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關燈
小
中
大
幾半。
大曲之為物,遍數雖多,然通前後為一曲,其次序不容颠倒,而字句不容增減,格律至嚴,故其運用亦頗不便。
其用諸宮調者,則不拘于一曲,凡在同一宮調中之曲,皆可用之。
顧一宮調中,雖或有聯至十餘曲者,無大抵用二三曲而止。
移宮換韻,轉換至多,故于雄肆之處,稍有欠焉。
元雜劇則不然,每劇皆用四折,每折易一宮調,每調中之曲,必在十曲以上。
其視大曲為自由,而較諸宮調為雄肆。
且于正宮之[端正好][貨郎兒][煞尾],仙呂宮之[混江龍][後庭花][青哥兒],南呂宮之[草池春][鹌鹑兒][黃鐘尾],中呂宮之[道和],雙調之[□□□][折桂令][梅花酒][尾聲],共十四曲,皆字句不拘,可以增損,此樂曲上之進步也。
其二,則由叙事體而變為代言體也。
宋人大曲,就其現存者觀之,皆為叙事體。
金之諸宮調,雖有代言之處,而其大體隻可謂之叙事。
獨元雜劇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為代言。
雖宋金時或當已有代言體之戲曲,而就現存者言之,則斷自元劇始,不可謂非戲曲上之一大進步也。
此二者之進步,一屬形式,一屬材質,二者兼備,而後我中國之真戲曲出焉。
元曲的結構甚嚴,其組織上的顯明的特征,有數點是值得特别加以說明的: (一)每劇四折,四折不足時,加上一楔子。
亦有五折或六折者,然為罕見的例外。
(二)每折由一宮調中的各曲組合而成,其用曲往往每折在十曲以上,用韻則每折一韻到底。
(三)每折一人獨唱,獨唱者限于正末或正旦。
其他雜角,隻有說白。
唱曲者為主,說白者為賓,故他們的對話,叫作“賓白”。
(四)每劇由科、白、曲三者組織而成。
科是動作,白是對話,曲是唱詞。
(五)元劇用的角色,共有九種,其名稱為“正末”(即“正生”)、“副末”、“狚”(即“正旦”)、“狐”(即“外”)、“靓”(即“淨”)、“鸨”(即“老旦”)、“猱”(即“貼旦”)、“捷譏”(即“醜”)、“引戲”(即“雜腳”)。
元曲的淵源及其組織,大體已講明如上。
至于元曲的藝術上的價值、元曲的作者及其作品,且讓下章來叙述吧。
元代的戲曲(下) 元代科舉廢棄甚久,一般文人詞客,懷才莫遇,多寄情于文學,以呈露其才華。
戲曲為新興的通俗文學,且可扮演登場,以娛耳目,為民間之所歡迎,文人自亦樂于撰作,以播文名,兼抒胸臆。
因此元曲便勃然而興盛起來。
元曲初不為世所重,一般正統文學家至視曲為文學中的末技,以為卑下不足道;然而,元曲固元代文學的精華也。
明人韓文靖即以關漢卿的雜劇來比司馬遷的《史記》,清人焦循則把元曲與唐詩、宋詞并稱,近人王國維論元劇的文章,尤有适當的贊美語。
他說: 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于元曲。
蓋元劇的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學問也;其作劇也,非有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之意也。
彼以意興之所至為之,以自娛娛人,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
彼但摹寫其胸中的感想與時代的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于其間,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
就元曲的一般而論,元曲實有兩種共同的特點是誰也不能否認的:第一,它是純粹的戲劇;第二,它是社會的寫實。
因為元人作劇,隻是當作戲劇寫,故能寫得“自然”;因為他們的劇本是寫真實的社會,故盡量地使用當代的方言俗語,而成為社會化的通俗文學。
至于元曲之藝術描寫上的特色,則不可一概而論,我們是要就作者的個别造詣而加以評判的。
據明甯獻王的《太和正音譜》上所評,元代優秀的戲曲作家共有一百八十七人。
可惜後來元曲的佚亡甚多,今有作品傳世者,隻有四十三家。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取這些劇作家之有時代可考者,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蒙古時代(1234——1276) 關漢卿楊顯之張國寶(一作國賓)石子章 王實甫高文秀鄭廷玉白樸馬緻遠李文蔚 李直夫吳昌齡武漢臣王仲文李壽卿尚仲賢 石君寶紀君祥戴善甫李好古孟漢卿李行道 孫仲章嶽百川康進之孔文卿張壽卿 第二期一統時代(1277——1340) 楊
