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本書研究19世紀清王朝在中國鄉村的基層統治體系,包括理論基礎、措施和效果。

    由于可用的相關資料有限,而筆者又想在一定的時間内完成研究,故不打算探究關于這個主題的所有面向,或就某個問題的各個面向做完整的叙述。

    實際上,有些省略是十分明顯的,比如,居住在帝國某些地方的少數民族以及那些邊遠地區的鄉村居民,本書就未涉及。

    盡管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是筆者仍然希望本書能夠較清楚地呈現出19世紀清帝國鄉村統治體系的一般狀況。

     這個研究可以滿足幾個有用的目的。

    中華帝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居民在其總人口中占壓倒性的多數。

    如果不考慮政府對鄉村億萬居民的影響,以及人民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态度和行為,就不能充分理解中國曆史和社會。

    19世紀是一個王朝崩潰和政治轉向的時期,特别引人注目。

    研究這個時期的中國鄉村,不但會弄清一些造成中華帝國統治體系衰敗的力量和因素,或許還能提供一些解釋後續曆史發展的有用線索。

     有關19世紀中國鄉村生活的描述和議論其實不少,但大多不是經過認真而仔細的調查的結果。

    很少有人對其觀察到的現象下功夫分析,有些描述還存在着各種各樣的錯誤概念和錯誤解釋。

    這些著作中充斥着大量懸而未決的歧異,常常讓讀者迷惑不解。

    因此,現階段很有必要對中國鄉村進行較系統的處理和研究——這也是本書嘗試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其次,雖然有關帝國一般行政體系的論述已經有很多,對于最低層行政體系——或者說基層統治體系——的結構和功能,相關的中文或西文著作都相當少。

    因此,帝國統治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面向就被忽略了。

    本書嘗試去做,并極力想弄清楚的是:帝國政府是怎樣控制鄉村居民的?鄉村居民對這種控制的反應如何?自然和曆史環境又是如何影響到基層統治體系的運轉,以及在該統治體系之下鄉村居民的行為舉止如何?弄清了這些問題,筆者就可以設法對中國鄉村問題提出适當的觀點,同時消除在某些領域非常流行的一些錯誤觀念。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筆者在描述時盡量做到具體、準确;甚至不惜讓讀者面對令人厭煩的細節。

    筆者相信,隻有這樣,才能描繪出相當清晰的畫面,從而給讀者留下準确的印象。

    這樣的研究取徑,讓筆者對這個問題隻能采用曆史研究而非理論研究的方法。

    換句話說,筆者所關心的是展現特定時期内相關情境和進程中的曆史事實,而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觀念或範圍廣泛的系統性組合。

    隻要資料允許,筆者盡可能地從不同角度查閱、研究每組事實,也盡可能地将每組事實放在各種各樣的背景下進行研究。

    因為任何制度或任何體系的完整意義,必須放在曆史與社會的脈絡裡,才能夠充分掌握。

    因此,筆者常常感到很有必要研究那些超越本書主題的現象,也不得不去觸及超出本研究所設定時期之外的某些狀況和情況。

     史料來源 使用的史料必須仔細甄别。

    有關19世紀中國和關于中國問題的記叙和資料雖然很容易搜集,但是,同現階段的調查研究直接相關的材料并不很多,也不是每一條都可信。

    如何處理這樣的材料,這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

     中華帝國的鄉村農民絕大多數目不識丁。

    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所作所為通常不會引起那些能讀能寫的知識分子的注意,因而大部分未被記錄下來。

    一些官吏和知識分子經常提到的“民間疾苦”,可能隻是重述一般性的看法,而不是展示鄉村生活的真實情況。

    此外,筆者從形形色色的中文史料中收集到的相關材料,對本研究也不是全然或直接有用。

    研究原始經濟生活的曆史學家往往滿足于古人留下來的隻言片語,即使留下這些記載的古人對我們今天所感興趣的問題一無所知。

    研究距離今天相對較近的一段中國曆史,可以比較利用的材料數量很多,因而比起那些研究原始經濟生活的曆史學家來說,筆者算是幸運的。

    不過,筆者還是情不自禁地希望過去記載中國曆史的作者早已預料到今天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和面臨的需要。

    19世紀的作者雖然經常把引人入勝的一份份材料遺留下來,但卻點到為止,因而稍後時代的讀者讀起來,往往茫然不解。

    或者,在其他例子中,可以在某個特定的史料中找到關于此時此地的有用資料,卻找不到彼時彼地可資比較的資料。

     由于可以利用的資料本就缺乏,同時筆者所能找到的記錄也很有限,因而本研究所用的資料也同樣缺乏,同樣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