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情第六

關燈
敵來而起擊。

    覆,隐也,從不意而襲、人。

    鼓行觀兵,則兵勢弱而不振,非将之無能而何?臨敵易将,則士心憤而不服,非兵之有變而何? [注釋](1)見第18條“舊注解”注(3)。

     51.易衣而行、變憿(1)而出者,用寡也。

    列陣以戰、分道而攻者,用衆也。

    我取其有而不較者,害之也。

    彼棄其有而不惜者,利之也。

     [注釋](1)憿jiǎo(狡);胫布,即裹腿。

     [譯文]改變裝束來往行動的,是因為兵力劣勢。

    列陣作戰。

    分路進攻的,是因為兵力優勢。

    我奪取敵人控制的地方,而它不敢計較的。

    是對它有害。

    敵人放棄自己的地方而不愛惜的,是要想以利誘我。

     [舊注解]因寡,故變易以示衆。

    因衆,故分列以揚威。

    利之所在,人所必争。

    觀其失而不較,可以知其牽于害。

    觀其棄而不惜,可以知其誘吾兵。

     52.強而示之弱者,緻我也。

    弱而示之強者,畏我也。

    以強為強者,搏我也。

    以弱為弱者,誤我也。

    鈴鼓旌幡、衣服号令,或效吾之制者,亂我也。

    以是而效強兵者,弱也。

    以是而效弱兵者,強也。

     [譯文]敵人強大而顯示弱小,是想調動我。

    敵人弱小而顯示強大,是害怕我。

    敵人強大而更顯示強大,是要震撼并打擊我。

    敵人弱小而更顯示弱小,是要使我發生錯覺而不加戒備。

    在金鼓旌旗,衣服号令方面,仿效我軍的規定,是企圖混淆我軍耳目。

    用這種辦法裝成強大的軍隊,是因為它兵力薄弱。

    利用這種辦法裝成弱小的軍隊,是因為它兵力強大。

     [舊注解]兩軍相對,除将之智勇,兵之多寡外,先當識強弱。

    欲誘緻我,使勞倦也。

    弱反示強,因畏懼我,故張大也。

    本強而益為強之形,将震撼搏擊也。

    本弱而益為弱之形,誤我全不備也。

    軍中辨識,惟在鈴鼓旗幡、衣服号令,效我制同,是必戰酣之際,或昏夜之時,欲出奇以亂吾軍也。

    然效亦有二,效強必弱,效弱必強,此一定之勢也。

    效制,如馮異變服與赤眉同之類。

    (1) [注釋](1)東漢建武三年(27年),赤眉軍(山東農民起義軍)在放棄長安東歸途中,曾擊敗由劉秀派去截擊的馮。

    異軍。

    但後來馮異卻預先使士卒化裝成赤眉軍進行伏擊,赤眉軍沒有看出馮異的詭計,敵我難分,因而失敗。

    (見《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 53.鳴鼓樹幟于林谷,揚塵聚煙于山野者,疑也,非所以為戰也,所以走我而彼亦不來也。

    設是而後至者,虛也。

    設是而誘我之至者,實也。

     [譯文]在森林谷地擊鼓樹旗,在山地平原揚塵放煙的,是疑兵,不是用來作戰的,而是用來使我軍離開而它也不來的。

    設置疑兵而敵人後來的,是因為它的力量弱小。

    設置疑兵引誘我軍前去的,是因為它的力量強大。

     [舊注解]兵不離于虛實,而虛實乃起疑之方。

    故善用疑者勝,善識疑者不敗。

    林谷山野,作為可疑之形者,無非引人之進,阻人之。

    退。

    然欲知其虛實,亦觀于彼之後至與誘我之至而已。

    蓋彼不至是其虛而設此疑我也。

    誘我至,是彼之實而故設伏伺擊也。

    設疑,如晉侯旆山澤而疏陣,(1)漢高張旗幟于山上之類。

    (2) [注釋](1)周靈王十七年(前555年),晉平公攻齊,齊靈公堅守平陰(今山東平陰東北),晉軍就在各處遍插旗幟,布成疑陣,并用車輛拖曳樹枝,揚起煙塵。

    虛張聲勢。

    齊靈公登上巫山(今山東肥城西北)望見這種情況,以為晉軍兵力十分強大,乘夜率軍逃去。

    (見《左傳》襄公十八年)(2)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劉邦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攻秦,至峣關(今陝西蘭田東南)被阻。

    劉邦就在山上張旗幟設疑兵,威脅秦軍,随即乘其不備,率兵繞過曉關,大破秦軍。

    (見《漢書》卷一《高帝紀》) 54.激我射而不發者,盡吾矢也。

    激我,戰而不出者,惰吾氣也。

    兩軍相薄,勢如風雨,我進而敵不動者,恃其有弓弩、礮石也:我退而敵亦不追者,懼吾有奇伏或誘或劫而中傷之也。

     [譯文]激我射箭而敵人卻不發射的,