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圖論
關燈
小
中
大
獨禦寇雲乎哉?
青、齊風氣剛勁,其民勇于戰鬥,倭奴憚焉,不敢犯也。
但??年與朝鮮為難,登、來相去頗近,可以一帆而渡,迄今會哨分巡為孔亟雲。
遼東軍饷論 經略朝鮮都禦史丘澤、萬世德補 遼東古營并地也,其背為沙漠,花當、吉、列迷諸部落在焉。
其面為滄溟,其餘氣為朝鮮。
國朝設藩陽、遼陽、三萬、鐵嶺四衛,統于開元,以遏北狄之沖。
金、複、海蓋、旅順諸軍,聯屬海濱,以防島夷之入。
烽堠星列,營寨棋布,東北籓籬,可謂固矣。
洪武間,倭寇嘗以玩南方之心而玩遼東、遼東之人,以禦北狄之法而禦倭寇,斬滅無遺,海氛蕩熄。
劉江金線島之捷是巳。
二百餘年,邊備如故。
獨萬曆二十年,倭破朝鮮,凱觎遼左、天津,所謀更逆。
今數年,尚屯兵駐拒,釜山、西生浦未歸。
朝廷下明诏,??谕戒防。
但所虞者以地方千有餘裡,衛所軍旅凡九萬九千八百七十五員。
名,除新募應援兵不計,區區止藉山海關一路饋饷我。
朝北都燕,而遠漕江南粟,又自京師達于遼陽,飛挽不繼,邊卒辄叫呶待哺,甚至兇荒,士卒相食,萬一難守密迩。
畿輔,倭寇之曰,兼以虜騎乘間,何以禦之?此其患不在兵之不強,而在食之不足。
食足則兵強,兵強則守固矣。
迩者登、萊運米,達遼甚便,惜其不多,旋複止。
愚謂國初軍屯商中之制,至為精當,而大壞極敝。
司國計者當深念而亟圖之,不當專責之幕帥而巳也。
遠東雖北鄰朔漠,南枕滄、滇,然東西倚鴨緣長城為固,且開元、廣甯各屯重兵鎮之,屹然形勝之區也。
第西北竊發,頗多鳥夷,近生觊觎,遂不容息肩矣。
區區一線之饋飽,其能充數萬人之腹乎?初制已久,淹或未能猝如舊也。
幸有登、萊,便道暫行,旋複中止,惜哉! 曰本考略 吳郡殷都無美輯 日本,古倭奴國,去中土甚遠,隔大海,依山島為國邑。
其地東高西下,東西數千裡,南北數百裡。
九州居西為首,陸岙居東為尾,山城居中。
其國君以王為姓,曆世不易。
漢時來朝者三十餘國,曆東漢、魏、晉、宋、隋皆入貢。
唐鹹亨初,更号曰本國,初洪武四年,遣使臣朝貢。
永樂以來國王嗣立,皆受本朝冊封。
其地有五畿七道,以州統郡,附庸之國百餘。
國初十年一貢,由浙、甯波達于京師。
其人克狡無信。
洪武中,數為邊患,沿海設備倭以待之。
嘉靖初,自宋素卿之亂,始絕貢路矣。
三十二年,挾忿深入畿甸,所過劫焚,雖費朝廷百萬殲削之,然亦無大志也。
萬曆二十年,關白以華人篡奪山城君,吞并海外六十六島,大舉入寇,攻破朝鮮,擄王子陪臣,留兵屯駐釜山西生浦,詭詞以要。
中朝封貢,其實寓窺伺遼左、天津之意焉。
幸賴天子聖明,??谕禁讦,萬裡海防,壹戒謹備。
今考其入寇之路,其西北至高麗也,必由對馬鳥開洋;南至琉球也,必由薩摩州開洋,順風七日。
其貢使之來,必由博多開洋,曆五鳥而入中國,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
若其入寇,則随風所之。
東北風猛,則由薩摩,或由五島,至大小琉球,而視風之變遷。
北多則犯廣東,東多則犯福建。
若正東風猛,則必由五島曆天堂官渡水而視風之變遷。
