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
關燈
小
中
大
陰符經序
毗陵唐順之應德??
故鄣臧懋循晉叔閱
陰符經一卷,首尾三百餘言。
譚兵家以為此孫吳鼻祖,則以軒轅氏與蚩尤戰于涿鹿,謂此為制勝之書,固一說也。
養生家以為此枕中鴻寶,則以軒轅氏鼎湖升去,扳髯莫及,謂此為長生家言,又一說也。
而餘獨以為不然。
大抵聖人垂世之文,精以治身,而粗以治天下,其精之為治身,則懲忿窒欲之途無不備;即粗之以治天下,亦久安長治之策靡不周。
故五賊之說,千條萬貫,種種畢具。
< 自非大聖人剖玄黃于混沌,正蒙否于乾坤,隻字不能道,亦宜隻字不能易也。
此書盛行于李、唐,而文皇至令虞、褚諸公手書各二三百本,李衛公以下各賜一本。
蓋曆代帝王,惟唐文皇尤究心兵法,當時故見珍重如此。
向使文皇更加?繹,知聖人垂世之文,精以治身,粗以治天下,不徒是韬钤谶緯之沿襲,則貞觀之治,必有不止于貞觀者巳。
此書沿訛既久,遂乏善本。
蓋譚兵家必欲正祖嫡于孫、吳之上,而養生家必欲強附會于熊、鳥之術,宜其彌久而彌訛也。
頃從薊門得正文善本,遂梓之家塾,永其傳耳,不敢以行世也。
如欲行世,則談兵家與養生家又交喙而聚訟,何時巳耶?因并志其略如左,時嘉靖辛酉中秋日。
陰符經考 荊川唐順之輯 按朱熹曰:陰符經三百言,李筌得于嵩山石壁,雲寇謙之所藏,出于黃帝。
邵雍以為戰國時書,程頤以為非商末,則周末書。
或曰黃帝受之廣成子,或曰受之玄女。
或曰黃帝與風後、玉女論。
陰陽六甲,退而自著其事。
或曰:此書即筌之所為也,知道者相與印正之。
陰符經原評 骊山老姥謂李筌曰:年少顧骨貫于生門,命輪齊于日月,腦血未減,心影不偏,性賢而樂法,神勇而好智,是吾弟子也。
授以陰符玄義。
授訖,乃戒曰:黃帝陰符三百餘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其言,以三,混之為一。
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
如傳同好,必齋戒潔淨,不得以富赓為重,貧賤為輕,違者奪筭。
唐陸龜蒙曰:清晨整冠坐,朗詠三百言。
備識天地意,獻詞犯乾坤。
何事不隐德,降靈生軒轅。
口銜造化斧,鑿破機關門。
五賊忽迸逸,萬物争崩奔。
虛施神仙要,莫救華池源。
但學戰勝術,相高兵甲屯。
龍蛇競起陸,鬥血浮中原。
成湯與周武,反複更為尊。
下及秦漢期,渎弄兵亦煩。
奸強自休據,仁弱無跂樽。
狂喉恣吞噬,逆翼争飛翻。
家家伺天發,不肯匡淫昏。
生民墜塗炭,比屋為冤魂。
祗為謹此書,大樸難久存。
微臣與軒轅,亦是萬世孫。
未能窮意義,豈敢求瑕痕。
曾亦愛兩句,可與賢達論。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方寸了十字,萬代皆胚渾。
身外更何事,眼前徒自喧。
黃河但東注,不見歸昆侖。
晝短苦夜永,勸若傾一樽。
唐皮日休曰:三百八十言,出自伊祁氏。
上以生神仙,次雲立仁義。
玄機一以發,五賊紛然起。
結為日月精,融作天地髓。
不測似陰陽,難名若神鬼。
得之升高天,失之沉厚地。
具茨雲木老,大塊煙霞委。
自颛顼以降,賊為聖人軌。
堯乃一庶人,得之賊帝摯,摯見其德尊,脫身授其位。
舜惟一鳏民,冗冗作什器。
得之賊帝堯,白丁作天子。
禹本刑人後,以功繼其嗣。
得之賊帝舜,用以平逢水。
自禹及文武,天機悋然施。
姬公樹其綱,賊之為聖智。
聲詩川競大,禮樂山争峙。
爰從幽厲餘,宸極作孩稚。
九伯真犬彘,諸侯實虎兕。
五星合其耀,白曰下阙裡。
由是生聖人,于焉當亂紀。
黃帝之五賊,拾之若青紫。
高揮春秋筆,不可刊一字。
賊子虐甚杴,奸臣痛于箠。
及至千餘年,蚩蚩受其賜。
