、施友忠(VincentY.C.Shih)、戴德華(GeorgeE.Taylor)、衛德明(HellmutWilhelm)諸先生。
筆者開始研究中國鄉村時猶豫不決,是他們打消了筆者的疑慮,鼓勵筆者勇敢地面對挑戰。
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筆者才有機會進入一個此前淺嘗辄止的研究領域。
在撰寫本書的各個階段,他們又不斷鼓勵,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
筆者受益頗多,備受鼓舞。
即使筆者有時在某個問題上認為自己不能接受他們的觀點,也總是為他們那犀利的評論所折服,而對那個問題重新加以檢視,從而以更恰當的言語來展示證據,或者以更謹嚴的方式來作出結論。
當然,對于那些仍然存在的不足,當由筆者獨力承擔。
筆者要特别感謝戴德華先生。
他幾次從頭到尾認真閱讀了筆者那冗長的草稿,提出很有價值的改進意見。
筆者也要特别感謝格拉迪斯·格林伍德(GladysGreenwood)女士。
她以令人欽佩的審慎和耐心細緻的精神對草稿進行了編輯。
筆者還要特别感謝默西迪斯·麥克唐納(MercedesMacdonald),他承擔了檢查參考文獻、出處、注釋和征引書目等繁重的工作,并為印刷廠準備好了稿件。
對于他們無私、慷慨的幫助,筆者真是感激不盡! 蕭公權 1957年10月10日于華盛頓大學 *** [1]文晟,《嘉應州志》(1898),29/68a,引舊志中黃钊所作序。
〔譯者按:溫仲和《嘉應州志》(1898)29/68a載:文晟《嘉應州志增補考略》,黃钊序:“郡邑有志,皆官書也,書不必官自為之,官董之,同郡邑人成之。
成之者非一手,故訛舛罣漏,可指摘者多。
”此段應為正文所本,原注偶誤。
〕 [2]恩錫引毛奇齡(1623—1716)的話,參見《徐州府志》(1874)序。
[3]賀長齡(1785—1848)《遵義府志》序,《耐庵文存》,6/12a-b。
[4]例如,GeorgeW.Cooke,China:Being“TheTimes”SpecialCorrespondencefromChinaintheYears1857-1858(1858),pp.391-392,提醒人們要注意那些“在中國待上20年、說中國話的人”(twenty-years-in-the-country-and-speak-the-languagemen)所作的混亂诠釋。
ErnestF.Borst-Smith,MandarinandMissionaryinCathay:theStoryofTwelveYears’StrenuousMissionaryWorkduringStirringTimes,MainlySpentinYenanfu(1917),p.75,也提醒說,要注意“環球旅行家”(globe-trotters)在關于遠東的書中所作的所謂“權威叙述”。
[5]HenryS.Maine,Village-CommunitiesintheEastandWest(3rded.;1876),pp.6-7,這樣論證說:“我們熟知當代社會發生的事情、存在着的觀念和習慣,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件、觀念和習慣來推論過去的情況。
即是說,我們不僅可以從有關過去情況的曆史記錄中來推理過去,而且可以從在當今世界上已消失卻仍然能找到的痕迹中去推論過去……因此,直接觀察幫助了曆史調查,曆史調查反過來有助于直接觀察。
”筆者并不采取“直接觀察”的方法。
同Maine先生相比,筆者對從“直接觀察”中推論曆史的前景并不樂觀。
顯然,引用這種資料要冒風險。
但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幾十年裡,鄉村生活看起來并沒有發生廣泛而根本的變化。
因此,從有關19世紀後中國社會情況的資料來推論稍早的情況可能出現的差錯,不會影響筆者對19世紀中國社會的準确描繪。
[5]還應該指出的是,筆者引用這種資料很謹慎,而且僅限于少數事例。
志謝 筆者對華盛頓大學遠東及俄羅斯研究所的同事表達誠摯的謝意。
他們在不同的時間裡參加了中國近代曆史項目的研究。
特别是張仲禮(ChungliChang)、梅谷(FranzMichael)、施友忠(VincentY.C.Shih)、戴德華(GeorgeE.Taylor)、衛德明(HellmutWilhelm)諸先生。
筆者開始研究中國鄉村時猶豫不決,是他們打消了筆者的疑慮,鼓勵筆者勇敢地面對挑戰。
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筆者才有機會進入一個此前淺嘗辄止的研究領域。
在撰寫本書的各個階段,他們又不斷鼓勵,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
筆者受益頗多,備受鼓舞。
即使筆者有時在某個問題上認為自己不能接受他們的觀點,也總是為他們那犀利的評論所折服,而對那個問題重新加以檢視,從而以更恰當的言語來展示證據,或者以更謹嚴的方式來作出結論。
當然,對于那些仍然存在的不足,當由筆者獨力承擔。
筆者要特别感謝戴德華先生。
他幾次從頭到尾認真閱讀了筆者那冗長的草稿,提出很有價值的改進意見。
筆者也要特别感謝格拉迪斯·格林伍德(GladysGreenwood)女士。
她以令人欽佩的審慎和耐心細緻的精神對草稿進行了編輯。
筆者還要特别感謝默西迪斯·麥克唐納(MercedesMacdonald),他承擔了檢查參考文獻、出處、注釋和征引書目等繁重的工作,并為印刷廠準備好了稿件。
對于他們無私、慷慨的幫助,筆者真是感激不盡! 蕭公權 1957年10月10日于華盛頓大學 *** [1]文晟,《嘉應州志》(1898),29/68a,引舊志中黃钊所作序。
〔譯者按:溫仲和《嘉應州志》(1898)29/68a載:文晟《嘉應州志增補考略》,黃钊序:“郡邑有志,皆官書也,書不必官自為之,官董之,同郡邑人成之。
成之者非一手,故訛舛罣漏,可指摘者多。
”此段應為正文所本,原注偶誤。
〕 [2]恩錫引毛奇齡(1623—1716)的話,參見《徐州府志》(1874)序。
[3]賀長齡(1785—1848)《遵義府志》序,《耐庵文存》,6/12a-b。
[4]例如,GeorgeW.Cooke,China:Being“TheTimes”SpecialCorrespondencefromChinaintheYears1857-1858(1858),pp.391-392,提醒人們要注意那些“在中國待上20年、說中國話的人”(twenty-years-in-the-country-and-speak-the-languagemen)所作的混亂诠釋。
ErnestF.Borst-Smith,MandarinandMissionaryinCathay:theStoryofTwelveYears’StrenuousMissionaryWorkduringStirringTimes,MainlySpentinYenanfu(1917),p.75,也提醒說,要注意“環球旅行家”(globe-trotters)在關于遠東的書中所作的所謂“權威叙述”。
[5]HenryS.Maine,Village-CommunitiesintheEastandWest(3rded.;1876),pp.6-7,這樣論證說:“我們熟知當代社會發生的事情、存在着的觀念和習慣,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件、觀念和習慣來推論過去的情況。
即是說,我們不僅可以從有關過去情況的曆史記錄中來推理過去,而且可以從在當今世界上已消失卻仍然能找到的痕迹中去推論過去……因此,直接觀察幫助了曆史調查,曆史調查反過來有助于直接觀察。
”筆者并不采取“直接觀察”的方法。
同Maine先生相比,筆者對從“直接觀察”中推論曆史的前景并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