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酒經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酒論
蓋聞黃帝治疾,以酒為百藥長,是邃古先已有酒,不自夏儀狄始。
苐有酒之名,不傳釀法,周官始言之,其後汝陽王璡有《甘露經》,王績追焦革釀法為《酒經》,又採古來善釀者為譜。
宋有蘇東波《酒經》,劉炫有《酒孝經》。
本朝《四庫全書》採入《北山酒經》、竇?《酒譜》,此外又若幹種,法詳且備矣。
苐諸書間有失傳,其所傳釀法,以今覈之,亦有同有不同者。
按古語雲:空桑穢飯,醞以稷黍,以成醇醪,酒之始也。
《說文》:酒白謂之醙。
醙者,壞飯也。
醙,老也。
飯老則壞,飯不壞則酒不甜。
又曰:烏梅女?,甜醹九投,澄清百品,酒之終也。
《本草》烏梅性酸澁。
《玉篇》女?,麥麴也。
《集韻》投,再釀也。
所以作辛也。
大隱翁雲:金木間隔,以土為媒,自酸至甘,自甘至辛,而酒成焉。
所謂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木之酸,合土作辛,此其大畧相同也。
顧詳覈共法,古人造酒以漿為祖,漿不酸,即不可醞酒,故有卧漿法。
今人不製卧漿,秫浸半月之久,漉泔和釀,其酸漿已在米汁之中,此用漿之法不同也。
夜半蒸炊,昧旦下釀,太陽出則酒多不中。
而今人竟日可造,此湛熾之法不同也。
又如先浸麴,漉出麴滓,取麴汁於甕中,即投飯。
而今人槌粉和釀,或用麥黃,或用白藥,或用紅麴,此用麴之法不同也。
三九酒,麴、水、米各九鬥。
而今人有長水酒、短水酒,增減不等,此投水之法不同也。
喂飯酒,酴米〈《說文》酴,酒母也。
俗名腳飯,又名漿闆。
〉偷酸,投醹〈喂飯也。
〉偷甜。
酴米用漿蘸濕,和入麴糵同揉。
今則酴米用水淋回,先用白藥,投醹方用麥麴,此釀法之不同也。
攤飯酒,按時開爬。
〈俗雲開泡,又雲開頭。
〉今以米久浸者,用爬宜遲;米未久浸者,用爬宜早,此爬法之不同也。
煎酒連罈封煮。
今人用鐵鍋煎酒,或用鑞壺煎酒,有接取酒露,加入酒露,此煎酒之法不同也。
大抵古人立法,各有深意,而有同不同,或且不知所守,求其宜古宜今,越千載而無能外者,莫如《禮.月令》乃命大酋節文。
孔疏雲:秫稻一,麴糵二,湛熾三,水泉四,陶器五,火齊六,以次相承,亘古不易。
餘故即是法而為之推闡其旨,誠由是神而明之,則自漢及唐、宋諸名人酒經、酒譜,皆括其要,而周官之法,庶得真詮,又何慮作法之同不同,而無所折衷哉。
集成,本不敢以經名,緣六必之條,載在戴記,固經文也,雖援古疏證,末足謂以經註經,而以鄙俚之詞,順文解義,竊比於《三字經》、《女兒經》之類雲爾,言乎僭也,則吾豈敢。
麴論 《本草》麴,酒母也。
是酒從麴化,麴高則酒味亦高,麴次則酒味亦次。
故精於麴者則精於酒,拙於麴者則拙於酒。
酒人知留心於麴,而醞釀之功,可居其半矣。
凡麴有三種製法,風麴、罨麴、?麴。
六七月製麴,用風麴法,俗雲伏麴。
八月製麴,用罨麴法,俗雲桂花麴。
九月製麴,亦用罨麴法,俗雲菊花麴。
近時多用風麴法,而?麴法間有用有不用。
各省製麴,均用小麥,用水拌粉,酒白味和,我浙下江亦然。
上江則不然,不拘大麥、米麥,並用製麴,得法則麥皆同功。
《本草》載大麥味醎。
米麥味澁,不苦小麥味甘之為良也。
古法麴未製之先,預採陸地鮮蓼搗碎,用水釀之,以一日為度,名自然汁,酒白味辛。
又,乾蓼搗粉釀汁,以一日為度。
又,乾蓼煎汁,宜造麴前一日煎好冷透,不可稽遲時日,煎汁拌粉,酒赤味濃。
造麴粉宜細,用水拌粉,不可太乾,不可太濕。
太乾則發雖急速,恐水未勻,麴性無力。
太濕則麴發遲緩,化生烏(門黾)、白蟲等物,麴濕酒澁。
法宜看粉之粗細,粗粉濕拌,細粉乾拌,乾濕得宜,握得聚,撲得散,是其訣也。
餘特立按粉扣水之法,確不可易者附後。
麴粉拌勻,必須隨手入匣踏實則易發,踏畢,如天熱用風麴法者,喜臨風,以竹紙包裹,每塊即時繫掛於無日當風之處,滿月出紙,七七日收曬。
