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勢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舊題解]軍勢者,三軍之體勢也。
其轉移虛實強弱,全在于将。
将非賢能不可,任之不專亦不可。
将賢而任專,斯軍勢強實,而戰無不力矣。
蓋上篇言當得敵情,若無賢将以治兵,則軍勢虛弱而不振,雖得其情,亦難于取勝也。
故以《軍勢》繼之為第七篇。
[譯文]軍勢,指軍隊的态勢。
轉變它的虛實強弱,完全取決于将帥。
将帥沒有德才是不行的,任用将帥職責不明也是不行的。
将帥有德才而職責又分明,軍隊才會出現強大充實的态勢,那麼打起仗來沒有不努力奮戰的。
上篇闡述了應當掌握敵情,但如果缺乏德才兼備的将帥來統率軍隊,軍勢就會虛弱不振,雖然掌握了敵情,也難于取得勝利。
所以把《軍勢》接在《敵情》後面,作為第七篇。
59.将之用兵,實則勝,虛則敗。
虛實之分,勝敗之機也。
實而虛,虛而實,實實而虛虛,不與焉。
實實虛虛,戰道也,非所以言軍勢也。
軍之勢,亦觀于強弱而已。
然強不期實而自實,弱不期虛而自虛。
故即強弱而虛實可知也,即虛實而勝敗可判也。
[譯文]将帥指揮作戰,力量充實就能勝利,力量空虛就-會失敗。
虛實的分别,就是勝敗的關鍵。
至于本來充實而顯示空虛,本來空虛而顯示充實。
或充實就顯示充實,空虛就顯示空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實實虛虛的運用,是作戰的方法,不是用來說明軍隊實力的。
軍隊的實力,隻是從強弱來觀察。
強大,不期望充實也自然充實;弱小,不期望空虛也自然空虛。
所以從強弱來看,就可以了解雙方的虛實;從虛實來看,就可以判明戰争的勝敗。
[舊注解]此先以虛實強弱論軍勢。
“實則勝”四句,以定體言。
“實而虛”四句,以變化言。
蓋虛實無形,而強弱有迹。
然強自實,弱自虛,亦必然之理。
故欲知虛實,當先觀其強弱也。
大抵虛實由強弱而生,勝敗因虛實而決。
即此可以推彼,故曰“可知”、“可判”。
60.且三軍之勢,如人一身。
大将,心也;士衆,四體百骸(1)也。
軍需辎重,飲食也。
教練紀律,體悉(2)賞罰,所以培植元氣、振勵精也。
是三軍之勢,莫重于将,選将之道,不可不慎也。
[注釋](1)骸hái(孩)。
(2)體悉,體諒而深曉其衷曲的意思。
[譯文]軍隊的情勢就象人的身體一樣。
大将是心,士兵是四肢骨胳。
軍需辎重是飲食、訓練、紀律、體貼、賞罰,是用來培養元氣、振奮精神的。
由此可見,軍中的威勢,沒有比将帥更重要的了,選任将帥的原則,是不能不慎重考慮的。
[舊注解]此以人身喻軍勢,而歸重于将也。
61.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
儒将者,決勝廟堂者也。
武将者,折沖千裡者也。
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資文武者也。
凡此三者,國之柱石(1),民之司命,而非偏稗(2)之選也。
[注釋](1)柱石,支持屋梁的柱子和承受柱子的基石。
比喻擔負重任的人。
(2)偏裨,偏将和裨将。
[譯文]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
儒将,指在廟堂之上出謀定計、決定勝利的人。
武将,指在廣闊的戰場-上,取得勝利的人。
大将,指通曉天文地理、文武雙全的人。
這三種将,擔負着國家的重任。
掌握着民衆的命運,而不是一般将領可以充任的。
[舊注解]此言将有三等,非偏裨可比也。
決勝廟堂,如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1)折沖千裡,如韓信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
(2)深明天地,如孫子之知天知地。
(3)兼資文武,如吉甫之萬邦為憲。
(4)折,毀斷也。
沖,旗竿也。
折敵之沖,言全勝也。
[注釋](1)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字子房),曾提出過許多指導戰争的重要建議。
劉邦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見《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2)楚漢戰争中,漢将韓信打了許多勝仗。
劉邦曾說:“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見《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3)《孫子&bull地形篇》有“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句。
