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文學雖然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的曆史,但向來沒有系統的文學史的記述。
直至清末宣統二年(1910)林傳甲氏始編成一部《中國文學史》,用為京師大學教本。
這是文學史的第一部。
至最近十餘年來,文學史的專著乃風起雲湧地出版。
據我所知,已有下列二十種之多。
(1)《中國大文學史》(謝無量) (2)《中國文學史》(曾毅) (3)《中國文學史大綱》(顧實) (4)《中國文學史》(葛遵禮) (5)《中國文學史》(王夢曾) (6)《中國文學史》(張之純) (7)《中國文學史》(汪劍如) (8)《中國文學史綱》(歐陽溥存) (9)《中國文學史綱》(蔣鑒璋) (10)《中國文學史大綱》(譚正璧) (11)《中國文學史略》(胡懷琛) (12)《國語文學史》(淩獨見) (13)《白話文學史大綱》(周群玉) (14)《中國文學小史》(趙景深) (15)《中國文學進化史》(譚正璧) (16)《中國文學ABC》(劉麟生) (17)《中國文學史》(鄭振铎) (18)《中國文學史》(穆濟波) (19)《白話文學史》(胡适) (20)《中國文學史》(胡小石) (其餘,斷代史如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分類史如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及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等,皆未列入。
) 這二十種編輯方法與選取材料各有異同的文學史專著,如果要加以細密比較地批評,恐怕寫成一部十萬字的書還不能說得清楚。
好在我們在這裡并沒有詳加批評的必要。
但大體說起來,實有多數不能令我們充分地滿意。
在最初期的幾個文學史家,他們不幸都缺乏明确的文學觀念,都誤認文學的範疇可以概括一切學術,故他們竟把經學、文字學、諸子哲學、史學、理學等,都羅緻在文學史裡面,如謝無量、曾毅、顧實、葛遵禮、王夢曾、張之純、汪劍如、蔣鑒璋、歐陽溥存諸人所編著的都是學術史,而不是純文學史。
并且,他們都缺乏現代文學批評的态度,隻知摭拾古人的陳言以為定論,不僅無自獲的見解,而且因襲人雲亦雲的謬誤殊多。
就中以曾毅的《中國文學史》為較佳,然系完全抄自日人兒島獻吉郎之原作,又未能更正兒島獻吉郎氏之錯誤處,故亦不足取。
至于最近幾年的文學史作者,其對于文學觀念之明了,自較前大有進步;編著文學史的方法亦較能現代化。
隻可惜這些著者對于中國文學多未深刻研究,編著時又多以草率成之,卒至謬誤百出,如淩獨見、周群玉之所著,其錯誤可笑之處真觸目皆是。
文學史書堕落至此,實堪浩歎!就中較能令我們快意的,則為趙景深的《中國文學小史》及譚正璧的《中國文學進化史》。
趙著自有見解,行文隽美,但可惜隻叙及文人方面的文學,而忽視最有價值的民間文學,即《詩經》亦在其摒棄之列,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譚著能将近代最進步的關于中國文學的著述,編輯成書,内容頗為完善,但其叙述的體例似嫌未妥,而小小的錯誤亦在書中常常發見。
此外如鄭振铎的《中國文學史》,内容至為豐富,可作詳細的參考讀物,然至今僅見其發表中世卷的一小部分,無從批評其實質。
劉麟生的《中國文學ABC》則嫌過于簡略,胡懷琛的《中國文學史略》則簡直是一本流水賬簿,皆有不可掩護的缺點。
嚴格點說來,我們認為滿意較多的實隻有吾家教授胡小石的《中國文學史》及吾家博士胡适的《白話文學史》。
胡小石先生的《中國文學史》講稿,叙述周密,持論平允,是其特色;其缺點則亦嫌忽視民間文學的發展。
胡适先生的《白話文學史》,論其眼光及批評的獨到,實是最進步的文學史;隻可惜過于為白話所囿,大有“凡用白話寫的作品都是傑作”之概,這未免過偏了。
如王梵志的詩究竟有什麼了不得之處,竟勞胡先生在珍貴的篇幅上大書特書而加以過分地贊美呢?這真令我百讀百思都不得其解! 中國到現在還沒有一部理想的完善的文學史,其