東北多則至烏沙門分?,或過韭山海閘門而犯溫州,或由舟山之南而犯定海,犯象山、奉化,犯昌國,犯台州。
正東風多,則至李西岙壁下、陳錢分?,或由洋山之南而犯臨觀,犯錢塘,或由洋山之北而犯青南,犯太倉,或過南沙而入大江。
若在大洋而風欿東南也,則犯淮、揚,犯登萊。
若在五島開洋而南風方猛,則趨遼陽,趨天津。
大抵倭舶之來,恒在清明之後。
前乎此風候不常,屆期方有東北風。
若過五月,風自南來,倭不利于行矣。
重陽後風亦有東北者,過十月風自西北來,亦非倭所利矣。
故防春者,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
其停桡之處,焚劫之權,若倭得而主之,而其帆樯所向,二視乎風,實有天意存乎其間,倭安得而主之哉?今欲禦倭,當取法于梅林公,星布水寨,截其往來,多延智士,間其所親,時出哨洋,撓其登岸,厚賞将士,鼓其敢勇。
倭縱狡悍,必不能持久岙中,以自老其師,成擒必矣。
跋右兵垣四要通若千卷,陰符得之毗陵唐氏。
素書藏之先塾,孫、吳二子,得之琅琊王氏,九邊圖論,得之中州許氏海防圖論,及日本考略,得之疁城殷氏,茲彙而梓之以傳者,則張從父襄子氏也。
從父束發讀書,即雅意經濟,酒酣耳熱,有齒及古俠烈丈夫事,辄欣然慕之。
故其書窺二兩,而尢學富五兵,蓋其性然也。
頃者遼左未靖,羽書告急,從父卒不勝憤憤焉,自恨二書生不能借尺組,生系單于頸,則悉探秘笈,不靳流傳,以裨登壇請纓者考焉。
而張不敏,得共刊閱。
書成,辄志數語。
蓋壯心未吐,徒按簡而咨嗟; 國事方殷,冀開卷而增益雲耳。
苕上後學闵映張識
但??年與朝鮮為難,登、來相去頗近,可以一帆而渡,迄今會哨分巡為孔亟雲。
遼東軍饷論 經略朝鮮都禦史丘澤、萬世德補 遼東古營并地也,其背為沙漠,花當、吉、列迷諸部落在焉。
其面為滄溟,其餘氣為朝鮮。
國朝設藩陽、遼陽、三萬、鐵嶺四衛,統于開元,以遏北狄之沖。
金、複、海蓋、旅順諸軍,聯屬海濱,以防島夷之入。
烽堠星列,營寨棋布,東北籓籬,可謂固矣。
洪武間,倭寇嘗以玩南方之心而玩遼東、遼東之人,以禦北狄之法而禦倭寇,斬滅無遺,海氛蕩熄。
劉江金線島之捷是巳。
二百餘年,邊備如故。
獨萬曆二十年,倭破朝鮮,凱觎遼左、天津,所謀更逆。
今數年,尚屯兵駐拒,釜山、西生浦未歸。
朝廷下明诏,??谕戒防。
但所虞者以地方千有餘裡,衛所軍旅凡九萬九千八百七十五員。
名,除新募應援兵不計,區區止藉山海關一路饋饷我。
朝北都燕,而遠漕江南粟,又自京師達于遼陽,飛挽不繼,邊卒辄叫呶待哺,甚至兇荒,士卒相食,萬一難守密迩。
畿輔,倭寇之曰,兼以虜騎乘間,何以禦之?此其患不在兵之不強,而在食之不足。
食足則兵強,兵強則守固矣。
迩者登、萊運米,達遼甚便,惜其不多,旋複止。
愚謂國初軍屯商中之制,至為精當,而大壞極敝。
司國計者當深念而亟圖之,不當專責之幕帥而巳也。
遠東雖北鄰朔漠,南枕滄、滇,然東西倚鴨緣長城為固,且開元、廣甯各屯重兵鎮之,屹然形勝之區也。
第西北竊發,頗多鳥夷,近生觊觎,遂不容息肩矣。
區區一線之饋飽,其能充數萬人之腹乎?初制已久,淹或未能猝如舊也。