天涼用罨麴法者,宜避風,以稻草包裹,預擇淨室無風處,先用闆隔地氣,闆上鋪草約一尺浮,方可疊
苐有酒之名,不傳釀法,周官始言之,其後汝陽王璡有《甘露經》,王績追焦革釀法為《酒經》,又採古來善釀者為譜。
宋有蘇東波《酒經》,劉炫有《酒孝經》。
本朝《四庫全書》採入《北山酒經》、竇?《酒譜》,此外又若幹種,法詳且備矣。
苐諸書間有失傳,其所傳釀法,以今覈之,亦有同有不同者。
按古語雲:空桑穢飯,醞以稷黍,以成醇醪,酒之始也。
《說文》:酒白謂之醙。
醙者,壞飯也。
醙,老也。
飯老則壞,飯不壞則酒不甜。
又曰:烏梅女?,甜醹九投,澄清百品,酒之終也。
《本草》烏梅性酸澁。
《玉篇》女?,麥麴也。
《集韻》投,再釀也。
所以作辛也。
大隱翁雲:金木間隔,以土為媒,自酸至甘,自甘至辛,而酒成焉。
所謂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木之酸,合土作辛,此其大畧相同也。
顧詳覈共法,古人造酒以漿為祖,漿不酸,即不可醞酒,故有卧漿法。
今人不製卧漿,秫浸半月之久,漉泔和釀,其酸漿已在米汁之中,此用漿之法不同也。
夜半蒸炊,昧旦下釀,太陽出則酒多不中。
而今人竟日可造,此湛熾之法不同也。
又如先浸麴,漉出麴滓,取麴汁於甕中,即投飯。
而今人槌粉和釀,或用麥黃,或用白藥,或用紅麴,此用麴之法不同也。
三九酒,麴、水、米各九鬥。
而今人有長水酒、短水酒,增減不等,此投水之法不同也。
喂飯酒,酴米〈《說文》酴,酒母也。
俗名腳飯,又名漿闆。
〉偷酸,投醹〈喂飯也。
〉偷甜。
酴米用漿蘸濕,和入麴糵同揉。
今則酴米用水淋回,先用白藥,投醹方用麥麴,此釀法之不同也。
攤飯酒,按時開爬。
〈俗雲開泡,又雲開頭。
〉今以米久浸者,用爬宜遲;米未久浸者,用爬宜早,此爬法之不同也。
煎酒連罈封煮。
今人用鐵鍋煎酒,或用鑞壺煎酒,有接取酒露,加入酒露,此煎酒之法不同也。
大抵古人立法,各有深意,而有同不同,或且不知所守,求其宜古宜今,越千載而無能外者,莫如《禮.月令》乃命大酋節文。
孔疏雲:秫稻一,麴糵二,湛熾三,水泉四,陶器五,火齊六,以次相承,亘古不易。
餘故即是法而為之推闡其旨,誠由是神而明之,則自漢及唐、宋諸名人酒經、酒譜,皆括其要,而周官之法,庶得真詮,又何慮作法之同不同,而無所折衷哉。
集成,本不敢以經名,緣六必之條,載在戴記,固經文也,雖援古疏證,末足謂以經註經,而以鄙俚之詞,順文解義,竊比於《三字經》、《女兒經》之類雲爾,言乎僭也,則吾豈敢。
麴論 《本草》麴,酒母也。
是酒從麴化,麴高則酒味亦高,麴次則酒味亦次。
故精於麴者則精於酒,拙於麴者則拙於酒。
酒人知留心於麴,而醞釀之功,可居其半矣。
凡麴有三種製法,風麴、罨麴、?麴。
六七月製麴,用風麴法,俗雲伏麴。
八月製麴,用罨麴法,俗雲桂花麴。
九月製麴,亦用罨麴法,俗雲菊花麴。
近時多用風麴法,而?麴法間有用有不用。
各省製麴,均用小麥,用水拌粉,酒白味和,我浙下江亦然。
上江則不然,不拘大麥、米麥,並用製麴,得法則麥皆同功。
《本草》載大麥味醎。
米麥味澁,不苦小麥味甘之為良也。
古法麴未製之先,預採陸地鮮蓼搗碎,用水釀之,以一日為度,名自然汁,酒白味辛。
又,乾蓼搗粉釀汁,以一日為度。
又,乾蓼煎汁,宜造麴前一日煎好冷透,不可稽遲時日,煎汁拌粉,酒赤味濃。
造麴粉宜細,用水拌粉,不可太乾,不可太濕。
太乾則發雖急速,恐水未勻,麴性無力。
太濕則麴發遲緩,化生烏(門黾)、白蟲等物,麴濕酒澁。
法宜看粉之粗細,粗粉濕拌,細粉乾拌,乾濕得宜,握得聚,撲得散,是其訣也。
餘特立按粉扣水之法,確不可易者附後。
麴粉拌勻,必須隨手入匣踏實則易發,踏畢,如天熱用風麴法者,喜臨風,以竹紙包裹,每塊即時繫掛於無日當風之處,滿月出紙,七七日收曬。
天涼用罨麴法者,宜避風,以稻草包裹,預擇淨室無風處,先用闆隔地氣,闆上鋪草約一尺浮,方可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