(4)吉甫,姓尹,周宣王的大臣,曾擊破玁狁人
其轉移虛實強弱,全在于将。
将非賢能不可,任之不專亦不可。
将賢而任專,斯軍勢強實,而戰無不力矣。
蓋上篇言當得敵情,若無賢将以治兵,則軍勢虛弱而不振,雖得其情,亦難于取勝也。
故以《軍勢》繼之為第七篇。
[譯文]軍勢,指軍隊的态勢。
轉變它的虛實強弱,完全取決于将帥。
将帥沒有德才是不行的,任用将帥職責不明也是不行的。
将帥有德才而職責又分明,軍隊才會出現強大充實的态勢,那麼打起仗來沒有不努力奮戰的。
上篇闡述了應當掌握敵情,但如果缺乏德才兼備的将帥來統率軍隊,軍勢就會虛弱不振,雖然掌握了敵情,也難于取得勝利。
所以把《軍勢》接在《敵情》後面,作為第七篇。
59.将之用兵,實則勝,虛則敗。
虛實之分,勝敗之機也。
實而虛,虛而實,實實而虛虛,不與焉。
實實虛虛,戰道也,非所以言軍勢也。
軍之勢,亦觀于強弱而已。
然強不期實而自實,弱不期虛而自虛。
故即強弱而虛實可知也,即虛實而勝敗可判也。
[譯文]将帥指揮作戰,力量充實就能勝利,力量空虛就-會失敗。
虛實的分别,就是勝敗的關鍵。
至于本來充實而顯示空虛,本來空虛而顯示充實。
或充實就顯示充實,空虛就顯示空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實實虛虛的運用,是作戰的方法,不是用來說明軍隊實力的。
軍隊的實力,隻是從強弱來觀察。
強大,不期望充實也自然充實;弱小,不期望空虛也自然空虛。
所以從強弱來看,就可以了解雙方的虛實;從虛實來看,就可以判明戰争的勝敗。
[舊注解]此先以虛實強弱論軍勢。
“實則勝”四句,以定體言。
“實而虛”四句,以變化言。
蓋虛實無形,而強弱有迹。
然強自實,弱自虛,亦必然之理。
故欲知虛實,當先觀其強弱也。
大抵虛實由強弱而生,勝敗因虛實而決。
即此可以推彼,故曰“可知”、“可判”。
60.且三軍之勢,如人一身。
大将,心也;士衆,四體百骸(1)也。
軍需辎重,飲食也。
教練紀律,體悉(2)賞罰,所以培植元氣、振勵精也。
是三軍之勢,莫重于将,選将之道,不可不慎也。
[注釋](1)骸hái(孩)。
(2)體悉,體諒而深曉其衷曲的意思。
[譯文]軍隊的情勢就象人的身體一樣。
大将是心,士兵是四肢骨胳。
軍需辎重是飲食、訓練、紀律、體貼、賞罰,是用來培養元氣、振奮精神的。
由此可見,軍中的威勢,沒有比将帥更重要的了,選任将帥的原則,是不能不慎重考慮的。
[舊注解]此以人身喻軍勢,而歸重于将也。
61.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
儒将者,決勝廟堂者也。
武将者,折沖千裡者也。
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資文武者也。
凡此三者,國之柱石(1),民之司命,而非偏稗(2)之選也。
[注釋](1)柱石,支持屋梁的柱子和承受柱子的基石。
比喻擔負重任的人。
(2)偏裨,偏将和裨将。
[譯文]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
儒将,指在廟堂之上出謀定計、決定勝利的人。
武将,指在廣闊的戰場-上,取得勝利的人。
大将,指通曉天文地理、文武雙全的人。
這三種将,擔負着國家的重任。
掌握着民衆的命運,而不是一般将領可以充任的。
[舊注解]此言将有三等,非偏裨可比也。
決勝廟堂,如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1)折沖千裡,如韓信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
(2)深明天地,如孫子之知天知地。
(3)兼資文武,如吉甫之萬邦為憲。
(4)折,毀斷也。
沖,旗竿也。
折敵之沖,言全勝也。
[注釋](1)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字子房),曾提出過許多指導戰争的重要建議。
劉邦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見《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2)楚漢戰争中,漢将韓信打了許多勝仗。
劉邦曾說:“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見《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3)《孫子&bull地形篇》有“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句。
(4)吉甫,姓尹,周宣王的大臣,曾擊破玁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