大曲之為物,遍數雖多,然通前後為一曲,其次序不容颠倒,而字句不容增減,格律至嚴,故其運用亦頗不便。
其用諸宮調者,則不拘于一曲,凡在同一宮調中之曲,皆可用之。
顧一宮調中,雖或有聯至十餘曲者,無大抵用二三曲而止。
移宮換韻,轉換至多,故于雄肆之處,稍有欠焉。
元雜劇則不然,每劇皆用四折,每折易一宮調,每調中之曲,必在十曲以上。
其視大曲為自由,而較諸宮調為雄肆。
且于正宮之[端正好][貨郎兒][煞尾],仙呂宮之[混江龍][後庭花][青哥兒],南呂宮之[草池春][鹌鹑兒][黃鐘尾],中呂宮之[道和],雙調之[□□□][折桂令][梅花酒][尾聲],共十四曲,皆字句不拘,可以增損,此樂曲上之進步也。
其二,則由叙事體而變為代言體也。
宋人大曲,就其現存者觀之,皆為叙事體。
金之諸宮調,雖有代言之處,而其大體隻可謂之叙事。
獨元雜劇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為代言。
雖宋金時或當已有代言體之戲曲,而就現存者言之,則斷自元劇始,不可謂非戲曲上之一大進步也。
此二者之進步,一屬形式,一屬材質,二者兼備,而後我中國之真戲曲出焉。
元曲的結構甚嚴,其組織上的顯明的特征,有數點是值得特别加以說明的: (一)每劇四折,四折不足時,加上一楔子。
亦有五折或六折者,然為罕見的例外。
(二)每折由一宮調中的各曲組合而成,其用曲往往每折在十曲以上,用韻則每折一韻到底。
(三)每折一人獨唱,獨唱者限于正末或正旦。
其他雜角,隻有說白。
唱曲者為主,說白者為賓,故他們的對話,叫作“賓白”。
(四)每劇由科、白、曲三者組織而成。
科是動作,白是對話,曲是唱詞。
(五)元劇用的角色,共有九種,其名稱為“正末”(即“正生”)、“副末”、“狚”(即“正旦”)、“狐”(即“外”)、“靓”(即“淨”)、“鸨”(即“老旦”)、“猱”(即“貼旦”)、“捷譏”(即“醜”)、“引戲”(即“雜腳”)。
元曲的淵源及其組織,大體已講明如上。
至于元曲的藝術上的價值、元曲的作者及其作品,且讓下章來叙述吧。
元代的戲曲(下) 元代科舉廢棄甚久,一般文人詞客,懷才莫遇,多寄情于文學,以呈露其才華。
戲曲為新興的通俗文學,且可扮演登場,以娛耳目,為民間之所歡迎,文人自亦樂于撰作,以播文名,兼抒胸臆。
因此元曲便勃然而興盛起來。
元曲初不為世所重,一般正統文學家至視曲為文學中的末技,以為卑下不足道;然而,元曲固元代文學的精華也。
明人韓文靖即以關漢卿的雜劇來比司馬遷的《史記》,清人焦循則把元曲與唐詩、宋詞并稱,近人王國維論元劇的文章,尤有适當的贊美語。
他說: 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于元曲。
蓋元劇的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學問也;其作劇也,非有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之意也。
彼以意興之所至為之,以自娛娛人,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
彼但摹寫其胸中的感想與時代的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于其間,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
就元曲的一般而論,元曲實有兩種共同的特點是誰也不能否認的:第一,它是純粹的戲劇;第二,它是社會的寫實。
因為元人作劇,隻是當作戲劇寫,故能寫得“自然”;因為他們的劇本是寫真實的社會,故盡量地使用當代的方言俗語,而成為社會化的通俗文學。
至于元曲之藝術描寫上的特色,則不可一概而論,我們是要就作者的個别造詣而加以評判的。
據明甯獻王的《太和正音譜》上所評,元代優秀的戲曲作家共有一百八十七人。
可惜後來元曲的佚亡甚多,今有作品傳世者,隻有四十三家。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取這些劇作家之有時代可考者,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蒙古時代(1234——1276) 關漢卿楊顯之張國寶(一作國賓)石子章 王實甫高文秀鄭廷玉白樸馬緻遠李文蔚 李直夫吳昌齡武漢臣王仲文李壽卿尚仲賢 石君寶紀君祥戴善甫李好古孟漢卿李行道 孫仲章嶽百川康進之孔文卿張壽卿 第二期一統時代(1277——1340)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