幸有登、萊,便道暫行,旋複中止,惜哉! 曰本考略 吳郡殷都無美輯 日本,古倭奴國,去中土甚遠,隔大海,依山島為國邑。
其地東高西下,東西數千裡,南北數百裡。
九州居西為首,陸岙居東為尾,山城居中。
其國君以王為姓,曆世不易。
漢時來朝者三十餘國,曆東漢、魏、晉、宋、隋皆入貢。
唐鹹亨初,更号曰本國,初洪武四年,遣使臣朝貢。
永樂以來國王嗣立,皆受本朝冊封。
其地有五畿七道,以州統郡,附庸之國百餘。
國初十年一貢,由浙、甯波達于京師。
其人克狡無信。
洪武中,數為邊患,沿海設備倭以待之。
嘉靖初,自宋素卿之亂,始絕貢路矣。
三十二年,挾忿深入畿甸,所過劫焚,雖費朝廷百萬殲削之,然亦無大志也。
萬曆二十年,關白以華人篡奪山城君,吞并海外六十六島,大舉入寇,攻破朝鮮,擄王子陪臣,留兵屯駐釜山西生浦,詭詞以要。
中朝封貢,其實寓窺伺遼左、天津之意焉。
幸賴天子聖明,??谕禁讦,萬裡海防,壹戒謹備。
今考其入寇之路,其西北至高麗也,必由對馬鳥開洋;南至琉球也,必由薩摩州開洋,順風七日。
其貢使之來,必由博多開洋,曆五鳥而入中國,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
若其入寇,則随風所之。
東北風猛,則由薩摩,或由五島,至大小琉球,而視風之變遷。
北多則犯廣東,東多則犯福建。
若正東風猛,則必由五島曆天堂官渡水而視風之變遷。
東北多則至烏沙門分?,或過韭山海閘門而犯溫州,或由舟山之南而犯定海,犯象山、奉化,犯昌國,犯台州。
正東風多,則至李西岙壁下、陳錢分?,或由洋山之南而犯臨觀,犯錢塘,或由洋山之北而犯青南,犯太倉,或過南沙而入大江。
若在大洋而風欿東南也,則犯淮、揚,犯登萊。
若在五島開洋而南風方猛,則趨遼陽,趨天津。
大抵倭舶之來,恒在清明之後。
前乎此風候不常,屆期方有東北風。
若過五月,風自南來,倭不利于行矣。
重陽後風亦有東北者,過十月風自西北來,亦非倭所利矣。
故防春者,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
其停桡之處,焚劫之權,若倭得而主之,而其帆樯所向,二視乎風,實有天意存乎其間,倭安得而主之哉?今欲禦倭,當取法于梅林公,星布水寨,截其往來,多延智士,間其所親,時出哨洋,撓其登岸,厚賞将士,鼓其敢勇。
倭縱狡悍,必不能持久岙中,以自老其師,成擒必矣。
跋右兵垣四要通若千卷,陰符得之毗陵唐氏。
素書藏之先塾,孫、吳二子,得之琅琊王氏,九邊圖論,得之中州許氏海防圖論,及日本考略,得之疁城殷氏,茲彙而梓之以傳者,則張從父襄子氏也。
從父束發讀書,即雅意經濟,酒酣耳熱,有齒及古俠烈丈夫事,辄欣然慕之。
故其書窺二兩,而尢學富五兵,蓋其性然也。
頃者遼左未靖,羽書告急,從父卒不勝憤憤焉,自恨二書生不能借尺組,生系單于頸,則悉探秘笈,不靳流傳,以裨登壇請纓者考焉。
而張不敏,得共刊閱。
書成,辄志數語。
蓋壯心未吐,徒按簡而咨嗟; 國事方殷,冀開卷而增益雲耳。
苕上後學闵映張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