時代更複改,刑政崩且哆。
餘将賊其道,所動多訾毀
譚兵家以為此孫吳鼻祖,則以軒轅氏與蚩尤戰于涿鹿,謂此為制勝之書,固一說也。
養生家以為此枕中鴻寶,則以軒轅氏鼎湖升去,扳髯莫及,謂此為長生家言,又一說也。
而餘獨以為不然。
大抵聖人垂世之文,精以治身,而粗以治天下,其精之為治身,則懲忿窒欲之途無不備;即粗之以治天下,亦久安長治之策靡不周。
故五賊之說,千條萬貫,種種畢具。
< 自非大聖人剖玄黃于混沌,正蒙否于乾坤,隻字不能道,亦宜隻字不能易也。
此書盛行于李、唐,而文皇至令虞、褚諸公手書各二三百本,李衛公以下各賜一本。
蓋曆代帝王,惟唐文皇尤究心兵法,當時故見珍重如此。
向使文皇更加?繹,知聖人垂世之文,精以治身,粗以治天下,不徒是韬钤谶緯之沿襲,則貞觀之治,必有不止于貞觀者巳。
此書沿訛既久,遂乏善本。
蓋譚兵家必欲正祖嫡于孫、吳之上,而養生家必欲強附會于熊、鳥之術,宜其彌久而彌訛也。
頃從薊門得正文善本,遂梓之家塾,永其傳耳,不敢以行世也。
如欲行世,則談兵家與養生家又交喙而聚訟,何時巳耶?因并志其略如左,時嘉靖辛酉中秋日。
陰符經考 荊川唐順之輯 按朱熹曰:陰符經三百言,李筌得于嵩山石壁,雲寇謙之所藏,出于黃帝。
邵雍以為戰國時書,程頤以為非商末,則周末書。
或曰黃帝受之廣成子,或曰受之玄女。
或曰黃帝與風後、玉女論。
陰陽六甲,退而自著其事。
或曰:此書即筌之所為也,知道者相與印正之。
陰符經原評 骊山老姥謂李筌曰:年少顧骨貫于生門,命輪齊于日月,腦血未減,心影不偏,性賢而樂法,神勇而好智,是吾弟子也。
授以陰符玄義。
授訖,乃戒曰:黃帝陰符三百餘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其言,以三,混之為一。
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
如傳同好,必齋戒潔淨,不得以富赓為重,貧賤為輕,違者奪筭。
唐陸龜蒙曰:清晨整冠坐,朗詠三百言。
備識天地意,獻詞犯乾坤。
何事不隐德,降靈生軒轅。
口銜造化斧,鑿破機關門。
五賊忽迸逸,萬物争崩奔。
虛施神仙要,莫救華池源。
但學戰勝術,相高兵甲屯。
龍蛇競起陸,鬥血浮中原。
成湯與周武,反複更為尊。
下及秦漢期,渎弄兵亦煩。
奸強自休據,仁弱無跂樽。
狂喉恣吞噬,逆翼争飛翻。
家家伺天發,不肯匡淫昏。
生民墜塗炭,比屋為冤魂。
祗為謹此書,大樸難久存。
微臣與軒轅,亦是萬世孫。
未能窮意義,豈敢求瑕痕。
曾亦愛兩句,可與賢達論。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方寸了十字,萬代皆胚渾。
身外更何事,眼前徒自喧。
黃河但東注,不見歸昆侖。
晝短苦夜永,勸若傾一樽。
唐皮日休曰:三百八十言,出自伊祁氏。
上以生神仙,次雲立仁義。
玄機一以發,五賊紛然起。
結為日月精,融作天地髓。
不測似陰陽,難名若神鬼。
得之升高天,失之沉厚地。
具茨雲木老,大塊煙霞委。
自颛顼以降,賊為聖人軌。
堯乃一庶人,得之賊帝摯,摯見其德尊,脫身授其位。
舜惟一鳏民,冗冗作什器。
得之賊帝堯,白丁作天子。
禹本刑人後,以功繼其嗣。
得之賊帝舜,用以平逢水。
自禹及文武,天機悋然施。
姬公樹其綱,賊之為聖智。
聲詩川競大,禮樂山争峙。
爰從幽厲餘,宸極作孩稚。
九伯真犬彘,諸侯實虎兕。
五星合其耀,白曰下阙裡。
由是生聖人,于焉當亂紀。
黃帝之五賊,拾之若青紫。
高揮春秋筆,不可刊一字。
賊子虐甚杴,奸臣痛于箠。
及至千餘年,蚩蚩受其賜。
時代更複改,刑政崩且哆。
餘将賊其道,所動多訾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