直至清末宣統二年(1910)林傳甲氏始編成一部《中國文學史》,用為京師大學教本。
這是文學史的第一部。
至最近十餘年來,文學史的專著乃風起雲湧地出版。
據我所知,已有下列二十種之多。
(1)《中國大文學史》(謝無量) (2)《中國文學史》(曾毅) (3)《中國文學史大綱》(顧實) (4)《中國文學史》(葛遵禮) (5)《中國文學史》(王夢曾) (6)《中國文學史》(張之純) (7)《中國文學史》(汪劍如) (8)《中國文學史綱》(歐陽溥存) (9)《中國文學史綱》(蔣鑒璋) (10)《中國文學史大綱》(譚正璧) (11)《中國文學史略》(胡懷琛) (12)《國語文學史》(淩獨見) (13)《白話文學史大綱》(周群玉) (14)《中國文學小史》(趙景深) (15)《中國文學進化史》(譚正璧) (16)《中國文學ABC》(劉麟生) (17)《中國文學史》(鄭振铎) (18)《中國文學史》(穆濟波) (19)《白話文學史》(胡适) (20)《中國文學史》(胡小石) (其餘,斷代史如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分類史如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及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等,皆未列入。
) 這二十種編輯方法與選取材料各有異同的文學史專著,如果要加以細密比較地批評,恐怕寫成一部十萬字的書還不能說得清楚。
好在我們在這裡并沒有詳加批評的必要。
但大體說起來,實有多數不能令我們充分地滿意。
在最初期的幾個文學史家,他們不幸都缺乏明确的文學觀念,都誤認文學的範疇可以概括一切學術,故他們竟把經學、文字學、諸子哲學、史學、理學等,都羅緻在文學史裡面,如謝無量、曾毅、顧實、葛遵禮、王夢曾、張之純、汪劍如、蔣鑒璋、歐陽溥存諸人所編著的都是學術史,而不是純文學史。
并且,他們都缺乏現代文學批評的态度,隻知摭拾古人的陳言以為定論,不僅無自獲的見解,而且因襲人雲亦雲的謬誤殊多。
就中以曾毅的《中國文學史》為較佳,然系完全抄自日人兒島獻吉郎之原作,又未能更正兒島獻吉郎氏之錯誤處,故亦不足取。
至于最近幾年的文學史作者,其對于文學觀念之明了,自較前大有進步;編著文學史的方法亦較能現代化。
隻可惜這些著者對于中國文學多未深刻研究,編著時又多以草率成之,卒至謬誤百出,如淩獨見、周群玉之所著,其錯誤可笑之處真觸目皆是。
文學史書堕落至此,實堪浩歎!就中較能令我們快意的,則為趙景深的《中國文學小史》及譚正璧的《中國文學進化史》。
趙著自有見解,行文隽美,但可惜隻叙及文人方面的文學,而忽視最有價值的民間文學,即《詩經》亦在其摒棄之列,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譚著能将近代最進步的關于中國文學的著述,編輯成書,内容頗為完善,但其叙述的體例似嫌未妥,而小小的錯誤亦在書中常常發見。
此外如鄭振铎的《中國文學史》,内容至為豐富,可作詳細的參考讀物,然至今僅見其發表中世卷的一小部分,無從批評其實質。
劉麟生的《中國文學ABC》則嫌過于簡略,胡懷琛的《中國文學史略》則簡直是一本流水賬簿,皆有不可掩護的缺點。
嚴格點說來,我們認為滿意較多的實隻有吾家教授胡小石的《中國文學史》及吾家博士胡适的《白話文學史》。
胡小石先生的《中國文學史》講稿,叙述周密,持論平允,是其特色;其缺點則亦嫌忽視民間文學的發展。
胡适先生的《白話文學史》,論其眼光及批評的獨到,實是最進步的文學史;隻可惜過于為白話所囿,大有“凡用白話寫的作品都是傑作”之概,這未免過偏了。
如王梵志的詩究竟有什麼了不得之處,竟勞胡先生在珍貴的篇幅上大書特書而加以過分地贊美呢?這真令我百讀百思都不得其解! 中國到現在還沒有一部理想的完善的文學史,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